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4612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6.docx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6.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6.docx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6

阶段性测试题六(必修二第一、二专题评估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唐山模拟)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这一农具是()

A.灌溉工具 B.播种工具

C.除草工具D.耕地工具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一农具“两足中虚”、“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可知,此乃耧车,属播种工具。

故选B项。

2.(2015·余杭)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

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

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

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

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历史遗存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佐证材料;A、B、D均带有主观色彩。

C属于第一手资料,最为可信。

所以应选C。

3.(2015·新疆)“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此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A.麻纺织B.丝织业

C.棉纺织业D.造纸业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题干材料的“蚕桑”、“黄丝”,反映的应是我国古代的丝织业。

故应选B。

4.(2014·湖北百校高三联考)宋代王禹曾这样描述当时一些隐士的衣着:

“楮冠布褐皂纱巾。

”(注:

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

)到大德六年(1302年)江西行省规定,对没有依靠的囚犯,每人“支粗布(棉布)二丈六尺,或造絮袄二领”。

出现这些变化最基本的前提是()

A.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B.棉布成为主要服饰材料

C.政府推广棉花种植

D.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棉纺织业。

材料信息反映了自宋代到元代人们衣冠、服饰衣料的变化:

纸质衣冠到棉质服饰。

元代,棉布成为主要服饰材料,其最基本的前提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故选D项。

其他三项均不是“最基本的前提”。

5.(2015·浠水)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

“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可知,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状况。

并不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C、D三项均表述正确,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

故应选A。

6.(2015·桓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

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

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

C.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

D.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是清代才有的事情,所以,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只可能是“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另外,明朝既有手工工场也有商帮,也种植棉花。

7.(2015·微山一中)“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

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

”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C.封建剥削减轻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佃户与佃主的关系,由材料中“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可以得出,佃主不能强制佃户租种其土地或干涉佃户的生活,说明在农村,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8.(2014·湖北荆州一模)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

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民营手工业。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候人请唤”,表明出现了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故D项为最佳选项;A项中“明显的行业分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中“产品与市场联系加强”同样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观点错误,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属民间手工业,两者是并列关系,故排除。

9.(2015·淮安检测)《续资治通鉴长编》。

记载: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的信息说明纸币在民间发行出现弊端,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10.(2015·临沂)有学者认为: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材料中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

A.因闭关锁国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故本题选择D项。

11.(2015·河南实验中学)《明经世文编选录》载:

“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经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实行海禁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中外有经济往来,私自教授,将这些器具带至境外……如果现在公开允许贸易往来,火铳、火药公开交易,使外国得到了这些器具,对中国构成威胁。

据此,本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

12.(2015·温州八校联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的奏折中写道“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

每年贩卖湖丝(湖州等地出产的生丝)并绸缎等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

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

材料说明()

①乾隆年间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

②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

③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

④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丝绸的生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两广总督的奏折”“每年贩卖湖丝……价值或百余万两”“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表明①②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选A项。

13.(2015·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徽学研究专家王廷元教授指出,由于商业经营是以信誉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所以徽商的义利观为他们在竞争中赢得市场提供了保证。

“它对于封建性的徽州商帮的发展,确曾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然而对于徽州商人向近代商人演变,则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他评论的是徽商()

A.成为封建伦理教化的维护者

B.“贾名儒行”、“官商互济”经营理念的后果

C.未将商业资本转为产业资本

D.“重义轻利”等经营理念模式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对徽商在不同阶段发展的影响。

结合“以信誉为基础”、“人与人之间”、“在竞争中赢得市场”等关键信息,选D项,A、B、C三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

14.(2015·微山一中)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B.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C.中国开放程度不高

D.美国棉织品价格高

[答案]A

[解析]从材料“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商品在华销售量不大,这主要是由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的原因,故选A项。

B项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错误,并非商品销售不畅的原因;D项说法错误,美国采用机器生产,效率高,价格相对较低。

15.(2014·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905年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展迅速,成为民族烟草工业的领头。

1919年,在烟草市场据有绝对优势的英美烟草公司,指控南洋公司产品为“日货”,迫使其停业。

南洋公司奋起抗争,在众多民众的声援下,终于重新开业,从上述材料可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A.民国政府采取措施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工业力量相对弱小

C.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工业的特点。

“据有绝对优势的英美烟草公司”迫使南洋公司停业,反映出其力量弱小,所以可知民族工业力量相对弱小,包含B项的信息,所以不选;同时,以上所引内容也反映了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D项不选;“在众多民众的声援下,终于重新开业”,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C项不选;材料没有民国政府政策的内容,所以没有反映A项内容,所以A项符合题意。

16.(2015·岳阳一中)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

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答案]A

[解析]题干图表中信息中“田赋、关税、厘金以及盐税”的信息说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税收呈现多样化,故本题选择A项;B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中农民运动说法错误;D项的外交政策错误,应该是经济变动。

17.(2015·浙江富阳)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

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

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

C.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D.列强在中国开办船舶制造业

[答案]C

[解析]“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需购其修葺之料也”,材料的大意是说民族资本家不仅要向外国人购买设备,还需要外国人的技术,因此体现出了对外国资本的极大依赖性,所以选C项。

18.(2015·双鸭山)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

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A.反对世界大战B.倡导民主科学

C.宣扬实业救国D.维护领土主权

[答案]C

[解析]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政府正在宣扬实业救国,正在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宣扬实业救国。

19.(2015·江西红色六校联考)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皇帝,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答案]C

[解析]张謇的上述主张有较强的海权意识,有利于发展实业和维护海权,但是,不可能达到“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和“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的程度。

因此选C项。

20.(2015·唐山模拟)下表是“1880年与1930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

该表能反映出当时()

国民收入(亿元)

年增

长率

(%)

人口(千人)

年增

长率

(%)

人均收入(元)

年增

长率

(%)

1880年

1930年

1880年

1930年

1880年

1930年

143.43

257.98

1.21

377636

500789

0.58

38

51.51

0.62

A.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快速发展

B.民生状况有所改善

C.人口增长制约了工业化进程

D.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答案]B

[解析]本题为数据表格式选择题。

表中“年增长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体现B项,C、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A项说法只是增长的一个种类。

故选B项。

21.(2014·河南洛阳一模)下图为1920年与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的所占比例。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B.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图片反映1920~1936年民族资本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时间可知是国民党统治前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C项正确;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应该是日益膨胀,官僚资本只是在这一时期比重下降,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不是原因,只是一种现象,故B项错误;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22.(2015·温州十校联合体)“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欧战”即指的是一战,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春天,因此“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使纱厂规模不断扩大,当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再次陷入低谷,据此分析可知②④使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①“渐趋衰落”不符合题意与史实,③“官僚资本”的影响是在1936年以后。

23.(2015·四川新津)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只适合B和D两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与A、B、D三项皆没关系。

24.(2015·南昌)据民国二十三年的《机联会刊》记载:

“去年年底,上海市发现一种扁盒的红头火柴(见下图),样式美观,携带方便,所以很受欢迎,不过几个月的工夫就到处风行了,那就是国产火柴中异军突起的大明牌。

”据此推理,大明公司能“异军突起”主要是由于()

A.国民政府的支持B.民族抗战的影响

C.人民生活的需要D.官僚资本逐渐衰落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时间“民国二十三年”正是1934年,这时日本侵略步步紧逼,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爱国主义推动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故应选B。

25.(2015·佛山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

“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

‘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

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

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

”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D.“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商人”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企业”是指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根据所学可以很容易的看出A、B、D三项是正确的。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外国企业,没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故也不可能“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故C项说法不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

共50分)

26.(2015·邛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蠡提出“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

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

谷多,则兵强。

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

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

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

”“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

(2分)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但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是重视农业发展。

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

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和商是对立的。

重农则商业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

——以西汉为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历代封建政府重视农业。

(2分)

材料三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3)如果你是材料三关于古代商业的观点的提出者,请说明你的依据。

(2分)

材料四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

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4)根据材料四,分析徽商成功的原因。

(2分)

材料五 至于采取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张謇分析道:

“(不能)举全世界所有实业之名,一时并举,则须究今日如何致穷,他日如何致富之业。

”他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

“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

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转摘自熊映梧《对中国近代

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

(5)根据材料五,张謇提出了一条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

(1分)综合本题信息和所学知识,试对这一发展道路作出评价。

(3分,要求:

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强调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农商兼营,农商俱利;国家调控物价。

(2)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

人口和土地是社会发展的两大条件,所以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3)依据:

汉代在经济恢复后也重视商业的发展;唐代的商业非常繁荣,出现了夜市;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封建王朝都存在私人工商业,而且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成为主导。

(2分,答出2点即可)

(4)重视文化;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和封建政府的关系。

(5)道路:

“棉铁政策”,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业。

评价:

可以分为如下角度

①针对外贸逆差,银钱外流的严重问题,要求抵制西方经济侵略,救穷致富,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重点发展棉、钢铁业,轻重工业并举,没有片面照搬外国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及当时的世界潮流。

③张謇的思想及其实业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忽略了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环境(内乱、外患)对实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解析]

(1)问,认真解读材料一的关键信息:

“人之要在于谷”强调农业生产;“夏则资(准备、充实)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是指适应将来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变化,提前做准备;政府不能让“农伤”、也不使“末病”,强调“农末(商)俱利”)。

(2)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时代条件下,在小农经济这样较低的生产力基础上,既要最大限度维护封建地主这一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又要有效协调人口迅速增长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矛盾,重农抑商是一个较长时期内较为有效的措施。

(3)问,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左儒右贾”、“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勤奋和吃苦耐劳”、“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进一步简化概括,即可得出徽商成功的原因。

注意要有所变化,不能照抄原文。

(4)问,抓住材料的观点“(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其依据可从汉、唐、宋的商业繁荣和明清时期民营工商业逐渐超过官营工商业以及明中后期出现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中选取,言之有理即可。

(5)问,从材料“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可以分析得出张骞主张发展棉铁实业,评价可以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7.(2015·河南实验中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8世纪帝国的鼎盛时期至13世纪整个中国最终为蒙古人征服这段时间中国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

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费正清、赖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