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556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

 

1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

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

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

(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板书课题)

二.交流讨论

1.教师讲述:

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曾经有两种观点: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

(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2.讨论

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

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

(约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可以凭空得出吗?

(需要证据)

4.我们怎样查找?

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

6.交流小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

一.组织交流:

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师:

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

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

(化石)

活动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1.化石的形成(放映短片)

2.依据化石的形成过程思考化石为什么能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师生共同列出流程图:

时间的顺序

生物演化

请比较4个时期的化石,试讨论分析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地球上生物的变化规律是:

由水生到陆生发展。

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发展。

三.阅读:

关于生物进化的辩论

1.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

2.组织交流阅读收获:

化石的形成非常偶然,人们通过化石所获取的信息是跳跃的、不连续的;人们探索生物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说;认识到科学上光有观点是不够的,需要由证据证明观点;了解到辩论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

机动部分:

补充讲解乔治·居维叶、拉马克的故事

课后反思:

 

2物竞天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资料分析,了解马的进化与生活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适者生存,不适则被淘汰。

3.通过资料分析,探究动植物适应环境的构造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适者生存的科学进化论观点。

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进化是环境的变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教学准备

生物进化过程影像资料

分组材料:

鲫鱼、小玻璃缸;绿色的桌布,同样多的绿、白、红、黑四种短细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谈话引入:

直接入题: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曾出现过众多的生物,这些生物中的绝大多数在进化过程中灭绝了,又不断有新的生物出现。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让我们以马的进化为例,研究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马进化的影响吧。

二.研究讨论:

活动1马的进化与自然环境的变化

1.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信息,绘制流程图。

找出两条主线:

①生活环境的变化:

原始森林→森林减少→现代草原

②马的体态的变化:

体形小,多脚趾→侧趾退化→体形大,单趾。

2.对流程图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自然环境在马的进化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3.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原始马,有充足的食物,小巧的体形有利于躲避天敌。

随着森林面积减少,原始马失去森林的庇护,只有快速地奔跑才能躲避天敌,于是体形变大,更加有力,脚趾的中趾变得更为粗壮。

森林完全消失,体形更大、奔跑速度更块的马才能得以生存,因此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马遭到自然的淘汰。

在自然的选择中能适应新环境的马生存了下来。

4.让学生思维进一步迁移,理解: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了生物的进化。

5.播放生物进化过程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对生物进化起到的作用。

三.活动体会

活动2自然的选择

1.师介绍活动方法及要求

2.学生活动

3.完成数据的统计,填写在第8页表格中

4.组织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

当四中颜色的短细线散落在绿色的桌布上时,与背景色反差越大的短细线越容易被我们发现。

这个实验说明,在自然界中当一种生物容易暴露给天敌,它的数量就会减少,长此以往就会有灭绝的可能。

反之,色差接近的生物也有被天敌发现的可能,但是总会保存下足够的数量进行繁殖,这样整个物种就不会灭绝。

这正说明了: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补充案例分析:

案例重现:

英国有黑、白两色的胡椒蛾,它们喜欢在树干上停留。

工业革命前,白胡椒蛾的数量要远远高于黑色胡椒蛾的数量。

随着工业革命开始,工厂中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环境,树杆也因此变为黑色,这时,黑胡椒蛾的数量就远远地高于白色胡椒蛾的数量。

请学生分析:

工业革命前后的环境变化对胡椒蛾的生存、繁殖会造成哪些影响?

这个影响又说明了什么?

第2课时

一、观察引入,了解动物适应环境

1.观察水中的鱼,分别从上面和下面看,有什么发现?

从上面看鱼的身体颜色与水面颜色相似,从下面看身体颜色与天空颜色相似。

2.提出问题:

这样的颜色对于鱼有什么意义?

3.教师讲述:

不错,鱼的身体颜色能更好的保护自己,那么其它动物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适应新环境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构造特征,请大家分析教材第9页中的图片,小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这些动物用怎样的方式适应周围的环境。

4.拓展:

介绍你知道的动物适应环境的知识

二.观察分析,了解植物适应环境

1.观察骆驼刺的图片,分析骆驼刺哪些结构适合沙漠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骆驼刺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构:

骆驼刺的叶片很小,并且上面有一层蜡质层,减少蒸发,防止水分流失;针状的枝,防止天敌落在植物体上啃食叶片;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这些特征,让骆驼刺能够适应沙漠高温、少雨、强蒸发的生存环境。

(学生没提到的部分,教师可以补充讲解)

2.师小结:

地球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生存着不同的植物,植物的这些不同的结构特点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不同的植物适应在不用环境中生存。

三.课外作业:

课后搜集更多的关于动植物适应环境的资料,可以合作完成手抄报的制作,也可以将内容摘要发送到班级论坛,参与讨论。

注:

将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办一个专刊。

课后反思:

3人类的起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

2.通过对化石的分析,了解人类的主要的进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认识到人类能够制作工具、使用工具,是文明的开拓者。

科学知识

1.知道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2.初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

教学准备: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课件

一.问题引入

1.讲述:

我们已经了解了动植物的进化过程,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呢?

这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人们一直都在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模范科学家的研究

1.那么人们寻找答案会顺着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方法进行呢?

(可以提示学生:

希望能从人类研究马的进化获得启示)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整理研究思路和方法:

先在动物中寻找和人类长得相似的动物,然后借助已发现的相关化石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4.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与整理

师提出问题:

有哪些动物与人相像?

(学生回答后适时出示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动物有哪些地方与人相像?

教师最后讲述称它们为类人猿的原因。

5.讨论并提出假设,思考研究方法

请依据上面的现象,请提出自己的看法:

你觉得人类的祖先是谁?

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下一步需要怎么做?

(借助已发现的化石进行研究)

假设1:

人类是类人猿进化来的。

假设2:

类人猿和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6.课件提供化石的记录,并告知学生现代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200ml,然后要求学生用流程图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

这些已发现的化石能说明什么问题?

还有什么疑惑?

7.组织学生的交流

注:

只要有道理的观点都可以允许学生保留

8.教师进行必要讲解和补充:

课件介绍现在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认识:

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是怎么分成了两支——类人猿与人类。

主要是介绍因为在有些时间段还缺少化石证据,所以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问题仍在继续研究中。

三.鼓励学生继续查找资料,以求对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课后反思:

4动物的驯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对野生动物与驯化动物的对照分析,判断人类的哪些需求决定动物的进化过程。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现代人们驯化动物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动物驯化的研究,引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保护自己的意识。

科学知识

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动物驯化的历史。

2.知道现代化的动物驯养,可以弥补野生动物资源的不足。

教学准备:

动物驯化过程音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提问:

被人们称之为“家畜”、“家禽”的动物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

(让学生说说他们已知的一些内容)

二.学生阅读观看家畜从哪里来

1.学生阅读,了解人类驯化动物的历史。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我国最早驯化动物的历史。

3.观看动物驯化过程音像资料

三.总结人类驯化动物的成绩

1.小组讨论:

驯化的动物有哪些适合人类需要的优点?

2.组织交流:

狼与狗。

狗是由狼进化而来,狗对主人忠诚、温顺、乐于与人类亲近,又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可以保护主人的利益与安全。

有些方面还是人类的助手。

野猪与家猪。

家猪体肥,不具有攻击性,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肉食。

野马与马。

马温顺,可以人类是代步工具,力气大,可以拉车。

野牛与牛。

牛温顺,可以为人类耕地、拉车等。

3.师讲述:

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需求,决定驯化动物的进化过程。

四.学生阅读现代的动物驯养

阅读与思考:

现代动物的驯养目的在哪?

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

在语言上准备一下,可以为大家介绍介绍。

师强调驯养要科学,防止人畜共患的疾病传播。

五.布置课外作业

调查当地驯养动物的情况,进一步了解现代驯养动物的目的。

组织单元评价

1.了解学生关于现代动物驯养的调查情况,用交换书本的方式阅读,全班同学共享调查结果。

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70页的单元评价。

3.教师简单小结学生单元学习中学生表现出的一些最只得提倡的科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鼓励学生朝着这些方面发展。

课后反思:

第2单元水环境污染与保护

1小河的哭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周边的环境现状。

2.能够在实地考察中搜集一些样品或证据。

3.能够根据考察实际情况,对考察现状作出相对合适的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关心周遍的环境,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注意安全。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活动正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污染。

2.初步意识到这些污染对人类的生活会造成危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小河的哭诉》教学挂图或照片;实地踩点实地考察路线,寻找几处污染比较严重的水域;布置学生自带一些搜集证据的器材或工具,如照相机、空瓶子、记录本……

2.事先邀请5名左右热心、有责任心的家长一同参与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如果家长中有从事相关工作、研究的为最优。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小河被污染前后的挂图,提出讨论话题:

观察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2.阅读“指南车信箱”里的内容,了解国家关于水环境的治理的有关规定。

二.考察当地的水域环境

1.明确考察目的和要求,并做好相关准备。

目的:

了解本地水环境保护或污染情况。

要求:

考察时要做到细致认真,及时记录和搜集证据或样品。

要集体行动,小组合作,不离队,注意安全。

相关准备:

记录本、采集样本的器皿工具……(有相机的同学在家中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带来)

地点:

教师根据事前的考察明确活动范围。

为学生介绍考察活动参与人员。

考察方法举例:

(1)看:

颜色、漂浮物、动植物等。

(2)闻:

怪味、臭味。

(3)采:

采集水样等证据。

(4)记:

记录考察情况、拍下照片。

2.实地考察活动:

活动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搜集相关数据,如水色、气味、漂浮物的多少、排污口的数量、水中生物生存情况……

3.返校,水质取样存放实验室。

4.布置作业:

写好调查日记

第2课时

一.整理调查资料

1.分组清点调查样品

2.对照样品,填写调查评价表:

第小组水域污染实地调查评价表

地点

实际状况

我们的评价

(在选项上前画“√”)

()无污染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污染严重

二.展示交流:

分组依次介绍,并出示样品和相关照片资料(实物投影)

三.交流感受

课后反思:

2污染来自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当地水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调查得出造成污染的原因。

2.能够对对调查获取的一些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初步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心。

科学知识

1.知道污染的危害。

2.了解造成水污染的几点原因。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体会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威胁到自身。

教学准备

调查表和统计图表。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讨论上节课调查的结果,说说水污染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2.那又是什么造成了当地水域的污染呢?

(板书课题)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污染源进行猜想,比如附近的工厂、医院以及生活污染等等。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情形,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和全面?

让我们踏上寻找污染源的征程吧!

二.制定调查方案

1.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调查的内容展开调查。

比如:

城市孩子可以调查家庭污染物的排放,水域边生活垃圾的倾倒,在多长的距离里有多少污水排放口等等。

2.准备调查用表,小组分工。

 

调查目的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

人员分工

 

调查记录

 

3.交流调查方案,提出建议,适当修改和调整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分组展开调查,记录相关信息和数据(再次强调室外活动的安全)

第2课时

一.提出整理要求

1.教师出示表格或示意图(见教材第23页图)要求各组利用表格整理调查数据:

分类

污染物

来自哪里

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

生活污染

2.学生分组整理。

3.交流污染物有哪些?

主要来自哪里?

有哪些类别?

二.单项统计

1.统计方法参照教材:

可采用统计图表的形式。

2.引导学生对一些调查数据进行放大式的推算,比如,以一个家庭的清洁剂排放量测算出一个小区,一个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清洁剂的使用量。

3.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第24页统计图,认真组织分析调查数据,试做出相关结论。

鼓励学生除了填写教材我们的结论外,更可以将数据进一步整理、分析,写出简要的调查报告,投递当地政府相关部门。

教学反思:

3清洁剂的威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生活污水的水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

2.能够搜集一些水域污染危害的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水域污染危害的严重性,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

知道水域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以及这些破坏给人类自身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水污染事件资料

教师:

水域污染影响生物生长的资料,数值色条。

玻璃瓶,清洁剂,比较洁净的河水(为防止过多的浪费和污染,教师提供一组实验就可)

一.教学导入

直接提出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水被污染后会对生物们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让学生初步谈谈。

师:

我们每个家庭都用清洁剂吧!

你们可曾清楚它对水域污染的“威力”,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亲眼看看!

二.设计并完成实验

1.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的具体操作及分工,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师强调:

这是一组对比实验,注意水质(使用自然水,如清澈河水)、水量、光照等条件都要基本相同;然后再控制每瓶内的清洁剂的含量,可以设置这样几组对比数据:

15ml、10ml、5ml、0ml;盖上盖子后,放到阳光比较充分的地方,注意观察水质变化,持续观察5-7天,并在教材第26页及时做好记录。

2.教师完成实验,告知学生实验瓶放置地点

3.讲述数值记录方法,我们可以先根据水的颜色变化设定用1-5五个数值,大家对照这个数据值来表达。

012345

4.告知学生在组织单元评价时,我们在课堂上交流观察结果,并整理成统计图,以便于发现问题,作出结论。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 水俣湾的灾难

四.资料分析:

1.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分析水污染带来的危害。

2.影像资料展示我国目前受严重污染的水域

五.布置作业:

请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或小组的研究结果

可以借助手抄报、漫画、宣传海报、倡议书、网页、论坛等自己擅长的方式加以表达,来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

4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资料的分析和学习,大致了解污水处理技术。

2.通过实验制作,亲历污水处理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正为保护水环境而不断努力,树立为保护环境而尽一份力的责任感。

科学知识

1.了解污水处理技术的大致过程。

2.了解其他方面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从小憧憬着建设美好家园,争做一个个环保小卫士。

教学准备

污水处理厂流程图或联系参观污水处理厂事宜;制作简易滤水器的材料:

去底塑料瓶,砂石、沙子、木炭、棕或海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的主题:

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整个自然环境,也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严重的后果。

治理水环境,减轻水污染是我们人类不可回避的共同话题,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是每个人的责任。

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了解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二.了解污水处理技术

1.学生读图,教师解说

污水处理大致分为这样几个过程:

(1)格栅:

去处大型漂浮物。

(2)沉砂池:

沉淀砂石等粗颗粒物质。

(3)生物处理设施:

用微生物分解部分有机污染物。

(4)二次沉淀池:

继续去处污水中的污染物质。

(5)混凝沉淀池:

加入混凝药物,使更细小的物质凝结沉淀。

(6)消毒池:

投氯消毒,杀灭微生物。

(7)出水泵:

将处理之后的水排放到自然水域。

三.水的净化实验

1.介绍实验步骤:

(1)静置,沉淀

(2)加入明矾等混凝剂,继续静置,沉淀

(3)分离沉淀后的水和沉淀物

(4)用自制滤水器过滤。

2.分组实验:

静置,沉淀,及时提醒学生在约3分钟的时候添加明矾。

3.在污水进行沉淀的时候,辅导学生制作滤水器。

方法如下:

(1)取一个塑料瓶洗净去底。

(2)将瓶子倒置,在瓶口处垫上适量海面或棕。

(3)在海面或棕上铺设2~3厘米厚的木炭层,轻轻压平。

(4)再在木炭层上铺设2~3厘米厚的沙子层,轻轻压平。

(5)最后再在沙层上面铺设2~3厘米砂石层,轻轻压平。

4.按步骤完成水的净化。

5.常识介绍: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并告知学生沉淀和过滤,一般只能分离出污水中可见的颗粒状杂质,有许多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和有害的化学物质,还需要通过其它措施去除,才能使水变得更洁净。

第2课时

一.阅读引入:

1.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资料:

污水处理等技术只是防治水体污染的一项补救措施,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有些方面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比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来家庭生活以及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对水体的污染也随之加剧。

因此,我们在进行污水治理的同时,还必须让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大家都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阅读教材第32页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二.做一个环保少年

1.完成我们的水质保护建议

先分组讨论:

通过前面的调查研究,你认为地表水污染存在的最大问题使什么?

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本地的水质?

后一起拟定关于保护本地水质的建议?

鼓励学生将建议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宣传

2.搜集资料,制作资料卡,了解人类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工作并交流。

3.策划或参与环保活动

思考:

用什么形式?

在什么区域?

怎样获得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

单元评价

1.清洁剂污染水体的实验总结汇报

2.在学生的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富营养化可以促进藻类迅速大量繁殖,以致使水体氧气不足而危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3.回顾本单元学习中所经历的探究活动,填写单元评价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进行互评。

第3单元宇宙探索

第1课太阳与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

万物生长靠太阳

1.讨论:

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

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

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三.了解太阳

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四.观察太阳

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

2.安全教育:

(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3.组织学生室外观察

4.交流发现

第2课时

一.出示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