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804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山实习报告.docx

《庐山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实习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庐山实习报告.docx

庐山实习报告

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

 

目录

一、庐山实习简介3

1.1.实习概况3

1.2.庐山自然地理与人文概况4

1.3.庐山地质地貌概况4

地质概况4

地貌概况5

二、地质基础与构造地貌6

2.1褶皱构造地貌6

2.2单斜构造地貌8

2.3断层构造地貌10

三、流水地貌12

3.1谷地地貌12

3.2河流袭夺14

3.3裂点15

四、冰川地貌16

4.1庐山冰川的学术争议16

4.2“疑似冰川物质”介绍16

4.3我看庐山冰川17

五、植被18

5.1庐山植被概况18

5.2实习所见植被18

六、土壤20

6.1庐山土壤概况20

6.2实习所见土壤21

七、资源与环境22

7.1资源与环境22

7.2所存在的一些问题23

八、总结与收获24

附录25

一、庐山实习简介

1.1.实习概况

实习目的

1.将课本理论与实际地理实体和对象对照,用理论解释实际,通过实践及调查以理解和丰富理论2.通过实地考察,与地形图等工具的利用,为学习地理学其他知识打下扎实基础3.锻炼学生野外实习的能力与素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地理工作打下基础

实习时间:

2013年9月2日—2013年9月13日

地点:

庐山北部地区

实习内容:

此次我们在庐山实习的主要内容为庐山的地质基础与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植被类型及分布、土壤及其分布规律、庐山资源与环境等。

实习路线

时间

路线

9月4日

如琴湖饭店—合面街—柏树路--汉口峡—大月山水库

9月5日

如琴湖饭店—西谷南坡—月照松林—东谷—大校场—芦林湖—博物馆—植物馆

9月6日

如琴湖饭店—西谷源头—庐山图书馆—疗养院—庐山大厦—女儿城西北坡—交芦桥—黄龙寺—电站大坝-

9月7日

如琴湖饭店—庐山中学门口—移动通信公司门口—牯岭街街心公园—草地坡—小天池谷地西南端—山门—诺那塔—莲花谷

9月8日

如琴湖饭店—如琴湖—佛手岩—大天池—石门涧

9月9日

如琴湖饭店—汉口峡—大月山水库—七里冲—青莲寺谷地—三叠泉

9月10日

如琴湖饭店—老虎峡—含鄱口—五老峰

1.2.庐山自然地理与人文概况

庐山地区北至长江,南至星子县,东到鄱阳湖东岸湖口县,西至瑞昌县。

气候上属于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其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约10℃,空气中水汽充足,云雾天气多,降水丰沛,通常夏短冬长,春长于秋,且山地气候明显;在地势上属我国第一级阶梯;地貌上属上江中下游平原区,地势平缓,水网密布,植物葱郁,土壤肥沃,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庐山是断块作用形成的地垒式褶皱山体。

山峰险峻、怪石集聚,峰岭景观构成极富观赏性的旅游资源。

庐山的人文胜迹,遍布山上山下,并呈现出山上近代为主、山麓古代为主的特色。

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珍贵的诗篇,给庐山增添了神韵。

同时,庐山上1000多栋西方典型建筑风格的别墅以及近代和现代中西合璧的别墅,使庐山成为了别墅的宝库。

1.3.庐山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概况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的北端及淮阳弧形构造的顶端,受地壳上升运动和南北水平运动的影响,东西收缩而南北伸长,造成东北-西南向伸展的断块山,与外围地区断裂下陷的江河平原——九江平原、湖泊——鄱阳湖在地貌上形成鲜明对照。

图片P4

庐山地区地层齐全,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都有分布,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类型齐全,断裂发育,地貌形体典型多样。

庐山的发育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以及新构造运动对庐山地质地貌发展影响显著。

根据庐山地质地貌差异,一般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山体分为南北两部分。

庐山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地层,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

地貌概况

1.构造地貌

庐山地貌形体在南北部有明显差异。

山体南部以断裂构造地貌为主,山体中谷地狭窄深邃,谷底尖锐。

山体以独立山峰为主,山顶尖锐,山坡陡峭险峻。

山体北部以褶曲构造地貌为主,断层构造地貌亦很发育。

2.流水地貌

庐山山体为流水侵蚀中山地貌,谷地地貌在1000米上下有明显的形态差异,以上表现为宽谷或者谷中谷形态,以下是深切峡谷,沿途多见急流瀑布、湖穴深潭和裂点。

峡谷两侧分布有阶地,1000米高度左右,河流袭夺现象有多处存在。

3.冰川地貌

根据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观点,庐山地区在第四纪曾经发育过三次冰期,冰川发育最盛时,有山麓冰川存在。

山上,角峰、刃脊、冰斗、悬谷、冰川谷、冰窖等侵蚀地貌分布普遍,谷地亦出现谷中谷、侧碛垅、终碛垅等堆积地貌。

山麓有侧碛垅和终碛垅泥砾混杂堆积物及其地貌表现。

4.其他

庐山还具有湖岸地貌和岩溶地貌。

湖湾、沙嘴、泻湖、湖蚀崖、湖蚀柱、湖岸阶地等地貌发育良好,并且发育了地下岩溶洞穴、地上岩溶丘陵和岩溶谷地、洼地地貌

二、地质基础与构造地貌

庐山山体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时期形成的。

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

庐山山体构造线为北东——南西方向延伸。

庐山北部由于剪刀峡——汉口峡这一西北向东南延伸的横向断裂的影响,日照峰和屋脊岭主峰在中部隆起,致使北部地区的岭谷沿这一线分别向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倾斜,向西南到芦林湖、石门涧谷地为界,向东北以王家坡谷地为界。

2.1褶皱构造地貌

2.1.1.背斜:

大月山

大月山为庐山北部的主干,为一构造穹起的背斜,其轴线自东北向西南,最高达1451米,长1000米,向东北和西南倾斜,向西南倾没于芦林湖,向东北倾没于长岭脚。

两端窄而低,中间宽而高,由南沱组下部片麻状含砾石英岩偶夹石英片岩组成,岩性坚硬,山体高大雄伟,为庐山山体北部最高峰,为全山第二高峰。

2.1.2向斜:

东谷、莲花谷、青莲寺、王家坡

大月山背斜两侧各有一向斜。

西北侧的向斜由东谷—莲花谷—王家坡分段组成,东南侧为青莲寺。

东谷、莲花谷、青莲寺、王家坡向斜与背斜山延伸一致,相互平行。

东谷向西南倾斜,青莲寺、莲花谷、王家坡向东北倾斜。

东谷:

东谷向斜起于日照峰,向西南倾伏止于石门涧谷地。

东谷为原生向斜谷,岩层属南沱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夹有砂砾岩、轻变质岩,岩性软弱。

它与莲花谷原为一谷,受汉口峡横向断裂影响被夹断。

莲花谷:

莲花谷向斜起于日照峰,向东北倾伏止于王家坡谷地。

莲花谷向斜表现为一个向斜山——船形山,船舱为莲花谷,船舷为草地坡和屋脊岭,船头向西南。

莲花谷谷坡较陡,谷地较宽,主要由南沱组中部下层长石石英砂岩组成。

有学者认为,莲花谷、东谷、王家坡谷地为一巨大连通的向斜谷地,由于地壳运动断裂,岩浆侵入,使屋脊岭、女儿城、草地坡、牯牛岭中央隆起,将其隔断。

船形山素描图、剖面图

王家坡谷地:

王家坡向斜起于莲花谷谷口,向东北倾伏止于长岭脚村。

是一个U形谷,也是规模最大的谷地,长达600米,谷底宽达150米。

在大马颈一侧发育有一个小V型谷,形成谷中谷地貌。

谷中谷素描tu

青莲寺谷地:

青莲寺向斜起于五老峰山门处,愈向东北愈低,直至三叠泉处为止,是一个原生向斜谷。

4.2.2庐山北部局部构造地貌图

2.2单斜构造地貌

受纵向断裂控制和岩性影响,在大月山背斜两侧发育了典型的单斜构造及其单斜构造地貌。

以剪刀峡、汉口峡为界,分布两组平行岭谷地貌,一组向东北倾斜,另一组向西南倾斜。

两组岭谷的延伸方向、构造类型、岩石组成及其岩性完全相应,事实上是一组岭谷从中间被截断的结果。

这是庐山在第四纪强烈抬升前经长期剥蚀、侵蚀,形成一系列岭谷地貌,以后山体抬升,岭谷也随之抬升。

图5.2.1庐山北部局部构造山岭分布图

七里冲、大校场、西谷、白沙河、小天池为外力作用沿纵向断裂发育形成的单斜谷。

由大校场层长石石英岩偶夹薄层石英砂岩组成,岩性软弱,容易侵蚀破坏。

七里冲:

七里冲位于大月山与蚱蜢岭之间,岩层倾向为东南方向,是以大月山为中心,与大校场呈对称的次成谷。

七里冲为横向断裂,纵向比降大,谷地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宽,相对于大校场构造简单。

七里冲的水流流入青莲寺谷地。

大校场:

大校场位于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是由于软弱岩层受外力强烈侵蚀破坏而形成的次生谷。

大校场谷底宽平。

在大校场谷底,我们看到了呈灰黄、灰红、灰白三色分层的石柱。

灰白色土体为大校场的岩石,为长石石英砂岩,有凝灰岩特征,岩性软弱松散,易受外力侵蚀。

灰红色岩石为沉积物,不是大校场母岩残留,而是女儿城岩石侵蚀残留,岩性坚硬,说明庐山以前气候比现在温暖,也说明庐山抬升速度快,作用时间短。

同时,我们也看到大校场谷地石块大小不一。

目前学界有三种看法:

冰川冰碛物,残积物或者是泥石流带来的。

大校场谷地河流向源侵蚀强烈,侵蚀约20~30米,年均侵蚀1米。

泥柱照片,示意图,谷地照片

西谷:

西谷位于虎背岭与屋脊岭之间,是由于断层、以及西谷岩性软弱,最后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次生谷。

形成示意图

白沙河:

大月山西北翼与屋脊岭之间发育了白沙河次成谷。

小天池:

小天池谷地与西谷为同一谷地,延伸方向与西谷一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剪刀峡断裂将小天池谷地与西谷分开。

小天池中的水是由地下裂隙水供应的,久旱不涸,久雨不溢。

照片

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有五老峰、大马颈、佛手岩单面山,梭子岗、太乙峰、蚱蜢岭、女儿城、牯牛岭等猪背岭,均由女儿城层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偶夹长石石英片岩和凝灰岩组成,岩性坚硬,在各种外力长期作用下,表现为山岭。

五老峰:

五老峰原为背斜山,后西南侧产生了东南走向的正断层,实为多个断层,断层面大致平行,呈阶梯状。

五老峰东北部随断裂抬升成为单斜,峰高1358米。

山峰的倾向坡长而缓,反向坡短而陡。

在五老峰二峰,我们测得的岩层产状:

倾向:

南偏东26度,走向南偏西55度,倾角32度。

岩石层灰绿灰红色,岩性坚硬。

二峰岩石照片

大马颈:

大马颈与虎背岭属于同一条山岭,被剪刀峡断开,其岩石性质、岩层产状均相同,为南沱组下部含砾石英砂岩。

大马颈原为背斜,位于王家坡向斜西北侧,第四纪时期,庐山地壳抬升,发生断裂,大马颈和五老峰与断裂平行,大马颈仅西南部随断裂抬升,最后变为今天的单斜构造。

梭子岗:

东西方向,山顶尖锐,北坡为倾向坡,岩层倾角大。

蚱蜢岭:

蚱蜢岭位于七里冲和青莲寺谷地之间,为次生谷。

女儿城:

女儿城是大月山一翼发生断裂断开而形成的次生岭,位于大月山西侧,与大月山属于一山二岭的现象。

其西北坡坡度较大。

牯牛岭:

位于女儿城山岭西北侧,与女儿城山岭均为东谷东南侧的单斜山,是东谷与西谷的分界。

牯牛岭为虎背岭的次成山,岩层坚硬,山顶狭窄尖锐。

虎背岭:

东谷向斜的西北翼,原先为背斜,现为单斜构造,由南沱组下部地层组成,岩性坚硬,两翼为南沱组中部地层,岩性软弱,西北翼被莲花洞正断层错开而断落形成高大断层崖。

温泉大断层将其部分抬升。

我们在虎背岭上测得的岩石产状:

走向北偏东42,倾角34。

照片

含鄱岭:

东西走向,山顶尖锐,北坡为倾向坡,岩层倾角大。

含鄱岭下面为鄱阳湖平原,是太乙峰与含鄱岭之间的一个峡口。

2.3断层构造地貌

庐山为褶皱断块山地,构成山体的岩体中断裂十分发育,山之四周更有深大断裂环绕。

正断层在庐山,属张扭性的断层沿纵向断裂发育而成,而逆断层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

纵向断裂在山体内的表现直观显著,例如,大校场——白沙河、西谷——小天池,莲花洞正断层、五老峰阶梯状断层、大月山正断层也属纵向断裂性质。

山体内横向断裂使得褶皱岭谷中断,例如汉口峡、剪刀峡、天桥、石门涧、香山路、七里冲等处。

图4.2.1庐山断裂构造性质示意图

2.3.1断层陡崖

庐山北部在庐山断块上升过程中,虎背岭背斜的西北翼和五老峰背斜的东南翼被大断层错开断落,并形成了高耸的断层崖地貌。

断层崖完整险峻,未受到强烈破坏,高度300~1000米不等。

在横向断裂通过处,因受外力作用的破坏亦形成了典型的断层崖地貌、断裂谷地貌,如锦绣谷天桥、剪刀峡的望江亭、三叠泉、石门涧等多处,断层崖高度300~800米,庐山山体两侧大断层向东北方向收敛,因此,沿断层上升的庐山山体在平面上向东北方向变窄。

同时,上升量向东北方向递减,因此,山顶高度也向同一方向递减。

锦绣谷:

东西走向,谷底狭窄,V字形峡谷,是一个横向断裂。

天桥:

西北——东南走向,两壁陡峭但谷底较宽,常有基岩侵蚀面或砾岩浅滩露出水面,为障谷。

佛手崖是庐山西最边缘山地,燕山运动时为原生背斜,岩石受挤压,各部分受力不同。

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后,断裂发生变化。

同时,又受外力作用燕山运动产生褶皱,纵横斜向断裂。

喜马拉雅运动加强断裂,整体为纵向断裂、斜向断裂。

照片

剪刀峡:

西北——东南走向,V字形谷地,谷底被水流占据,无河漫滩,无阶地,庐山第三次断块抬升后,强烈下切形成。

由于靠近平原,故水流向源侵蚀、深向侵蚀强烈,断裂规模大。

与汉口峡为同一断裂,汉口峡切断女儿城到东谷,形成前门山,再继续延伸形成峡谷,与剪刀峡连接。

三叠泉:

三叠泉形成于七里冲宽谷与九叠峡谷相交的裂点上,为一个三级瀑布,是由三次断裂抬升所造成的,且抬升运动属于阶段性抬升。

号称庐山第一奇观,全场百余米,三叠泉的三级裂点分别对应于:

一级南京军区庐山疗养院,二级黄龙潭、乌龙潭。

三级石门涧谷地。

三泉照片

石门涧:

石门涧谷地由断裂发展而来,受流水侵蚀形成,深度大。

2.3.2断层三角面

水流沿着垂直与断层崖面的横向断落或者早期已经形成的谷地侵蚀切割,使得连续完整的断层崖面出现破裂,形成三角形的断层崖面,成为断层三角面。

例如,石门涧的石门,五老峰的五老,太乙峰,犁头尖等。

五老峰断层崖:

五老峰断层崖高大险峻呈阶梯状,显示断层崖形成时代之新,因受流水下切溯源侵蚀,形成许多V字形垭口和峡口,所谓五老就是指垭口之间五个耸立的断层三角体山峰。

山体内部褶皱构造突出,平行岭谷地貌明显,形成一系列背斜山、向斜谷、次成山、次成谷。

照片

三、流水地貌

庐山自第三纪形成夷平面及之后被新构造运动抬升以来,遭受了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山上、山间、山麓不同地带形成了不同的流水地貌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河流地貌保留了许多河流演化、构造抬升的信息,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流水地貌特征。

3.1谷地地貌

庐山的河谷形态自山上到山下,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特点。

就庐山本身的河谷而言,可分为四段:

上段表现为宽谷;中段为宽谷中套有“V”形谷;下段表现为峡谷;出山麓段大部分为深宽谷,个别为峡谷。

上段与中段之间形成裂点。

宽谷:

仰天坪、七里冲、莲花谷、大校场、东谷、西谷、三逸乡、小天池

宽谷多适应地质构造,与地层或构造线走向一致,谷地形态一般为谷底宽浅谷坡平缓,形态保存较好,谷地里普遍覆盖第四纪堆积物,代表了河流谷地发育的老年阶段,属于庐山抬升前的老谷地。

庐山上宽谷的海拔高度有从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向依次降低的趋势。

宽谷高度的变化,说明它们在形成以后,山体层发生不等量上升,上升量大致由中南部向东北方向递减。

三逸乡:

周围山峰环绕,山岭山峰高度大,呈椭圆形,为构造盆地,山间盆地,向斜盆地,也叫三逸乡冰窖,冰顺观音桥谷地流出平原。

仰天坪:

仰天坪是一个山间浅盆地群,周围有河谷,由轻变质的砂、页岩构成,岩层破碎软弱。

峡谷

峡谷横剖面多呈“V”形,谷地深切,谷坡陡峭,有的成阶梯状纵比降甚大,发育多级裂点和瀑布,显示青年河谷的特征。

如果峡谷两坡近于直立,并且深度大于谷地宽度,则叫做嶂谷。

它的发育表明山体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并溯源侵蚀。

谷中谷

这是第四纪抬升山体中河谷常有的地貌形态。

其地貌空间形态是宽谷中发育有“V”形谷地,河床底部纵剖面上两者相接处便是溯源侵蚀所形成的旋回裂点,代表了山体第一次抬升后河谷溯源侵蚀切割山体的最高、最内部位;在裂点下的河谷横剖面上,两者的交汇处便形成谷肩。

随着“V”形谷河床的下切和谷坡的不断侵蚀后退,谷肩后的老谷地平台(阶地)不断缩小,最终消失形成单一的“V”形谷,即峡谷,代表了河谷幼年向青年发育的过程。

如大校场谷地出口处的谷中谷、东谷庐山大厦以下的谷中谷等。

3.2河流袭夺

汉口峡袭夺:

起初,大校场谷地的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动,后来受横向断裂形成的汉口峡影响,形成西北流向的袭夺河。

在袭夺湾处形成横向裂点,其西南侧有一段大校场的反向河。

大校场谷地因为雨水充沛,其下游再次形成河流,流向西南方向。

示意图

天桥袭夺湾:

西谷的河流原来沿着软弱岩层发育的谷地向西南方向流动,因后来被天桥峡谷一方的河流袭夺,以致在天桥之处,河流突然向西南拐弯,形成一个极不自然的呈直角的河湾,成为一个裂点。

在裂点以上为西谷宽谷,而以下形成峡谷,即锦绣谷。

花径风口:

在花径一带原是西谷的自然延伸部分,保存老谷形态,后来由于天桥峡谷一方的河流强烈下切,溯源侵蚀,致使西谷河水由天桥流入锦绣谷,而原西谷河谷花径处变为一个风口。

在风口处还保存着棕黄色堆积物及棕红色具有网纹的基岩风化壳,低处还有棕黄色堆积物。

示意图

3.3裂点

庐山一共可以分为三级裂点。

第一级裂点:

位于南京军区庐山疗养院附近,海拔约1021米。

其前面部分水流较为平稳,从疗养院开始,水流流速加快,河床出现急流、瀑布、湖穴,下落比降加大,是新构造运动又一次抬升造成的,水流沿东谷向源头侵蚀。

过了疗养院之后的途中,我们观察到有些地方河床石块少,基岩裸露,为南沱组上部。

岩石为黑色是因为水流带来的有机物质附着。

还有的地方河床狭窄,呈串珠状。

河床上有鱼鳞状或覆瓦状岩层,层层叠加,由于流水速度快,形成陡坎,急流出现局部小裂点。

之所以形成此现象是因为岩石为沉积岩,受流水侵蚀造成。

鱼鳞状岩层照片、小裂点照片

第二级裂点:

乌龙潭、黄龙潭

高差/m

宽度/m

海拔/m

湖穴大小/m2

岩层厚度/m

湖穴形态

黄龙潭瀑布

10

0.3

834

40

0.1~0.2

不规则

乌龙潭瀑布

3.5

6

850

近圆形

第三级裂点:

青龙潭,海拔500m。

两侧为典型的悬崖峭壁,石门涧大瀑布,谷底石块是山上崩落下来的,流水作用、风化。

此谷深度大,瀑布高差大,庐山第三次断快抬升大造成的。

照片

庐山三二一级裂点高度逐渐变低。

四、冰川地貌

4.1庐山冰川的学术争议

庐山及其外围地区是否发育过冰川,自20世纪20年代国内外学者一直争论到现在,目前仍然尚无定论。

李四光教授确定庐山地区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作用,并划分了三次冰期,分别为鄱阳冰期、大姑冰期与庐山冰期。

而被美国誉为亚洲地理学家的克瑞西在《亚洲的国家与民族》艺术中写到“第四纪中国无冰川发生,因南方太暖,而北方又嫌过于干燥之故”,从而否定了李四光先生对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看法。

除此之外,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施雅风研究员、北京大学崔之久教授为代表的非冰川论学术权威,经过多年研究后,于1989年出版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一书,而以何培元为代表的学术专家经过研究,与1992年出版《庐山第四纪冰期与环境》一书。

两派学者在学术上争锋相对。

4.2“疑似冰川物质”介绍

飞来石:

位于庐山中学门口。

巨大岩石块体,有独立石块在上,石块部分伸出了底石。

此岩石上的小石块为女儿城岩体,为含砾砂岩,观察可发现下面的大石块有三层。

草图、照片关于这块大石的成因,有三种说法:

一种是泥石流说,认为是大型泥石流或洪流带来了巨石;一种是原地风化说,认为冰桌是原地的岩石遭受风化作用,残留部分留在原地形成;还有一种认为冰桌是庐山第四纪冰川运移作用的结果。

对于上面的小石块,也有两种说法,冰川学观点认为这是冰川沉积物,而非冰川学观点则认为这是风化崩落形成的。

若上面的石块与下面的岩体为一体的,则难以论证冰川学说。

若不一致,则可推断冰川学说。

若冰川学说成立,根据随山体冰川运动的岩体,有各种冰碛物。

内碛沉积在底碛上,表碛在内碛上的基本规律,若底下巨大石块为内碛,则上部小石块为表碛;若大石为底碛,则小石块为内碛或表碛。

同时,由冰桌可以推断西谷为冰川谷,而因为庐山其他谷地无冰桌,又可反推庐山发育过冰川。

大校场谷底:

大校场谷地石块大小不一。

目前学界有三种看法:

冰川冰碛物,残积物或者是泥石流带来的。

照片

电站大坝附近:

大坝一侧石门涧谷底岩石裸露,为V字形峡谷,其中有一个椭圆形的水池,按冰川学观点,是由冰川携巨石重压,后期研磨形成。

按非冰川学观点,则认为是泥石流搬运,后期研磨形成。

照片

三逸乡冰窖:

按照冰川学说,三逸乡冰窖是300-250万年、180-250万年、110-90万年,40-20万年四次冰期屯冰之所,窖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40-20万年的冰碛泥砾层,是考察冰川的理想场所。

窑洼:

按冰川学观点,窑洼是一个冰窖。

而按非冰川学观点,窑洼是一个汇水盆地。

含鄱岭:

按冰川学观点,含鄱岭为一刃脊。

4.3我看庐山冰川

经过此次实习,我们观察了许多存在冰川争议的地理现象,我个人的观点是,庐山第四纪存在过冰川,而现在庐山的这些地理现象是流水等外力和庐山冰川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自然充满着神秘的美感,而造成自然现状的外力往往不止一种。

在庐山上,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各种流水等外力作用的痕迹,因此流水等外力的作用对庐山的影响我们是不可否定的。

那么到底庐山是否发育过冰川呢,我认为是有的。

前面飞来石、三逸乡冰窖等这么多的迹象,如果全部牵强地解释为是其他外力的作用,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

拿飞来石来说,其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在岩石上又发现了一些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

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

同时,看到一些学者的研究,我发现在庐山有许多处现象用冰川学观点来解释更为合理,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

五、植被

5.1庐山植被概况

庐山地区处于我国亚热带气候区,地貌上属于中山。

尽管过去遭受认为干扰较大,但庐山地区植物区系仍然较为丰富,植被类型比较复杂多样,自然植物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较好。

庐山的主要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丛、草甸以及沼泽植被。

按现存的植被比较分析,次生的灌丛、草丛面积大于森林面积,次生的针叶林面积大于阔叶林面积。

植被垂直分布图7.1.1

5.2实习所见植被

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800m以下):

青冈栎、茶油树、樟树等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800~1100m之间):

常绿树种有青冈栎、落叶树种有短柄枹、灯台树、四照花等

落叶阔叶林(800~1100m以下):

短柄枹、灯台树、四照花等

油茶树:

厚朴

鹅掌楸

樟树

青冈栎

四照花

灯台树(对比)

针叶林

庐山地区针叶林主要由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杉木林、柳杉林、日本扁柏林以及金钱松林,这些主要为人工林、半人工林。

黄山松林在1100m以上有局部天然林。

亚热带的针叶林,大部分是由阔叶林遭受破坏后形成的。

黄山松:

金钱松

柳杉

日本冷杉

日本扁柏

竹林

庐山地区竹林以刚竹属的毛竹分布最广,竹林中也有散生的乔木和灌草,也有与灌草混生的玉山竹属的箭竹。

毛竹照片

灌丛

庐山目前存在的灌丛植被,绝大部分属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

主要成分有短柄枹、映山红、满山红、美丽胡枝子等。

短柄枹

映山红

满山红

美丽胡枝子

六、土壤

6.1庐山土壤概况

由于海拔增加,庐山中土壤形成的生物、气候条件产生相应变化,致使土壤形成的类型和分布产生了垂直地带性规律。

庐山土壤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自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海拔400米以下的山麓及附件岗丘地区属中亚热带,广泛分布着纬度地带性的红壤和黄壤;海拔400~900(800)米,气候湿润暖热,发育着一种具有明显富铝化特征的山地黄壤;海拔900(800)~1100(1200)米,气候温暖湿润,发育着具有山地黄壤性质,又有山地棕壤特征的山地黄棕壤;海拔1200米以上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