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845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docx

《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步步高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 小专题4.docx

届《步步高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教学案板块五小专题4

小专题4 世界主要大国的兴衰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兴衰历程

1.前工业革命时代——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基础

(1)政治:

民族国家形成,封建王权加强,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权力中心从教皇转移到国王。

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1688年光荣革命,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发展。

14~18世纪英国开始圈地运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展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七年战争”打败法国,从而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3)文化:

思想解放运动与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国家。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霍布斯(1588~1679年)、洛克(1632~1704年)是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牛顿力学是对自然界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牛顿成为近代科学之父、工业革命之父、启蒙运动之父。

2.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中心,世界的霸主

(1)政治:

民主政治继续完善,反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想出现。

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代议制发展完善;1836年开始宪章运动,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2)经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转型。

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产生;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阐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1852年英国国会声明以自由主义为国策。

(3)文化:

对资本主义的怀疑思想,进一步动摇封建神学。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拜伦最辉煌的作品是《唐璜》。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固守传统,走向衰落

(1)政治:

殖民霸权相继受到德国、美国挑战。

德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新安排。

(2)经济:

由于海外殖民地使其缺乏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动力,英国衰落下去。

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更加衰退。

(3)文化: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4.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英国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完全丧失。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沦为美国的附庸。

政治:

殖民体系崩溃、参与冷战、欧洲联合。

经济: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撒切尔夫人实行经济政策改革。

规律总结

1.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英国是最先进行和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2)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生经济危机的国家;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影响巨大。

(3)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晚期,英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4)从20世纪至今,英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一直不占优势。

2.英国兴衰的启示

(1)必须重视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

1.(2017·江苏高三模拟,23)18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约2700英里的铁路议案,相当于此前所有年份的总和。

1846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议会被讨论,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顶峰。

当时,英国大规模修建铁路带来的后果是(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最终确立了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

C.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拓展

D.触发了英荷两国之间的三次战争

答案 C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大规模修建铁路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拓展,故C项正确;英荷战争发生在17世纪,故D项错误。

2.(2017·天津河东一模,4)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

“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

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

”这说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答案 C

解析 需要议会代表不代表民主意识的提高,而是反映出工业革命中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表达自身政治意愿的声音,故A项错误;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壮大,旧的议员结构不利于表达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意图,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英国称霸问题,故D项错误。

3.(2017·山西一模,35)1958年,法国、德国等国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英国和葡萄牙等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这些组织的出现(  )

A.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

B.具有鲜明的“冷战”色彩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缓解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些国家的合作是为了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与“冷战”对抗色彩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随着欧洲的联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美苏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此时处于冷战时期,东欧与西欧的对抗仍然存在,矛盾并没有缓和,故D项错误。

4.(2017·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23)英国于2016年6月23日就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投,计票结果显示“脱欧”一方支持率为51.9%,英国最终决定退出欧盟,“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

A.国际间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

B.国家利益与主权让渡的冲突

C.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

D.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 B

解析 脱欧是欧盟内部成员的行为,不是国际间力量对比,故A项错误;欧盟是具有成员国主权让渡的机构,欧盟理事会、欧盟议会维护欧盟利益,而英国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在欧盟内英国的国家利益与整个欧盟的利益出现冲突,是英国脱欧的原因,故B项正确;英国是欧盟成员国,不属于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多极化趋势加强,故D项错误。

5.(2017·福建福州一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

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农村制造业最先出现于英国并在那里发展得最成功,尤其在毛织品的纺织和编织方面。

到了1700年,英国产业开始普遍倾向乡村化而不是城市化,并严重依赖于发放(包买商)制度。

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

自耕农的数量在18世纪持续减少。

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普遍采用轮耕法种植,传统农具得到改进,从而实现了一场令人欣喜的技术变革,为英格兰正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村发生的相似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变化: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产量的增长;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迅速;雇佣关系发展;社会分化明显。

(答出其中4点即可)

(2)结果:

明清时期仍为传统的农耕经济,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英国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迅速,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准备了条件。

原因:

中国:

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为主;农业技术并未出现突破性变革;封建性质的租佃关系大量存在;国内外市场的制约;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抑制。

(答出其中3点即可)

英国:

圈地运动的推动;农业技术的变革;农业资本主义性质雇佣关系的发展;城市发展和海外市场的拓展;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

(答出其中3点即可)

美国——美利坚民族的发展轨迹

1.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民族独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1)政治:

美国独立战争和共和政体确立

①美国的独立:

1776年美国宣布脱离英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经过八年的独立战争,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②1787年联邦宪法:

取得民族独立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2)经济:

1807年,美国工程师富尔顿制成汽船“克莱蒙特号”。

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3)对外关系:

追随英国侵略中国。

1844年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伙同俄国以“调停”为名,暗中支持英法,从中渔利。

2.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维护统一、初露峥嵘

(1)美国内战(1861~1865年)

美国内战亦称美国“南北战争”,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而起,以北方的胜利结束。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2)对外政策

1899年,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917年,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成为主要的战胜国之一;1919年1月,参加巴黎和会成为操纵国之一;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四国条约》《九国公约》《五国条约》,获利最大,成为华盛顿会议最大的赢家。

(3)文化:

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3.20世纪20年代初~40年代——调整与发展,走向富强

(1)经济: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国,罗斯福总统为克服经济危机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经济模式,使美国逐渐从危机中走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外关系

二战前:

美国对待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二战中:

1941年12月8日,对日宣战;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4.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今——繁荣鼎盛与霸权主义

二战结束后,美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强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利用与苏联的“冷战”加强了对西欧和东亚的控制,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命题关注点

二战后初期,美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对世界霸权的谋取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夏,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根据这次会议的协定,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1947年,在美国的倡导下,关贸总协定成立,有利于美国占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马歇尔计划:

1948年,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使美国控制了西欧各国。

3.北约: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这是一个反对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集团,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4.联合国:

二战后初期,美国暂时操纵了联合国,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5.第三次科技革命:

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6.(2017·山东日照一模,34)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在设计这个新国家的政治结构时,认为确保政治稳定的平衡状态可直接模拟维持太阳系平衡的自然引力。

正如第28任总统威尔逊所说:

“美国宪法臣服于牛顿的理论。

”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

A.牛顿力学体系是宪法的理论基础

B.宪法体现了牛顿力学的理性精神

C.宪法的宗旨是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D.分权与制衡成为宪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 D

解析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理论基础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而非牛顿力学体系,故A项错误;美国宪法并没有体现牛顿力学的理性精神,故B项错误;美国宪法的宗旨是将十三个州的松散状态转变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认为确保政治稳定的平衡状态可直接模拟维持太阳系平衡的自然引力”可知,就像万有引力维持着太阳系的平衡,美国宪法也亟需一种维持稳定的因素,即分权制衡的基本原则,故D项正确。

7.(2017·福建南平一模,33)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粮食过剩问题,到50年代这一问题更加恶化。

之后,美国政府不再把剩余粮食看成包袱,而是把剩余粮食援助“友好国家”,变成美国的机会和政治本钱。

产生这一变化的国际背景是(  )

A.美国粮食过剩B.越南战争爆发

C.苏联势力扩张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 C

解析 美国粮食过剩不是国际背景,故A项错误;越南战争爆发在20世纪50年代,故B项错误;“美国政府不再把剩余粮食看成包袱,而是把剩余粮食援助‘友好国家’,变成美国的机会和政治本钱”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美苏对峙,苏联势力扩张,故C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D项错误。

8.(2017·辽宁抚顺一模,34)下表反映了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变化情况(单位:

10亿美元)。

据此可知(  )

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外国银行持有的未偿付的对美国的美元债权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A.美国金融霸主地位发生根本动摇

B.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

C.世界对美元信心有所下降

D.美元失去在国际货币中的中心地位

答案 C

解析 1951年~1968年美国黄金持有量虽有下降,但仍占有较大比重,故美国金融霸主地位没有发生根本动摇,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是在1973年,故B项错误;外国银行持有的未偿付的对美国的美元债权增多,可知美国外债增多,会影响各国对美元的信心,故C项正确;从材料时间和图表可知当时美元仍是世界最主要货币,故D项错误。

9.(2017·福建龙岩一模,35)2017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上任后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退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月8日,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离欧盟法案。

这些现象说明(  )

A.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

B.保护本国经济的孤立主义抬头

C.全球化趋势首次出现逆转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元化趋势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英国结束多边贸易的合作协定,不能体现出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故A项错误;美国和英国的决定都是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避免与其他实力较弱的国家合作影响本国发展,故B项正确;全球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美英两国的个别行为,不能体现全球化趋势逆转,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英的经济行为,不能体现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D项错误。

10.(2017·福建南平一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时期,在农村全面开展了农村合作化。

农村经济体制另一项重要变化是,国家调集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速国营农牧场的建设。

1954年先后由军队转业官兵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军垦农场,政府还组织城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新疆、华南开荒,建立国营农场。

——摘编自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美国农业的增长高峰,出现在二战刚结束的“美国农业二次革命”时期,此间美国农业经历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变革:

首先是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进程,实现机械动力对畜力的替代;其次是现代科学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杂交技术改善了农作物品种,经现代科学改良的畜禽养殖技术大规模应用;化肥、杀虫剂等农业化学品开始大量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装备系统及信息系统得到完善。

——摘编自孟令杰《美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并分析其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异同,并简评“美国农业二次革命”的影响。

答案 

(1)结果:

农业走上集体化道路;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私有制基本消亡;土地公有制逐步确立。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背景:

西方国家的封锁;苏联的经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目标要求。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相同:

重视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推动大农场的发展。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不同:

中国:

注重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发挥人力作用;开发边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美国:

强化技术革新;重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影响: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立集约化的规模农业;加速农业国际化;科技农业日益显著;出现新的污染和土质退化等新问题。

法国——法兰西民族积淀前行

1.启蒙和大革命时代的法国

(1)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2)1789年7月到1792年8月,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执政;1792年8月到1793年6月,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执政;1793年6月到1794年7月,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执政;热月政变后,雅各宾派统治结束,法国大革命结束。

2.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民主共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1)政治:

一票共和下的议会制、共和制。

①普法战争(1870~1871年):

法国战败;第二帝国灭亡,成立第三共和国。

②巴黎公社:

1871年3月28日成立,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③一票共和:

总统制、两院制、议会制共和制、从法律上阻断保皇派复辟道路。

(2)经济:

完成工业革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3)文化:

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

①浪漫主义文学:

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发源于法国。

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3.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中重生

(1)政治: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严重,国际地位下降。

(2)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开始衰落;二战后参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马歇尔计划。

欧洲联合的核心力量,法德和解是欧盟成立的关键。

(3)文化: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宣告电影时代到来。

规律总结

法国史启示

(1)法兰西民族有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一个民族面对困境要勇于创新,要具有顽强意志。

(3)纵容恶势力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战争给交战各国都带来灾难,热爱和平、制止战争是人类共同的要求与愿望等。

命题视点

中法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西传欧洲,推动法国文明发展。

儒家思想西传,受到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推崇。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伙同英国一起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60年劫掠圆明园。

(3)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法国参与侵略中国,从《辛丑条约》中取得赔款和驻军等特权。

(4)法国启蒙思想对中国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6)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进展,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11.(2017·山东济宁一模,3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真正的统治权力应当属于全体人民,只有符合全体人民意愿的政府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府。

其理论(  )

A.符合当时社会阶级关系实际

B.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功经验

C.体现出其民主理念的激进性

D.被奉为代议制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真正的统治权力应当属于全体人民,只有符合全体人民意愿的政府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可知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故C项正确。

12.(2017·山东日照一模,33)法国史学家普罗夏松说:

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欧洲人对巴黎的向往表明(  )

A.启蒙思想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B.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欧洲的觉醒

C.巴黎公社成为工人运动的榜样

D.法国工业化模式成为欧洲蓝本

答案 A

解析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高潮,对整个欧洲乃至美国的独立战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故A项正确;促进欧洲觉醒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法国大革命,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只是工人运动的榜样,而材料中则是“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故C项错误;欧洲工业化蓝本是英国模式而非法国模式,故D项错误。

13.(2017·福建南平一模,32)法国大革命是由启蒙时代带来的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和政治因素而促成的。

这表明当时法国社会的矛盾中心是(  )

A.贵族特权和专制王权

B.封建王权和人民主权

C.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

D.专制迷信和天赋人权

答案 A

解析 法国社会的矛盾中心主要是指民众的矛头所指的是什么,当时法国矛盾中心是封建王权,故A项正确;人民主权不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封建神权是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所反对的,故C项错误;天赋人权是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不是法国社会的矛盾中心,故D项错误。

14.(2017·湖南益阳高二文科第一学期期末,24)下图是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1876年创作的《加莱特磨坊的舞会》,着意于表现自然光色的变化。

他说:

“自然之中,绝无贫贱之分。

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贫穷的乞丐是平等的。

”雷诺阿的画作风格及其观点说明了(  )

A.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反差

B.民主、自由、平等理想的实现

C.人们开始重视对光和色彩的研究

D.工业时代科技发展和观念变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反差,故A项错误;民主、自由、平等理想并没有实现,故B项错误;开始重视对光和色彩的研究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工业时代科技发展和观念变化,故D项正确。

德国与俄国的大国之路

(一)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之路

1.德国的崛起

(1)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在经济上迎头赶上并超过英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

2.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德国在崛起过程中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二战后德国的选择:

二战后,德国接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彻底铲除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走上了与欧洲国家联合的道路,逐渐融入欧洲大家庭。

国民经济长期高速稳定发展,在欧洲一体化中处于“火车头”的角色。

规律总结

德国崛起及其挫折留下的启示

分裂削弱国家实力,统一能增强国力;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