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193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docx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docx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背景介绍

通过孟子的名言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

同学们,请你续写下列名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民为贵,,君为轻。

”你知道以上这些睿言智语,出自何人之手吗?

告诉你吧,它们均出自素有“亚圣”之称的孟轲之手,他所有的思想和智慧都凝聚在儒家宝典《孟子》一书中。

手捧经典,你能“善养吾浩然之气”;拜读经典,你将拥有政治家的胸襟。

与先贤交流,你将具有贤人的睿智;与圣人对话,你将拥有舌战群儒的辩才。

四、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阅读下列材料,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

“仁学”是《孟子》一书的主线。

《孟子·梁惠王章句》及《孟子·梁惠王》中的两则故事,对“仁政”作了最好的解释,回答了何谓“仁政”的问题。

如何去实现“仁政”呢?

孟子在他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行了阐述。

“仁政”是黎民(青壮年农民;黎者,黑也)百姓的一种政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这种信念在封建社会叫民本主义;另外,“仁政”这种以民为主的政治,要求首先使老百姓得到温饱;再者,这种以民为主的政治依赖于人治,即治者的觉悟和实际措施,这和近代社会的法制不同。

还有,“仁政”主张以德服人,这也正是儒家所坚持的“王道政治”,也叫做道德教化政治。

“仁政”的理论基础就是孔子所讲的“仁”。

什么叫做“仁”?

孔子有明确的答复,“仁者爱人”,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就称之为“仁”。

能做到这一点,有道德,有胸怀,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孟子将它和政治联系起来,叫做“仁政”。

“仁政”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

不了解“仁政”思想,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是不大可能的。

今天流传下来的不管是哪一派的古典诗词,其间都渗透着爱人之心,有一种普爱天下的情感,以及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人为什么能实现仁政呢?

孟子提出了人有四种本心,即恻隐之心(爱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由此“四心”就派生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人的天赋道德因素怎样才能扩充为仁、义、礼、智?

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

应通过以下三条途径:

第一条就是人应懂得人生道理,并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第二条是“养气”,“气”即精神品质及内心世界,孟子想告诉人们,一个人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是需要加以培养的;第三条途径是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

人究竟有没有一种天赋的道德因素呢?

孟子用“天”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逻辑。

他认为人的道德因素是天赋予的。

人要了解这一点,不违背天的意愿,再通过几种可行的方法,将内心的道德因素加以扩充,就达到真正遵循天意(实际是人意)目的了。

把上面讲的仁政、怎样发挥潜在的道德因素、怎样付出后天的努力及最后如何认识天地现实,把这些归纳起来,就得出一个结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这样就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入很高的精神境界,就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成为“大丈夫”。

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概念,可以说是传统美德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精确表述。

(二)鉴赏方法

《孟子》散文有不少特色。

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至。

其次是雄辩。

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

他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身份开展辩论,逗引对方,掌握主动,由远而近,步步紧逼,层层推理,运用犀利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力量,把自己的观点阐发得非常透彻,确实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

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

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

其中以《揠苗助长》、《奕秋诲棋》、《以五十步笑百步》、《挟泰山以超北海》等富于哲理,尤为生动。

至于《孟子》散文富有鼓动性,诙谐风趣,戏剧性的对话等都是被后人所称道的。

读《孟子》中的文章,就是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鉴赏。

(三)文意理解

阅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全文思路结构,以便快速背诵课文。

1、课文写了和的一次对话,对话的中心话题是

2、孟子在分析“民不加多”原因时,用了一个

的故事,现演化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孟子为了回答梁惠王“寡人之民为何不加多”的问题时,他在文中提出了“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具体内容是:

4、梁惠王“移民”“移粟”措施与孟子主张的区别主要在于

5在文中最后一段孟子通过的手法,来批判当时的统治者不顾及人民死活,具体分析这些手法在文中论述作用:

(四)字词整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王好()战

(2)弃甲曳()兵而走

(3)谷不可胜()食也

(4)数罟()不入洿()池

(5)养生丧()死无憾

(6)鸡豚()狗彘()之畜()

(7)然而不王()者

(8)涂有饿莩()

2、通假字(将下列各句通假字的本字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方法提示:

试按括号中加点词的意思,将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看是否意通语顺。

若不通,加点词就可能是通假字,按音同、音近、形近就可推出其本字。

(1)颁(颁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2)涂(糊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则无(没有)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古今异义(将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古义写在句后的横线上)

【方法提示;试按括号中现代汉语的意思分别翻译各句,看是否合符文意或句意;若不符,由此反引申,推出古义。

(1)河内凶(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河内凶:

(泛指河流)

(2)邻国之民不加少(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战士,士兵;行走)

(5)谷不可胜食也(超过)

(6)数罟不入洿池(数字或者数数)

(7)树之以桑(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谷子)

(9)非我也,兵也。

兵:

(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

(年)

王无罪岁(没有罪)

(1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没有希望)

(12)养生丧死无憾也(保养身体)

(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转折关系的连词)

4、一词多义(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解释各句中加点多义词的意思)

(1)王:

①然而不王者(名词:

②梁惠王曰(名词:

(2)食:

①谷不可胜食也(动词:

) 

②狗彘食人食(名词:

(3)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本义“开弓射箭”引申:

②不知近水花先发(由“射箭”的过程引申:

5、虚词用法(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解释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

(1)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

) 

②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代词“之”: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

⑤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

⑥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

(2)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

②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

④移其粟于河内(介词:

(3)之:

①填然鼓之(助词:

②王道之始也(助词:

③树之以桑(助词:

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助词:

⑤鸡豚狗彘之畜(助词:

⑥五亩之宅(助词;)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

(4)然:

①河内凶亦然(代词;)  

②填然鼓之(助词:

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 :

④赵太后曰:

“然”(形容词 :

(5)则:

①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

②人死,则曰:

“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

6、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总结其活用规律)

(1)填然鼓之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

(4)树之以桑 树:

 

(5)王无罪岁 罪:

活用规律:

7、重点词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尽心焉耳矣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3)邻国之民不加少

(4)请以战喻

(5)数罟不入洿池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五)语言品析

1、根据下列各句句后括号中句式提示,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

有的人有的人……)

①译文:

②效果: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

只是……罢了,这也是……)

①译文:

②效果: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①译文:

②效果:

2、孟子在文中用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有何论述作用?

答:

3、文章第4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

有怎样的论述作用?

答:

五、探究交流

(一)重点、难点探究

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可喻的事物很多,为什么偏偏要以“王好战,请以战喻”?

【探究思路】可从当时的背景、梁惠王的主张和孟子这次谈话的意图来探究。

答:

(二)拓展性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其中某一个方面的道理。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

“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探究思路】结合孟子的观点,联系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来谈。

答:

六、学习小结

《寡人之于国也》练案(65分)

一、课内练习(30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9分)

(1)河内凶___

(2)弃甲曳兵______(3)数罟______

(4)斧斤______(5)勿夺其时______(6)庠序______

(7)孝悌之意______(8)颁白者______(9)涂有饿莩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6分)

(1)是亦走也()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未之有也()

(4)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5)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憾也()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3分)

例:

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3分)

(1)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无罪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为什么要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惑?

(6分)

 

二、课外延伸(35分)

(一)类文阅读(20分)。

郭生,邑之东山人。

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

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

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

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

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

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

卷,类冗杂可删,讶曰:

“狐似有意。

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

”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

“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艳丽,家弦而户诵之。

郭有抄本,爱惜臻至。

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

于是渐不信狐。

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

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

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

乃笑曰:

“是真妄矣!

何前是而今非也?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

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记载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心恚愤而无如何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何前是而今非也以是益疑狐妄

C.

郭具言所苦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3分)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B.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于是渐不信孤

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是真妄矣!

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10.断句和翻译。

(5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每小题3分)

1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二)片段写作(15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按照要求将其改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要求:

(1)符合诗歌的内容与意境。

(2)用第一人称。

(3)结构完整,有叙事与场景描写。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学案、练案答案

(三)文意理解

1、孟子和梁惠王“民不加多”

2、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3、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4、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实际上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没什么区别只是“五十步小百步”而已。

这与孟子施仁义、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

5、比喻和对比“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

多么的不仁!

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从反面证明孟子主张的正确。

(四)字词整理

1、

(1)(hào)

(2)(yè(3(shēng)(4)(cùgǔ)(wū)(5)(sāng)

  (6)(tún)(zhì)(xù)(7)(wàng)者(8)(piǎo)

2、

(1)(“斑”)

(2)(“途“)

(3)(“毋”)

3、

(1)荒年

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2)更加

(3)有的人

(4兵器逃跑

(5)尽

(6)密

(7)种

(8)粮食的总称

(9)兵器

(10)年成

不要归罪

(11)不要希望

(12)供养活着的人

(13)这样却

4、

(1)王:

①(名词作动词:

做王)

②(名词:

君王)

(2)食:

①(动词:

吃) 

②(名词:

食物)

(3)发:

①(由本义“开弓射箭”引申:

打开粮仓)

②(由“花开”引申:

开放)

5、①(介词:

用)

②(“以”后省略代词“之”:

凭借)

  ③(介词:

按照)

④(介词:

把)

  ⑤(动词:

认为)

⑥(介词:

用)

(2)于:

①(介词:

比)

    ②(介词:

在)

③(介词:

同)

④(介词:

到)

(3)之:

①助词:

辅助音节)

    ②(助词:

的)

③(助词:

辅助音节)

④(助词: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助词;的)

⑦(代词;百姓)

(4)然:

①(代词;这样)  

②(助词:

地、…的样子)

         ③(连词 :

然而、但是)

         ④(形容词 :

对的、认为…对的)

(5)则:

①(顺接连词:

就、那么)

         ②(转接连词;却)

6、

(1)鼓:

打鼓     

(2)衣:

穿

(3)王:

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

种植   

(5)罪:

归罪、归咎

7、

(1)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没有像

(3)更

(4)请允许我

(5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谨,认真从事;孝悌:

孝敬父母,敬重兄长

(五)语言品析

1、

 

(1)

①译文:

有的人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②效果:

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

(2)

①译文: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②效果:

在孟子的诱使下,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

 (3)

①译文: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②效果:

通过比较方法,运用反问语气,尖锐批判统治者把“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他们的虐政。

2、

答:

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所谓“引君入彀”,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了一个圈套。

总体上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

然后提出问题: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

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

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

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

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3、

答:

先用三组排比,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这三种措施与前面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又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接着四组排比连用,把孟子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实行“仁政”的美好前景。

五、探究交流

(一)

答:

 “王好战,请以战喻。

”这句话可以看成是孟子投惠王之所好(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看成是孟子避开论敌锋芒(先退后一步以争取主动),但更重要的是,孟子这里预伏杀机,设计了一个圈套,只等惠王来钻。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对于好战的惠王来说,自然爱听,对于熟谙战事的惠王来说,他很容易很乐意判断其“是非”:

五十步不可笑百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惠王说这句话,不假思索,顺理成章,而孟子等待的就是这句话。

你梁惠王的“移民移粟”并非仁政,只是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相比,只是形式上、数量上(距离上)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

梁惠王自己否定了自己,陷入了被动。

他与孟子的攻守态势因而发生了逆转。

(二)

答:

(示例)孟子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在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六、(略)

8《寡人之于国也》练案答案

1.

(1)荒年

(2)拉(3)细密(4)斧头(5)延误(6)学校(7)敬爱兄长(8)斑,花白(9)途,道路;饿死的人

2.

(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3)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4)判断句(5)判断句(6)状语后置句

3.A

4.D(介词宾语后置)

5.材木不可胜用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斯天下之民至焉

6.明确: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想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趁机说出: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