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4620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

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

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9分)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

(3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

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2分)

 

3.(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10分)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

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

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

 

5.(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4分)

 

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10分)

 

7.(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

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4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6分)

 

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

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

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

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4分)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6分)

 

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

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

“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分)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分)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

重要改革

1.(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分)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8分)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

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9分)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

“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 恩格斯说:

“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

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1)(3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  )

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

精神的和世俗的

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

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

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

(4分)

 

(3)比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

(3分)

 

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

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8分)

 

题组一 古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1.

答案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6分)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9分)

解析 第

(1)问首先要归纳材料的要点作答,抓住有效信息“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将之转化成白话文即可。

然后要结合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总结出其他要点,如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等。

(2)问要从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南方开发等角度归纳其历史作用。

2.

答案 

(1)措施:

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

(2)阶层:

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缓释途径: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

(3)理由:

拥护者:

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反对者:

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

解析 

(1)题干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要再认和再现梭伦改革的措施。

(2)“新贵”要结合梭伦改革背景中的“海岸派”的主张,推导出其为“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要从“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缓释”新贵不满情绪的措施,即梭伦改革中打击旧贵族的措施:

实行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等。

(3)从梭伦改革对

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及改革的局限性角度作答。

3.

答案 

(1)商鞅:

重农抑商;梭伦:

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 

(1)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两者对经济活动的不同政策中总结答案。

(2)第一小问实际是回答商业活动的发展给当时经济和国家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注意从材料信息中归纳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此后雅典政治发展方向总结答案。

4.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

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9分)

解析 本题以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为命题切入点,重点考查分析材料、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1)问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要抓住材料中的“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等有效信息概括出相应答案。

(2)问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语“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可以联系唐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措施,与材料

中的“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夏秋两季征收”“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相对照来概括答案。

5.

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及史学研究方法。

(1)问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立新法扰民”“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等,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2)问既要看到话本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不能过分夸大其价值。

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其史料价值需要用其他史料印证。

6.

答案 

(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

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末年王莽改制。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选修教材中没有涉及王莽改制这一知识点,解题时可依据材料信息分析。

(1)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末年,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尖锐。

王莽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树立“新”朝形象而改制,据此回答“目的”。

(2)从材料信息看,王莽“托古”改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行了多次币制改革,导致币制混乱,人民财富被掠夺,引起社会经济混乱,人们怨声载道,据此回答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7.

答案 

(1)商鞅变法:

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

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

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考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

(1)问,要将两次改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

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转型时期,孝文帝改革处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转型时期,由此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列举相应的改革措施即可。

(2)问,抓住“除旧布新”“形式”等要求,结合第

(1)问中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秦国经济与北方经济)等角度回答。

8.

答案 

(1)政府要不要“理财”。

祖宗之法是否可变。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2)措施:

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原因:

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描述与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的关键词“理财”,可知二人的问题就是围绕着“理财”展开的;第二小问结合司马光对变法的总体态度分析,司马光坚决反对变法,而王安石主张变法,这正是二人争论的实质;第三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因此得出变法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

(2)问第一小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教

材中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内容或“富国”之策即可作答;第二小问要结合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析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则要结合材料中王安石的观点进行总结。

9.

答案 

(1)弊端:

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

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

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

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

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解析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可归纳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如“奴隶地位”“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等;第二小问要回归教材中关于梭伦改革背景的描述,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归纳总结。

(2)问实际考查梭伦改革的具体措施,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要运用阶级分析法,从平民与贵族阶级利益的矛盾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总结其积极影响,主要从公正与法治两个角度进行归纳。

题组二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1.

答案 

(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解析 第

(1)问,对比材料一、二的有效信息,从改革的目的、内容等方面归纳光绪帝和康有为二人认识的相同之处。

(2)问,阅读材料,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阶级立场、改革的目的等方面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2.

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

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

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解析 本题以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为命题切入点,戊戌变法为必修和选修均有的教学内容,考生比较熟悉,题目提供的信息即清末新政。

本题是一道比较好的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的试题,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概括、分析、对比历史事件的能力。

(1)问,根据材料可归纳出“向西方学习”“侧重制度改革”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2)问原因从

主导者、地方支持度、过程、国内外情况等角度考虑。

认清清末新政的实质是维持专制统治。

3.

答案 

(1)C

(2)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

(3)主张世俗的权力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反封建不彻底。

解析 

(1)从材料信息看,马丁·路德认为,世界有“世俗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故A项理解正确。

“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是指世俗的世界由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是指精神的世界由上帝用恩典统治,故B、D两项理解正确。

材料中的两个世界都是上帝建立的,因此C项中“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说法不当,与马丁·路德原意不符,符合题意。

(2

)从“人间的王国”入手,回忆加尔文在瑞士宗教改革的内容即可解答。

(3)从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认为,世俗的权力应由世俗君主掌握。

同时,马丁·路德认为,人民应服从政府。

这反映了马丁·路德反封建的不彻底。

据此回答即可。

4.

答案 

(1)主张:

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

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

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准确描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阅读材料,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影响等分析说明。

(1)问据材料一信息“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世俗的事……由世俗当局处理”等,可以归纳马丁·路德的基本主张;从当时德意志的社会状况、印刷技术等方面分析“公开书”销量大的原因。

(2)问第一小问从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及影响角度说明理解;第二小问从参加拥护宗教改革的人员组成角度归纳指出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