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届高三语文试题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332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届高三语文试题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届高三语文试题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届高三语文试题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届高三语文试题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届高三语文试题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届高三语文试题三.docx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届高三语文试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届高三语文试题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届高三语文试题三.docx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届高三语文试题三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试题(三)

:

试题传真

:

2013-01-1722:

20

:

中山市龙山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试题(三)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请帖/字帖    混淆/佳肴    蔓延/顺蔓摸瓜    兴奋/兴师动众

B、誊写/眷恋    殷红/湮没    筵席/垂涎欲滴    熏陶/叨天之幸

C、中肯/中听    采撷/仓颉    呜咽/狼吞虎咽    装载/载入史册

D、诤友/挣脱    膝盖/油漆    戏谑/不屑一顾    着急/着手成春

2.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市体育馆举办的“2009中国李白诗歌节”开幕式,给观众带来了如诗如画的视听体验,每当节目结束时,全场就爆发出如雷贯耳的掌声。

 

B、市中心商厦一楼的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C、崔颢的《黄鹤楼》诗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因版本记录不同,评论家莫衷一是。

D、可在空中持续飞行长达五年的太阳能无人驾驶飞机一经问世,石破天惊,一举打破了无人驾驶机的飞行时间记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天安门广场、北大红楼等7个景点,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北京首批红色旅游景点。

对于天安门广场是否收门票的问题,旅游局新闻发言人方泽华给予了否认。

B、诚信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C、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起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达到“三个面向”的要求,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育观念的变是关键。

D、从“豆你玩”“蒜你狠”到“姜你军”再到最近的“糖高宗”“苹什么”,这些词汇无一不显示了市民对于不断上涨的农产品价格感到担心和无奈。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组是(  )

(1)3月25日,欧盟贸易总干事奥沙利文在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该能够帮助世界    金融危机,这是全球共同的利益。

(2)20多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     并研究中国古钱币,历经40多年,终于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古钱币收藏大家。

(3)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     ,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

(4)北京市公安局原网络监察处处长与国内著名的瑞星公司联手制造了一起  的业界假案。

A.渡过  收集  原形  耸人听闻      B.度过  收集  原型  耸人听闻

C.度过  搜集  原形  骇人听闻      D.渡过  搜集  原型  骇人听闻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者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

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者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

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仄狭窄

  B.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到、去

  C.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踵脚跟  

  D.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       顾然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②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

  B.①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②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C.①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②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

  D.①出则豁然平旷               ②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7、下列句子与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自顾而嘻             B、背有石如床者,可坐

  C、与微之会于夷陵         D、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偏僻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

B.对三游洞得名由来的交待对阐发本文主旨有着重要作用。

认为三游洞是因白乐天(居易)等三人共游此洞,不忍离去,于是游览了三次而得名。

C.以白乐天、元微之等人作比,不难体会内心深沉的悲凉和不平,但并不直抒愤懑,而是点到为止,委婉含蓄,体现了其“文贵远,远必含蓄”的文学主张。

D.善于将自己人生的不幸推及开去,与山川风物紧密相连,本文尤其注重突出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特点,在感叹山川之不幸中寄予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给划线的句子断句(4分)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者可坐。

(2)给划线的句子翻译

①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3分)

                                                                                

②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4分)

                                                                               

                                                                               

(2)在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积雨空林烟火迟,                    。

                    ,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2)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苏轼

(3)千岩万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4)可怜楼上月徘徊,                     。

玉户帘中卷不去,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即兴的特点是趁热打铁。

作家内在形象被唤醒并活动时,文思泉涌,势不可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王勃写《滕王阁序》,李白“斗酒诗百篇”,都属即兴创作。

有时,即兴表现为“我不觅诗诗觅我”的紧急状态。

一连串的形象、意念、词句以及主要脉络的情节如排山倒海般自动涌现,写都写不及,作家只能抓住轮廓匆忙记下,过后再补充和完善。

司汤达53天写出《巴马修道院》,巴尔扎克于1831年写出75种作品,都属此类。

即兴作品大都有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但即兴不是没有酝酿而凭空出现的。

首先,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王勃铺排大量典故,李白诗歌中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都是长期积累和有意储备的。

任何酣畅淋漓的即兴创作,都是作家调集平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形成的。

其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

即兴的刹那似乎容易,实际上兴会的来临极难。

没有气氛和契机,即兴无由发生。

王勃拥被而卧,李白饮酒,巴尔扎克喝黑咖啡,便都是借此来制造某种刺激情境,以待兴会到来。

第三,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期酝酿的产物。

司汤达写《巴马修道院》虽53天,但其准备和酝酿却花了6年。

最后,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

李频“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复活》中马丝洛娃的初次登台亮相的一个场景,托尔斯泰花费了10年时间,修改达23处之多。

徐志摩说他作诗,从一点意思的晃动到一篇诗的完成,没有一次不经过“唐僧取经”似的苦难。

推敲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换,意境的合成等等。

由于文学创作的工具和媒介都是语言文字,因此,所有的推敲也都以语、词为主来进行。

推敲的好处是精雕细琢,表达心象精确鲜明,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

正如即兴创造需要推敲一样,推敲创造有时也会出现颇为畅达的即兴。

较长时间的词句斟酌,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灵感和兴会。

即兴和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可把它们绝对分开。

对于具体作家来说,有的可能以即兴为主而以推敲为辅,有的则相反。

不管他采用哪种操作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以通过文字欣赏来消费的文学作品。

如果把即兴与推敲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也许更有利于物化的实现。

在语言文字的操作实践中,凡著名作家都能发挥即兴与推敲之所长,为己所用。

李贺每有兴会,便立刻记取一鳞半爪,存之“诗囊”,回家后反复修改。

欧阳修兴会突至,即使如厕,也要马上笔录,过后挂于墙壁,再三推敲。

——节选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多选、错选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虽然即兴创作在表面上具有突发性,但实际上,它是作家情感和经验累积后的必然结果。

B、一部经过推敲而创作的作品,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而即兴创作的作品,我们很难感受到作家的匠心。

C、由于徐志摩的作品没有一次不是推敲出来的,因此,读徐志摩诗,我们是感受不到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的。

D、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作家就必须借助即兴和推敲两种方式,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消费的文学作品。

E、即兴创作是比较感性的,但它的背后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积淀;推敲创作是比较理性的,但它的背后又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即兴、灵感。

13、下列各项,最不能直接表现推敲过程的一句是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D、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14、请简要概述即兴创作产生的条件。

(4分)

                                                                            

15、文中说到“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

根据文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说明。

(4分)

                                                                              

 

四、选考文阅读(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会思想的芦苇

赵丽宏

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

久违了,朋友!

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

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

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

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

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

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

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

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

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

我们先在地上挖洞,再将芦苇集束成捆,一段一段接起来,扎成长十数米的芦把,慢慢地插入洞中,深藏地下的沼气,会沿着芦把的空隙升上地面,积蓄于土灶中,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在灶口燃起一簇蓝色的火苗,为贫困的生活增添些许温馨。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

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

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

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

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

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

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

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

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

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

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

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

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

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

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

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

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

然而我的担心大概是多余的,只要泥土和流水还在,只要滩涂上的芦根还在,谁也无法使这些绿色的生命绝迹。

我的故乡,也将因为有芦苇的存在而显得生机勃发,永葆它的天生丽质。

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

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

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16.文章的标题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4分)

                                                                                                                         

17.联系原文,请简析“抚慰”一词的含意。

(5分)

                                                                                

18.你认可本文对“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的另义理解吗?

试作简述。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陈光标慈善如山财富如水  谭 浩

他是一名“乐意做一个最优秀的地球清洁环卫工”的企业家;他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两小时,率领公司120名员工和60台大型机械设备组成民间救援团队昼夜兼程,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他坚持不懈地把致力于再生资源回收产业赚的钱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赠款物超过10亿元,受益人群达50多万人次 ……

这位被很多人称为“中国首善”的人,就是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

数年如一日,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诠释了“慈善如山、财富如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我们所做的产业,本身就是对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诠释”

陈光标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十分自豪,“我当初选择建筑垃圾环保再生处理这个行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对于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义重大。

翻开公司的介绍画册,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清晰展露——黄埔公司始创于2003年,创建之初就致力于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再利用方面的科技创新。

目前,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拆除企业,在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下,大大提高了废旧混凝土的利用效率,推进了城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泡沫塑料等白色污染的环保化、零排放处理模式。

在陈光标眼里,再生资源利用工作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慈善事业,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环保慈善。

陈光标说,我们所做的产业,本身就是对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诠释。

再生资源利用,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是一件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大好事,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必须踏踏实实做好。

   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首善”彰显品牌效应

改革开放30年的积淀,让众多民营企业家已经或开始懂得,尽管谋求自身发展是企业的天职,而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也是等同于企业发展同样重要的目标,这是社会衡量一个企业的双重标准。

人们已不记得陈光标灾后多少次来到四川了。

最近的一次,陈光标又为灾区送去200万元现金、2000台台式电脑、160台笔记本电脑和3部依维柯公务车,总价值近千万元。

其实只要一提起陈光标,还是最初的一幕让人记忆犹新。

5·12地震刚刚发生几小时,陈光标的企业便展开了救援行动。

在整个抗震救灾的过程中,黄埔公司共在灾区拯救出131人,协助掩埋了近万具遇难者的遗体。

只要翻阅一下黄埔公司的发展历程,人们会惊奇地发现黄埔公司的实力每年都在成倍增长,一年一个新台阶,而每年的捐赈也在成倍提高,这似乎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十多年的时间,陈光标累计捐款捐物的数额已超过10亿元,得到他帮助的贫困人口超过50万。

因为在慈善公益事业上的杰出表现和在四川抗震救灾中的汗马功劳,陈光标被尊称为“中国首善”,陈光标和他的黄埔公司声名远播。

黄埔公司很快便得到的市场反馈即是,自从抗震救灾之后,黄埔公司的业务便源源不断,前来洽谈生意的人应接不暇,“根本不用业务员去找”。

   为“环保慈善”奔走呐喊,共同打造和谐家园

陈光标深谙善行天下,唯要先下好善待员工这“一盘棋”。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把江苏黄埔打造成利企利民利国的可持续产业是陈光标的追求。

多年来,公司不但为员工办理“五保”齐全,逢年过节都为员工发放福利。

汶川地震后,陈光标还萌生出一个念头——建立公益机构,向公众传播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技能。

“公司多年来从事的废旧拆迁工作,熟悉房屋结构,也积累了丰富的救援与防护经验。

”从四川回来后,陈光标就捐资1亿多元在南京建设防灾减灾培训中心,免费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民兵预备役、青少年、大中小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人员开放,至今已经举办培训70多场。

而每次培训数万元的食宿、培训费用则从黄埔公司公益基金里支付。

“你不是中国首富,但你是中国首善!

”一位领导曾经感慨万千地对陈光标说,“你这几年为中国慈善事业奔走呐喊,在无形中唤醒了很多有良知的人,共同加入到和谐家园的建设中来,这比捐1000个亿都重要!

(选自2009年11月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9.文章第一部分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

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4分)

                                                                                                                                                                 

20.新闻的写作必须体现其真实性,请举例分析本文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