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选word文档 14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434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文档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选word文档 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优质文档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选word文档 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优质文档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选word文档 1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优质文档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选word文档 1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优质文档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选word文档 1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文档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选word文档 14页.docx

《优质文档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选word文档 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文档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选word文档 14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文档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选word文档 14页.docx

优质文档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选word文档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毛概题说明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篇一:

毛概:

生态文明建设

什么是生态文明及其建设: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

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严重削弱了自然生态系统自调节、自平衡的功能。

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

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活动正在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

我们清醒地把握住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

式的不足,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努力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并进行了不懈努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有决定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

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

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

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

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

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环境意识差得惊人。

据《中国青年报》XX年11月13日报道:

某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增长。

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

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

德文化教育,“补生态道德文化课”,亟为迫切、重要。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

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环境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

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

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

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

而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生态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文化水准的最佳途径和方式。

应当抓住这一良好机遇。

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特别要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企业建设;加强生态道德立法,规范人们的生态道德行为;转变消费观念,倡导适合国情的合理适度消费;还要实行村居民生态自治,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并把生态道德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收相互促进、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推进经济集约化、生态化、知识化。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乃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全面协调地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定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篇二:

201X年毛概复习重点(含答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P6

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P3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P27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P32

辨析题: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P35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P4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P6

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P27

论述题:

如何科学的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四个全面”的内在联系。

答: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的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全面深化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全面依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

建成全面小康、焕发、增强观念、落实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不仅勾画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也勾画出了“第二个一百年”目标中的中国未来蓝图。

(XX知道)

第二章:

名词解释: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P45

辨析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P47

简答题

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P52

2、简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3、简述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

1)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2)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3)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P59

第三章

名词解释:

过渡时期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P70

辨析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P67

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P78

2、简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1)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的伟大胜利

4)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P85

第四章

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P100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P102

3、简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它理论成果P89

论述题:

试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答: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P100+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P102

第五章

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P1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存在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P119

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P108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中心。

P122

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P116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红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P122

3、简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相互关系。

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四项基本原则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P125

第六章

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P133

辨析题: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P135

论述题:

1、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

科学内涵:

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重要意义:

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133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实现途径。

答:

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P143

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P144

第七章

辨析题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新时期的一场伟大革命。

)P150

2、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P159

1)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2)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

3)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4)是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八章:

名词解释: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P182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P18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XX文库)P19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P193

生态文明建设:

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P202

辨析题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量的优势上。

P171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P178

3、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P204

简答题

篇三:

毛概考试重点_十八大生态文明

201X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

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从政治上来说: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更广泛领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经济上来说: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每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著,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作为一项政策搬到台面上。

而且,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密不可分。

因为:

(1)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

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

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3)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

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简称为“三生”共赢。

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最终归宿,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先决条件。

胡锦涛指出:

“加快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迸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济与生态协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为应对生态与经济基本矛盾,我们党提出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并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十七大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李克强进一步指出: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工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

”这些论述深刻表明,要解决生态与经济矛盾,必须从经济方面人手,使经济发展建设在良好生态基础上。

只有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才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因此,经济与生态协调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