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983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4644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98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98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98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98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98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983篇.docx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98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983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983篇.docx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983篇

2019年国家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新生儿可以分辨得清愉快与不愉快两种情绪反应。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上课

B、课外活动

C、生产劳动

D、备课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

A、教育和处罚

B、教育和保护

C、保护和管教

D、预防和矫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4.为了防止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课外、校外教育()

A、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

B、内容要丰富多彩

C、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D、形式要多样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课外活动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才会避免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

5.班主任的工作是从()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班主任的工作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其他教育工作的基础。

6.根据课程的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B、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根据课程的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7.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8.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抓“闪光点”以提高学生品德的做法体现了()的德育原则。

A、说理疏导

B、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C、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D、可接受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略。

9.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境:

前有悬崖,后有追兵,主人公此时的动机冲突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追兵”和“悬崖”都是需要避免的情境,因此属于双避冲突。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主张的是()。

A、提倡意义学习

B、提倡发现学习

C、主张非指导性教学

D、主张移情性理解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提倡发现学习的是布鲁纳。

11.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是()

A、学校教育制度

B、学校文化制度

C、课程管理制度

D、教学管理制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1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上。

A、德育内容

B、德育规律

C、德育原则

D、德育方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13.德育过程是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它的基础是()。

A、掌握知识

B、激发情感

C、道德内化

D、活动和交往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14.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也有人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5.强调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这种课程理论是()

A、学生中心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社会中心课程论

D、经验中心课程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认为应该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与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观点。

16.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体现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A、逻辑组织

B、直线式组织

C、心理组织

D、纵向组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直线式组织是前后内容不重复的,螺旋式组织是内容不断重复出现,不断加深和扩展。

纵向组织即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

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17.下列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A、合理复习

B、位置记忆

C、亲自参与

D、学业求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18.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的()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从狭义来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社会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其发展变化决定于交往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19.“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德育()的观点。

A、认知发展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体谅模式

D、集体教育模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体谅模式认为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要人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心别人。

这体现了体谅模式的观点。

20.下列选项中,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是()。

A、王老师收了学生家长赠送的购物卡

B、赵老师收到了不少学生制作的贺卡

C、李老师经常让学生家长开车送其回家

D、宋老师每天都给学生布置过量的练习题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A选项王老师接收学生家长赠送的购物卡的行为、C选项李老师经常让学生家长开车送其回家的行为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为人师表”。

D选项宋老师每天都给学生布置过量练习题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关爱学生”。

B选项赵老师收到了不少学生制作的贺卡是接受学生对老师的一片心意,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

21.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方法

B、教育内容

C、教育目的

D、教育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22.某教师在讲授课文《春》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

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

A、演示教学法

B、实验教学法

C、示范教学法

D、情境教学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题干中,教师为学生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来讲授《春》的内容,运用的方法就是情境教学法。

23.下列属于学习的选项是()

A、个子长高了

B、小牛生下来当天会走路

C、不怕见生人了

D、每天跑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A、B项属于生理现象,不属于学习;D项每天跑步是一种习惯化的行为,也不属于学习。

24.某小学为了创建学校特色,组织本校教师开设了一门动漫课程。

该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隐性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5.下列不属于情绪外部表现的是()

A、心潮澎湃

B、眉开眼笑

C、坐立不安

D、轻声呻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A项属于主观体验。

26.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7.备课就是教师根据()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A、教学目标

B、学科课程标准

C、培养目标

D、学校教学计划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备课的概念。

28.课堂上有个学生捣乱,老师请他站到教室的后面。

这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题干中教师的做法属于惩罚。

29.小学后期、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

A、学习的兴趣

B、赢得地位

C、得到物质奖励

D、获得同学的赞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

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30.小红看到有人摔倒绕开走,教室杂乱会暂时离开。

这种行为属于()

A、消退

B、回避条件作用

C、逃避条件作用

D、强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题干描述的是逃避条件作用。

31.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调节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成绩

C、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班级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32.形式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洛克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英国的洛克和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是形式教育论的代表人物。

33.下列现象中,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造成严重损失的

B、违反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费的

C、侮辱、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

D、损坏学校校舍,场地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B两项中的行为是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34.主张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学

B、分组教学

C、道尔顿制

D、个别教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提出的,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35.教师对上课守纪律的学生进行表扬,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等都属于()。

A、获得

B、消退

C、强化

D、回避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校经常采用奖励(赞许、奖品、给予权利、高分数等)与惩罚(训斥、剥夺权利、低分数等)的办法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3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

A、起点公平

B、机会公平

C、过程公平

D、结果公平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37.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这说明教学应该遵循()。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38.苏老师是初中一年级

(2)班的班主任,这一批刚入学的新生让他比较头疼,无论什么事情都得他亲自去管,同学们都非常依赖他。

这个时期的班级处于()阶段。

A、初建期

B、形成期

C、成熟期

D、完成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初建期是指在班级组建之初,同学们形式上属于同一个班级,实际上还是比较孤立的个体,大家对班主任依赖性比较强,班集体的工作主要依靠班主任指挥。

39.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

40.某小学开展全校性的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此活动属于()

A、个人活动

B、小组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班级活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群众性活动是一种面向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从题干中的“全校性”可以得知此活动是全体学生都参加的活动,属于群众性活动。

二、多选题

1.元认知策略的种类主要包括()。

A、调节策略

B、监控策略

C、计划策略

D、时间管理策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包括计划、监控、调节三类策略。

2.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可以将动机分为()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内部学习动机

E、外部学习动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

A、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B、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C、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D、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E、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C,D

【解析】: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4.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主要有四个层次: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5.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下列属于教学媒体的有()

A、幻灯片

B、录像带

C、黑板

D、挂图

E、计算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E

【解析】: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物质工具,如挂图、幻灯片、录像带、录音带、新闻图片、实验仪器、计算机、网络等。

按感官来分主要包括听觉媒体、视觉媒体、视听型媒体和交互型媒体;按媒体的表达手段可分为口语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

6.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有()。

A、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手段

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C、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手段,具有传承文化的重大价值;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全面促进作用,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③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7.学校文化从其形式上看,可分为物质文化和()

A、精神文化

B、传统文化

C、制度文化

D、思想文化

E、校园文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C

【解析】:

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观念文化又叫精神文化,规范文化又叫制度文化。

8.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态度定势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C

【解析】:

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内部条件则包含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知。

9.平时考查的方式包括()

A、口头提问

B、单元测验

C、考试

D、检查书面作业

E、问卷调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D

【解析】:

平时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

10.现代师生关系的发展应走向()。

A、相互尊重

B、平等对话

C、共同探究

D、协调发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1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有()

A、人类的学习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

B、人类的学习要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C、人类的学习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

D、人类的学习是对未知的阶段、领域进行探索的过程

E、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E

【解析】:

人类的学习即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有:

(1)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职责有()。

A、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B、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C、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

D、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九条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13.某县人民政府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对此可以()。

A、责令限期归还挪用费用

B、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C、下一年度增加相应经费

D、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刑事责任

E、责令双倍归还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

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可知A、B、D项正确。

14.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群体的凝聚力。

A、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B、培养群体的认同感

C、规定群体单一思想

D、形成群体成员的归属感

E、给予学生赞扬与鼓励,形成力量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D,E

【解析】:

教师提高班级里群体的凝聚力,要做到:

(1)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

(2)帮助班级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给予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15.在合作教学法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包括()。

A、在上课前先决定并安排学生于学习小组中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