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647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1、命题范围:

语文版必修3

2、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总分:

150分。

3、第Ⅰ卷(阅读题70分);第Ⅱ卷(表达题80分)。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教育不妨从成语开始

“国学教育”兴起,让国人颇有几分欣慰。

早就有人痛心疾首地说国家早该这样了,现在的孩子都数典忘祖了。

然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爱国不分先后,入市不分早晚。

只要是认识到了过失,随时想起来改正都是可喜的,及时的。

下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啥叫“国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乎,有经典说法:

从“四书”“五经”开始。

然而,从“五四”以来,孔孟之道已经被批了几次,以“五四”和“文革”最为代表,以“文革”为甚。

经书的权威性被动摇不说,让孩子们读四书五经,就算是白话文翻译版本也令人担忧,这种学法能否持久和见效?

换句话说,“国学”精神太庞杂,几乎包罗万象,甚至可以相互矛盾,或者各取所需。

比如“出世”还是“入世”。

再换句话说,文化传统柳暗花明,轨迹迂回迥异,也让人无所适从。

比如,春秋时期的侠客精神,比如荆轲和田横五百士,还有高山流水之类的故事,恐怕离时下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

剑拔弩张、侠肝义胆那一套跑到日本变成武士道了,中国人已经变得唯唯诺诺。

话说起来太长,这里想说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系的学生是一种学法,平民百姓和孩子又是一种学法。

比如,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精华的东西,就是成语典故。

一半以上的成语故事来自春秋时期,可见,那个时期的民族智慧是多么辉煌啊!

“成语”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其实,就其故事的浅显性而言适合儿童,而其中的哲理却属于成人读物。

成语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或者说,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在成语中早已高瞻远瞩了。

比如“指鹿为马”,如今的下属在领导面前,几乎时刻都要指鹿为马,看领导脸色行事,唯领导马首是瞻。

最经典的两个中国成语如今却最容易被国人所忽略:

一个是“井底之蛙”,一个是“五十步笑百步”。

其道理之浅显,可谓妇孺皆知,但即便是社会阅历丰富,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不断地重复这些浅显的错误。

因此,就做人道理而言,即便是文盲,熟读成语故事也能成为人生大师。

所谓的国学,未必就是儒学,就中国成语的博大精深而言,诸子百家无所不包。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诸子百家还有孙子兵法之类的都来源于春秋时代伟大的圣人管仲。

管子的思想也并不能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倒是当孔孟之道的祖师爷还是绰绰有余的。

简而言之,国学典籍浩繁、博大精深,让孩子们记住“成语”两个字就可以了。

1.下列不属于“‘国学’教育不妨从成语开始”的一项论据

A.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肯定是不行的。

B.现在的孩子都数典忘祖了,而“国学教育”兴起,让国人颇有几分欣慰。

C.“国学”精神太庞杂,几乎包罗万象,甚至可以相互矛盾,或者各取所需。

D.春秋时期的侠客精神,离时下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

2.下列解释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还有孙子兵法之类的都来源于春秋时代伟大的圣人管仲,管子的思想可以作为“国学”的一部分。

B.“井底之蛙”和“五十步笑百步”这两个成语道理浅显,可即便是社会阅历丰富,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常常使用错误。

C.即便是文盲,熟读成语故事也能成为文学大师。

D.“成语”富含哲理,但却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其实,它应该属于成人读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剑拔弩张、侠肝义胆那一套跑到日本变成武士道了,说明日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方面远远胜过中国。

B.最经典的两个中国成语如今却最容易被国人所忽略,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不断地重复这些浅显的错误,这反映出国民学习成语知识态度极不认真。

C.成语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预见了现在的很多事情,比如四川地震,三峡改造等。

D.同样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系的学生与平民百姓和孩子学法是不一样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

“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

”及开榜,果中式。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

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

时有一道者,在旁微笑,张遽移怒道者。

道者曰:

“相公文必不佳。

”张怒曰:

“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道者曰:

“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者曰:

“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

须自己做个转变。

”张曰:

“既是命,如何转变?

”道者曰: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张曰:

“我贫士,何能为?

”道者曰:

“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是科果中一百五十名。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

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

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语云: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选自《了凡四训》

注:

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天将发斯人也发:

启发

B.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工:

精巧

C.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詈:

D.而取善无穷穷:

贫困

5、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人物言行表现能直接表明其具有“受福之基”的一组是()(3分)

①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

②大骂试官,以为眯目

③因就而请教焉

④我贫士,何能为

⑤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

⑥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了凡去见皇帝,在京城遇见了夏建所,此人非常谦虚,袁了凡认为夏建所的智慧已被开启,上天一定会赐予他福气,后来夏建所果然考中。

B.江阴张畏岩文章写得很好,在学术界很有声誉。

考试揭晓后,他没有考中,于是就骂考官不长眼睛,旁边有一位道长开导他,他没有向道长发怒,立刻虚心接受了道长的意见。

C.举头三尺有神明。

一个人要心存善心,制止自己不正当的行为。

无论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都能够迁就一点、委屈一点自己,这就会感动上天,得到福祉。

D.人在哪个方面立下志向,就会在哪个方面取得成就。

人之有志,如同树之有根,立定此志,并且谦虚,方便别人,自然会感动天地,得到福气。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

(5分)

(2)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清平乐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

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

8、这首词结构细密,层层翻新,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词中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6分)

9、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抒发情感,试结合词句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从以下四题中选择三个作答(6分)

1、雄姿英发,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于九土之城郭。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白纸黑字

奚同发

决定去一趟那座小城,虽然平日指尖一次次抚摸地图上那个圆点,实际上她对那里一无所知。

是一张神秘的纸条,把她与那个圆点连成一线。

纸条的神秘不仅是它的出现方式,更主要的是犹如久旱甘霖般及时。

纸条出现的那天,爹做农活时摔断一条腿,他打上石膏就离开了卫生所。

就这,还是拖欠了一屁股债。

学校又一次催她和小弟交学费,开学都一个多月了,一家人正为钱犯愁。

晚间,她试穿那件别人捐赠、由学校分配给她的棉衣时,手伸进衣服口袋,触到一张折叠的纸条,很普通的白纸,展开,是几行字:

收到纸条的同学,如果上学有难处,跟我联系,我会帮你完成学业。

落款“姚国庆”。

全家人顿时一扫近乎绝望的悲情而乐观起来,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

爹、娘、她与小弟,四个人没有谁心存丝毫怀疑,一张写了黑字的普通白纸,像几世相承的珍宝,在他们手中欣喜而小心翼翼地传递。

要不,跟他联系一下,她怯怯地问。

接着一家三口的目光都集中到爹的身上。

爹却自顾自地抽着烟,一言不发。

最后,爹使劲儿地掐灭了纸烟,以她从未见过的严肃神情说,咱不能就这样随便地麻烦人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那一步。

重新振作的爹表示,再难,还没到砸锅卖铁的时候,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决不让一个娃辍学。

上镇中学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但是不幸却再次降临,小弟在上学途中因雨天路滑跌落山崖,娘一病瘫在床头……她决定退学,与爹共同支撑起这个再也经不住风雨的家。

双手抱头,隐忍丧子之痛的爹,平生第一次把粗厚的巴掌气愤地掴在她的脸上,小弟搭上一条命,如果你不能读出书来,对得起谁?

从此爹拖着那条残腿,苦苦维护着家的尊严,又一次打消了她动用纸条的念头。

六年后,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爹却含笑离世。

纸条夹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里,已有些泛黄,捏在手上,已经被汗水微微地打湿了。

娘长叹一声,唉--八年了,也不知写字的人还承认不?

这个地址还管用不?

她怔在那里,是啊,没办法,只能把命运交给这张纸条了……八年的精神支撑,随着一个普通信封寄走了,心里空落落地。

两个月后,一个雾气没散的早晨,门前响起清脆的马铃声,邮递员大喊她的名字。

在灶头烧水的她,手握尚在燃烧的半截儿柴火,夺门而出。

有信件,还有汇款!

信上说,几经周转,收到她的信晚了,让她快去学校报到,以后会准时寄钱给她。

老天爷啊,老天爷啊,我可以上学了!

她高声重复着,一头匍匐在地……然后向远方连连跪拜,口中喊道:

恩人呐,恩人呐!

……

四年大学,她一刻不敢倦怠。

从接到第一次汇款时,她心里就默默许诺,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一定要去探望恩人。

这个诺言,如今就要兑现了!

找到邮政所3019号信箱,没有具体地址,向汇款窗口的工作人员打听,对方大吃一惊,反问她是不是那个被资助的大学生。

这下,轮到她惊讶了:

是她在这儿有名,还是姚国庆有名?

邮政所几乎停止办公,大家七嘴八舌围过来……

一切都明白了,是一个大娘给她寄的钱。

起初,邮政所还奇怪,她一个捡破烂的怎么每月都要寄出两份钱。

一份给在外地上学的儿子,另一份是以姚国庆的名义寄出。

原来,姚国庆是她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可她收到一个陌生女孩来信,纸条上丈夫熟悉的字迹让她泪水涟涟。

虽然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

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前,电视台记者见到长跪不起的女孩子。

围观的人争相介绍,哭了一个多小时啦,都成泪人啦,人能有多少眼泪啊?

可她还在不停地抹泪儿。

现场观众焦急地把目光投向街道,只是那个供俩孩子上大学,甚至把住房都卖了的女人咋还不回来?

记者的镜头更是急切地扫来扫去。

所有的人都在期待那个女人的到来。

大家心疼哭了那么久、跪了那么久的瘦弱女孩,也在构想另一个女人的模样,或她出现的场景……

(选自《文化月刊))2009年第l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凸显人物的性格。

父亲多次阻止女孩动用“纸条”,说明他是一位讲自尊、有骨气的勤劳农民,但他也有守旧、狭隘的一面。

B.女孩在得到有人准备资助她完成学业的纸条后,曾多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但都被父亲阻止,直到女孩考上了大学,父亲离世后,女孩才能将纸条寄出。

C.这篇小说语言质朴,叙事生动,构思巧妙。

作者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勾连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D.结尾描写了女孩、记者以及围观的群众,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那个兑现了承诺的女人,但她却没有到来。

结尾的这种开放性设计,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E.大娘为了丈夫临终的嘱托,为了兑现与丈夫的共同承诺,卖掉了房子,靠拾破烂维持生计,供陌生的女孩完成大学学业,这种超越生命的承诺令人肃然起敬。

(2)小说中的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场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3)本文以“一张纸条”为线索。

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着“一张纸条”展开的。

(6分)

(4)“白纸黑字”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数学家陈景润

①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

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

他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一个多余的人。

②陈景润上小学和中学时,瘦削、弱小、内向,像一只丑小鸭,总是被人歧视,他习惯于挨打,从来不讨饶。

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成为他唯一的乐趣。

陈景润上高中三年级时,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零年上半年,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

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力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

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学习的成效非常高。

同学间有共同的数学语言。

大学中间,没有人歧视他,他全身心沉浸在教学的海洋里,成绩特别优异。

③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

他是完全不适合当老师的。

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

他不善于说话,很难做到循循善诱,他私下里骂自己是笨蛋。

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

积忧成疾,查出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病症。

这一年内,陈景润住进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

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书。

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数学专业。

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就被陈景润买到了。

陈景润一头扎进了《堆垒素数论》,废寝忘食的钻研。

住进医院,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

在他看来,他的生命就是数学。

他不能忘记自己的高中老师沈元曾说过的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

④一次,陈景润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遇见来北京开会的厦门大学校长,谈起陈景润时,连连摇头说:

“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

”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听到这样的话后,非常吃惊。

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同意让陈景润到厦门大学工作。

⑤说也奇怪,陈景润听说自己可以回厦门大学,他的病也就好多了。

王亚南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却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

王亚南不愧是专家,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

陈景润也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培养。

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的《(数论导引》。

⑥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奇光异采,提出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的建议。

⑦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

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

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

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

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

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

一心一意地搞数学,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

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

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

腹胀、腹痛,难以忍受。

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但他毫不气馁。

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攀登。

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

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台阶。

⑧陈景润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

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⑨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

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⑩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

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

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教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

“陈氏定理”。

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

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不胜枚举。

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

(1)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第④段中陈景润曾任职的那个中学的领导对厦门大学的校长说:

“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

”言外之意,是想了解大学如何培养高材生的问题。

B.陈景润的人生经历也能说明出身贫寒、性格内向、被人歧视等并不可怕,鼓励人们要有理想有毅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C.王亚南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他管理图书,是因为王亚南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为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D.陈景润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总是受人欺侮,是因为他只知道演算数学习题,不愿和同学们交往。

E.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被国际上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

(2)陈景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

(6分)

(3)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请你结合全文,谈谈这涉及了哪些方面并作分析。

(6分)

(4)文章以“数学家陈景润”为题,却写了陈景润中学任数学老师的事情。

这样安排是否合理?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B.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C.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D.季羡林老先生为了填补国内东方学研究的空白,不顾年老体弱,苦心孤诣,令人感动。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主客颠倒,应说“外国人对中国的饺子也充满……”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15.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①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②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④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

⑤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

⑥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A.⑥④⑤③②①B.②③④⑥⑤①C.⑤①④⑥③②D.⑥④①⑤②③

16.将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保留全部信息(5分)

他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同样怀有远大的理想,生活的窘迫并没有磨灭他们的斗志,建设家乡是他们美好的愿望。

17.仿照下面的示例,以“道歉”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比喻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面包能维持人的生存,知识则能完善人的生命。

项链能装饰人的外表,知识则能净化人的灵魂。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四川雅安芦山县四月二十日发生7.0级地震。

灾难再次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军队武警公安民政医疗等各个部门迅速行动,投入到了紧张的救援中。

与此同时个人、企业、民间组织也开始自发地捐款捐物,爱心正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人感动着我们,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他们无价的爱心给予我们永存的光明。

禅宗说: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有爱所以世界更加美好。

要求:

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自拟标题;④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1.B(3分)(答非所问,属于“国学”教育兴起的必要性。

2.A(3分)(B.不是使用错误,而是行为上犯“井底之蛙”和“五十步笑百步”所讽刺的错误。

C.不是“文学大师”而是“人生大师”D.“成语”既可以作为儿童和成人共同的读物。

3.D(3分)(A以偏概全B不是学习知识方面的问题,而是处世态度的问题。

C预见的是“处世哲学”,四川地震,三峡改造不属于处世哲学。

4.D(3分)(穷尽)

5.B(3分)(②⑤不能证明问题排除,④不是直接行为)

6、B(3分)(“他没有向道长发怒,立刻虚心接受”错误)

7、

(1)(5分)这种智慧一产生,那就使浮滑的人自然会变得诚实,放肆的人也就自动收敛了。

(“浮”“实”“肆”“敛”各1分,句意1分)

(2)(5分)况且谦虚的人,他还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导,那么得到的善行,就没有穷尽了。

尤其是读书、做学问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的啊!

(“受教有地”,“穷”“修业”各1分,句意2分)

8.(6分)“采芳人”杳然无踪,春光逝去的失落怅惘;“客”中未能饱览大好春光的遗憾追悔;身世飘零、国破家亡的痛苦孤独。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9.(5分)比喻。

词人以“燕子”自喻,以“去年”“天涯”,“今年”“谁家”来概括自己飘荡无依的身世经历。

衬托。

前两句以“采芳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