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054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docx

《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docx

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

◆济南市市区镇村体系规划

十六里河镇镇村体系规划

 

说明书

 

济南市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规划背景与总则1

1.1规划背景1

1.2规划依据1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

1.4规划范围与期限2

2现状分析3

2.1现状概况3

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3

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4

2.4产业发展现状4

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分析5

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5

3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6

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6

3.2济南市柏石峪片区控制性规划6

3.3济南市九曲片区控制性规划7

3.4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镇镇域村庄体系规划7

4城乡统筹发展9

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9

4.2空间资源分区管制9

4.3产业发展导向10

4.4村庄人口空间转移分析11

5发展定位与规模12

5.1发展定位12

5.2发展规模12

6镇村体系结构13

6.1镇村等级结构13

6.2镇村规模结构13

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14

7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15

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15

7.2村庄迁并与整合15

7.3村庄布点规划16

7.4村庄规划建设标准16

8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8

8.1规划原则与标准18

8.2行政办公设施19

8.3商业服务设施19

8.4教育设施19

8.5医疗设施19

8.6文化体育设施19

9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20

9.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20

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20

9.3排水工程规划20

9.4电力工程规划21

9.5通信工程规划21

9.6燃气工程规划21

9.7供热工程规划21

9.8防洪规划21

9.9抗震防灾规划21

9.10消防规划21

9.1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1

9.12环境保护规划22

9.13环境卫生规划22

10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24

10.1近期建设重点24

10.2政策措施25

1规划背景与总则

1.1规划背景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五个统筹的必然要求。

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基础,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一致的,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顺势而为之举,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济南市“南控”城市发展战略实施中观背景

自济南市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为“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后,市中区所属南部山区镇村正在积极实施,依据“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原则,相关规划编制将逐步完成,社会各界认识逐步统一,南部干群充满斗志。

(3)山区农民自身发展需求的微观背景

十六里河镇位居济南中心城区南,镇域北部地区属主城区旧城片区,分属九曲片区、柏石峪片区控制性规划控制范围。

依托主城区快速发展,镇域南部山区村庄农民也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诸多村庄正在寻求各种发展途径,努力改善原有生活状况,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为十六里河的长远发展储备足够的能量。

(4)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的推进

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已完成,控制性规划的刚性管制与弹性引导,将有效引导城市开发建设,合理分配城市空间资源,全面促进城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控制性规划的覆盖也为中心城区边缘镇村发展提供依据。

(5)济南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试点示范效应

作为济南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试点镇之一,十六里河镇具有诸多先发优势和内在潜力。

在发挥试点带动作用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十六里河村庄的健康发展。

1.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3)《山东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1997年)

(4)《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2005年)

(5)《济南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6)《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7)《济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济南市市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9)《济南市市中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10)《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镇镇域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

(11)《十六里河镇“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12)十六里河镇有关领导、行政部门对有关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的要求和计划

(13)国家、省、市有关村庄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政策、规范与标准等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结合十六里河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镇村体系规划。

努力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生态协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规划原则

(1)政策与技术相结合

布点规划涉及村庄的撤并整合,政策性较强,并非仅靠技术层面所能解决,必须结合相关各级政府、农民意见,实现政策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才能真正保证镇村体系规划的实施。

(2)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南部山区的发展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才能持久地发展,村庄布点规划应该充分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的理念,将保护发展的原则融入布点规划中。

(3)引导与控制相结合

十六里河镇南部村庄发展条件不同,对于各自发展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生态重要地段村庄应进行有效控制,对于鼓励建设地段应积极引导。

(4)近期与长远相结合

布点规划的实施与当地村庄的经济水平紧密相关,应该采取近期与长远相结合的策略逐步实施,即兼顾现实,又考虑远景。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十六里河镇兴隆山、兴隆水库以南。

(2)规划期限

本次镇村体系规划基期为2007年,基本期限为2007~2020年,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到2020年。

2现状分析

2.1现状概况

十六里河镇规划区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南15公里处,北与主城区相接,东与港沟镇毗邻,南与仲宫镇接壤,西与党家镇接壤。

省道103纵穿规划区东部,绕城高速公路南环线横跨东西,该地区成为济南主城区的南大门,拥有优越的地理优势。

规划区位于泰山穹隆的北侧,为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海拔高度在100米至800米之间,山地梯田较多;中部有南北向千佛山断裂带;区内有大涧沟、矿村、涝坡-郑家窝坡、侯家-义和庄四个济南泉域重点渗漏带。

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气温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全年平均气温14.4℃,年平均降水680mm。

规划区内有18个行政村,面积约61平方公里,总户数7516户,乡村总人口24181人。

人口密度366人/平方公里,低于全省555人/平方公里的平均密度。

人口自然增长缓慢,自然增长率为8.77‰。

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村庄建设现状

(1)现状

①村庄布局

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村庄主要沿主要道路分布。

西部大部分村庄用地较宽裕,自发建设多,缺乏规划指导,布局散乱,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

东部山区村庄多呈带形发展,少数山顶村落用地局促,村庄散落分布。

②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区内无中学。

现有6年制小学3所,分别为大涧小学、吴家小学和秀山小学,斗母泉村有1所3年制学校。

大部分行政村都设有幼儿园、卫生所、文化活动室及体育健身设施。

农贸集市4处,新建涝坡村集市,占地8600平方米。

③道路交通

规划区内南绕城高速通过,与省道103交叉处设互通立交。

南绕城高速和省道103为区内主要对外交通,省道103长度为3公里。

规划区内联系主要依靠村镇道路,行政村之间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区内主要村镇道路共计五条,长度37.7公里,路面宽度从5~9米不等;次要村镇道路共计长度186公里,路面宽度4米左右。

由于镇域地处山区,区内道路普遍级别不高,路面宽度窄,部分道路路面破损严重,临山体侧道路边沟排水系统不完善,远山侧道路防护设施缺乏。

区内道路缺乏交通信号设施及路灯,区内现状没有加油站和社会停车场。

④市政公用设施

村民均使用自备井,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各文明生态创建村也积极亮化村庄,在主要街巷路口安装路灯几十盏不等,使每个山村都亮起来。

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各村在硬化路面之前,完善了本村的排水设施。

镇驻地排水管网逐步完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逐年提高。

⑤建筑质量和村容村貌

西部沿省道村庄住宅多为3~5层自建住宅,其他多为低层村民住宅,建筑质量较差。

村庄环境总体水平较差,家庭卫生间以自家旱厕为主,农田垃圾以作为生活燃料为主,生活污水排放以直接倒入户外水沟为主。

⑥社会保障体系

十六里河镇认真落实区委提出的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社会服务三大体系。

本着“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以应保尽保为目标,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不断加大对低保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

村庄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群众踊跃参加,推行的大病救助政策,使大病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助;养老保险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开展。

(2)主要特征

①村庄分布相对集中,沿路特征明显

从村庄总体布局看,村庄多沿大涧到党家、兴隆到侯家两条主要村镇道路分布,空间距离较近。

②村庄用地多呈带状发展

受具体地形条件限制,大部分村庄用地沿山峪、道路呈带状发展蔓延,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也不便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③村庄规模差异较大

村庄人口规模相差悬殊,西部沿省道103村庄人口规模较大,多为2000人以上,人口最多村为4500人。

东部山区村庄则较小,多为300人左右,人口最少村为120人。

交通条件是影响村镇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存在问题

(1)村庄建设用地利用不充分,土地利用率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观念的逐渐变化,村民自发建设空前活跃,多种因素影响下,部分地区村民多占地,多建房的现象严重,村庄闲置地和一户多宅现象严重,造成村庄建设用地浪费。

(2)村庄公共设施不完善,村庄环境普遍较差

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防灾减灾。

环境普遍较差,村庄面貌缺乏特色和活力,直接影响了城镇的投资环境和村庄的综合实力。

(3)道路系统不完善,对外联系不便

规划区内村镇道路联系较为方便,但东部山区缺少对外联系区域性道路,对外联系不便成为阻碍东部村庄发展的重要原因。

(4)村庄产业特色不突出,村庄间的协作和联系不紧密

村镇大力扶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特色还不明显;村庄之间横向协作较少,没有形成联系密切、分工协作明确、整体优势突出的镇村体系。

(5)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严重

包括乡镇合并后遗留的隐形障碍在内,部分干群对于行政建制的合并持消极态度,一定程度影响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建设。

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规划区土地总面积6125.8公顷(91887.4亩),其中林地和耕地分别占23.2%和20.5%,建设用地占10.9%,未利用土地占27.9%。

依托保存良好的山地景观风貌和高山泉水的自然景观,该地区旅游资源正在积极开发利用之中。

十六里河镇土地利用现状

用地类型

面积(亩)

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农用地

56254.3

61.2

其中:

耕地

18841.8

20.5

园地

5488.5

6.0

林地

21382.5

23.2

其它农用地

10541.5

11.5

建设用地

10032.9

10.9

其中:

城镇工矿用地

7958.3

8.7

交通运输用地

2027

1.1

水利设施用地

47.6

1.1

未利用土地

25600.2

27.9

合计

91887.4

100

2.4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

规划区内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面积18841.8亩,人均耕地面积0.78亩。

近年来引导重点发展林果和畜牧养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显著,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继续大力落实了对种粮农民的直补政策,发放直补资金35.8万元。

在林果上,投资166万元,栽果树9.7万株,新发展果园2470亩,济丽红杏基地被评为市十大林果基地:

投资90万元,完成了涝坡农贸市场二期扩建工程。

重点扶持了土鸡养殖的发展,发放扶持资金3万元,发展土鸡10万只;石崮鹿园养殖与造林相结合,养鹿60余头;投资120万元,完善了动物防疫体系,防疫密度达到了100%。

在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科技服务上,引进小麦、玉米等优良品种2万公斤。

(2)工业

村镇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较少,原主要村办企业为大涧沟东村的大东水泥厂,占地100多亩,年产能力8.8万吨,由于该厂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大量排放粉尘污染,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已进行拆除。

村镇正加大招商力度,引进高技术型无污染企业。

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分析

规划区内总户数7516户,乡村总人口24181人,其中劳动力人口11430人。

据调查,青壮劳动力多流向主城区打工,收入不稳定。

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采用多因子评价法对镇域范围所有村庄进行综合评价。

即先选取对村镇发展影响较大的发展条件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包括人口规模、经济状况、旅游资源、林地资源、区位及交通条件、设施条件等。

并按影响程度排列,确定每个因子的权重,根据评价模型得出村镇的综合评价值,然后进行村庄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对村镇发展条件的潜力与优劣作出总体评价与判断,以作为村庄迁并和确定中心村的依据。

村庄现状情况统计表

序号

村名

户数

(户)

人数

(人)

劳动力人口

(人)

耕地总量

(亩)

1

大岭

133

370

150

320

2

白土岗

230

740

350

582

3

大东

1368

4500

2530

2610

4

大西

1388

4250

2440

2005

5

吴家

780

2780

790

1905

6

西仙

720

2315

750

1567

7

瓦峪

210

690

220

670

8

石崮

217

650

200

571

9

石匣

243

840

260

800

10

矿村

710

2350

1300

1555

11

涝坡

650

1860

885

1500

12

王家窝坡

140

470

255

315

13

郭家窝坡

150

430

254

285

14

郑家窝坡

123

437

252

285

15

侯家庄

222

729

360

495

16

义和庄

100

370

206

240

17

青桐山

36

120

52

60

18

斗母泉

96

280

176

256

3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1)关于南部山区

南部山区是济南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地下水补给区、地表水水源地,地区良好的山林植被调节和改善着城市的大气环境;同时南部山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名胜古迹,为风景旅游区和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保护的重点区域,是济南市的“后花园”、城市的绿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保护与发展南部山区是市区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图3—1

因此,《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确定南部山区保护发展带为以生态功能为主导、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生态功能区,从而达到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维持区域整体生态平衡、为城市持续性发展提供生态支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强化和完善城市特色和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的总体目标。

其生态功能主要是水源涵养、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源保护、水土保持、自然地质结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生态农业主要是林果、蔬菜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生态旅游主要是在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利用其自然与人文景观开发旅游,适度发展休闲、观光、度假产业。

加强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搬迁区内污染设施、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治理水土流失和流域污染;控制区内城镇合理的发展规模和开发建设强度,建设生态型市镇,并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合;积极调整区内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整合风景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统筹管理;完善区内交通与基础设施配套,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关于南部山区的上位规划应体现为十六里河镇村庄布点规划的定位依据。

(2)关于十六里河镇

十六里河位于中心城区南部,总体规划中,十六里河镇属济南市中心城区主城区旧城片区。

主城区位于玉符河以东、绕城高速公路东环线以西、黄河与南部山体之间,由腊山、党家、旧城、燕山、王舍人和贤文六个片区组成。

主城区的规划重点是优化用地结构,调整和强化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功能,并发展会展、体育、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建设腊山、燕山两个新区,疏解旧城的中心功能;加强王舍人、贤文两个片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旧城片区位于城市二环路以内及二环南路以南部分地区。

在加强古城区和商埠区保护的同时,保留商业、服务业中心功能,发展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

——关于十六里河镇的上位规划应体现为十六里河村庄布点规划镇村统筹发展依据。

(3)关于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确定重点生态保护防治区包括地下水水源涵养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黄河防洪行洪区及河流水域。

地下水水源涵养保护区范围为济南泉域地下水直接补给区和白泉泉域地下水直接补给区的一部分,位于南部山区北半部。

泉域地下水直接补给区为禁止建设区,停止一切农业生产活动,退耕还林,加强生态绿化;禁止所有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关于空间资源分区管制的上位规划应体现为十六里河镇村庄布点规划水源地保护发展与周边村庄迁并的依据。

(4)关于农村居民点建设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确定,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南部山区农村人口逐步向中心城和市镇转移,控制其人口总量。

对现有人口在300人以下的规模过小、发展条件过差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撤并,逐步引导人口向其它人口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基层村转移,引导人口合理集聚。

对位于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行洪区、滞洪区、或存在地质灾害威胁、受地形限制交通条件难以改善的村庄,进行搬迁、合并;在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地方集中建设农村居民点。

其它村庄以整治、改造为主,改善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关于农村居民点建设的上位规划应体现为十六里河镇村庄布点规划迁村并点和村庄建设的依据。

3.2济南市柏石峪片区控制性规划

(1)功能定位

以生活居住和生态保护功能为主,兼有教育科研的功能,是生态型居住与教育综合区。

(2)发展规模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570.19公顷,规划城镇总居住人口约10.3万人。

(3)农村居民点安置

兴隆村旧村安置9000人,包含大岭村合并安置人口。

小岭村和搬倒井村用地规划为新农村居民点建设区。

3.3济南市九曲片区控制性规划

(1)功能定位

以居住为主的生态居住社区。

(2)发展规模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约796.61公顷,规划总居住人口约11.5万人。

(3)农村居民点建设

双龙村改造居民安置位于现状双龙村西侧用地,九曲庄改造居民安置位于现状九曲村庄东北侧用地。

北康村改造居民安置位于现状北康村庄东侧用地,南康村改造居民安置位于现状南康村庄北侧用地。

复兴村、西河村用地仍做为村镇建设用地。

分水岭村改造居民安置位于现状分水岭村庄东侧用地。

3.4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镇镇域村庄体系规划

(1)村庄迁并与空间布点

根据《济南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规定)要求,对以下9个村庄进行整合迁并:

大涧沟东村(与大涧沟西村整合)、南康村(与北康村整合)、兴隆二村、兴隆三村(与兴隆一村整合)、大岭村(与小岭整合)、王家窝坡、郑家窝坡(与郭家窝坡整合)、义和庄、青桐山村(与侯家庄整合)。

(2)村庄等级规模结构与职能分工

按照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体系,统筹考虑中心村数量与布局,发挥中心村带动作用;结合原有村庄规模基础,科学预测规划期内村庄人口规模,形成合理等级结构。

通过现状条件、资源及村庄发展潜力分析,全镇共规划中心村4个。

分别是北康村、吴家村、兴隆村、涝坡村。

规划经合并后保留14个村作为基层村。

包括复兴村、分水岭村、大涧沟村、西仙村、石崮村、石匣村、瓦峪村、小岭村、白土岗村、搬倒井村、矿村、郭家窝坡、候家庄、斗母泉村。

村庄等级规模结构与职能分工一览表

村名

规划中心村人口(人)

规划职能

北康村

3739

工贸

兴一

5887

工贸

吴家

2974

工贸

涝坡村

1914

农贸

分水岭

710

农业

大西

9490

农业

西仙

2419

农业

复兴

558

农业

石匣

850

农业、旅游业

瓦峪

679

农业

石崮

638

养殖、旅游业

小岭

1317

农业、旅游业

白土岗

744

农业

搬倒井

1003

养殖

矿村

2420

旅游业

郭家

1527

养殖、旅游业

候家

1300

养殖、旅游业

斗母泉

304

旅游业

(3)公共设施规划

根据技术规定要求,将村庄按照规模及现有经济条件进行分类,将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

●一级公共设施配套标准

村委会、幼托、小学、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卫生站、计生站、室内体育活动室、小型公园(含健身设施)、集贸商业区。

采用一级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的村庄有:

北康村、吴家村、兴隆村、涝坡村。

●二级公共设施配套标准

村委会、幼托、小学、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卫生站、室内体育活动设施、小型公园(含健身设施)、集中市场。

采用二级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的村庄有:

分水岭村、大涧沟村、西仙村、小岭村、矿村、候家庄。

●三级公共设施配套标准

村委会、幼托、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卫生站、室内体育活动室、街头绿地(含健身设施)、百货市场。

采用三级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的村庄有:

搬倒井村、斗母泉村、白土岗村、复兴村、石崮村、石匣村、瓦峪村。

(4)改造标准

按照《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规定,平原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人以内,山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90平方米/人以内。

4城乡统筹发展

十六里河镇处于中心城区边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速度加快,镇驻地已被城市建设用地吸纳。

根据中心城区控规定位,十六里河镇北部地区属以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城市建设区。

规划区发展应依托城市功能区,城乡、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发展目标

协调城区与规划区关系,结合内部资源优势和良好区位交通条件,从产业结构调整出发,协调区域产业布局,统筹资源配置,建成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环境优美、社会进步、产业结构合理、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近郊乡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