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4773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度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直根系”这一概念是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苏先生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经山西全境向西北至内蒙古河曲地区,向东北经冀西北延伸至辽西地区,形成“Y”字形文化带。

这一地带是中华诸文明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也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红山文化处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直根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和中华古文化都有着高度发达的祖先崇拜。

中国没有传统的宗教,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是中国人信仰和崇拜礼仪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

安阳殷墟西北岗王陵区内上千座祭祀坑和卜辞中对先公先王各类祭祀礼仪的记载表明,商代的祖先崇拜十分发达,为国家重典,礼繁而隆重,向前追溯到史前时期顺理成章,但目前所知的史前文化中,只有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可以与之有较为紧密的衔接。

红山文化被认定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发达的祖先崇拜是一个主要实证。

祭祀遗存的规范化也是理解红山文化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重要方面。

苏先生最早注意到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是在发现东山嘴遗址之时。

这个遗址面对河川和大山山口的高岗,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南圆北方、左右对称,这完全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却与后世建筑,特别是礼仪性建筑如天坛、太庙、明十三陵的布局相近。

红山文化建筑地址的规范化可视为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源头所在。

红山文化是史前两大玉文化中心之一,其玉文化具有高度抽象化又高度规范化的特点。

以其中的龙和凤题材为例,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龙凤造型都已定型化,商代玉龙与玉雕龙在造型上一脉相承,玉凤的翅与尾的表现方式也与商代青铜器上的凤鸟纹如出一辙。

尤其是红山文化中已出现的龙凤合体题材,而且设计精妙,神态成熟,是后世玉器基本造型龙凤玉佩的祖型。

这是红山文化作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一个显著标识。

同玉器规范化和制度化相关的,是红山文化特殊的埋葬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唯玉为葬”。

玉器作为古代墓葬随葬品,见于全国各地各时期的考古文化,但唯红山文化只葬玉器而不葬其他陶石器等。

玉器是一种被赋予思维观念的非实用器,有别于来自生活和生产等实用性的其他随葬器物。

独以玉器为唯一随葬品而排斥其他,当反映红山人精神重于物质的观念。

礼的源头,是理解红山文化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重要方面。

王国维释“礼”字的初型为“以玉事神”。

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习俗是礼起源于史前时期最为典型的证据。

一般认为,礼是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的,现将中国传统礼制的起源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这就再次确立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总根系中的直根系地位。

(摘编自郭大顺《为什么说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直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B.红山文化是目前所知唯一能与商代祖先崇拜形成较为紧密衔接的史前文化。

C.红山文化玉器中龙风造型与商代极其相似,也是后世玉器龙凤玉佩的祖型。

D.红山文化唯玉为葬,不葬其他实用性器物,是国内各地考古文化中独有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四个维度充分论证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总根系中的直根系地位,层次清晰。

B.红山文化与后世文明之间存在渊源关系,这是论证红山文化直根系地位的关键所在。

C.第四段详述红山玉文化龙凤题材的影响,旨在证明其具有高度抽象化和规范化特点。

D.中国传统礼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王国维对“礼”字的阐释是其有力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研究过程中,既重视文物、遗址的发掘,又关注文献资料,二者相互印证,是考证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经。

B.红山文化作为直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中华诸文明之中升起最早也最光亮的地带。

C.东山嘴遗址南圆北方、左右对称的布局,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足以证明中国的传统礼仪起源于红山文化。

D.如果红山文化中没有“唯玉为葬”的习俗,中国传统礼制将失去源头,红山文化也将难以确立其直根系地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

《流浪地球》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

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

《战狼Ⅱ》《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60亿。

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

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

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人们渴望在这里了解未知、聆听未来。

这与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话题一样,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

(摘编自金苍《<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二

对于电影产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观众本身。

科幻电影不是从零开始讲解的科教片,其对于观众科学素养要求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大量科幻电影受众,特别是已经成为观影主力的80后、90后一代人。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人口抽样调查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从2002年的4.7%上升到2017年的13.8%,高中教育程度者从12.4%上升到17.5%,2017年每10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是1998年的4.96倍。

庞大的中高等教育群体,使得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扩大。

(摘编自《科幻片能否成为电影产业新增长点》,《工人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三

材料四

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好莱坞进口片占领了中国科幻电影票房。

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再加上国产科幻电影制作水平拙劣,内外因夹击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

具体来说,在外因方面,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纪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在今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

在内因方面,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对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对全新世界观的建构同样缺乏;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的紧密联系,国内制作水平拙劣,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

(摘编自《内外夹击国产科幻电影难获一席之地》,《经济日报》2017年09月0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和电影创作水平的提升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B.“中国天眼”“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体现了中国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

C.材料三表明,国内科幻电影上映数量占比较稳定,票房占比相对来说波动较大。

D.令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的原因有:

门槛升高,创作素材贫乏,进口限制放宽。

5.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80后、90后一代人能成为科幻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在提高。

B.由材料二可知,近年来科幻电影消费群体扩大,对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C.由材料三可知,科幻电影以较少的数量产生较高的票房,在中国市场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

D.一旦进口片配额限制被取消,进口大制作科幻片涌入,中国国产科幻电影会失去生存空间。

6.结合材料思考,如果你是科幻片导演,哪些因素会让你对中国科幻片的未来充满信心?

你又会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最后的耕耘

曹春雷

宝山走进院里时,老奎正蹲在堂屋门前的石阶上,稀里呼噜喝面条,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

“爹,那事您考虑得咋样了?

”宝山站在柿子树下,远远地问。

“啥事?

”老奎没抬头,鼓囊着嘴,专注于他的面条。

“就是那块地的事啊。

别人家都签了,就剩您没签。

“别人家签了我也不签,我就剩这块地了,以后我上哪儿种地去?

”老奎抬起头,停下忙碌的嘴,气气地抛出这么一句话。

“爹,您干嘛非要种地呢?

您看,现在咱们村发展得多好,引来好几个厂子,村里的男人妇女都进厂上班,一个月能拿不少钱。

这些厂一年也给村里不少钱。

村里有钱了,啥事都好办。

老奎将饭碗放在身旁的石阶上,抹了把嘴。

儿子说的没错,如今村里人出了家门就能上班。

就连他,也在一家厂子里看大门,工资不算低。

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150元钱。

宝山干村主任这几年,村子确实发展得挺不错。

“爹啊,这次引来的是草帽厂,不污染,别的村子都抢这个项目,因为老板是我同学的同学,我抢来了。

建成后,效益肯定不错,咱村的人都能跟着沾光。

看到老奎不言语,宝山又说:

“我是村主任,咱村就您不支持工作。

您说,下一届村主任选举,您还打算继续让我干不?

老奎还是不言语,掏出烟来,点上。

吐出的烟圈,袅袅升起来。

屋檐下的一只麻雀扑棱一下,穿越其中一个烟圈,飞出了院子。

宝山站在那里,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

一支烟抽完,老奎闷闷地说:

“我签。

宝山顿时喜眉笑眼起来。

走近老奎,从怀里掏出软包烟,抽出一颗,给老奎。

老奎不接,站起来,到牛栏前,看牛。

牛卧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反刍。

老奎对牛说:

“老黑啊,好好吃,过了晌午,咱去西洼犁地。

老黑没搭腔。

背后的宝山却说话了:

“爹啊,您刚才都说答应签了,咋这会儿又说去犁地呢?

老奎扭过头来,梗着脖子:

“我晚上签,没签之前,地还是我的。

我愿咋样就咋样。

宝山知道爹的脾气,不敢再说,转过身,溜溜地出了院门。

老奎进了牛栏,蹲下来,抚摸牛。

牛毛不光滑,肋骨鲜明地凸着。

老奎说:

“老了,老黑啊,你和我一样老了。

”停顿了一会儿,老奎又说:

“老黑啊,可我心里觉着没老,你觉着呢?

老黑扭过头来,看他。

从老黑的眼里,老奎看到了自己皱纹纵横的脸。

相对无言。

很长时间后,老奎拍拍老黑的背,说:

“这事咱就这么定了啊,下午去犁地。

”说完后,站起来,去库房,拾掇盖满了灰尘的犁具。

老黑是村里最后一头牛了。

好几年前,就是最后一头牛了。

现在,他要带着这最后一头牛,披挂上阵。

吃过饭后,老奎用推车推着犁具,牵着老黑,一前一后出了院门。

老黑很久没出院门了,走得慢慢吞吞。

一路上,很多人都和老奎打招呼,说:

“您这是咋啦?

都啥年代了,还牵着牛去犁地?

再说,那地不是都租出去了么?

老奎却只是笑笑,并不答话。

终于到了地边。

老奎放下车,将犁具卸下来,放开老黑,让它自己找青草去。

这时的太阳,已挪到西边去,将老奎和老黑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袋烟后,终于要下地了。

老黑套上了犁具,老奎扶着。

“驾!

”老奎喊了。

老黑缓缓地迈开步子。

两趟过后,老奎拄着犁具,喘粗气。

老黑也张大了嘴,喘粗气。

老奎说:

“老伙计啊,再坚持一会儿。

你知道吗,犁完这块地,咱俩就正式从田里退休了。

老黑轻轻地甩了甩尾巴,算是回应。

西边的太阳越来越矮,脸越来越红,像是缀上了个秤砣,斜斜地缓慢地往下坠。

老奎的脸,和夕阳的脸差不多红。

汗流浃背。

他喘粗气的声音,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

偌大的田野,一个人,一头牛,都披了夕阳的红。

只剩下最后一趟了。

老奎两股战战。

老牛也是,有些站不稳了。

老奎喊:

“加把劲,老黑,最后一趟了。

终于到头了。

老奎斜依着犁,摇晃了几下才站稳。

老牛四条腿在打颤。

老奎喊:

“老黑——”老黑回过头来。

老奎看见,老黑的眼角慢慢凝聚了一滴泪。

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

(选自《短篇小说》2018年第3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子宝山从不同角度苦苦劝说父亲,最后老奎极不情愿地答应签字,这表明老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意识。

B.儿子对犁地表示奇怪,老奎梗着脖子驳斥,其他人表示奇怪,老奎则笑而不答,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C.文中写人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兼用比拟和比喻,凸显了人和牛的疲惫衰老。

D.小说结尾部分叙述老奎驾牛犁地时,穿插了多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沉重、悲凉的氛围,有力烘托了老人和老牛的形象。

8.老牛“老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请作具体分析。

(6分)

9.在小说主人公老奎身上,作者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凝,字子居,济阳考城人也。

祖撙,梁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

父彦高,梁给事黄门侍郎。

凝幼聪晤,美容止。

既长,博涉经传,有文辞,尤工草隶。

天嘉四年,释褐授秘书郎,转庐陵王文学。

光大元年,除太子洗马、司徒主簿。

太建元年,迁太子中舍人。

以名公子选尚信义公主,拜驸马都尉、中书侍郎。

迁晋陵太守。

及将之郡,更令左右缉治中书廨宇,谓宾友曰:

“庶来者无劳,不亦可乎?

”寻授宁远将军、尚书吏部侍郎。

凝年位未高,而才地为时所重,常端坐西斋,自非显贵名流,罕所交接,趣时者多讥焉。

高宗尝谓凝曰:

“我欲用义兴公主婿钱肃为黄门郎,卿意何如?

”凝正色对曰:

“帝乡旧戚,恩由圣旨,则无所复问。

若格以佥议,黄散之职,故须人门兼美,惟陛下裁之。

”高宗默然而止。

肃闻而有憾,令义兴公主日谮之于高宗,寻免官,迁交陛。

顷之,追还。

后主嗣位,受晋安王谘议参军,转给事黄门侍郎。

后主尝置酒会,群臣欢甚,将移宴于弘范宫,众人咸从,唯凝与袁宪不行。

后主曰:

“卿何为者?

”凝对曰:

“长乐注尊严,非酒后所过,臣不敢奉诏。

”众人失色。

后主曰:

“卿醉矣。

”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乃喟然叹曰:

“天道有废兴,夫子云‘乐天知命’,斯理庶几可达。

”因制《小室赋》以见志,甚有辞理。

陈亡入隋,道病卒,时年四十七。

(《陈书·列传二十八》,有删改)

【注】长乐,天子母亲的代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B.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C.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D.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文字,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传”相同。

B.中国书法字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随着历史发展,依次演变。

C.褐指粗布短衣,古时地位卑贱之人所着之衣,释褐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

D.文中“文学”为官名,汉代始置于州郡及王国,又称文学掾,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凝聪颖有才,早年仕途顺畅。

他出身仕宦,才华横溢,初入仕途就屡得升迁,并得以婚配公主,春风得意。

B.蔡凝为人厚道,善于为人着想。

他从中书省离任时,命令手下人修葺中书省的官舍,以便让继任者舒适入住。

C.蔡凝国事为重,不惧得罪权贵。

在皇帝想任用义兴公主的夫婿做黄门郎征求意见时,他直言反对,阻止了此事。

D.蔡凝性格亢直,敢于直言上谏。

在陈后主邀领群臣去弘范宫纵酒宴饮时,他拒绝前往,并义正辞严地陈述理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端坐西斋,自非显贵名流,罕所交接,趣时者多讥焉。

(5分)

(2)肃闻而有憾,令义兴公主日谮之于高宗,寻免官,迁交阯。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词,完成14~15题。

陈维崧词二首

卜算子·阻风瓜步(甲)

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

乌臼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

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

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

点绛唇·阻风江口(乙)

浊浪堆空,暨阳[注]城下风涛怒。

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

独眺君山,且共春申语。

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暨阳,今江苏江阴。

君山在江阴北郊,因春申君葬此而得名。

春申君即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博闻善辨,礼贤下士,曾任楚相二十多年。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甲词上阕既用“风急”“船在”照应题目,又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令和环境,可谓言简而意丰。

B.甲词下阕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出了词人不畏风急霜重、从容欣赏江岸美景的情态。

C.乙词上阕刻画了江面风大浪高的景象,动词“堆”“怒”“轰”和比喻“冰车铁柱”的运用,生动传神。

D.乙词下阕借助春申君的典故含蓄地传达情怀,尾句用“蛟龙舞”再写江上风浪,与上阕内容相呼应。

15.比较分析两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6分)

(1)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诗中“▲,▲”两句,通过抒情主人公从早到晚照镜、吟诗的行为来表现感情之深、相思之苦。

(2)屈原《离骚》中“▲,▲”这两句,诗人以鸟为喻来表达志向,指明了君子小人不可能同群,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的道理。

(3)苏轼《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大众媒体扮演了推行者、建构者与同谋者的角色。

大众媒体将消费与文化行为合二为一,赋予商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把社会的各个阶层裹挟其中,为消费主义_____________,最终使消费主义成为大众的生活理念与追求。

在消费主义文化之下,媒体不断调整形式与内容,创造新的媒体产品。

从报纸杂志的宣传到广播电视的广告,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使用,更使消费主义______________、登峰造极,不在操控着人们的欲望和兴趣。

消费主义极大地缩短了单件物品的使用寿命。

人们很少选择多次修理同一件家电,因为购买同类新款产品的价格未必高于修理的成本,而面盆修补、钢笔修理、缝纫织补这些日常生活中曾经___________的行当,宛如儿时晚霞下的担货郎,渐行渐远,几近绝迹。

家具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耐用品,(),许多美丽的衣服可能仅仅被上身一试便匆匆完成使命。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推行者与同谋者的角色。

B.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C.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D.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同谋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推波助澜无孔不入无时无刻不可或缺

B.煽风点火无孔不入时时刻刻无可替代

C.推波助澜无处不在时时刻刻无可替代

D.煽风点火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可或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破旧被丢弃的衣物也是很少的B.被丢弃的衣物也很少是因为破旧

C.衣物也很少是因为破旧被丢弃D.很少的衣物也是因为破旧被丢弃

20.在下面的一段对话中,双方共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甲:

顾导您好!

我是都市报实习记者刘盈。

久仰您大名,这次能见到尊容,非常激动!

乙:

很荣幸认识你。

甲:

您导演的新作刚刚杀青,请介绍一下您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旨。

乙:

我想表现的是社会底层的若干小人物在社会大变革面前的心路历程。

甲:

您真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脑子的电影艺术家,为您点赞!

乙:

你言重了,谢谢!

21.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简述中国传统儒学的演变历程,要求:

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在表达完整通顺的前提下,文字越简练越好,最多不超过150字)(6分)

四、(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一位网友在一篇帖子中列举了他40年前为自己许下的100个心愿,其中包括住上楼房,冬天在家洗澡不怕冷,买一台黑白电视机,登天安门城楼,去西藏观光,乘长途火车睡卧铺,坐一次飞机,与外宾交谈,去一次美国,出一本书,了却父母一桩心愿,为家乡做一件实事……

这位网友表示,当年自己拿26元工资,住十几平方的房子,靠煤油灯照明,听收音机接收外界信息,出门不超过100公里……所以,这些心愿在那时实在非同平常!

如今这100个心愿大都实现了,其中有的是靠自身的努力,更多的还是靠社会的整体进步。

今天的你有哪些心愿?

再过40年,你这些心愿也能实现吗?

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呢?

请根据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