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818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0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docx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docx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

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 

(2)mx+n=0 (3)

+1=0 (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

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    B.1    C.2    D.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

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

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

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

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

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

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

一共有20场比赛吗?

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

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

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

(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

为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活动4 例题与练习

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

(1)4x2=81;

(2)2x2-1=3y;(3)

=2;

(4)2x2-2x(x+7)=0.

总结:

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

(1)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2 教材第3页 例题.

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A.x2+2x-1=0B.x2-x-2=0

C.x2+x+2=0D.x2+x-2=0

总结:

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练习:

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4x2=81;

(2)(3x-2)(x+1)=8x-3.

3.教材第4页 练习第2题.

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1.a≠1;2.略;3.略;4.k=4.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

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

作业布置

教材第4页 习题21.1第1~7题.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3课时)

第1课时 直接开平方法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

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

填空

(1)x2-8x+________=(x-________)2;

(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

解:

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

(1)16 4;

(2)4 2;(3)(

)2 

.

问题2:

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

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

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

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

怎样降次?

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

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 解方程:

(1)x2+4x+4=1 

(2)x2+6x+9=2

分析:

(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2)由已知,得:

(x+3)2=2

直接开平方,得:

x+3=±

即x+3=

,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

,x2=-3-

解:

略.

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2提高到14.4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

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

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

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

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

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

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

,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6页 复习巩固1.

第2课时 配方法的基本形式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重点

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难点

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4x2+16x=-7

老师点评:

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

或mx+n=±

(p≥0).

如:

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

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

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2+6x-16=0移项→x2+6x=16

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

解一次方程→x1=2,x2=-8

可以验证:

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长为8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2-8x+1=0 

(2)x2-2x-

=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1,2.

(1)

(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五、作业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

(1)

(2).

第3课时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

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重点

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

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x2-4x+7=0 

(2)2x2-8x+1=0

老师点评:

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

略. 

(2)与

(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

讨论: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

;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例1 解下列方程:

(1)2x2+1=3x 

(2)3x2-6x+4=0 (3)(1+x)2+2(1+x)-4=0

分析:

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

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2.(3)(4)(5)(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3.(3)(4).

补充:

(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

(2)求证:

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

21.2.2 公式法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

(1)x2=4 

(2)(x-2)2=7

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

(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

(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3=7x

(老师点评)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

;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x2-7x+3=0 

(2)ax2+bx+3=0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

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

,x2=

(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

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

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

移项,得:

a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

x=-

配方,得:

x2+

x+(

)2=-

+(

)2

即(x+

)2=

∵4a2>0,当b2-4ac≥0时,

≥0

∴(x+

)2=(

)2

直接开平方,得:

x+

=±

即x=

∴x1=

,x2=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

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x-1=0 

(2)x2+1.5=-3x

(3)x2-

x+

=0 (4)4x2-3x+2=0

分析: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

(5)(x-2)(3x-5)=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2页 练习1.

(1)(3)(5)或

(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4,5

21.2.3 因式分解法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

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

(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

的一半应为

,因此,应加上(

)2,同时减

去(

)2.

(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

(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

(1)x=0或2x+1=0,所以x1=0,x2=-

.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

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 解方程:

(1)10x-4.9x2=0 

(2)x(x-2)+x-2=0 (3)5x2-2x-

=x2-2x+

 (4)(x-1)2=(3-2x)2

思考:

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

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

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一、复习引入

1.已知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

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

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

,x2=

.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

与-b-

.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x2

x1·x2

x2-2x=0

x2+3x-4=0

x2-5x+6=0

  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

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x2

x1·x2

2x2-7x-4=0

3x2+2x-5=0

5x2-17x+6=0

  小结:

根与系数关系: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的关系是:

x1+x2=-p,x1·x2=q(注意:

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

(2)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

即:

对于方程 ax2+bx+c=0(a≠0)

∵a≠0,∴x2+

x+

=0

∴x1+x2=-

,x1·x2=

(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3x-1=0   

(2)2x2+3x-5=0

(3)

x2-2x=0(4)

x2+

x=

(5)x2-1=0(6)x2-2x+1=0

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2-2

x+1=0(x1=

+1,x2=

-1)

(2)2x2-3x-8=0(x1=

,x2=

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 已知方程2x2+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

变式一:

已知方程x2-2kx-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

已知方程2x2-5x+k=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课堂小结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

(1)是一元二次方程;

(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

四、作业布置

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5x-3=0 

(2)9x+2=x2 (3)6x2-3x+2=0

(4)3x2+x+1=0

2.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

3.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第1课时 解决代数问题

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

骤.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

际意义为标准.

重点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

难点

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引入新课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应注意什么?

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

(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

细胞?

二、教学活动

活动1:

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

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

(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

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