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4154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docx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docx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说明:

本试题8页,答卷4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校(xio)对

愆(qin)期

占卜(p)

静女其娈(ln)

B.穿凿(zo)

伶俜(lng

png)纨(wn)

否(p)极泰来

C.莞(gun)尔

城隅(y)

苗裔(y)

其黄而陨(yn)

D.刹(sh)那

踯躅(zhzh)

槌床(chu)

数(sh)见不鲜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回国后我又几度访问苏州。

奇怪的是,似乎冥冥中命薄缘悭,每次都遇到白先勇先生。

他忙忙碌碌地往来于美国、台湾和苏州之间,只想把昆曲艺术再一次隆重地推向海内外。

他向我介绍苏州昆剧团的演员和剧目时,如数家珍捧以示客,这让我不禁觉得感慨系之。

我们常常与珍宝咫尺天涯而不知相护相守。

所谓文化,就在这相护相守间。

A.命薄缘悭

B.

如数家珍

C.

感慨系之D.

咫尺天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进入受灾地区的路太小,并且很多路面被山体滑坡填埋,汽车把援救的工作人员无法按时送到。

B.电脑中有些网站,可以申请免费个人主页,这样,你只要将自己的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了解你了。

C.今年世博会之所以在上海举行,是由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中小企业要在世博会中大展拳脚,就得看清门前的市场环境。

D.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都被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感染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关于守信,我不必多讲。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要做到这三点不容易啊!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大家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说“错了”,素质教育首先教育怎么样做一个人。

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

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

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

大家不要认为有羞耻心就什么都不敢做,其实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

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核心有三点:

知耻、守信和气节。

A.

B.

C.

D.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唯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

“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神勇:

禁军神武营,平时戍守京师,有边警时戍边。

禁军:

北宋正规军。

原指皇帝亲兵。

北宋削藩,收境内甲兵,集中京师,名为禁军。

利:

同“痢”,泄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公安道适知秦州

适:

往,到

B.德自分死矣

分:

意料,料想

C.不获如志

如:

随顺,实现

D.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类:

大抵,大都

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衣易一刀十饼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B.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C.德以不顾死

肇锡余以嘉名

D.试之前后如一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7.下列各组,全都表现孟德勇敢的一项是(

以其衣易一刀十饼。

唯山之深者往焉。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

A.

B.

C.

D.

8.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及表达手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详略分明,对传主孟德逃亡的原因,仅用“幼好山林”“不获如志”一笔带过,而对于其逃亡后出入山林,与虎狼毒蛇为伍,九死一生的非人生活及其心理,则作了详尽的实录。

B.文章着力描写孟德在深山的苦况,却也不愿为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兵役之害有甚于虎狼毒蛇;作者对兵役制的不满,对孟德悲惨遭遇的同情,尽在不言中。

C.作者借孟德的必死之心和无所顾忌而发挥议论,他称孟德为“有道者”,这既是对他以无畏精神战胜千难万险的赞许,也是作者对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的推崇,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D.作者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

这种“道”是指在人知道畏惧时自有一种无形的强大气势,形成一股令猛虎也不敢伤害的力量。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

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

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译文: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译文: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骎骎(qnqn):

马跑得很快。

卢龙塞:

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3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

)(6分)

静女其娈,

,说怿女美。

(《诗经·静女》)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女也不爽,

,二三其德。

(《诗经·氓》)

朝搴阰之木兰兮,

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吹牛的资本

【郑连根】

中国传统的道德是推崇谦逊、反对骄傲的,附带着,也就反感吹牛。

可是,无论翻看史书,还是观察身边现象,爱吹牛的人还是很多。

而且,不少大名鼎鼎的人也爱吹牛。

若不信,我可举例说明。

司马迁,中国一流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道德文章堪称后人典范,可他吹牛的口气也不小。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岂敢让焉?

”意思是说,五百年而圣人出,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个孔子,到今天,孔子死了又五百年了,面对着“继承”圣人事业的重任,我司马迁怎么敢让给别人呢?

看看,直接拿自己与周公、孔子之类的圣人相比,这哪里有一点谦虚的影子?

当然,司马迁说到做到,他写出了《史记》。

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足以让他跻身文化巨人的行列,所以,后人会把司马迁的吹牛说成是当仁不让!

大名鼎鼎的苏轼也爱吹牛,他说:

“我本不擅书,知书莫若我。

”意思是说:

我老苏本来不擅长书法(或许这与他的诗、词、文相比),可是,若论对书法的理解没人能超过我。

这话以自谦之辞道出自负之心,自得自信之情溢于言表。

他还说,我老苏写书法,不能把纸全部写满,要留下足够长的空白,以便让五百年内的后人在上面写下赞美我的话。

谁能说这话不带有吹牛的色彩?

可是,苏轼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十项全能”(柏杨语),他的诗、词、文、书法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后人对他的赞美岂止“五百年”?

相似的情形还发生在欧阳修的身上,他写了一首吟咏庐山的诗,便说当时的人谁也写不出来,只有唐朝的李白能行;又写了一首《名妃曲》,就说这首诗的后篇连李白也写不出来,只有杜甫能行,至于这首诗的前篇,就连杜甫也写不出来,只有我欧阳修才成。

这样的话,如果出自常人之口,他非被众人的唾沫淹死不可。

可是,说这话的是北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顶尖的散文大师,他吹牛有资本,别人也不好反驳,只好说他这是真性情。

而且,吹牛这事还有传染性,前人吹牛的思路、语气、方法,常常被后人模仿,借以说明我就是吹牛也是有学问有“师承”的。

著名画家张大千就借鉴了欧阳修吹牛的思路,他画了一幅《青城山景》,效仿欧阳修的方式自赞,说自己的这幅画“宋人有其雄奇而无其温润,元人有其气韵而无其博大,明清以来毋论矣”。

这算不算吹牛?

当然算。

不过,人们可以从张大千的自夸中看到他的艺术自信和“挑战意识”。

如果没有艺术自信,没有敢于挑战前人、挑战权威的创新意识,那张大千还能是张大千吗?

李敖更善于吹牛,他曾说,五十年以来和五百年之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

李敖,李敖,李敖。

有人对他的这种说法提出质疑,他便举出前文提到的司马迁、苏轼等人的例子进行反驳,说如果你们要骂我吹牛,请先骂司马迁、苏东坡等人——我这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

由此看来,吹牛还是不吹牛,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和才能高下的标准。

吹牛本身不是什么大错,错就错在有些人爱吹牛却又没有足够的资本。

嘴上说的是“亩产万斤粮”,可实际上连亩产千斤都做不到,这样的吹牛害国害民。

所以,奉劝爱吹牛的人,在大话出口以前,先掂量掂量:

自己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本钱,说出去的话到底能落实几分?

另外,我还觉得,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吹吹牛是可以理解的——夸张变形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手法,他们用惯了,话里话外难免会有职业特点。

可是政府官员就不应吹牛,因为他们讲的是实事求是,职业特点要求他们不能像文学家、艺术家那样惯于使用夸张的手法。

可现在的实际情形是,一些政府官员惯于把成绩夸大,再夸大,把缺点缩小,再缩小。

不该吹牛的乱吹牛,这算不算是一种可怕的错位?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卷上“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认为伟人吹牛是真性情,凡人吹牛则是毛病,因为中国传统道德推崇谦逊,反感吹牛。

B.欧阳修爱吹牛,他认为李白诗歌造诣不如杜甫,而杜甫与自己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C.后人吹牛往往模仿前人的思路、语气和方法,借以说明自己吹牛也是有学问有师承的。

D.吹牛本身不是什么大错,错就错在有些人吹牛以前没有掂量自己是否有说大话的本钱。

E.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吹吹牛是可以理解的,政府官员不应吹牛,这是由职业特点决定的。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吹牛还是不吹牛,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和才能高下的标准”的一项是(

)(3分)

A.张大千自评画作《青城山景》,宋人有其雄奇而无其温润,元人有其气韵而无其博大,明清以来就更无法相比了。

B.李敖曾说,五十年以来和五百年之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

李敖,李敖,李敖。

C.欧阳修写了一首吟咏庐山的诗,便说同时代的人谁也写不出来,只有唐朝的李白能行。

D.苏轼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十项全能”,他的诗、词、文、书法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14.文章连续列举了多个名人吹牛的例子,你认为这是重复吗?

为什么?

(4分)

15.依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吹牛者需要有哪些“资本”,并举例说明。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

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

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直到走到天黑,看到了一颗好大的月亮时,也没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

慢慢地我也没有了兴趣。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从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

胡杨呢?

红柳呢?

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

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

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

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

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

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

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

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

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

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

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的。

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

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

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

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

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

是鸟的羽翅?

是风的神力?

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

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

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

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

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

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

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进入了青春期。

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

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

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

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

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

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6.本文主体是写“苇”,但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荒漠”?

(4分)

17.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6分)

(1)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

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

(3分)

(2)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

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

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3分)

18.作者写苇,显然又不仅仅是在写苇,探究一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

(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季老足迹:

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有删改)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

”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

他说:

“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

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

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

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

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

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

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

“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

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19.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5分)

20.文中说:

“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

”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分)

21.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6分)

(1)请在下列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

(3分)

清静

清净开拓开辟

时势时事

退居二线,摆脱了繁忙的事务,可没过几天

日子,他又闲不住了。

在充分利用原有水利设施的同时,还自力更生

新水源,采取人力、畜力换班,机器不停的办法,昼夜抗旱灌水。

发展得这样快,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加倍工作,才不至于落后啊!

(2)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暴走”作一解说。

(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不超过40字。

)(3分)

目前世界上暴走一族大约有7000万人。

时间由一日到数日不等。

是一种高强度又简单易行的户外运动方式。

选定一条路线,沿着路线徒步行走。

暴走源于美国。

暴走

23.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请概括出它的三个主要特征。

(6分)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

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3G)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未来的3G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WAP与web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新浪微博等已经将此应用进来。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

1

(不超过8个字)

2

(不超过15个字)

3

(不超过17个字)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请以“为

喝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在文题横线处填写好内容,取材不限,人、事、景、物均可写。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月考1参考答案

1.B[A校(jio)卜(b)

娈(lun)C莞(wn)

陨(yn)

D刹(ch)数(shu)]

2.B(A.“命薄缘悭”,指命运坏,缘分浅,与后文表达自相矛盾。

B.“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

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此处符合语境。

C.“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

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与前文“觉得”重复。

D.“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像是远在天边一样。

对词义误解,使用不当。

3.C(A.“无法”应提到“把”前。

B.关联词位置不当,应为“只要你……”。

D.“注视”与“报告”搭配不当

4.C

(为本段分论点;分别照应分论点中“知耻”和“守信”;既照应前文的“气节”,又与后面的“这三点”呼应)

5.A(应释为“正好;恰好”。

6.B(B.都作连词,意为“于是,就”;A.代词,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