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185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单元合集

1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4、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5、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6、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

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

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

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

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

识、相处、离别。

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

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

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

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

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读到此,我们会想:

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

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

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

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

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

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

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

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

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

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

(出示《自题小像》)

  找找看,文中还有

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

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

一、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

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

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

“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

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

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

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

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

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

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

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

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

特意写明: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酒醉似的

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

奋斗。

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要求:

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二、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三、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

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

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

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板书:

 

藤野先生鲁迅

明线: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

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

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感受学习伟人的人格魅力。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不仅让学生梳理出文章的明线——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更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去字里行间感受鲁迅执着寻找的希望。

另外,课后进行了拓展阅读,发给学生一些阅读材料:

《我国的“辫子文化”》、《头发的故事》、《谨忆周树人君》(作为课外作业),以便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2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作者,揣摩

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感情“严”背后的“爱”。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教学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思考:

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第一课时

教学内

容:

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四、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五、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

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

下,多了一份感情。

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

而是

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

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

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

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

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

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

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

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

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

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

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

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

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又如:

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

来感染

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事件母亲的形象我的认识主题

 

可爱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干的才具

(痛惜和谴责)

(朦胧——清晰)(浅显——深入)

元宵夜“巡阅”——笑:

美丽、慈爱—

—初识母爱

读小说热泪涌流——哭:

善良、多情——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书挨打——哭:

痛苦、无助——感念、理解

夏夜劳碌的身影——忙:

劳苦、能干——歉疚、感恩

 

教学反思: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中的《四十自述》,作者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突显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

教罢胡适《我的母亲》一文,颇多感慨。

作者的母亲,一个备受生活磨难的旧中国妇女,她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作者以饱蘸深情而又质朴的文字,抒写下儿子对她的尊敬、感激,读来确实让人泪眼朦胧。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作者借典型事例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以及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可以把此文作为很好的写作范例,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又可以让学生学习对人物的细节刻画。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内心情感。

3、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

内涵。

【教学难点】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品味苦难对人生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

知识爆炸的时代。

从小到大,我们已经读了不少的书。

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不少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

但诗人牛汉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

今天,我

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回忆。

检测

预习情况:

1.认读字词:

幽默凄惨奥秘酷似掺和磨磨蹭蹭翻来覆去

2.交流有关牛汉的材料。

二、感知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课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与书有密切关系

的人物?

这些人物与书又有

怎样的关系?

明确:

1、看

书──逼书──送书──读书

2、父亲、乔元贞、我父亲改订书→我送书→乔之贞

三、捕捉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合作学习、自由讨论发言:

 1、说说你从叙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2、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这一本书的难忘之情?

3、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说的“人不能忘本”本是什么?

明确:

1、父子之情:

父亲发现那本“凄惨的课本”只是叹气,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可见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温和、善良的人,是一个既理解、尊重孩子,又对孩子负责的好父亲。

  友情的珍贵:

元贞的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

在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同学之间淳厚的友情显得弥足珍贵,温暖人心。

  人与狗的乐:

是我早已调教好的,只要主人下令,大狗便汪汪叫几声,来一个人狗合演“双簧

戏”,给恶劣的生活处境带来一丝乐趣。

2、“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幽默,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