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汇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435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学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学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学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学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汇集.docx

《教育学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汇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汇集.docx

教育学汇集

1.教育的本质:

培养人。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是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非制度化教育。

3.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普及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互相渗透(4)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5)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6.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又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7.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又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总之,生产力对教育有决定作用,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8.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教育发展科学技术:

完成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具有推进科学研究的功能;

(2)科学技术影响教育:

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9.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10.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数量观念、质量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促进师生关系民主化);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它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即网络教育)。

11.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

(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的依据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12.学校文化的特性:

(1)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13.个体身心发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4.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具有能动性。

1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P4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年龄特点)、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互补性(如:

失明者听觉敏锐)、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16.发展关键期:

指身体或心理的某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力。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P48

(1)遗传(前提作用)

(2)成熟(不可忽视作用)(3)环境(多种可能作用,包括机遇、条件、对象)(4)学校教育(维果茨基:

主导和促进作用)(5)个体主观能动性(巨大作用)

18.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挖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19.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0.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普通中等教育能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的特点决定个体发展的任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初中阶段是少年的“心理断乳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教育措施:

给“危险期”的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其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在身体发展方面,对少年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使他们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2)高中阶段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这是个性的定型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教育措施: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出正确自主的选择。

(1)引导青年避免出现该年龄段可能出现的过分欣赏自我、苛求社会和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两类心理失衡的极端问题;价值观上也要避免出现个人利益中心主义和看不到自己独特价值、只求适者生存不求发展创造的两类极端。

21.素质教育

(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2.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3.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2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普遍与特殊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抽象与具体关系)。

25.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涵义(制定依据)?

教育目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6.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

99年9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1)万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组织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7.全面发展学说:

(1)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他预言: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实现(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8.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29.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智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包括: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30.体育: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1.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2.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3.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对象。

34.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涵义?

P74(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他们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35.学生的基本权利:

人生权(最基本)、受教育权(最主要)。

36.《儿童权力公约》的核心精神: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7.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育专业素养:

先进的教育理论、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

38.教师职业具有多种角色的涵义?

P79(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39.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P83

(1)教育内容上授受关系

(2)人格上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关系。

40.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

41.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42.课程:

指课业及其进程。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43.课程的类型:

(1)按课程制订者或管理层次: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按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按课程功能:

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按教育阶段:

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按课程组织核心:

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44.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课程设计指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

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2)课程文件指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

(3)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课本,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45.课程实施的基本结构?

课程实施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基本结构:

(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受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影响)(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46.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这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包括7个步骤。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这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来的。

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CIPP评价模式。

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47.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

(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48.教学:

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它包含: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共同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9.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题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0.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1.教学任务的决定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特征以及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52.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过程的本质?

P1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特殊性表现为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三体结构”」)。

54.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5.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6.教学原则: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7.直观性原则:

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58.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民主。

59.巩固性原则:

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60.循序渐进性原则:

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1.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6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知与行」。

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63.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经验及个性特点。

64.讲授法:

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

基本要求:

(1)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65.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

分为复习谈话、启发谈话两种。

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难易要因人而异(3)善于启发诱导(4)做好归纳、小结。

66.讨论法:

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善于在讨论中进行启发学生(3)做好讨论小结。

67.演示法:

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1)做好演示前准备

(2)让学生明确演示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68.练习法:

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

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

模仿练习、独立练习、创造练习。

基本要求:

(1)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69.实验法:

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

(2)重视语言知道(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写出实验报告。

70.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备课

(2)上课(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71.备课包括:

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72.课的类型:

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1)按教学任务:

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2)按一节课完成任务:

单一课、综合课。

73.课的结构:

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74.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教材、巩固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75.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教学气氛热烈。

76.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77.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个别教学

(2)班级授课制(3)分组教学(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78.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班,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9.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1)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80.教学策略:

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基本特点: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包括:

内容型策略(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形式型策略(集体教/学的形式、个别学习的形式、小组教/学的形式)、方法型策略(对分法、全习法、分习法)、综合性策略。

81.德育目标:

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82.德育内容:

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83.德育过程的结构?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84.德育过程的本质:

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5.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思品四个基本要素)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8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7.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88.德育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89.德育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90.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提出道德两难问题)

(2)体谅模式(麦克费尔:

关心体谅人)(3)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91.班级:

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92.班级管理:

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93.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基本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94.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

95.运用班级管理的理论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96.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97.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98.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这是一个教育培养与内化的过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形成标志)。

99.班集体的培养的意义?

意义在于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00.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

(2)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3)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4)是沟通学校、家长、社会的桥梁。

10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职权影响力、个性影响力。

10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10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核心工作)(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