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807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docx

《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docx

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

2014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在他任期内,美国①了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以林肯为首的北方美利坚联邦最终获胜,维护了国家统一。

林肯刚当选总统时,遇到过一件尴尬的事。

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参议院大部分议员却出身名门望族,很多人桀骜不驯,优越感十足。

有人打算在林肯来参议院演说时狠狠羞辱他,以渲泻心中的不满。

林肯刚刚走上演讲台,一位议员就站起来,傲慢地说:

“林肯先生,别忘了时刻提醒自己,你是鞋匠的儿子。

”在场的议员哄堂大笑。

林肯坦然地说:

“非常感激您的提醒,您使我想起我的父亲。

虽然他已经去逝了,但我会永远记住我是他的儿子。

当然,我也会时刻告诫自己,做总统一定要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出色!

遗撼的是,我可能难以做到!

”参议院一片静默,林肯继续对那个②的参议员说:

“小时候耳提面命,我也学会一些做鞋的手艺,今后如果您的鞋不合脚,我可以帮您修。

”然后他转头对所有参议员说:

“如果你们的鞋有问题,我也一定尽可能帮忙。

”林肯的坦诚深深打动了议员们,嘲笑声变成了热烈的掌声。

1.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恰当的一项是

A.①爆发②无礼B.①暴发②无礼

C.①爆发②无理D.①暴发②无理

2.文中画曲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名门望族B.桀骜不驯C.哄堂大笑D.耳提面命

3.文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渲泻B.去逝C.告诫D.遗撼

4.从语法角度看,下列流行歌曲的歌词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纽扣住一个家的幸福,爱着你风雨无阻。

B.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C.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

D.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才明白我的眼泪,不是为你而流,也为别人而流。

5.下列楹联中,适合悬挂于司马迁纪念馆的一项是

A.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B.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C.至义原不朽,游于逍遥论以齐物;

大用岂无功,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D.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

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

“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

“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曰:

“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笑曰:

“舌在也。

”仪曰:

“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

“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

”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令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

“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

“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令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尘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

“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舍人曰:

“臣非知君。

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

“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

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

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

“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取材于《史记·张仪列传》)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学术:

专门的学问

B.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微:

稍微

C.独秦能苦赵苦:

使……为难

D.与同宿舍宿舍:

住宿的房屋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恐秦之攻诸侯鹏之徙于南冥也

B.念莫可使用于秦者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反见辱遂见用于小邑

D.方且报德臣死且不避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

现在秦国已经强大,您为什么不前往游历,来谋求沟通两国的意见呢

B.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我实在不能向赵王进言而使您得到富贵,您不值得接纳

C.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我担心他满足于小利而不能成就大事,所以召见并羞辱他,来激发他的意志

D.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

苏先生担心秦攻打赵破坏和从盟约,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够掌握秦国权柄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仪刚出道时,家境贫困,曾经被怀疑偷盗遭受拷打,但他毫不气馁,坚信凭着自己的辩才一定能取得成功。

B.苏秦说服赵王,与诸侯结成合从盟约,但担心秦国破坏盟约,决定让张仪去秦国潜伏,里应外合,保护赵国。

C.苏秦用计,假意羞辱张仪,张仪觉得只有秦国才能帮他赢回尊严,故而投靠秦国,不料这却正是苏秦的安排。

D.张仪掌握秦相大权后,立即发布文檄告知楚相,自己将攻打楚国,夺取城池,来报复冤枉羞辱过自己的楚相。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1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

(5分)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

“守天下难易?

”侍中魏征对曰:

“甚难。

”太宗曰:

“任贤能,受谏诤,即可。

何谓为难?

”征曰:

“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取材于《贞观政要》)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

(8分)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

孟浩然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水国”指的是扬州,那里是遥远的茫茫无涯的水乡,友人从洛阳坐船回去,一路乘风,直抵扬州。

B.颔联“羡君从此去”一句中的“此”有双关意味,既指送别友人的“此地”洛阳,又指与友人告别的“此刻”。

C.颈联写扬州与洛阳两地,一南一北,气候迥异,风景不同,人情有别,这些差异都是作者深切思念故乡之由。

D.尾联写诗人的希望:

将来你若给我写信,我们也许可在江上相见,言外之意是说诗人那时可能也回故乡了。

②下列四首诗寄托的感情,与本诗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B.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C.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

D.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③从洛阳到扬州相隔千里,路途遥远,诗人却说友人“朝夕见乡中”,不久就可以见到家乡。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8分)

①积善成德,,。

(《荀子·劝学》)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③令初下,群臣进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⑤吾入关,,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史记·鸿门宴》)

⑥既自以心为形役,?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父亲汪曾祺

某种意义上,父亲挺欣赏老庄式的淡泊的生活态度。

父亲多年境况不顺,坎坷颇多。

他说,当年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能够熬过来靠的就是——随遇而安。

“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则是一种自我调适。

父亲无官无职,无权无势,对于名利,从不孜孜以求。

他干了几十年,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级别,应该受什么待遇。

1958年,他到河南出差,单位给他买了软卧,他这才知道自己已经算是“高干”了。

不过好景不长,出差回京不久父亲便当上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

后来平反了,他也没向单位提出过什么要求。

他当过北京市评定艺术职称的高级评委,领过国务院的特殊津贴,都是懵懵懂懂得到的,自己从来没争过要过。

直到办完离休手续,领到离体证,父亲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个“局级干部”。

他写文章,很少和人谈稿费的问题,有人愿意多给固然高兴,少给些也无所谓。

父亲觉得,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

一个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抢行情,争座位,才能真诚地写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生活。

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

父亲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作家应该有创作的自由,有权利写自己觉得该写的东西。

建国后,按流行的政治标准衡量,父亲明白,他的作品不会对时代发生直接的作用,他也乐于承认这一点;甚至坦言,他的艺术观点不怎么招人喜欢。

对此父亲并不在意,该怎么写还怎么写。

父亲的文章一般都是气静心平,娓娓而谈。

但他并不是不会言词激烈甚至开骂。

我上大学的时候,一次写作基础课要写小说,便找了一件在工厂当炉前工时亲身经历的事做题材——一次上夜班,由于工厂领导瞎指挥造成漏钢事故,形势十分紧张,工人连夜奋力抢救,保护了设备,但已经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厂里广播站却高声宣扬,由于领导英明,指挥得力,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我在小说的结尾写道:

抢修了一夜的工人已经精疲力竭,在澡堂里迷迷糊糊听着这样颠倒黑白的广播睡着了。

小说写成之后拿给父亲看,他提了一个意见:

“结尾不好,太平。

应该是工人听了这样的广播之后,骂了一句——‘他妈的!

’”“他妈的”能写进文章吗?

不仅不雅,领导若看到了会高兴吗?

但父亲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非如此不可,这是小说人物的必然反应。

写小说要以生活为基础,刻画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父亲和林斤澜唱过对台戏。

林斤澜一直强调小说结构的重要性,父亲却来了一句:

小说结构的特点是“随便”,弄得林斤澜有点上火。

后来父亲补充了一下,说小说结构的特点是“苦心经营的随便”。

此事才算了结。

父亲经常拿出他的作品,让家里人提提意见、把把关。

对父亲批判最严厉的,是他的孙辈。

一次,他的孙女汪卉回家气哼哼地说:

“爷爷写的文章一点都不好!

”原来,老师让同学们从文学名著中摘抄一些华丽的辞藻,以便写作文时用。

她把父亲的书翻了个溜儿够,一无所获,于是很恼火:

“爷爷写的什么呀,没词儿!

”另一个孙女在一旁慢腾腾地帮腔:

“就是。

中心思想一点也不突出,在班上最多就是个二类文。

”父亲听了哈哈大笑:

“说得好,没词儿!

”过了一阵儿还在嘟囔:

“没词儿,没词儿。

好!

”我们知道,他对这个评价很得意,认为这是文学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他的追求。

在艺术上父亲相当自信,认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运用有独到之处,他的作品能够流传下去。

家里有一幅高尔基木刻像,挂了快四十年了。

大家都觉得该换换了,但又不知道换什么合适。

没想到父亲嘟囔了一句“该挂我了”,说完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后来真的换了他的照片。

那张照片是一个美国人拍的,曾经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占了整整一页。

父亲在《论风格》中有这样几句话:

“一个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必须要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

作家要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已,并且欣赏自己。

一个随人俯仰、毫无个性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的!

(取材于汪朗《岁月留痕》,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汪曾祺当艺术职称高级评委、领国务院特殊津贴,“都是懵懵懂懂得到的”,表明他在生活中对待很多事都是糊里糊涂的,是一个马虎的人。

B.“父亲明白,他的作品不会对时代发生直接的作用,他也乐于承认这一点”,表明汪曾祺不以流行的政治标准来衡量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C.两个孙女认为爷爷的作品“没词儿”“中心不突出”,从侧面印证了汪曾祺的艺术作品“不怎么招人喜欢”,对此,汪曾祺却并不怎么在意。

D.家里人不知道用什么换掉高尔基的木刻像,汪曾祺提议换成自己的画像,说完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表明他也为自己的自负感到些许羞愧。

E.本文语言平实、朴素、自然,娓娓道来,通过几件生活小事,表现了父亲汪曾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在创作上坚持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追求。

14.在生活中,汪曾祺淡泊的人生态度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

15.请结合具体事例,概括汪曾祺有哪些独特的艺术观点。

(4分)

16.汪曾祺认为:

“一个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必须要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10分)

五、本大题共1小题。

共50分。

17.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50分)

父亲: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

儿子:

那对别人的缺点就能视而不见吗?

父亲:

表扬要直截了当,批评要转弯抹角。

父亲与儿子关于批评与表扬的对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