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川省眉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898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川省眉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

眉山市高中2017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相应位置。

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

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

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

“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

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

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也须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

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

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

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

朱子曾说过:

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

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

“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

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

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

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

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

事实证明:

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

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

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

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

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

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

朱子说:

“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

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

“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

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

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

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

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

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

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C.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D.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

筑舍

B.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怠:

懈怠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

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

本名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①②段是记叙部分,先介绍了褒禅山的概况,然后记叙了游华山洞的经过,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B.文章第③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一个“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转入议论,阐述了要实现目标,“志”“力”“物”三者之间缺一不可。

C.文章第④段借“仆碑”抒发感慨,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提出了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D.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记游与说理并重,以记游的内容为喻,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分)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脁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8.诗题中的“望”字是怎样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9.“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本诗的名句,请做简要赏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2)《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不理解、讥笑女主人公的两句是“,”。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名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

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

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

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

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

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②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

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

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

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③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

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

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

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④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

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

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

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

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⑤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

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

花会期有一个月。

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

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

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

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

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⑥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

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

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

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⑦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

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

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

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

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

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

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

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一九三六年三月末日于成都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从总写成都的天气宜于养花木开始,到方寸之地的茶馆结束,叙述层次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B.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第③段写无锡梅园苏州邓尉的梅花和林和靖就通过对比来表现了成都的梅花品种多而且好的特点。

C.第⑤段引用“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写出了成都花会的盛况,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情发泄,倾城而出的热闹画面。

D.第⑥段写百花潭的钓鱼人,用“无论”“总有”“不管”“总要”“才”等一组词语,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

E.本文以平实的语言、轻松悠闲的笔调,把成都春天的景象和风俗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表达出对成都春天的喜爱之情。

12.文章是抓住成都的春天的哪些特点来描绘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分)

13.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6分)

(1)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

(2)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14.文章最后一句“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挂甲寺地区民间文化,群众文化底蕴丰厚,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②东巴文字与中原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可谓,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

③翻阅这些资料,一位爱国华侨的情怀,记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跨越60年的历史画卷。

A.异彩纷呈异曲同工如在目前B.源远流长各有千秋如在目前

C.源远流长异曲同工跃然纸上D.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跃然纸上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结果,给予这个群体关怀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真相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场合吸烟将导致不吸烟同事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12%至19%。

C.黑豆基本不含胆固醇,只含植物固醇,而植物固醇不会被人体吸收利用,又能抑制人体吸收胆固醇,降低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的作用。

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17.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用软软的毛笔蘸着浓浓的墨,在树皮和竹麻做成的纸上写中国字,呈现出的是一种具象的视觉:

比如排布的美,错落的美,缠绕的美,飞白的美,图章的美,沧桑的美,厚重的美,以及由岁月流逝而沉淀出的古色的美。

,。

,,。

张怀瓘说:

“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

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

”这就是说,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不是只注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书内之精神,即由书之点线、间架、布白和章法,感悟它的神采、风韵、意境。

①书法之美重在内涵

②然而这些绝不是书法美的全部,它只是一种表象

③这犹如人的外表和内涵一样

④这种色彩的绝美,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

⑤有内涵凸显出的神采才是书法的真美

⑥以致使当代一些书法家沉溺其中,整天在装裱上下功夫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⑤③④⑥②C.④②①⑤③⑥D.④⑥②①⑤③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一档明星并不耀眼、孩子非常幼稚、节目名称朴素的《爸爸去哪儿》,居然成了热门综艺节目,这让很多“道中人”陷入迷惘:

逮逮鱼、赶赶猪、烧烧饭、滑滑雪……①?

人们看惯了彩排百遍无懈可击的明星表演,在赞叹之余也会感到某种无趣;然而一旦看到舞台下爸爸孩子们手忙脚乱的表现,②。

这就让观众们产生了深深的共情,于是他们的笑点即刻点燃我们的笑点,他们的泪点也顿时触到我们的泪点。

可见,善用明星资源,③。

而走入平凡,须得走出舞台。

19.下面是关于理想的一个框架图,请你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5分)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60分)

鲜花是美的,鲜花首先是开在你的心上,鲜艳和芬芳才能活跃在你的指间。

而此时,你必须明白,促成鲜花开放的,是那窗前那树梢里透过的一缕阳光。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眉山市高中2017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科参考答案

1.C【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C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有先入之见”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2.C【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能力层次是分析综合C级。

解答时要注意:

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A项,“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B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D项,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3.A【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A项,“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4.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5D【解析】名:

命名,动词。

6.D【解析】D项“记游与说理并重”不恰当,本文应该是以说理为目的,记游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7.

(1)我们出来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于没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5分,关键词:

“咎、其、尽”各1分,句意2分)

(2)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而且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5分,关键词“而”1分,“非常之观”2分,句意2分)

8.示例:

诗歌由“望”统摄,写望之所见和望之所感。

(1分)前八句写登高临江所望见的景致:

(1分)京城、天空、大江、鲜花、沙甸、喧鸟等浓墨重彩的加以描绘,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壮观画卷;(2分)后六句写诗人望景生情,“罢欢宴”而“泪下如流霰”,眼前的美景更加深了诗人的去国怀乡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分)(共6分)

9.示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

(2分)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意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再加上“澄”字的衬托表现出了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

(3分)(共5分)

10.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兄弟不知咥其笑矣(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分,每空1分)

11.C、D(选C给2分,选D给3分;C“写…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情发泄”错,文中说的是“好像”。

D“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错,应是表现成都人的轻松、悠闲。

12.(6分)①成都的花木品种多,无一不好,春天来得早;②成都花会的盛况;③成都人轻松、悠闲的生活。

(一点2分)

13.(6分)

(1)“悠悠”,本意为从容自得,用在这里,传神地描摹出了杨柳柔媚的长条的飘摇自在之态,同时具有一种音韵美。

(3分)

(2)“摇动”含有人为的动作,用来写微风过去,柳条的尖子在水面拂出的层层波纹,既形象贴切,又富有情味。

(3分)

14.(8分)情感:

对成都的喜爱之情。

从文章内容看,成都的花木惹人爱,作者喜爱成都的春天,成都人的生活闲适、轻松、悠闲,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成都的喜爱。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成都和在成都生活的由衷的喜爱之情。

或:

情感:

既有对成都的喜爱,也有对成都轻松、悠闲生活的担忧。

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对成都是喜爱的,但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一年,外面都市中已透着“紧张的空气”。

因此“懒人”“得过且过的懒人”是一语双关,作者担忧因此消磨了斗志,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意。

共8分,感情,2分;理由,6分。

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15.C【解析】第①句有“底蕴丰厚”的信息,应选“源远流长”;第②句有“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应选“异曲同工”;第③句有“翻阅资料”“眼前仿佛”,应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