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宝典.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441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宝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写作宝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写作宝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写作宝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写作宝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作宝典.docx

《写作宝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宝典.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作宝典.docx

写作宝典

作文序列化训练宝典

成三清编著

第一讲与语文有关

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度过已经这个来临也必将会是愉快而充实的的假期,希望能让我分享到你们成长的快乐,我想,你们一定会令我如愿以偿。

今天,我将与你们轻松地聊一聊与语文有关的话题,或者说给你们传递一种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信息,我认为,这也许比语文基本知识更重要。

我们正式接触语文这门学科,并且系统地进行学习,已经有八、九个年头了(当然,如果我们追根究源的话,我们从生下来听到第一声呼唤开始,其实就学习语文了)。

但是,如果真有人问我们一个问题:

语文是什么?

也许,我们中的大多数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甚至,还有人会想:

真是多此一问,我们作为学生干嘛要弄懂这样的问题呢?

反正老师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学呗!

而我却这很有知道的必要。

为什么呢?

举个例子:

走出家门,你一定要明确你去什么地方,再想一想你为什么去,还要思考你打算怎样去,是坐车还是走路?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正是如此,连语文是什么,学语文到底要学什么都没有弄明白的话,我们怎么学好语文呢?

那么,语文是什么?

它包括哪些内容呢?

大家把语文拆开来看,就是“语”和“文”。

“语”是什么?

“语”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说白了,就是听话和说话。

“文”又是什么呢?

“文”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读文章和写文章。

归结起来,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是四个字:

“听”、“说”、“读”、“写”。

其中,“听”“读”是接受,“说”“写”是发表。

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学会、学好却并不那么容易。

哪一个方面有偏废,其它方面再好,也不能说学好了语文。

“听”是听别人说话。

对于别人说的话,我们要听懂大意,抓住要点,领会思想,体会情感,辨别是非。

“读”作为接受的一种方式,其要求是与“听”大致相同的。

散文家、戏剧理论家,著名的文化人余秋雨先生就说:

“总体说来,阅读是个人事情,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往往无法诉诸言表。

”阅读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它能帮助我们摆脱平庸。

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想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呈现给你。

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这样的事在青年时期就应该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那么,要读什么呢?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读书心得是:

“在我浏览过书的太阳系里,学校里读的书像地球,而校外读的书则是太阳。

”作为学生,我们读课本,读教辅,这是功利性的阅读,因而这种阅读是一种有缺陷的阅读。

除此之外,自由的课外阅读也不可缺少。

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而做一点垫底的工作。

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成什么样的建筑。

因此,尽量要把底垫结实一点,但时间不多,要寻找一种节俭的方式。

最节俭的垫底方式,就是选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即名著。

“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名著是被很多人反复阅读,流传了几百几千年,横跨了几千几万公里的,一定有可取之处。

名著,不管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心理学的,它们都与其它作品在文化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要占领其它的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

当然,名著也有读不下去的,读不下去就放下,不需硬读,这只说明你暂且与它缘分。

另外,算不上名著的书籍也不妨广泛地浏览,那里也会有大量的能契合你,又能提高你的东西。

也不要忘记读一、二部名人传记,让我们有一个崇拜者,有一个榜样,有一个成功的示范。

“说”即说话。

这要求我们简洁、明了、清楚、饶有情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见闻等。

再说“写”。

“写”就是表达生命,即用文字把见闻、认识、观点、态度、情感等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和接受。

作为学生,答题、作文都是“写”。

将来我们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做一般工作,都离不开写:

做研究要写论文,著书立说,做一般工作要写简历,作报告。

“写”与“听”、“说”、“读”一样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怎样才能写好呢?

这是困扰我们很多同学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是多读。

读经典,读名著,反复读,精读;读一般作品,也要做到读有所得。

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摸索门径。

要勤于积累,必要时要花功夫记忆,博闻强记,强记博闻。

二是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技巧。

例如:

打太极拳,先是一招一式模仿着练习动作要领,一招一式都烂熟于胸。

真正到了与敌对搏的时候,就能千变万化,有针对性地出招,却又似任意为之。

三是要多写。

鲁迅说:

“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

”又说“是由于多写”。

除平常作业式作文外,还有多种形式的练习手段。

如:

1、日记。

真实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动态,这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2、随笔。

可自己编一部个人作品集,给它命名、设计扉页、加入插画。

在其中选入自己的平常优秀作文和感想之作。

3、做读书笔记。

在模仿中进步,在积累中提高。

附: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阅读与写作”的目标要求。

第二讲作文的表达方式与训练

表达方式就是写作文章使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现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手段。

作文就是表达,表达方式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表达方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我们应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即文章的写作目的、表现对象的特征等,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假如是反映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介绍人物的身份、经历、业绩等,就采用叙述的方式;如果是刻画人物,描写景物,状写情态,描写场景,就用描写的式;如果是对事物进行评析

阐发观点,反驳主张,发表感慨,就用议论的方式;如果是抒发感情,咏赞景物,挞伐丑恶,褒贬人物,就采用抒情的方式;如果是介绍事物,解说事理,注释经典就采用说明的方式。

这当然是就其主要表达方式而言的,各种表达方式在写作实践中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第一节叙述及其训练

叙述也叫记叙,它是记载和陈述事件的经过和人物经历的表达方式。

它是写作中最基本、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表达方式。

叙述的意义有: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展示事件的过程。

2、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3、概括介绍与论点有关的事实,为说理性文章提供事实依据。

4、为说明类文章介绍说明对象的发展演变过程。

5、为实用类文体介绍基本情况,交代工作进程。

叙述是记叙性文体运用各种表达方法的基础和主导性表达方式,也是其它文体的重要辅助表达方式。

例如:

有一天,我家的水龙头失灵了,水哗哗流个不停,怎么也关不住。

以往我家电灯不亮,水表不准,都是文文爸爸陈伯伯主动来帮助修理的,因为他是水电工。

这次,他当然也听得见哗哗的流水声,也明明知道我们急得团团转,却装作没听见,也没看见。

一、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

文章以当事人的口吻,叙述经历、见闻、感受,就叫第一人称的叙述;以局外人的身份,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就叫第三人称的叙述。

采用第一人称,可使文章产生真实亲切之感,但要受到一些限制,不能写“我”活动范围以外的人和事;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等因素的限制,直接展现所有客观世界的内容,因而也叫“全能的叙述者”。

例如:

《小巷深处》(林莉)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一位双目失明的养母,在家境贫穷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的一系列生活琐事;而《“两弹”元勋邓稼先》(顾迈南)采用第三人称介绍邓稼先隐姓埋名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叙述人称不能决定文章的优劣,文章的优劣关键取决于作者的表达能力。

我们在写作中选用那种叙述人称,是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而定的。

■实践训练:

在学过或看过的文章中,

二、叙述的种类

叙述分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

概括叙述就是抓住人物经历或事件经过的主干,作简洁概括的交代,只求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明了地弄清事件的经过情形,认清事件的性质特点。

运用概括叙述的方法时常能收到“字少意多”的效果。

例如: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鲁迅自传》)就是鲁迅对父、母亲身份、知识素养的概括介绍,至于父亲是做什么的,母亲叫什么名字,娘家在哪,是如何自修的等都没有具体述说。

再如:

“今天我遇到了小学时的一位同学。

”一段就只是简要地交代了是件什么事。

具体叙述则是完整地详细地展开人物经历和事件经过,使读者通过事件发展中的许多细节更生动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件,从中体会出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

“今天是星期天,妈妈让我上街去买包味精,真没想到,在超市门口遇到了我小学时的一位同学。

我们可是一年没见了,能够偶然间相遇,都高兴极了。

我们俩手拉着手进入了超市,一边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一边聊着这一年来彼此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这一段与上一段比,对事件的叙述就更详细:

时间更具体,点明了与同学相遇的原因、地点、心理状态、相遇后的情况等。

在写作中,具体叙述和概括叙述常常结合使用,甚至很难截然分开。

如果没有概括叙述,文章势必冗长琐细,叙述难于正常进行;如果只有概括叙述,则内容易于空泛、概念化。

具体采用哪一种叙述方法,要根据文章体裁和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确定,做到准确、恰当。

■实践训练:

把下列概括叙述展开为具体叙述。

1、我今年13岁,湖南衡山人。

妈妈叫张三,爸爸叫李四,都是工人。

他们对我这独生子的那个好啊,真是没法说。

2、我生于1995年,6岁入小学一年级,12岁小学毕业进入迥程实验学校就读,我今年下学期可就要进入初二了。

三、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分叙和补叙等五种。

顺序是按照人物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

它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方式。

例如《曹刿论战》、《藤野先生》就是采用这一方式。

顺叙用得好,可使文章有头有尾,次序井然,条理清晰,明白晓畅。

但容易流于罗列,因此应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避免“记流水账”。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进行的叙述。

例如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但应注意,采用倒叙一定要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定,不能故弄玄虚,而且一定要在倒叙转顺叙之处交代清楚。

插叙在叙述主体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的事件的叙述。

例如它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丰富文章内容。

补叙是在叙述到一定阶段后,对前面的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也叫追叙。

例如柳宗元《小石潭记》最后一段交代同游者就是补叙。

如果把这一内容放到游记中去写,就显得与游览所见不协调;如果不交代则不知与他同游的是些什么人,可能还会误以为只有他一人游览;放在结尾补叙则一石双鸟,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分叙是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事进行分别、平列的叙述,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叫平叙。

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叙述二月二日夜晚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和二月三日下午五点同时发生的三件事都是采用分叙的方法,既突出紧张的气氛,又使文章层次井然。

但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起讫。

■实践训练:

四、叙述的要素

五、叙述的线索

六、叙述的变化

第二节描写及其训练

描写也可以叫描绘、描摹,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摹客观事物具体性状的一种表达方式。

成功的描写能把所写的对象的状态、形象逼真地描述出来,再现客观事物的原貌,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睹其物的感觉和体验。

例如: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灵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

(郑振铎《海燕》)

描写的表达方式运用恰当,不仅能使内容充实,也能增加文采。

但是,我们不要为描写而描写,描写要为刻画客观事物,表现主题服务。

同时,在记叙性文体中,叙述和描写往往综合使用,甚至与抒情、议论结合来写。

描写常常要由叙述开路,叙述中则常常加进描写。

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可使被记叙的事物产生立体感。

描写根据内容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1、人物描写

人物是记叙性文体的主要对象,塑造好人物是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

主要是指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客观容貌、神情、体态、服饰、身材等的描写。

其目的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特征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一形传神,形神兼备。

例1: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领绣边的小黑帽。

(都德《最后一课》)

这里作者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衣着打扮的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学生对自己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对这最后一课的纪念。

例2:

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棒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

(林莉《小巷深处》)

这段话刻画了“我”的养母在夏日里卖冰棒的肖像,她为了这个家,为了“我”苦心经营、艰辛劳作,表现了深沉的母爱。

肖像描写是写人的重要环节,“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人们由出身、经历、素养、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这些往往从他们的外表表现出来。

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在人物的外貌上描绘得生动、鲜明,而且能展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好的肖像描写不能“千人一面”,不求“多而全”,切忌公式化、脸谱化,要抓住特征。

正如鲁迅说: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物的特征,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的逼真,也毫无意思。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技法指导:

(1)、整体勾勒,富于个性

肖像描写中用“速写”法,抓住人物最富个性的外表特征,寥寥数笔,就能活画出人物的性格。

例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鲁迅《孔乙己》)

肖像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外部特征——长衫来描写,既写出孔乙己读书人的特殊地位,又活画出了一个好喝懒做、穷困潦倒,却不愿脱下长衫,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羞于与劳动者为伍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例2: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老舍《骆驼祥子》)

这是作者对祥子所作的肖像描写。

作家既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人物的面目,也透露出了年轻祥子的淳朴性格。

(2)、局部放大,显现精神

描写外貌不宜面面俱到,要用电影的手法,对准某一局部放大,特写定格(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是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其特别放大),围绕人物的最显著的特点进行具体细致地描写。

这样就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性格刻入读者心目中。

例如: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廋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阿累《一面》)

这幅肖像重点摄下鲁迅的面容和精神,“廋”却有精神。

隶体“一”字般的浓须,“一根一根”“直竖着”的头发,不仅传神地描绘了鲁迅具有独特个性的外貌特征,还写出了人物的精神:

身体欠佳,却精神抖擞,突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顽强意志。

(3)、描绘神态,揭示内心

抓住人物刹那间富有特征的表情、神态,表现人物心理。

例如:

这是一个成熟的青年妇女的肖像,清秀端庄,仪态大方,最吸引人的,是她那神秘莫测的微笑。

看,她那一双传神的水灵灵的眸子,正在朝你凝视,是那样睿智、悠思而深情,似乎看透了或在猜度某种隐秘;极其自然地抿着双唇,嘴角微微翘起,似乎就要笑出声来。

(《蒙娜丽莎的微笑》)

文章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了画家笔下的永葆青春的蒙娜丽莎微笑的表情,刻画出一个非常高雅优美、丰富瑰丽的心灵——撩开新世纪的面纱,蕴含着对新时代的无限喜悦,满怀憧憬的走向新生活的内心世界。

(4)对比映衬,展示差异

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肖像描写,显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命运的变化;同一场合不同人物肖像的对比映衬,能反映爱憎褒贬的心情。

例如:

(少年闰土)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故乡》)

运用两幅肖像,对比描写了闰土外貌的变化,让读者不仅看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苦难的生活把淳朴可爱、天真机敏的闰土变成板滞、历尽苦难的苦农民,而且使人们从这判若两人的肖像中去寻找造成这变化的社会原因——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兵、匪、官、绅。

表现了作者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同情。

(5)、侧面烘托,诱发想象

即间接描写,对描写的对象不正面着笔,而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周围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达到表现特定对象的目的。

例1:

冰红茶广告的画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漂亮女人的视线随某物移动,却无心注视前方的路,因而碰到铁柱上,被反弹后向后倒,以此突出女人视线内的任贤齐及手中的冰红茶。

例2: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杰出的作品之一。

它对诗中年轻美貌的女子罗敷的形象,避开了正面摹写,别开生面地从旁观者对罗敷貌美的种种反应去虚拟:

看见罗敷采桑,行者却步,青年整妆,锄者忘锄,耕者忘耕。

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能极大地诱发读者的想象力,好似一抬头,便看见美丽无比的罗敷站在眼前。

■实践训练:

1、用文字摄下班上一位同学的肖像,不说姓名,让大家猜出这个同学是谁。

2、用百十来字描绘一位任意课老师的外表特征,写出他们的个性。

3、描绘出迟到的小明的窘态。

4、观察家人喜、怒、哀、乐的神态,写一个典型片断(饭桌上、贺生日、争论中……)

5、镜子里的我。

6、试卷发下后(写几个互相映衬的人物神态)。

(2)、语言描写

也称对话描写。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心灵世界的窗户,语言描写能在最大范围内和最精细的程度上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它是塑造人物形象,表过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话如其人”,也就是说语言描写要有个性。

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经历,反映他的思想感情,让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正像鲁迅先生说的:

好的对话描写应当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技法指导:

(1)、善于观察生活中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文化教养的各种人说话的内容、语态、声调等,摘取并摹写。

(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让笔下的人物说出的话既符合当时的情景,又能表现其内心世界。

(3)、要善于选择、提炼,对话中要避免录音机似的不加选择提炼的全部录下。

(4)、掌握对话中的四种引用形式:

A、直陈式(即说话人在前)。

“说”后面用冒号,接着是引用的话。

如:

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

B、倒装式(即说话人在后)。

对话后用XX说,“说”后应加句号。

如:

“真个姓唐。

”我说。

C、插语式(即说话人在中)。

插入语后用逗号,前后都是引用的话。

如: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

D、对话式(即省略说话人)。

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分清对话人是谁,便不须交代说话人,只引用说的话。

例如:

“哈!

这模样了!

胡子这么长了!

”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愕然了。

“你不认识了么?

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

你该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面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

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

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

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地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鲁迅《故乡》)

杨二嫂来“我”家讨家具什物,人未进门音先入,尖利的怪声和刻薄的语言,使“我”处于窘境。

先是恭维“我”好开口讨要东西。

一旦讨东西不成,便信口造谣,活灵活现地把一个自私势利、贫嘴巧舌,庸俗刻薄的旧社会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活画了出来。

■实践训练:

1、还价。

2、街头叫卖声。

3、一场争论。

4、爷爷奶奶唠家常。

(3)、动作描写

也称行动描写。

是指对人物的举止、行为的描写。

茅盾说:

“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

”高尔基说:

“为了使艺术作品具有说服教育的力量,要尽可能地使主人公‘多行动,少说话’。

”恩格斯也说过:

“……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

”这都说明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

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积愫,往往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行动正是心灵隐秘的最直接、最传神的外在宣泄。

行动可以表现人物性格,行动可以反映人物心理,行动可以描写人物身份,行动可以推动情节发展,行动还可以暗示作品主题。

作为人物描写中心的动作描写不仅要表现人物做什么,而且要表现人物怎么做。

●技法指导:

(1)、精雕细琢,展现精神

把人物行动写细致,目的是为了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因此,描写时,要注意突出特征,保证传神,即写人物动作必须具有个性化,要抓住人物特有的行为举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那些对表现性格作用不大的动作,就无需写具体,甚至可以不写。

同时,要准确具体显示人物性格、思想和心理,在写人物动作时就必须精选词语。

例1: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鲁迅《孔乙己》)

这里作者没有用“掏”、“拿”这些动词,而只用一个“排”字写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

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若无其事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

因此,这个细节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同时也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

九文,一文不少,请看清啊。

意在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自己是规矩人。

这个字还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拮推而穷酸的本相“排”这个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心理。

例2: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人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

鲁达再人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

“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

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巳打得鲜血进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边,口里只叫:

“打得好!

”鲁达骂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