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167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docx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1

宋词四首教案

  7.

  、文本全解。

  雨霖铃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宋代崇安人。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早年生活放浪,仕途长期不得志,多次应试进士不第。

到了晚年才考上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又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

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作创调之多,超过其他词人,而且大都为长调。

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柳永长期置身于歌楼妓馆,与歌妓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写男女风情、反映歌妓等下层市民生活的词作较多。

  宋都汴京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

《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

  所写。

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告别恋人时

  上阕叙别情别景,表达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词作开篇就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融情人景,以景衬情,造就离别的情调和气氛。

日暮雨歇,京城郊外长亭,暮色苍茫,蝉声凄切,一对恋人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即将挥泪告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里写饯别帐饮。

郊外的饯别筵上,由于分别在即,离愁别绪尽在心头,吃不香,饮不畅,食欲、酒兴皆索然。

虽然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走。

“留恋”是主观情状,“催发”是客观形势,主客观的矛盾冲突,使别情达到高潮。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虽欲留,却不能留,分别的时刻终于到来。

此时此刻,二人竟然喉咙堵噎,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有泪眼相对,默默作别,恋人间的情爱,离别的无奈与哀伤,尽在不言中。

这两句把离别之际,两人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难分难舍、缠绵悱侧的情景,描绘得相当生动细腻,如在目前。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是思绪万千,其中想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分离后的孤凄:

我这一走,只有孤单一人在千里烟波迷雾中前行,且与你距离越来越远。

此去的南方,天空辽阔,却愁云密布,似乎也暗示着前程不容乐观,吉凶难料,更使人觉得抑郁和孤冷。

这两句写想像中的行程和景物,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情绪。

一个“念”字,既紧扣上句的“无语”,又领出结句,由现实引向设想将来,由实人虚,且贯通下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下阕写想像中的别后相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过片两句紧承上阕的“念”字,由自身推展开去,泛写此情此恨自古皆然,自己与古人同;但;更那堪”句,又立即翻进一层:

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又恰恰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倍感忧伤,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比古人、他人更加不幸。

这里是加倍形容法。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设想次日酒醒时的景况,虚景实写:

在愁醉恍惚之中,兰舟夜发,忽然醒来,想必是已经拂晓时分,恐怕见到的只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意中人却不在身边了!

“酒醒”遥接上片的“帐饮”,虽然“无绪”,但借酒浇愁,还是喝下了不少。

“杨柳岸晓风残月”句用极简练的笔墨,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景中含情。

“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耐人寻味,妙不可言。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四句既照应前面词意,又总结全词,设想别后相思的景况。

此后将年复一年,孤处寡欢,意中人不在,纵有良辰美景,谁与为欢?

纵有千种风情,可以向谁倾诉?

由于意中人不在身边,即使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其他平常日子,可想而知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设想细腻,出语辛酸,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著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

  精华鉴赏。

  ①本词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②词作在叙事上也很有特点。

一是善于点染。

点染本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柳永词在铺叙时亦多用此法,把某种情绪、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本篇即是一个范例。

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概》说:

“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两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

”二是善于转折。

如上阒,c都门帐饮无绪”写情绪不佳,“方留恋处”与“兰舟催发”写俄延作别,是一转折,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此表现;“执手相看泪眼''两句写分别情状,“念去去”三句突然由眼前引向未来,由现实转向虚拟,又是一转折,把离情别绪与对前程的担忧熔作一炉,使别情达到高潮。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具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宋代的著名散文作家,父子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称为“三苏”。

苏轼于宋仁宗嘉祐二年与苏辙同榜中进土,后踏人仕途。

由于他与当时的变法派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政治上屡遭挫折,分别外放到杭州、密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的人世思想和佛老的出世思想,都兼而有之,但主导思想还是儒家的。

苏轼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能作家,诗、词、散文及书法,其成就都堪称第一流,是宋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苏轼已47岁,他游览了黄州赤壁,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借古代英雄周瑜之少年有为,感叹事业无成,时不我待。

  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

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

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词作“怀古”的旨意。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两句马上点出怀古的内容:

西边的旧时营垒,人们说它是三国时,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用“人道是”三字,表明这种说法只是传闻,作者也并未相信,仅是借以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此处的“周郎”,既是沿用吴中人对周瑜的敬称,暗寓对周瑜的赞赏和敬意,又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

这也为下阕专咏周瑜埋下了伏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几句正面描摹赤壁的景色。

“乱石穿空”是写山奇峭高峻,直插霄汉;“惊涛拍岸”是写江水汹涌澎湃,滔天巨浪令人惊心动魄;“卷起千堆雪”是写江水撞击岸边,翻卷出一堆堆雪白的浪花。

宋代诗人范成大说:

“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蠼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很显然,这里的景物描写,是经过夸张的,也或者是想像的,即把古战场的雄奇壮丽、气势磅礴的景物赋予了眼前的赤壁矶。

这样写,目的在于渲染气氛,烘托英雄人物的气概和精神。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对前面描写的壮丽河山,词人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在这如画的江河大地上,当年龙争虎斗,大显身手,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这些英雄豪杰,不仅指少年英俊的周瑜,也包括曹操、刘备、诸葛亮和孙权等一批人。

因为这些人,不管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都在这里书写了历史,留下了自己的踪迹。

这两句与开首两句一样,也是江山、人物合写,交代江山与人物的关系。

但首两句是“千古”,这两句是“一时”,前者是泛写,后者是具体写,视野由远至近,笔墨由放到收,最后集中到一点上来,为下阕咏周瑜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过片开头用“遥想”两字,把人们引向古代,引向赤壁大战的“当年”,从而进入了更具体的怀古。

这几句主要写周瑜年少风流,英姿俊美。

小乔是江东的著名美女,“小乔初嫁”与赤壁大战没有任何关系,在写周瑜的时候带出小乔,作者意在用美女来衬托英雄,咏叹这英雄美人的完美组合。

赤壁大战时,周瑜与小乔已经结婚十年,这里仍说“初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英姿勃发。

总而言之,当年的周瑜充满青春活力,事业、爱情两得意,令人羡慕!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这几句写周瑜在赤壁大战中,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中打败了强大的敌人。

“羽扇纶巾”,是写他身为主帅,且大战当前,却不着戎装而穿便服,足见其风度闲雅;“谈笑”,是写他从容自若,气度非凡;“强虏灰飞烟灭”,表明他韬略过人,出敌不意,用火攻打败号称八十万、兵力数十倍于自己的强敌。

这几句概括力非常强,周瑜的气度及在大战中的表现、敌我力量的对比、战争的特点和结局,都在十来字中一一交代清楚。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以上几句是怀古,这几句从历史回到了现实,由怀古转入自抒怀抱。

作者临古战场而思豪杰,引出了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

周瑜的丰功伟业令人向往但又无法企及,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舒展,想忘情世事,又不可能,在渴望、惆怅和无奈中,过早地衰老,“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又作“人间”。

由于在现实中不断地遭受打击和挫折,沉浮不定,自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功业未成,人已先衰,面对这滔滔大江、如大浪淘沙般的历史长河,咀嚼着人生的苦楚,作者不由得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但自己的这种人生况昧,恐怕只有江边的明月能解,在伤感之中,唯有邀江边明月,以酒浇愁了。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达观与消极的交织,尽在字里行间。

  精华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脍炙人口,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铸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几个结合,如“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与“周郎”,是概括与特写相结合;写周瑜“雄姿英发”和“羽扇纶巾”、“谈笑间.”是概貌与细节相结合;再就是虚实结合,“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实处虚写,而“遥想公瑾当年”则是虚处实写,等等。

此外,联想、夸张的手法也运用得很娴熟。

  声声慢

  

(1)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亦工,李清照自小就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

18岁与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是一位金石专家,夫妻两人志同道合,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一方面从事学术研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曾合著《金石录》。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于宋高宗建炎元年南下,辗转江南。

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孤苦零丁,在杭州、金华一带漂泊,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的词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她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闺房相思的情怀;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词作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也变得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李清照集》、《漱玉词》辑本传世。

  这首词又题为“秋情”,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

从词意上看,作品当写于丈夫赵明诚死后,这时候,词人孤苦无依,晚景极为凄凉。

作品通篇都写哀愁,但这与早期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不同,这里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

情调哀伤凄苦,千古之下,读之仍催人泪下。

  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上阕写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片用七组迭字渲染愁苦之情。

这样的开端,在宋词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为历来的批评家所激赏。

“寻寻觅觅”是写女主人公想把失去的东西寻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惘失落的心态。

此处并非实写,只是表现一种心态,作者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便赋无形于有形,把心理活动刻画得格外形象生动。

女主人公要寻找的东西很多:

爱情、婚姻、家庭、故乡、和平、幸福……但寻觅的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

这种结果,使她感到“冷冷清清”——冷落凄清,一片肃杀。

这既是周围的客观环境,也是她内心感觉的写照。

“凄凄惨惨戚戚”句直接表白内心的情感,哀伤愁苦更深了一层。

开头三句,由浅人深,层层深入,把词人国破家亡、漂泊他乡、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真是“其情哀,其词苦”。

  “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

”这两句说秋季气候多变,忽暖忽冷,环境不佳,心情不好以致身体不适。

表面上是写自然之秋,实际上也含蓄地包含了国家、世道的多事之秋,以及词人自己黯然伤悲的人生之秋。

这种“气候”,正是她哀愁的根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寒秋季节,想借酒御寒、消愁,但是,几杯薄酒,如何抵挡那强劲的秋风冷雨呢!

这表明主人公在主观上想抵御客观环境的伤害,想排除心中的忧愁,但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只好忍受着恶劣气候的蹂躏。

在哀愁中,又有几分无奈。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正在伤心的时候,一群南飞的大雁闯进了她的视野。

作者以北人流寓南方,大雁也从北方来,从沦陷的家乡飞来,所以说“旧时相识”。

但更深的一层含义是,当年丈夫数度任职在外,夫妻俩常常鸿雁传书,互表情意,正所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些雁儿,不就是当年给她夫妻俩捎书寄信的吗!

然而,旧时相识的大雁飞来了,家乡的音信却不可复得,特别是“寄锦书”的那人,也不能再见了。

国破家亡之悲,亡夫之痛,如潮涌来,悲苦之情,到了极点。

  下阕紧承上文,从眼前景物着眼,进一步抒写她处境寂寞,内心痛苦。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是写菊花凋谢零落的情景。

地上一丛丛的菊花,都已枯萎憔悴,还有谁会摘取呢!

“黄花”既是眼前景物,也是词人自喻。

看到这些曾经盛开过、如今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她想到了自己。

这里通过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两句写时日难熬。

自己孤单单地坐在窗前,怎么挨得到天黑呢!

“守着窗儿”是无所事事,内心空虚;“独自”是说孤苦冷清;“怎生得黑”表明在这种情况下,熬到天黑都不容易,由此可见无聊寂寞到什么程度。

在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没有明说:

即使熬到了天黑,那漫漫长夜又如何挨过呢?

这两句用语平易,但意味深长。

彭孙柔遹《金粟词话》云:

“李易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两句与上阕的“晚来风急”相呼应,暗用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黄昏时分,沥沥秋雨夹着秋风洒在梧桐叶上,却点点滴滴在诗人的心头。

“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听得到,对于一个伤心孤寂的人来说,与其说是用耳朵听这种微弱凄凉的声音,还不如说是用心灵来感受。

对秋风秋雨的描述,都寓着主人公的情怀,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秋雨“点点滴滴”,何时是尽头呢?

难道就这样到天黑,甚至天黑以后,还一直这样滴下去吗?

这就逼出了结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种情况,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了?

“这次第”是宋代口语,犹言“这种情况”、“这般光景”,指前文的一连串情况。

全词的文意,都归结在“愁”字上面,结句却说“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巧妙,既概括了文意,点明题旨,最后千言万语又正是在这个“愁”字上刹住,现得突兀,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精华鉴赏。

  ①本词是李清照后期最著名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开头连下七组叠字,声情并茂,堪称创举。

十四字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写外在动作,第二层写所处环境气氛,第三层写内心感受。

这样的开头,把诗人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给全词定了基调,而且铿锵有力,如珠走玉盘。

真是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②语言浅俗自然,也是本词作的一个特点。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这次第”,是宋代口语。

以家常语,写心中事、身边景,发肺腑情,似是信手拈来,但语浅意深,显得非常自然真挚。

  ③本词以抒情为主,在情与景的关系上,能够融情人景,情景交融。

作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秋情的衬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在宋代词坛上,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

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

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

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

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

晚年曾任知镇江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

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词人之冠,留存至今仍有六百余首。

他的词风以豪放见长,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是宋代词人、特别是豪放词人的代表。

他的词题材广泛,其中抒写抗金复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的作品,是其精华部分。

  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层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

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

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

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2)基本解读。

  词的上阕赞扬了孙权、刘裕两位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慨叹千古英雄难再,包含了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这几句是说,江山千古依旧,但是,像孙仲谋那样称雄江东的英雄却找不到了。

“江山”之前冠以“千古”二字,点明了这首词是要怀古,把读者带人历史兴亡的意境当中。

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刘,终于成就帝业。

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

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人物是无处寻觅了,作为他们英雄业绩的象征一歌台舞榭,以及他们的流风余韵——积极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也都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消逝磨灭掉了。

一个“总”字,表明英雄业绩的葬送,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大宋王朝的衰落,也包括在其中。

  “总”字寄寓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的深沉的慨叹。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这几句是说,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住过的地方,今已杂草丛生,夕阳斜照,成了偏僻荒芜的普通陋巷。

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

作者在这里歌颂刘裕,既是对刘裕业绩的向往,对自己报国壮志的一种含蓄表达,也是对英雄难再的不满和无奈。

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几句写历史典故: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派王玄谟出兵北伐,也想学汉代名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封山而还,但由于准备不足,草草出兵,结果大败而归,北魏大将乘胜追击,兵临宋都建安,宋文帝君臣恐惧,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忏悔。

辛弃疾借这个故事警告轻举妄动,企图草率北伐的宰相韩侂胄。

但此时的韩侂胄急于提高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地位,又妒贤嫉能,对辛弃疾的警告置若罔闻,在辛弃疾离开京口的第二年,便草草出兵,结果一败涂地。

事实证明辛弃疾并非杞人忧天。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这几句由今忆昔,感慨岁月流逝,壮志未酬。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南归,至京口任上写此词,已经四十三年。

当年扬州以北地区的抗金斗争如火如荼,烽火弥漫,至今仍历历在目,但由于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使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几十年来报国无门。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三句是从上文追忆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令人惊心:

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土上修庙祭神,香火缭绕,神鸦飞舞,社鼓阵阵,好不热闹!

这里既有山河非我的感慨,也有对统治者不图北伐,置沦陷的国土、人民于不顾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最后以廉颇自比,说自己虽然老了,但为国效力之心、抗敌复国之志不衰。

然而统治者不思进取,朝廷权奸当道,又有谁来过问自己,器重忠勇爱国之士呢?

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精华鉴赏。

  ①这首词作于辛弃疾的晚年,其时词人已经66岁高龄。

它反映出作者对国事无能为力、忧心如焚的情绪,词中激昂之言少,沉郁之言多,因而风格显得抑郁低沉。

  ②词作借咏史而言现实,故词中用典故较多。

前人对此有所批评,认为作品有“掉书袋”的嫌疑。

其实本词用典,能与主题紧密结合,虽多而不滥,灵脱自如,增加了作品的内涵,故用典还算贴切。

  ③全篇借古言今,亦史亦论,在结构上有事事相连、环环相扣的特点。

  2,习题解说。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通过背诵学习古典诗词。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让学生比较具体地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基本特征及其差异,从而对古代词的两大流派有初步的认识。

  参考答案:

豪放词以阳刚之美为审美特征,写景抒情视野开阔,气象恢弘雄放。

如苏轼的《念奴娇》、辛弃疾的《永遇乐》叙写的景物从大处着笔,不是具体描摹景物的形状、外在特征,而是着眼于它的神韵和气象,显得大气磅礴,声势雄壮;抒情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一泻千里。

婉约词以阴柔之美为审美特征,写景抒情细腻委婉。

如柳永、李清照《声声慢》对景物的描写都比较具体细腻,生动柔美,以景衬情,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意味深长。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名句、佳句,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参考答案:

第1小题,“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设想作者与爱人分手次日酒醒的景况。

词句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

“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

景物的凄清、寂寥,正好烘托出人物形只影单的孤零心境。

因此,这两句的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辅相成,耐人寻味,妙不可言,历来被广为传诵。

  第2小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在情感表达上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通过写外在动作,表现作者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第二层通过写所处环境气氛,表现作者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由此反映出作者的晚景凄凉;第三层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作者的忧愁苦闷。

这样把诗人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的内心感受层层揭示,逐层加深,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3.相关资料。

  《雨霖铃》相关资料。

  ①“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