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4763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docx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docx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测试(1月)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Ⅰ卷、Ⅱ卷两部分。

将第Ⅰ、Ⅱ卷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中。

考试结束时上交答题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请将正确答案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古代中国的贵族政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

并世袭享有特权。

因此,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

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

A.标志着世袭制走向消亡

B.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开始出现

C.催生了分散的小农经济

D.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

2.战国产生了丝织品和竹简、木简,西汉有了纸张,文字的存在形式直接以手写形式出

现,汉字书写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把文字的书写工作从文物形式制作工艺过

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中解放了出来,成为独立的书法行为。

在书写时可以追求简捷和

随意,并融入书者的思想感情或个性化的东西及艺术审美的要求.材料说明了

A.文字载体的变革促进了书法发展

B.中国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

C.字体简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传播

D.科技进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

3.学者许倬云认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显著。

府通过移民,使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人口压力大为减轻。

根据许倬云的分析,汉代人

口分布的变化

A.加剧了汉代的人地矛盾B.加快了少数民族内迁的步伐

C.缓解了边境地区的危机D.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平衡

4.北朝强调军功以抗衡贵族,军功吏治取向成为官僚政治复兴的动力和起点。

官僚的考

选、考课、学校、法律等制度在北朝都有较大发展.南朝寒人掌握政权其实也是通过

军功这一道路.这些措施的出台

A.加剧了此时中国的社会分裂

B.推动了南北方的民族融合

C.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开端

D.加速了门阀士族制度衰落

5.在中国古代,相权下移不是单纯的权力转移,而是财政、军事两大部门事务增加和职

掌的扩大,在行政系统中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到宋代终于独立出来,形成了中书

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并存的体制。

行政系统权力(行政权)扩大的结果是需要宰相决

定的事情只剩下了军国大事、高级官吏任免和突发事件,而这些都需要经过皇帝批准,

宰相逐渐变得多余。

这一论述指出了

A.三省体制出现的合理性B.宰相制度产生演变的过程

C.元朝相权专权的必然性D.明朝中枢机构变异的原因

6.范仲淹有诗句形容当时的农村状况,“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

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

南宋及其后代政客文人也不断引用这首诗,明人顾庆元

撰写的《夷白齐诗话》将其收录其中.这句诗反映出

A.农村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

B.均田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C.农产品的商品化日趋提高

D.地权的转移频繁和私有化加强

7.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猛烈抨击当时道学家们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现象,指出,“朱

门一派,口里道是即物穷理,心里见得,日间做得,却只是读、讲、论,……半日静

坐,半日读书,那曾去格物”,人应具有“实才实德”,格物要实地去做,不能离物

而“穷理”。

据此分析,颜元

A.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B.认为格物致知无法穷理

C。

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D。

主张做学问应经世致用

8.有学者认为,国家政权总是力图垄断和控制尽可能多的工业生产部门.不只是皇室和

贵族所消费的各种工业品由官府经营、雇匠制造,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如盐、

铁等,政府也垄断着生产和流通的去向。

这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西方中世纪经济制

度诸多不同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上述特征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

A.经济领域垄断组织的发达

B.中央政权(集权)制度的强大

C.官营手工作坊水平的高超

D.封建制度的不断走向衰落

9.著名经济学者许涤新提出,外国在华资本是中国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资本主义企业,

是中国资本主义的组成部分,尽管列强在甲午战争前尚未取得在中国设厂的权利,但

到1894年各国在华工厂已超过100家。

许涤新的观点已为多数经济学者所采纳.这

一观点说明了

A.西方侵略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

B.中国资本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C.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D。

西方经济扩张推动了中国经济形式的不断创新

10.厘金税是晚清征收的商业税。

1853年,清政府为筹措军饷,在扬州设局劝捐,按地亩多寡抽捐。

同时向扬州附近米行抽捐,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对华商征收商税,以后厘金制度逐渐遍行全国.厘金制度代替处于瘫痪状态的国内常关(过境税)的职能,增加了政府税收。

厘金制度的逐步推广

A.加剧了中国的殖民地化

B.促进了中国外贸的繁荣进步

C。

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D。

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11。

在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杭州西湖会议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要求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但是,“大多数与会者反对马林的提议,认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共党员加入进去,与资产阶级混合,会丧失党的独立性”。

材料说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间的关系十分紧张

B.共产党对当时国民党性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C.资产阶级已经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

D.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国时局的判断严重错误

12.学者张天周指出,1942年,由史迪威和郑洞国指挥,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和滇西地区

同日军进行了几次大规模作战,参战官兵将近20万人,日军被迫从东南亚和中国战

场调集兵力进行支援。

中国远征军的这些举措

A.支援了美军中途岛战役的作战行动

B。

标志着中国战场对日战略反攻的开始

C.缓解了中国华北战场的抗战压力

D.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3.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与周边国家之间遗留的边界问题,确立了以“安定四邻,争取国

际形势的和缓”为目的,以“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为原则,依据

历史和照顾现状,“在解决之前,维持现状"的基本政策。

与缅甸、尼泊尔、阿富

汗、蒙古、朝鲜等国解决了遗留的边界问题。

新中国外交上的这些做法

A.推动了亚非各国的反帝反殖斗争

B.成为新中国顺利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

C.体现出“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方针

D.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特点

14.1960年11月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

该文件的发布

A.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

B.配合了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C.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

D.成为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

15。

1980年以来,中国茶叶消费端从需要使用“茶票”来控制消费,到各种营销广告刺激消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就需要营业人员首先在形象气质上能给消费者带来好感,同时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引导技能。

茶叶营销的这些变化显示出

A.经济体制的转轨

B.民众生活消费观念的变化

C.经济结构的变迁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16。

1982年邓小平会见印度代表团时说,中国有句话:

愈富的人愈悭吝。

要富国多拿点

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

邓小平的话

指出了

A.要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

B.新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迫切性

C.推翻现存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必要性

D.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重要性

17.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子,均以男女人体为依据。

雅典卫城中的伊瑞克提翁神庙以“少女

柱"闻名,少女像柱由大理石雕刻而成,每个女子恬静柔美,衣着发型和面容都不

一样;建在阶座之上的多利克式石柱,柱身粗壮,柱头刚健硬朗,有如顶天立地的

男子汉;雅典娜女神的庙宇一反惯例,全都使用男人柱.这里体现出古希腊的建筑

思想是

A.理性主义至上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美德即知识D.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

18.为确保公民自由,罗马通过民众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之间的权力分立和相互牵制的安排形成权力制衡格局。

其中,保民官的宪政意义非常独特:

保民官既无立法权又无行政权,但拥有的否决权,不仅可以否定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也可以取消元老院决议的法律效力,为保护人民而对抗政府。

据此分析,保民官的设置

A.推动了罗马法的进步和完善

B.缓解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

C.有助于罗马公民的政治平等

D.加快了罗马宪政实施的步伐

19.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货币贬值浪潮,贵金属短缺,西欧各国货币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

下图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变化图(见下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年份

单位货币中含银量比例

1541—1550

50%

1551—1560

39%

1561—1570

11%

1571—1580

17%

1581—1590

18%

1591—1600

5%

A。

欧洲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

B.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贵重金属流向

C.欧洲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D.早期殖民战争使流入欧洲的贵重金属数量下降

 

20.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迈克尔·霍华德敏锐地指出:

“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以外的独立部分,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

”材料评价的是

A.1871—1918年的德意志B.1852-1870年的法国

C.1861—1922年的俄罗斯D.1945-1972年的日本

21。

俄国著名史学家克留切夫斯基在总结16—19世纪俄国历史发展特点时指出,“国家日益膨胀臃肿起来,而人民日益贫困消瘦下去”,国家成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克留切夫斯基的上述论断实际上

A.总结了16世纪以来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

B.分析了沙皇扩张政策的产生原因

C.指出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

D.论述了沙皇制度出现的历史必然

22.下图是从1929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重大历史事件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图(横向数轴表达的是年份,纵向数轴代表的数据).依据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

C.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D.经济体制创新是美国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次知识革命,主要依赖于人的知识创造,超越了有型的物质资源。

美国通过知识开发和利用,一系列脱离传统工业制造范畴的高新技术和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加快了创造财富和资源的速度。

苏联守着传统的工农业,和美国创造财富速度相比,犹如老牛拉慢车。

材料说明了

A.经济结构的落后制约了苏联国力的提升

B.苏联错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机

C.教育的落后是苏联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历史必然

24.针对“现代化是否导致西方化”的问题,美国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认为,希腊和罗马古典文明的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或称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等西方文明核心的体制、实践和信念方面是西方文明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不是其他的文明具备的。

下列对亨廷顿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必然会导致西方化

B.平等、开放、包容是各国文明的共同特征

C.各国的发展道路依附于本国的历史传统

D.西方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于其发展的普遍性

第Ⅱ卷(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

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

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

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

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

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

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

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

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

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1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民族主义思想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得到极大发展,也改写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在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对民族主义思想的成功宣传使得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的信念深入人心,“19世纪的整个意大利民族运动也以复兴命名”。

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将希望寄托于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战胜奥地利。

匈牙利摆脱奥匈帝国赢得独立;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和罗马尼亚脱离土耳其取得完成独立。

民族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国家和国家权力的发展。

“民族主义者将国家视为自己的延伸,视为抵抗外来敌人的守护者和成就民族理想的工具”。

英国、俄国、法国以及新独立的意大利、德意志纷纷进行殖民扩张,甚至巴尔干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加入抢夺帝国的行列,“新帝国主义成为了新民族主义的表现”。

———-—赖海榕黄玉桃《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材料二早在孙中山青少年时期,他认为满洲人强加的留发辨是一种耻辱.从兴中会组建到同盟会创立,他一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进行革命宣传,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目标是要推翻满洲人掌权的政府,重建汉族人掌权的政府.随着孙中山对时局的认识,他提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尽灭满洲民族”。

“我们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同时明确表示,“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指出革命不专在排满,还要废除专制和创造共和.孙中山把少数掌握政权的满洲统治者与一般满洲人民加以区别,这是一个重大进步。

但是“他们不是把帝国主义看作是革命的最主要的敌人,却极力向外国侵略者表白:

反满绝不是排外,力图避免刺激帝国主义强盗,幻想帝国主义会同情和支持。

——-———丁爱玲《初探孙中山之民族主义》

(1)结合材料一,归纳概括19世纪下半期的民族主义发展对欧洲发展的影响?

(6分)

 

(2)依据材料二,从革命目的上看,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认识的变化过程及其缺陷。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

(9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

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

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

第二,经济上的变化。

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

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根据材料及所学,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试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

(赞同、质疑、反对均可,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历史学科二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48分。

1。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和“削弱世袭特权”等内容,说明血缘宗法关系逐渐淡化,通过军功爵制造就了一批军功地主,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旧的世袭贵族阶层走向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开始建立,社会处于新旧转型的重要阶段.D项正确。

世袭制度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一个结果,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

2.【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解读材料,从丝织品和竹简、木简,到纸张,体现的是汉字书写载体的变化,这是书法独立的条件,由此使得汉字的书写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A项正确.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是在书法成为独立的创作行为之后,B项的结论与材料无关;材料谈的不是汉字简化,排除C项,科技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D项错误.

3.【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秦汉时期,北方开发较早,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发展不平衡,依据材料,东汉时期的“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等人烟稀薄地区的人口增长却非常显著,势这一变化有利于中国各地区和南北方社会的发展趋于平衡,D项正确。

材料叙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南方地区,人口稀少,排除A项;少数民族内迁是在东汉末年以后,原因是由于中原地区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和社会动荡,排除B项;C项的结论与材料无关.

4.【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依据所学,南北朝时期盛行门阀制度,士族阶层通过世袭即可取得官位和爵禄.依据材料,军功吏治的实行,使得军功成为寒门上升的通道,削弱了士族地主的地位,因此D项正确。

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有利于中国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措施是政治领域,B项的结论与材料关联度不大,排除;官僚政治始于先秦时期,C项错误.

5。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依据所学,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异表现为丞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出现。

依据材料,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逐步加强,丞相一职在政府中的法定权力越来越少,逐渐成为妨碍皇权集中的一个因素,这也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D项正确。

三省体制魏晋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只是叙述了相权走向消亡的过程,排除B项;C项的结论脱离材料,排除。

6。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解释材料的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象,“前人田土后人收”,“还有后人在头”,说明土地转换的频繁;反映出土地私有化的趋势日益加强,D为正确选项。

“前人”“后人"反映出的是土地的继承关系,A排除;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朝前期,B项错误;C项结论与材料无关。

7.【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依据所学,一般来讲,“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从中获得道理。

依据材料中颜元的主张,格物要实地去做,不能现实而“穷理”,获得的道理应该服务于社会,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儒家思想日趋活跃,主张做学问应该服务于社会现实,D项正确.“致良知"是王守仁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穷理的方法和途径,排除B项;这一观点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否定,C项错误。

8.【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依据题干所述,中国古代经济领域中的盈利部门和利润巨大的领域,总是有政府权力的存在,结合所学,盐、铁、酒等利润丰厚的行业都由官府垄断经营,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权的强大,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垄断组织的内容,排除A项;手工业领域的制造“水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D项结论错误。

9。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依据题干的叙述,“外国在华资本是中国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的组成部分",依据所学,近代外资企业虽然是外国资本家在华创办的,但是企业的很多管理者,工人都是中国的,产品很大一部分也是面向中国市场,因此A项“西方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的结论正确。

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是独立于西方的,B项的结论失之偏颇,排除;C项的结论偏离材料的主题,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形式及其不断创新的问题,D项错误。

10.【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依据题干,厘金制度“增加了政府税收"且征收的对象是华商,因此厘金是在国家征税的基础上的重复征税,加重了华商的负担,导致商品价格的提高,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来侵略的问题,排除A项;厘金制度的推行加剧了外贸的萧条,排除B项;国内的统一市场在古代中国就已存在,D项错误。

11。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是在共产国际的倡议下展开的,从材料中看出,大部分共产党员反对国共合作,理由是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

依据所学,国民党在当时是革命的政党,是代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党,材料中的“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共党员加入进去,与资产阶级混合"不应成为拒绝同国民党合作的理由,至于后来的国共合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中共的斗争策略与方法的问题。

因此B项为正确选项。

此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十分友好,排除A项;依据二大的论述,民族资产阶级一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排除C项;共产国际要求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是对中国革命形势作出的正确判断,D项排除。

12.【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注意题干的“1942年",这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开始的一年。

结合所学,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由于日军的扫荡,华北地区的抗战十分艰苦,国民党军队的这一举措,缓解了中国华北战场也就是中共战场的抗战压力.C项正确.中途岛战役发生于美国海军同日本海军相对抗的太平洋战场,两者的关联度不大,排除A项;中国战场对日战略反攻开始于1944年,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于1942年1月,D项错误.

13。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题干中“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结合新中国刚刚成立,致力于国内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经济建设的展开,因此这一外交方针有利于营造和平周边环境,B项正确。

材料不是以反帝反殖为目的,排除A项;“一边倒”针对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不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出反对资本主义以及社会制度的对立等内容,不选D项。

14。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从题干的“1960年11月这个时间”推断,联系已学知识及题干中所给的信息可知材料中的调查表明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解决人民公社中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A为正确选项。

B项时间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D项与历史事实不符,不选。

15.【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需注意时间节点1980年。

这时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

依据题干叙述,从“茶票”到“自由的市场环境”,说明了茶叶营销方式和手段不断更新,市场化的色彩越来越浓,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营销手段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经济结构,C项错误;D项的结论与材料无关.

16.【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南北问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南南问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从题干中可提取的关键词为“第三世界……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D.A、B两项的结论脱离材料,现存世界秩序有不合理的成分,需要改变,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