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专题二 考点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163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专题二 考点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专题二 考点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专题二 考点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专题二 考点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专题二 考点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专题二 考点一.docx

《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专题二 考点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专题二 考点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专题二 考点一.docx

现代文阅读第四章专题二考点一

一、掌握化事为理(化实为虚)的概括方法

概括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

实用类文本无论是传记还是其他文体,其一大特点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述在文本中占有很大的篇幅,此时的概括特别需要透过事实,用理性的认识加以分析概括,即要善于因事见理、化事为理。

这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概括能力形成的一个显著特色。

(2015·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

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

《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

他坦然答道:

“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

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

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

”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

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

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

其一云: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其二云: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

戴安澜立下誓言: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

他宣布:

“本师长立遗嘱在先: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

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

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

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

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

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

“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

”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

“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

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

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

戴安澜发誓:

“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

”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

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

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

1942年5月26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

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

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

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

“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

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

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

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

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

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首先要审好题,尤其是题干中的“国人爱戴”和“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结合国人评价和美军与日军的看法进行总结,主要立足于舍身报国、弘扬国威、斗志旺盛、意志坚强、勇气可嘉等。

精要点拨

归纳概括有两种:

一种是对事情的归纳,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

像“概括××的贡献(成就)”题,是对事情的归纳。

而像“概括××成就(成功)的原因”“概括××的个性品质”,不仅有对事情的归纳,是实;还有对事理的概括,是虚,这种“虚”不是从原文观点词句中提取出来,而是从一些具体事情中“分析提炼”。

分析提炼的过程,就是将具体的内容概念化,将含蓄的内容明白化,将形象的内容抽象化,这就是“化事为理”(化实为虚)的过程。

例题指导

文章: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原文略)

题目:

金开诚先生有哪些值得世人学习的“风范”?

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归纳。

分析:

下面看看如何将筛选出的金先生的六件典型事件加以“分析提炼”。

①《金开诚文集》(4卷)出版时,他的眼睛不好,已不能自己校对,仍然对排版错字盯得很紧。

从他的身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校字如仇”。

金先生备课超出常人地认真,讲稿上写满细细密密的小字,而且对着镜子录音练习讲授,他几乎把自己讲课的每一段内容都背下来。

化事为理:

自己校对,对错字盯得紧,可见金先生做学问严谨;备课超常认真,背讲课内容,说明金先生兢兢业业,从而概括出金先生“风范”之“治学严谨”。

②像金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教授,很多已经不上大课。

但他在北京大学书法所授课期间,却坚持连续几天上大课。

记得每次上课后我送他回家,见他坐在后车座上,面色憔悴,极度疲劳。

化事为理:

德高望重坚持上课、连续上大课足可以说明金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教育事业”还不全是值得世人学习的“风范”,再从具体到一般概括出“敬业勤业”。

③他善于从语词句篇章的细处入手做学问,从文辞的考辨到书写自己的思想,其学问是由小及大,由具体而广博。

化事为理:

文章从细处着手,注意文辞考辨,学问注重积累,这一切都可以用“务真求实”来概括。

④他把自己的晚年献给了东方文化和中国思想的重建大业,站在中国立场上为中国文化发展做贡献。

化事为理:

辛苦了大半辈子,晚年还勤耕不息,只要有东方文化和中国思想,就有他奉献的身影,这种“风范”可称为“执着奉献”。

⑤金先生在无锡一所大学任书法所所长,经常为无锡大众讲演。

他自豪地说自己开创了一个先例——不收费讲演。

化事为理:

在铜臭味浓重的今天,金先生仍能坚持免费讲演,用“淡泊利益”来概括这件事是最好不过的了。

⑥金先生认为,学生论文出了问题,老师有重大责任,为人为学,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先生为了看论文特意买了个高倍放大镜,逐字逐句地读。

发现论文的问题后,他把这个学生叫来,提了近百条意见。

化事为理:

现在不少大学教授都很忙,忙得无暇顾及学生的作业,但金先生认为“教不好,师之惰”,他要尽自己全部心思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能误人子弟,这种“风范”叫“尽责尽力”。

至此,从事到理,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①治学严谨,②敬业勤业,③务真求实,④执着奉献,⑤淡泊利益,⑥尽责尽力。

二、掌握“点面结合”的答题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可:

只想做与时尚无关的真正的衣服

9月底的一个傍晚,马可坐在工作室的会客厅接受了《人物》的第三次采访。

这是一间几乎没有任何装修痕迹的空间,灰色方砖地面,由几块老木板拼接的桌椅,桌面坑洼不平,细缝处隐约可见两三团青黑色的苔藓。

父母问,你怎么不搞一个天花吊顶呀?

你看人家弄个天花,多漂亮啊。

“你说,我能听吗?

我就不是那种审美啊。

”马可呵呵地笑着。

此时珠海,刚入初秋,天气不那么闷热了,马可穿了一条白色亚麻连衣裙,身材削瘦,麻花辫,脸上偶尔流露出小女孩的羞怯。

马可工作室的出品都是纯天然的手工制作,她从偏远的西南山区请来了一些掌握传统女红技术的手工艺人。

马可的设计从手织布的组织纹样开始,再到手工缝制和植物染色。

虽然缓慢,但令人身心愉悦。

她厌倦了此前令她成名的流水线成衣,她只想制作真正的手做的衣裳,那些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向外界“炫耀或者建立某一种形象”的生活必需之物。

台湾云门舞集创办者林怀民非常欣赏马可的设计,邀请她为新作设计演出服装,“她在意的是布料跟身体间的空间”。

林怀民接受《人物》采访时谈到,当他的舞者穿上马可的衣服时,与空气、风“来来去去”形成一种奇妙感,一位性格急躁的舞者竟然可以很好地做出此前并不擅长的慢动作。

“这么多年来,在西方时装的影响下……所有的人自卑,一个是它的价格昂贵,第二个是一定要瘦得皮包骨你才能算是赶上流行。

”林怀民说,马可的衣服任何身材都可以穿,“所以为了穿那些昂贵的衣服,要把自己瘦得生不如死那个样子,不晓得在干吗,我想这个是走歪了”。

林怀民初见马可是在澳门一起观看越南裔编舞家的舞团表演。

舞者是一群真正的越南农妇,马可兴奋得不行。

演出结束后跑去后台跟老人们聊天,语言不通,七手八脚,直到老人们表示要回旅馆了,她才放她们走。

“这很滑稽。

”林怀民半开玩笑说,“我就是比较不一样,我会觉得我很喜欢她们,然后讲几句话,我就去睡觉了,马可没有,勇往直前。

“勇者”马可付诸实践之事是将“无用”投入市场。

她在北京城中心一个创意园区举办了国内首次无用作品发布会,同时宣布北京无用生活空间正式开幕。

表演在一个露天天台,充满浓郁的宗教感,一位台湾原住民歌手唱响序曲,33个高矮胖瘦不一的表演者,穿着粗布麻衣,缓缓踱进舞台。

表演者围拢在一起,踏着简单的舞步,整齐地用脚跺踩地面,地板上的玻璃烛台在抖动中发出越来越强烈的节奏声。

马可流泪了,事后她解释说,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和自我,她却从这支舞里看到了祖先们赖以生存的根基,那种群体协作的共性永远超越个体差异的强大。

“这是还保留着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各地民族共通的东西,人们聚在一起,手拉着手,头顶苍天,脚踩大地,只要不断重复着简单的动作,就能够给彼此带来内心的感动和幸福,我们还要什么呢?

演出结尾,两位老人带领着一队人向一个方向走远,他们回家了,灯光熄灭,沉浸在黑暗中的嘉宾一时还回不过神来,没有通常时装秀完毕的鲜花和掌声,大家在静默中被指引着来到楼下的广场,铁锈色的小剧场幕墙上打出“无用回家”4个字,一束暖色灯光洒在马可身上,她一袭暗红色麻布长衫,用轻微的声音感谢一连串的人。

“我什么都不想说了。

”两周后,她对记者说,本来想解释无用到底是什么,但那一刻,她觉得语言太苍白,她想说的一切都尽在演出中了。

无用到底要做什么?

在一篇写于2007年的文章《我对服装设计师身份的认识》中,她给出答案:

“我不满足于服装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我深信最伟大的最高尚的创作动机应该是出于关心人,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关心人的情感,关心人的精神世界。

这种关心包含了爱,但比爱更为宽广,更无条件。

”(节选自《人物》,有删改)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设计师马可的精神品质?

请分点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活上,崇尚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②设计上,专注于关心人而不是炫耀衣料;③性格上,有勇气不断地创新向前。

精要点拨

“点面结合”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中很重要的答题方法,尤其适用于筛选、概括类题目,题干中常有“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等词语。

所谓“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答题点;所谓“面”,就是能够把“点”合并在一起的概括角度。

用此法的模式为“先‘面’后‘点’”。

1.会用“上位概念”来概括,就会使“面”不“大”也不“窄”。

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删、减、截、留、换,还只是叫“整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括。

概括要求把有关内容提升到它们的上一层次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之中,如把对天空、山川、植被等的描写称为自然景观的描写,把对建筑、道路、碑刻等的描写称为人文景观的描写等。

概括,不是简单地罗列文段中的重要词语,重复文段中的某些内容,而是有所提升,使用较高层次的概念来概括。

如已故的香港名人邵逸夫生前在电影界中建设影视基地,拍摄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又投资电视领域,开设电视台,拍摄风靡一时的电视剧。

如果对他这些成就进行概括,那就可以用“上位概念”——“影视领域成就卓越”概括。

“上位概念”概括法在实用类文本中用得特别普遍。

这个“上位概念”哪里找?

有时文段内自有这种概念,摘取出来当然好。

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的,这就特别需要整体把握,高瞻远瞩,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还要注意多个内容的相同点、相异点,这一“同”一“异”往往就是“上位概念”。

2.筛选信息一定要准、全,这是使用“点面结合”法的基础。

没有信息“点”作基础,就无法支撑起“面”。

一般而言,一个“面”有多个“点”,“点”要列全,且“面”“点”一致。

 考点训练一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一、类题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刘文典:

是真名士自狂狷

潘剑冰

民国学界的狂人甚多,但是即使在这么多狂人当中,刘文典也排得上号。

刘文典是国内研究《庄子》的权威,在他开设的“《庄子》研究”课上,他有一句经典的开场白:

“《庄子》我是不太懂的!

”那些初来乍到的同学一听,都想这位老先生没传说中那么倨傲啊,这不是挺谦虚的吗?

但刘文典接下来的话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那也没有人懂!

刘文典一生引以为豪的学问并不止“《庄子》研究”一门,在联大时,他还讲过元好问、吴梅村的诗,并且放出大话:

“这两位诗人,尤其是梅村的诗,比我高不了几分。

当然,刘文典最当仁不让的是他在校勘学方面的成就,他对其子刘平章说:

“我的名呢,就是在校勘学方面可以留名五百年,五百年之内可能没有人超过我。

”代表刘文典校勘最高成就的《淮南鸿烈集解》和《庄子补正》,至今仍然是研究《淮南子》和《庄子》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不过,刘文典能够狂出全国性的名声,最关键还在于1928年他对蒋介石的冲冠一怒。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到安庆巡视,为了表示对教育的重视,蒋介石一到安庆就派人向刘文典传话,准备到安庆大学“训话”。

但是这个刘文典竟然以一句“大学不是衙门”拒绝了蒋介石到校“训话”的要求。

其实,刘文典还有很多不狂的时候。

刘文典在国学研究时抱着一种非常虔诚的心态。

刘文典在点校《淮南子》时,曾致信胡适道:

“弟目睹刘绩、庄逵吉辈被王念孙父子骂得太苦,心里十分恐惧,生怕脱去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删;多出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增;错了一字,后人说我是妄改,不说手民[注]弄错而说我之不学。

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将来身后虚名,全系于今日之校对也。

校勘《淮南子》需要查阅《道藏》典籍,刘文典听说北京白云观里珍藏有明朝正统年间刊印的《道藏》一部,于是托朋友帮忙住进白云观,得以翻看此典。

他在白云观潜心翻检《道藏》,足不出户,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以致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后养息调理了半年方才渐渐好转。

刘文典将“一字之微,征及万卷”作为自己校勘的格言。

其学生李埏在向他借阅一本有关唐三藏取经的书时,发现书的天头地脚及两侧空白处都布满了他的批注。

注文除中文外,还有日文、梵文、波斯文和英文。

傅来苏忆及此事时,不禁感慨老师“其知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七七事变”后,刘文典因故未能及时南下,滞留北平。

日本人闻知这位国学大师的名声,极力引诱他出任伪政府之职,但刘文典软硬不吃,断然拒绝。

精通日语的刘文典在日本人面前不讲一个字的日本话,他说自己以“发夷声为耻”。

第二年,刘文典在友人帮助下,逃离北平,只身南下,“千里走单骑”来到西南联大,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刘文典听说周作人变节的事情,义愤填膺,说:

“读书人怎么能那样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呀!

到了1949年,昆明解放前夕,好友胡适邀请刘文典去美国,并为他联系好了在美国的具体去所,甚至为他们一家三口人办好了入境签证,但刘文典谢绝了胡适的好意,他说:

“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思想改造运动中,表现得老老实实的刘文典竟顺利过关。

遗憾的是,即使这样,政治运动最终也没有放过刘文典。

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刘文典白天挨批斗,晚上还要加班写交代材料,残酷的政治斗争摧残了他的身体。

据其子回忆,有一次批斗会下来,刘文典站都站不起来,最后还是由别人搀扶着,才颤巍巍地回到家里。

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刘文典最终没能撑下去,于1958年7月与世长辞了,这个时候他刚撰写整理出《杜甫年谱》和《王子安集校注》的初稿。

(选自《民国课堂》,有删改)

 手民:

古时指木工,后指雕版排字工人。

1.刘文典之所以取得学术成就,与他的优秀品质分不开,请结合文本概括这些品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研究对象的虔诚态度,②亲力亲为的作风,③严谨的治学精神,④废寝忘食地忘我投入。

2.刘文典的“狂”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请分点概括。

你如何理解他的“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

①做学问方面,刘文典表现出强大的自负,无论是《庄子》研究,还是校勘学方面,他常放狂言;②以一句“大学不是衙门”断然拒绝蒋介石到校“训话”的要求,表现他的狂傲不羁。

理解“狂”:

他在学问方面的“狂”是实力的体现,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彰显了他的学术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的学术承担意识;拒绝“训话”,体现了他不畏强权的精神和作为一个读书人的纯粹与气节。

二、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与叶嘉莹[注]的对话

记者:

叶先生,今天就“诗歌的前途”这个话题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旧体诗的写作在现代还有意义吗?

叶嘉莹:

这要看情况了。

你如果不会写旧体诗,还拼命要凑一首旧体诗,那就完全没有意义。

如果你本身有很深厚的旧体诗修养,你的生命和感情就是结合那个形式跑出来的,你写出来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诗。

你的诗就有存在的价值。

记者: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旧体诗的写作形式,有这个修养的人越来越少。

会不会因为这样的缘故,将来旧体诗的写作就会消失呢?

叶嘉莹:

那不一定。

你看现在报纸杂志上的旧体诗不少,中华诗词协会,北京除外,各省市、各县区,诗词协会的人可多了。

就我这里,好诗坏诗,成千上百的,整天有人拿来。

我说写不好就不要写,可是他还挺喜欢写。

记者:

会不会写作旧体诗的人年龄都偏大?

叶嘉莹:

是。

写旧体诗的人年岁是偏大。

记者:

现实中旧体诗写作的训练一代比一代薄弱,将来这种文体会消失吗?

叶嘉莹:

我没有这种预言的能力。

以我接触的人来看,我有个学生,在学校里也没人教他这个形式,他只是自己喜欢,熟悉这个形式,就写出诗来了,而且写得很好。

也有的学生,我拼命教他,他就是写不好。

旧体诗不是勉强可以得来的,一定要爱好旧体诗,不只是外表的爱好,要背诵很多以后,很熟悉旧体诗的语言,旧体诗所用的词汇,有什么感情时,张口出来就合乎格律,就很典雅,就是有生命和感情的。

这就是诗词修养。

记者: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旧体诗生存的基础吗?

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需要旧体诗吗?

叶嘉莹:

这不是旧体诗问题,是整个诗的生命都没有了。

现代人都追求物欲、表面化、速成,人心都向往物欲了,不愿意读诗了,这样的环境就是不利于诗歌的环境,整个社会没有诗的生存环境。

记者:

既然社会抛弃了诗歌,我们又不喜欢写诗歌,“诗歌与其这么尴尬地活着,还不如让它死掉”,你对这种观点有何看法?

叶嘉莹:

诗歌活着不活着,不是我们可以让它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它自己是有生命的。

后代的人对诗歌能够体会能够理解,写出来的诗中,能够把生命寄托在里面,那它就是有生命的,不是我们让它有或是没有。

只要有旧体诗存在,只要未来的人能够看到能够读到,说不定碰到哪一个人,只要他喜欢,只要他写得好,就像我刚才说的我的学生,他生长在农村,他爸爸妈妈是种地的,他没有这个诗书的家庭,他见到诗就是喜欢,他从小背诵,他就写得很好呵。

尽管大家都不写了,可如果宣判诗歌会死,这不是我们能够宣判的。

我们不能让它死,也不能让它活,要死要活是它自己的事,是它碰不到一个知音的情况下。

记者: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现代人学旧体诗有什么好处?

叶嘉莹:

因为旧体诗既不像唐代那样可以实现升官发财的梦,也不像当今炒股票那样可以直接看到结果。

很多

人都看不到诗的好处。

其实诗的好处,是终生受用的。

尧斯·伊塞尔说,阅读是一个提升自己经验的过程。

我们读的古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筛选、淘汰,那个诗人的诗,是那个诗人自己的生命、生活、品格、思想的体现,你读这个伟大的诗人的诗的时候,同时也提升了自己,这是诗歌的一个好处。

钟嵘在说诗的作用是“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穷贱易安”是说诗可以使处在贫困卑贱之中的人还能够安分不乱动,不想为非作歹,不愿贪赃枉法。

“幽居靡闷”是说一个人幽静独处没朋友时也不会烦闷,因为有诗做伴侣。

“莫尚于诗”是说,当你的生活出现不幸,当你把它用诗来表现的时候,那诗是一种艺术,当你把悲哀变成一首诗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你的悲哀忧愁可以借诗消解了。

所以学诗有莫大的好处。

记者:

采访您的人很多,您认为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问得最害怕的是什么问题?

叶嘉莹:

就是你们问的“诗歌还有没有用处”。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叶嘉莹(1924— ),女,著名汉学家,研究领域是古典诗词,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3.依据文本,概括叶嘉莹对旧体诗写作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基本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旧体诗的写作现状:

写的人不少,但写得好的人不多,写作者年龄一般偏大。

②旧体诗的未来发展:

旧体诗不一定会消亡,但知音难遇的困境必然存在。

4.访谈很讲究提问,简析下面两次提问的作用。

①叶先生,今天就“诗歌的前途”这个话题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旧体诗的写作在现代还有意义吗?

②会不会写作旧体诗的人年龄都偏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