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论文模版个人建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323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研究生论文模版个人建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硕士研究生论文模版个人建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硕士研究生论文模版个人建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硕士研究生论文模版个人建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硕士研究生论文模版个人建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硕士研究生论文模版个人建站.docx

《硕士研究生论文模版个人建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研究生论文模版个人建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硕士研究生论文模版个人建站.docx

硕士研究生论文模版个人建站

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季风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以“加工贸易立国”为基本国策,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日本奇迹”。

然而,随着70年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工贸易立国”已经无法满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确立了“技术立国”战略,并把它作为新时期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

技术立国战略确立后,日本在技术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技术大国。

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在人均收入等方面逐渐地赶上欧美,日本经济已经成熟化,宣告了日本赶超欧美国家时代的结束。

这意味着日本在赶超时代通过“拿来主义”就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日本必须亲自开展基础性、开拓性的基础研究,进行自主的技术创新。

此外,美欧等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所造成的冲击,都促使日本对“技术创新”的日益重视。

为充分发挥技术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拉动和推动日本经济走出低谷,日本政府于1995年11月15日公布“科学技术基本法”,在技术立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口号。

由此,日本“技术立国”战略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阶段。

其后,技术创造立国又被称之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从技术立国到技术创造立国再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意味着日本技术立国的战略核心发生了实质性转变,是一个实质性的飞跃。

以新世纪之初日本政府确立的IT立国、生物技术立国、知识产权立国三大战略为标志,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内涵更为完善和丰富了。

IT立国、生物技术立国、知识产权立国三大战略集中体现了“科技创新”这一战略思想的精髓,是新形势下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新发展。

IT立国战略是日本政府推动IT产业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战略。

作为推动IT产业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IT立国战略,它虽然超越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范畴,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但其战略基础是信息革命和信息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在推动IT产业和信息化社会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

生物技术立国战略是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是日本政府在高新技术领域贯彻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集中体现。

生物技术立国就是着眼于发展未来的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通过对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提高日本生物技术的水平,增强日本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日本国民的生存质量。

因此,生物技术立国战略作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一部分,是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新发展和重要内容。

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是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高度概况和总结,是精华和核心,是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集大成,是最高层次的战略。

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实施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技术立国,科学技术创造立国,IT立国,生物技术立国,知识产权立国

目录

引言1

一、技术立国战略2

(一)技术立国战略提出的背景2

1.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2

2.国内资源短缺问题严峻3

3.企业出口条件恶化4

4.“加工贸易立国”战略基础动摇4

(二)技术立国战略的确立5

(三)技术立国战略的成效6

1.高新技术发展迅速6

2.企业的基础研究呈上升趋势7

3.技术输出加快8

二、技术立国战略的新阶段-科学技术创造立国10

(一)技术创造立国战略提出的背景10

1.“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经济停滞10

2.经济成熟化-赶超时代结束11

3.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12

4.信息化社会的到来13

(二)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确立14

(三)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新发展15

1.IT立国战略15

2.生物技术立国战略18

3.知识产权立国战略20

4.三大战略的意义与评价23

(四)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特点24

1.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独立性、领域性24

2.战略目标制定的前瞻性25

3.技术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26

三、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实施及其成效和经验27

(一)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7

1.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2000年)27

2.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5年)27

3.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2010年)28

(二)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成效28

1.政府研究机关的基础研究发展迅速29

2.技术出口迅速增加29

3.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30

(三)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基本经验31

1.制定实施科学技术战略的法律31

2.制定和实施科学技术基本计划31

3.增加科研经费31

4.改革科技行政体制33

5.改革国立大学和研究所的管理体制34

6.改革研究开发系统34

7.发挥“产学官合作研究体制”的协调作用35

8.开展大规模科技统计和科技预测36

9.建立高新科技园区36

四、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对我国的启示38

(一)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具体、有针对性38

(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应符合国情38

(三)高新技术发展应突出重点领域39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9

(五)健全“产学官”的合作研究体制39

(六)发挥大规模科技统计和科技预测的作用40

(七)发挥科技园区的科技基地作用40

参考文献42

后记44

引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90年代虽然遭受到“泡沫经济”崩溃的重创,但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没有因此而动摇,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依然强劲。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逐渐走出“泡沫经济”崩溃后遗症的阴影,呈现出复苏的势头。

日本之所以能在上世纪后半期取得巨大的成就,在遭受“泡沫经济”崩溃重创后仍继续保持经济大国地位,原因有很多,但技术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可以说,日本技术大国的形成是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有效保障。

日本由加工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技术创造立国、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不仅为日本的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也为我国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出于对日本技术发展战略的好奇和兴趣,笔者选择了《论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使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日本技术立国战略确立及其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内容,另一方面能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技术立国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以“加工贸易立国”为基本国策,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然而,随着70年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工贸易立国”已经无法满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技术立国”战略,并把它作为新时期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

(一)技术立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1.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作为一个后发国和赶超型国家,采取拿来主义来发展本国技术,即奉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创新的做法。

当时,依靠技术引进是日本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特点。

据统计,1950—1971年,日本共从国外引进技术15163件;70年代以后引进技术呈迅速增加的趋势,仅1980年就引进了2076件。

通过大量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日本在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方面买了时间、速度和效益,既节省了技术研究、技术开发的成本,又少走了弯路。

1968年,日本GDP超过原联邦德国,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尽管1973年的石油危机终结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但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已稳固地确立起来了。

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形成使得其原有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技术发展模式开始动摇。

从日本自身来看,随着其同欧美各国技术差距的日益缩小,甚至在有些领域取得了领先的地位,技术引进的范围开始从大规模引进向有选择性引进转变,技术引进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从国际方面来看,60—70年代,世界没有再出现划时代的技术革命,世界各国工业技术进步减速,而日本在此时期却迅速地赶了上来,并呈现出日益强大的势头。

对此,欧美各国普遍产生了危机感,对日本的警惕性越来越高,在技术输出方面纷纷采取了保护和限制措施。

2.国内资源短缺问题严峻

日本是一个除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外其他资源都很贫乏的国家。

日本矿产资源种类虽然不少,但分布零散,储量也不大,能够自给的只有硫化铁、硫磺、石灰石和石膏等少数矿藏。

煤矿虽然有一定的储量,但开采成本太高,矿井纷纷关闭乃至最后停止开采,石油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即使是明治初年曾作为重要出口品的铜,现在也有90%以上依赖进口。

20世纪60年代末,资源拥有国纷纷采取资源保护主义政策,严格限制资源出口。

1973年10月6日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所导致的“石油危机”,宣告了国际市场上资源丰富、原料低廉的时代已经结束。

当时,日本石油进口的比率为99.7%,其中大部分来自中东,特别是来自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进口(参见表1-1)。

因此,石油危机对号称“油上楼阁”的日本,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表1-11973年日本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单位:

百万吨、%)

进口量

构成比

合计

286.7

100.0

中东

伊朗

沙特阿拉伯

阿布扎比

科威特

中东地区

阿曼

中东其他国家

95.7

53.7

26.0

23.3

16.6

6.2

2.4

33.4

18.7

9.1

8.1

5.8

2.2

0.8

世界其他国家

62.8

21.9

资料来源:

[日]内也达郎,赵毅等译:

《战后日本经济史》,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270页。

石油危机充分暴露了日本经济大量依赖石油的脆弱性,迫使日本不得不以节能技术为中心,加快了技术革新的步伐。

为了解决资源短缺,特别是能源进口的困难,日本政府的对策是鼓励开发新技术来实现“开源节流”。

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日本关闭了一些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新建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使整个产业结构向节约能源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转变。

3.企业出口条件恶化

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的出口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

除了上面提到的能源危机外,美日经济关系的微妙变化和日元升值都冲击了日本企业的出口。

首先,美日贸易摩擦加剧。

二战后,日本采取依附于美国的经济政策,凭借美国所提供的“保护伞”,在国际市场上捞足了好处。

在整个战后繁荣期,日本制造业不仅迅速扩大了美国市场,而且还不断蚕食了美国制造商的世界市场份额,实现了出口带动的高速经济增长。

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美日之间经济差距的日益缩小,美国已不再像五六十年代那样对日本“慷慨”和“大度”,并开始对日本有了警惕。

70年代,美日之间由于“力量差距带来的协调关系日趋减弱”,开始了趋向“对等关系的危机”。

结果,美日贸易摩擦加剧,日本制造企业的出口遇到了麻烦。

其次,日元升值冲击日本企业。

1970—1973年,随着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的幅度达到24.5%,由此日本出口增长率下降了3/4。

1975-1979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又以年均7.6%的速度逐年升值,日本制造业成本日趋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幅下降了。

美日贸易摩擦和日元升值,给日本出口带来了严重的阻力和沉重的成本负担。

为了克服贸易摩擦,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日本企业纷纷加强技术研发的力度,开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

4.“加工贸易立国”战略基础动摇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结合本国实际确立了“加工贸易立国”战略。

这使得日本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实现了50-6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日本奇迹”。

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工贸易立国”的两大支柱—资源进口和商品出口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先,资源进口困难。

Z·布热津斯基在其《脆弱之花日本》一书中曾对日本的加工贸易立国有如下评论:

“日本经济虽然以其惊人的高速增长令世界瞩目,但若不能保持经常往这朵花上浇水——输入资源的话,顷刻之间便会调谢,这就是日本加工贸易立国的结构性特点。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日本加工贸易立国对资源进口的依赖性,也充分暴露了日本加工贸易立国的脆弱性。

进入70年代,日本遇到了资源进口的瓶颈,尤其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大量进口廉价得“像白开水一样的石油”的时代结束了。

由此,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终结了,“加工贸易立国”的基础开始摇坠起来。

其次,商品出口困难。

一方面,石油危机之后,西方经济进入了以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及大量失业并存为特征的“滞胀”阶段,以往旺盛的世界市场需求转向萎缩。

另一方面,随着日本经济的日益强大和其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增强,各发达国家对日本产品的警惕性越来越高,在保护本国产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日本产品大量进口的限制。

面对“加工贸易立国”两大支柱的动摇,日本政府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此后,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技术革新,并且于80年代初确立了“技术立国”战略。

(二)技术立国战略的确立

1975年6月,日本中央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斋藤优在《世界经济评论》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由加工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转移”的论文,首次提出“技术立国论”这一理论概念。

他认为,技术立国是指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发展的基础。

斋藤优的技术立国理论提出后,逐渐为日本各界所接受。

根据未来工学研究所80年代初对1029名知识界人士所作的问卷调查,认为“应当确立技术立国的方针”者占84%。

由此可见,一个技术立国的新战略设想已在社会各阶层逐步形成。

1980年,日本通产省在《80年代通产政策设想》中正式提出“技术立国”这一战略口号,宣告日本已经结束战后一直所处的“追赶现代化的时代”,正迅速迈向“世界一流国家的时代”。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技术立国是日本的奋斗目标,有效地利用头脑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技术开发,提高经济能力和经济实力,才是日本的必由之路。

”1981年1月,前首相铃木善幸在施政演说中强调:

科学技术振兴是“我国打开今后所面临许多问题的关键”,“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国民生活提高的基础”。

由此,“技术立国”就正式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新战略,1981年也被称之为“技术立国元年”。

技术立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

第一,在技术发展路线方面,从主要依靠引进技术,转向自主开发具有独创性的技术;第二,在科技研究的内部比例方面,从开发与应用研究占绝大比重,转向注意提高基础研究的比重;第三,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从强调大量培养平均水平较高的、从事应用与开发研究的人才,转向注意培养富于创新、开拓精神的技术尖子与基础研究人才;第四,在科技发展重点方面,从集中力量发展能较快带来经济效益的传统产业技术,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下一代产业的基础技术以及工艺、福利方面的技术。

(三)技术立国战略的成效

技术立国战略的影响是深远的,仅在战略确立后的10多年里,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高新技术发展迅速

1981-1992年,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例从17%上升到31%;1982-1992年,在OECD所有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日本所占比例由22%上升到28%。

另据1989年《产业白皮书》统计,在已经商业化的40种高新技术产品中,日本赶上或超过美国的已有36种。

就代表高新技术的半导体芯片的生产为例(参见表1-2),日本取得了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成就。

据美国政府1989年初的估计,在26种半导体芯片的生产技术中,美国已有14种落后于日本了。

1978年和1982年,在4K、16K芯片的生产量中,美国分别占世界的87%和61%。

而1984年以后,日本芯片的生产技术不仅迅速提高,而且还席卷了国际市场。

1988年,在1M芯片的生产量中,日本已占据了世界市场的91%,而美国只占6%。

1990年,日本又大批量生产4M芯片,16M芯片也开始了试生产。

当时,日本已掌握了1000M芯片的生产技术。

像这种尖端的高新技术,当时不要说西欧没有掌握,就连美国也是望洋兴叹。

表1-21978-1988年主要国家半导体芯片的生产构成(单位:

%)

年度

型号

美国

日本

欧共体

世界合计

1978

4K

87

13

0

100

1982

14K

61

34

5

100

1984

64K

38

58

4

100

1986

256K

15

82

1

100

1988

1M

6

91

3

100

资料来源:

[日]铃木淑夫:

《日本经济还有前途》,东洋经济新报社,1990年6月出版,第93页。

2.企业的基础研究呈上升趋势

技术立国战略确立之后,日本企业加强了基础研究的力度,基础研究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参见表1-3)。

以化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分配为例,80年代初,基础研究占10.1%,应用研究占26.5%,开发研究占63.5%;1992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比例分别为14.2%、27.9%、57.8%;1995年三者分别为14.3%、26.1%、59.6%。

表1-31981-1994年日本研发经费的分配情况(单位:

%)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基础研究

5.2

5.7

5.9

6.6

6.4

6.4

6.8

6.9

6.7

6.8

应用研究

21.8

22.0

21.9

21.7

21.5

21.8

22.2

22.1

21.4

22.2

开发研究

73.0

72.3

72.1

71.7

72.2

71.8

71.1

71.1

71.9

71.1

资料来源:

<日>总务厅统计局:

《1995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

3.技术输出加快

伴随着技术立国战略的实施,日本在越来越多的技术领域成为世界的领先者,并且开始大量地技术输出(参见图1-1)。

日本技术输出的途径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二是直接出口。

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日本公司在海外建立工厂或者办事机构,它一般涉及到出口生产性的机器和派遣技术人员等。

1980—1989年,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从2.3兆日元上升到16.3兆日元,反映了日本技术输出的迅速增加。

技术出口是向国外转让技术许可或出售设计图纸等。

据1999年日本《科学技术白皮书》统计,1981-1995年,日本技术出口增加了5倍多,80年代末日本技术出口已经超过了德国和法国。

 

图1-1:

1981—1995年日本的技术输出贸易情况(单位:

亿日元)

数据来源:

<日>科学技术省编:

《1999年科学技术白皮书》。

二、技术立国战略的新阶段-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20世纪90年代因“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遭到了重创,整个90年代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为充分发挥技术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拉动和推动日本经济走出低谷,日本政府于1995年11月15日公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在技术立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口号。

由此,日本“技术立国”战略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阶段。

其后,技术创造立国又被称之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从技术立国到技术创造立国再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意味着日本技术立国的战略核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质的飞跃。

以新世纪之初日本政府确立的IT立国、生物技术立国、知识产权立国三大战略为标志,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内涵更为完善和丰富了。

(一)技术创造立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1.“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经济停滞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日本出现大型经济景气的同时也出现了“泡沫经济”,1989年达到了最高峰。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与现实的经济发展相背离,人为地或投机地追求高额的非正常的投资利润或经营利润,造成了股票、土地、不动产等资产价格的狂热上涨,形成了一种资产价格虚幻的经济繁荣。

1990年新年伊始,以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暴跌为开端,持续了4年之久的泡沫经济宣告全面崩溃。

泡沫经济崩溃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大规模倒闭,尤其不动产业者和热衷于生财术的企业,更是大量倒闭(参见表2-1)。

1991年负债金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企业倒闭件数为10723件,比上年增加65.8%;负债金额超过1000亿日元的大型倒闭事件达13件,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负债总额高达79600.29亿日元。

1992年4月28日,东洋信用金库的破产使“银行不会倒闭”的神话破灭了。

为打破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困境,日本政府在采用各种对策千方百计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一直重视科技进步。

与此同时,企业在资金拮据、设备投资减少的情况下,也仍一如既往地注重研究开发。

通过技术创新来摆脱困境乃是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对策。

表2-11991年不动产业者、生财术企业倒闭件数及负债情况(单位:

亿日元、倍)

倒闭件数

倒闭件数是1990年的倍数

负债总额

负债总额是1990年的倍数

不动产业者

1036

3.1

29805.3

8.4

生财术企业

247

2.4

17913.74

3.6

资料来源:

<日>帝国数据库1992年调查资料。

2.经济成熟化-赶超时代结束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人均收入等方面已经追上欧美(参见表2-2),日本经济愈加成熟化。

这意味着日本赶超欧美的时代的结束,日本经济已经从“赶超型”转向“领先型”,不再享用“后进国”利益。

表2-2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增加情况(单位:

美元)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日本

132

461

2323

9069

11120

24049

40935

美国

1880

2537

4795

12272

17665

23222

28160

德国

815

1301

3056

10355

7983

18951

30089

英国

757

1266

2232

9485

8099

17181

19194

法国

2814

12330

9459

21446

26732

资料来源:

刘昌黎: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伴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1992-1994年度,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连续3年低于1%,年均只增长0.4%。

由此,战后持续的经济增长宣告结束。

日本经济的停滞虽然是由泡沫经济崩溃直接造成的,但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力也有重要的关系。

当日本处于赶超阶段时,其通过技术引进就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当日本经济成熟化之后,这种方式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赶超时代结束使得日本通过“拿来主义”就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成为过去,今后日本必须亲自开展成功率可能只有5%的基础性、开拓性的科技研究,进行自主的技术创新。

3.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电子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

美国、西欧等国针对高新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纷纷采取对策,力图在高新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取得领先地位。

其中,美国政府自1988年乔治·布什上台后,就尤为重视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科研经费迅速增加。

1990年,在美国联邦政府1.23万亿美元的总预算中,技术研究与发展经费额为666亿美元,比1989年增加了7.4%,占5.45%。

克林顿当选后,1993年正式宣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即全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按此计划,美国20年左右共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