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195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7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docx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docx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3

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

第三讲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可以说化学物质无处不在。

一、水和溶液

1、水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水覆盖了地球大约3/4的表面,但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水量的百分之一。

要合理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水的组成和性质

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常压下,水的凝固点(熔点)为0℃,沸点为100℃。

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3。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②水是一种较稳定的化合物,在高温或通电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H2O2H2↑+O2↑

在常温下水能跟钠、钾等活泼金属反应,在高温条件下,水蒸气能跟铁等金属反应。

2Na+2H2O=2NaOH+H2↑

3Fe+4H2O(气)Fe3O4+4H2↑

水还能跟某些非金属、某些氧化物反应

SO3+H2O=H2SO4

Na2O+H2O=2NaOH

CaO+H2O=Ca(OH)2

(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氧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火焰上方倒置的小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2H2+O22H2O

2、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一)溶液和浊液

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悬浊液:

悬浮着由很多分子集合成的固体小颗粒,静置分层。

乳浊液:

分散着由很多分子集合成的液体小液滴,静置分层。

(二)溶液的基本知识

(1)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在溶液中,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溶液是几种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判断溶液的关键是:

①必须是混合物。

②必须是均一、稳定、透明的两者缺一不可,所谓均一,是指溶液中任何各单位体积里含有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数相等,所谓稳定,是指在外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溶液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以水为溶剂的溶液是水溶液(简称溶液)。

(2)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一般所说的溶液是指水溶液,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加入的物质不仅能溶于水,还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时,溶质应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溶剂仍是水,例如:

生石灰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不是生石灰而是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溶剂仍是水。

又如锌加入稀硫酸后溶质应是硫酸锌、溶剂仍是水,对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溶质是无结晶水的化合物部分,如CuSO4·5H2O溶于水后,该溶液的溶质是CuSO4,而不再是CuSO4·5H2O。

以其他液体物质(如酒精、四氯化碳、丙酮、苯等等)为溶剂的溶液是非水溶液,如碘酒(是将固体碘及碘化钾溶解在酒精里制得的)。

(3)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再溶解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这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溶液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的多少,与温度无关。

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是否达到了最大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限制,它们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浓稀无关。

对于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所以溶解度很大的溶质形成的饱和溶液当然是浓溶液,而溶解度很小的溶质即使形成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大小,除了跟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之外,还跟溶剂的性质、外界的温度有关。

如果是气体溶质,还受压强影响。

①溶解性的表示方法定性:

Sg(20℃)

<0.01

≥0.01~<0.01

≥1~<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定量:

溶解度

②溶解度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溶解量的限度,它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也与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种类等)有关,气体溶解度还与压强有关。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

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如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固态物质溶解度确定,必须同时满足四要素:

a.一定温度,b.溶液是饱和状态,c.溶剂是100克,d.溶质是溶解的最大克数四个条件。

③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的关系

   

(5)溶解度曲线

是用直角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以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S),横坐标表示温度(t),把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标在图上,所画出的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溶解度一般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其中,有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如硝酸钾、氯化铵等),其溶解度曲线比较陡(陡升型);有些受温度影响较小(如氯化钠),其溶解度曲线比较平缓(缓升型);但是,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Ca(OH)2]的溶解度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下降型)。

②因为,曲线是连续的,所以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在相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超过室温时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它主要应用有:

①可从溶解度曲线上粗略地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及各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趋势。

②利用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查到曲线所示温度范围内的任何温度时的溶解度。

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还可以比较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比较达到同一溶解度数时各物质所需温度的高低。

③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溶液里是否饱和,

④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选择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例如:

根据下面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2)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C )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含量少的B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5)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初中化学知识中主要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通常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式计算:

要注意: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没有单位。

任何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总是小于1(或100%)。

如为1(或100%),则已为纯净物质,不是溶液了。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与温度无关。

③溶液饱和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相互有着密切联系,溶液不饱和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与溶解度相互换算。

④溶液稀释或混合时,稀释或混合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典型例题】

【例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属于悬浊液的是(),属于乳浊液的是()。

A.将少量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后得到的混合物

B.液氮

C牛奶

D.碘酒

解答:

溶液:

D  悬浊液:

A     乳浊液:

C

精析:

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后得到碳酸钙固体,因此形成悬浊液。

液氮是纯净物,牛奶是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形成的,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例题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溶剂一定是水

解答:

C

精析: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其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存在形式:

混合物。

B选项没有指明是混合物,如蒸馏水也是均一、稳定的,但它属纯净物。

 

【例题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A.浓盐酸                   B.镁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

   C.75%的酒精        D.2g甲与8g乙的两种液体形成的溶液

解析:

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且按溶质、溶剂的判断依据:

当不指明溶剂或有水存在时,以水作为溶剂,因此A、C中溶剂都为水。

B中化学反应后的溶液应该是MgSO4溶液,其中MgSO4作为溶质,水作为溶剂。

而D中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则是以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答案:

溶液

A

B

C

D

溶质

HCI

MgSO4

酒精

溶剂

 

【例题4】下列说法对吗?

错误的说明理由: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B.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了

   C.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D.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E.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

解析:

A错,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

如纯水。

   B错,因为糖水与盐水混合后,既是糖溶液也是盐溶液,只是溶质有两种。

   C错,均一、稳定是溶液必须具备的特征,但无色、透明并不是溶液必须具备的特征,且无色与透明并不是一回事。

   D错,上述情况只是味觉逐渐迟钝而造成的错误感觉。

这里应该强调溶液的均一性,这是溶液的本质特点。

   E错,溶液中溶质分散成的粒子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如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

答案:

A、B、C、D、E都错,理由见解析。

 【例题5】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在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少许硝酸钾

C.在一定温度下,向食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许食盐,溶液质量分增大

D.当溶质的固体与溶液稳定共存时,此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解答:

D

精析:

A项忽略了一定温度的前提条件。

一定温度下饱和食盐溶液不能溶解食盐但可以溶解其它物质,但不能再溶解食盐了。

 

【例题6】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溶质  D.倒出溶剂

解答:

C

精析:

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只能将随升温或降温溶解能力升高或降低的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而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加入溶质均可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溶剂不能单独倒出。

 

【例题7】将10克某物质投入到90克水中,使之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A.一定等于10%          B.一定大于10%

C.一定小于10%          D.上述三种都有可能

解答:

D

精析:

如物质与水不反应(如氯化钠),则质量分数等于10%;如物质与水反应(如氧化钠),则质量分数大于10%;如物质是结晶水合物(如胆矾),则质量分数小于10%。

【例题8】两种能溶于水且能起反应的块状固体A、B,反应最快的情况是( )

A.两种块状固体接触                   B.将两种固体研细拌和 

C.将A、B溶于水,混合并搅拌          D.一种块状固体与另一种粉末混合

解析:

在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为加速化学反应,常把可以反应且可溶于水的物质配成溶液再使其反应。

所以两种物质在溶液中接触最充分,反应最快。

答案:

C

【例题9】下列生活经验中,不正确的是(   )

A.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B.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

C.用钢丝球洗刷铝锅表面脏物             D.用铅笔芯的粉末使锁的开启变得更灵活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汽油和油渍都是有机物,汽油能溶解油渍;食醋能与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在空气中,铝的表面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可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选项C错误:

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可作润滑剂,因此选项A、B、D正确。

答案:

C

【例题10】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溶液中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 )

A.溶质含量较低的澄清石灰水               B.还能再溶解食盐的蔗糖溶液   

C.蒸发掉部分水后有晶体析出的溶液        D.还能再溶解氯化钠的食盐水

解析:

在温度不变,溶剂一定情况下判断该溶液是否饱和,关键看能否再溶解该溶液中的溶质。

溶质含量较低与能否再溶无关,也就是说在溶质含量低的澄清石灰水中,若加入溶质氢氧化钙可能再溶,也可能不溶,A无法判断;能溶解食盐的蔗糖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溶质蔗糖则可能不溶,B也无法判断;蒸发掉部分水后有晶体析出,相对于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溶质,有固体剩余,C一定是饱和溶液;氯化钠溶液中还能溶解氯化钠,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

D

【例题11】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稀溶液                   B.含有100g水的溶液

C.浓溶液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解析: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饱”是指在两个条件下不能再“吃”,与溶液的浓、稀及溶剂的量没有必然的关系。

答案:

D

 

【例题12】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若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               ;②               ;③               。

而要将一瓶饱和的石灰水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               ;②               ;③               ·

解析:

在一定量的水中,KNO3所能溶解的质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Ca(OH)2却相反。

解答问题时,既要考虑到物质的共性,又要注意物质的特性。

答案:

使KNO3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加入KNO3,至不再继续溶解;②降低温度至刚好有晶体析出;③蒸发溶剂至刚好有晶体析出。

而使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降低温度;②加入溶剂;③通入适量的CO2后过滤。

4、空气

(1)空气的成分

在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K.W.Scheele,1742~1786)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曾先后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约占1/5体积)

和氮气(约占4/5体积)组成的结论。

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通过精确的实验证明,空气中除含有氧气、氮气外,还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其他气体和杂质。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含量计,大致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的。

但由于地区、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2)空气的利用

空气除了供给呼吸外,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

①氮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纯净的氮气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小。

在水中很难溶解。

在常压下,氮气冷却到-196℃时变成无色的液体。

液态氮是一种优良的冷冻剂,在医学上用来保存血液和活组织。

氮气的化学性质较不活泼,不容易跟别的物质起反应,工业上利用氮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也用于充填灯泡以减慢钨丝的蒸发,使灯泡经久耐用。

氨气再经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可以制得氮肥、染料、炸药等多种含氮的物质。

②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一些工业生产中,常用它们作保护气。

例如,焊接金等时,可以用氩气来隔绝空气,防止金属在高温下跟其他物质起反应。

稀有气体在电光源中有特殊的应用。

在灯管里充入氖气的氖灯,通电时发出的红色光,能透过浓雾,可用作航空、航海的指示灯。

在灯管里充入氩气的氩灯,通电时发出蓝紫色光;在灯管里充入氦气的氦灯,通电时发出粉红色光;在不同材质的玻璃灯管里充入不同含量的氦、氖、氩的混合气体,就能制得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在灯管里充填少量的汞和氩气,灯管的内壁涂上荧光物质,通电时就能发出近似日光的可见光,所以叫日光灯。

充填氙气的高压长弧灯,通电时能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叫做“人造小太阳”,可用于广场、体育场、飞机场等照明。

氖气、氪气、氙气还可用于激光技术。

(氧气和二氧化碳它的重要用途将在后面章节中介绍)。

5、氧气

(1)氧气的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密度稍大,不易溶于水。

通常状况下,-183℃时在液化成淡蓝色液体,-218℃时凝结或雪花状的蓝色固体。

氧气与碳、硫、铁的化学反应和实验现象,归纳下表:

反应物

反应

条件

反应现象

生成物及特征

实验注意事项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碳跟

氧气

点燃

持续红热,放出热量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无味的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二氧化碳。

无色、无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匙里盛放木炭,加热,直到燃烧,然后,把燃烧匙由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

硫跟

氧气

点燃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

气体

二氧化硫。

有刺激性气味的

气体

燃烧匙里放少量硫粉,加热,直到燃烧,然后,把燃烧匙移到盛氧气的集气瓶里

铁跟

氧气

点燃

不能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

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一根火柴,集气瓶底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氧气的化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它具有氧化性,能与许多物质,如:

碳、硫、磷、镁、铝、铁、铜等发生氧化反应。

氧气能支持燃烧,某些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剧烈,氧气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越剧烈。

C+O2

CO2

S+O2

SO2

4P+5O2

2P2O5)

2Mg+O2

2MgO

4Al+3O2===2Al2O3

3Fe+2O2

Fe3O4

2Cu+O2

2CuO

(2)氧气的获得

①实验室利用分解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2H2O22H2O+O2↑

此外,实验室还常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备氧气。

收集方法: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验满:

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排水法,集气瓶口有气泡往外冒出。

检验: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在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加热分解反应中,MnO2均作催化剂。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只是改变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率,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

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②工业上主要是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先将空气净化,除去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尘,再在低温下加压,使它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缓慢蒸发。

由于液态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液态氮的沸点(-196℃)比液态氧的沸点(-183℃)低,因此,沸点低的液态氮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

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氧气加压到1.5×107Pa,贮存在蓝色并用黑字标明的钢瓶中。

③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如能使之复燃的无色气体是氧气。

(3)保护臭氧层

臭氧(O3)是一种具有蓝色的,带有刺激性腥臭手气味的气体,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

臭氧不溶于水,常温下不稳定,20分钟便自行分解:

O3=O2+O,产生氧分子和氧原子。

这个原子氧的能量很高,能杀死细菌和病毒。

氧气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也能转变成臭氧。

即:

3O2=2O3。

大气中的臭氧90%聚集在距地面20-35千米处的大气平流层里,即臭氧层。

在臭氧层约有3亿吨臭氧,臭氧可以把太阳射来的致命的紫外线转化为热,从而阻止了高能紫外线直接射到地面上危害生命。

讨论:

臭氧层对人和生物的影响?

【典型例题】

【例题1】根据以下各组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1)一种淡黄色粉末,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一种黑色单质燃烧时,发出白光,其生成物是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3)一种光亮的细金属丝燃烧时,火星四射,产生一种黑色的固体物质。

(4)一种暗红色粉末,燃烧时产生浓厚的白烟,生成物是白色固体。

解析:

根据题意告诉的四种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时所发生的现象,可以推知都是能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的非金属或金属单质。

联系已学过的几种典型非金属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知识,可知反应

(1)是硫燃烧,

(2)是木炭燃烧,(3)是铁丝燃烧,(4)是红磷燃烧。

答案:

(1)S+O2

SO2

(2)C+O2

CO2

(3)4P+5O2

2P2O5(4)3Fe+2O2

Fe3O4

【例题2】四只没有标签的集气瓶,分别盛有空气、氮气、氧气和氢气,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

解析:

空气、氮气、氧气和氢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用物理性质无法加以鉴别,应考虑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进行鉴别。

氮气和氧气都是空气的成分,在空气中氮气体积约占4/5,氧气崐占1/5。

氧气能支持燃烧,空气中由于氧气含量只有1/5,所以支持燃烧的性质不及纯氧;氮气既不能燃烧,又不支持燃烧;氢气有可燃性。

利用上述性质可把这四种气体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