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卷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325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套卷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套卷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套卷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套卷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套卷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套卷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套卷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套卷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套卷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套卷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山东省临沂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3.11

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规定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3.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瞥见(piē)忖度(cǔn)创伤(chuàng)屡见不鲜(xiān)

B.崔嵬(wéi)瘦削(xuē)跬步(guǐ)少不更事(gēng)

C.伶俜(pīn)青冢(zhǒng)弄堂(lòng)长歌当哭(dàng)

D.瞋目(chēn)踉跄(liàng)纤腰(xiān)疾风劲草(jì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笑靥默契踌蹰满志提纲挈领

B.寥落横亘殒身不恤销声匿迹

C.舔舐缜密蓬荜生辉震聋发聩

D.褴褛泥棹功亏一篑察言观色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①书法广场,夜色撩人,树影婆婆,抬眼望着_____的星空,一种厚重的书卷豪情油然而生。

②对于很多退休干部说,他们平时就是养养花,喂喂鸟,打打拳,写写字,______就携二三老友,轻装简从,步山林,探溪,尽享林泉之乐。

③网络大谣“边民”,火了一把,最终____,如今被绳之以法,虽名为“边民”也终未成为法外之民。

A.寥廓否则作茧自缚B.辽阔不然玩火自焚

C.寥廓不然玩火自焚D.辽阔否则作茧自缚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越越多的恶性伤医案例,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切实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呵护这个社会最起码的医疗秩序呢?

警察能保护医生安全吗?

B.对于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冯道在《长乐老自序》中清楚地写道:

“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预见到“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

C.超标办公面积腾退之后怎么办?

一般说有三种结局,一是闲置;二是分给其他工作人员使用;三是拍卖。

D.在对美国监听欧洲的指责愈演愈烈之时,这位官员表示,“我们先是希望通过沉默避免牵连合作者,但现在已经严重影响到外交关系,所以不得不道出苦衷。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A:

俄方优先重视对华关系,愿同中方进一步扩大经贸、能、科技、人文、农业、基础设施筹领域,提升合作的规模和水平,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B.考试本身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考题设计的科学化、人性化,考评标准的合理化和包容性,始终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关键所在。

C.以打造公信政府为目标出发,需要力推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成本公开透明,从而兼顾企业和居民双方利益。

D.每当朝鲜半岛出现沙尘或者雾霾天气时,总喜欢将责任归为中国,中国气象专家多次表示此说法不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代的“计量”地理

唐晓峰

读史书,不难发现,古人谈地理总有一套一套的数字,比如四海、五岳、九州等;用数字描述世界是古人认识世界的特点。

古希腊的亚晕士多德说:

“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通常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

我国古书《易经·说卦传》里也说:

“参天两地而倚数”,意思是依数目考察天地。

研究思想史的学者指出,古代数学是从已知推未知的认识手段,数可以揭示事物的大小、长短、高小、方圆、直曲、有穷无穷、有久无久。

微观的东西可以丈量,而宏观的东西则只能推算,推算的结果必然是数。

先秦时代的邹衍以“先验小物,推而大之”的方法推算世界结构,结论是世界由九个有“大瀛海”环绕的大州构成,中国位于其中一州,称作“赤县神州”。

禹是中国上古时代与地理渊很深的一个大人物。

《山海经》、《淮.南子》、《周髀算经注》都说了不少大禹与数学有关的事。

大禹的传说多与测量有关,他开九州时就是“左准绳,右规矩”.一边量,一边开。

记载大禹传说盼《禹贡》一书,顺着禹的事迹一连气说出好几介带数目的地理:

九州、四奥、九山、九川、九泽、四海。

除了大禹,先秦的齐国是文化大国,也是数学大国,齐国人管子重数,有“地数”。

出自齐人之手的《考工记》,也大用数目字,比如规定王城的规模是“方九里”,国都的道路要九经九纬,等等。

熟悉中国古代地理观念的人都知道,四、五、九是最长用的地理数字,或者说古人的地理认识总图绕着四、五、九三个数目,如四方、四野、四封、四望、四裔、四垂;五方、五土,五服、五郊、五湖;九土、九州、九山、丸川、九囿、九原、九域。

这几个数目中,“四”较容易理解,因为根据天象,古人很容易得到四个方向的概念,按照四个方向的框架,便归类出许多“四分法”的地理事物。

“五”是在“四”的基础上加一个“中”,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在五个方位的基础上再加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便得到“九”的格局。

“天地之至数。

始于一,终于九焉”(《素问》),到九就到头了。

九个方位的格局,后有一个专名:

九官。

在四、五、九三个地理分法中,四分法的根据是自然征象,而五、九分法的基础是社会结构,因此属于古代文明的范畴。

五、九分法的关键是“中央”概念的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中”的作用是将“四方”“八面”统率起,这显然是大地域集权政治的反映。

将集权社会的结构扩展到“莫非王土”的“溥天之下”,便推出了五、九分的天下观念。

五、九地理模式表面看起是“分”,但灵魂是“统”。

统的概念用数字表达就是“一”。

“一”是理想,《荀子》一书中共说了十一次“一天下”。

五也好,九也好,都是形式,都逃不出那个整体的“一”,在“一”的整体之内才允许有五或九的框架。

五、九格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地论”,四方与中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在中国这个大地域帝国里,有了强有力的“中”,则不担心处于江湖之远的臣民有贰心。

(选自《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

6下列关于“数”和“数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是古人描述世界的工具,古人也借助“数”这一工具认识世界。

B.“数”是揭示事物大小、长短等各种性质的工具,能帮助古人推算地理。

C.“数”既可以帮助人们丈量微观的东西,也能帮助人们推算宏观的东西。

D.“数字”是中国古代描述地理的工具,最常用的地理数字是四、五、九。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代,人们根据对已知事物的认识采用推断的方法,认为有九个“大瀛海”环绕的大洲构成了世界,而中国属其中之一。

B.《禹贡》记载了有关大禹的传说,该书在叙述禹的事迹时写出了一连串带数目的地理:

九州、四奥、九山、九泽、四海等。

C.古人的地理认识总是围绕着“四、五、九”这三个数,可以说四、五、九是最常用的地理数字,这被熟悉中国古代地理观念的人所知道。

D.齐人管子重数,出自齐人之手的《考工记》大量运用数字表述,数字已经融进齐国的文化中,这反映出先秦的齐国也是数字大国。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山海经》等书籍记载了不少大禹与数学、测量有关的事,这说明禹与地理渊很深,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B.“四”是古人根据天象,归纳出的关于四个方向的概念,这说明四分法形成的依据是自然征象。

C.古人谈地理总有一套一套的数字,比如四海、五岳、九州等,这说明数字的最早形成与地理有直接关系。

D.古人认为,天地间的数字从一开始到九,九是终极数学,因此,确定了九个方位后,就不再分下去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朱鄂州书

苏轼

轼启。

近递中奉书,必达。

比日春寒,起居何似。

昨日武昌寄居王殿直天麟见过,偶说一事,闻乏酸辛,为食不下。

念非吾康叔之贤,莫足告语,故专遣此人。

俗人区区,了眼前事,救过不暇,岂有余力及此度外事乎?

天麟言:

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以故民间少女,多鳏夫。

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

有神山乡百姓石揆者,连杀两子,去岁夏中,其妻一产四子,楚毒不可堪忍,母子皆毙,报应如此,而愚人不知创艾。

天麟每闻其侧近有此,辄驰救之,量与衣服饮食,全活者非一。

既旬日,有无子息人欲乞其手者,辄亦不肯。

以此知其父子之爱,天性故在,特牵于习俗耳。

准律,故杀子孙,徒二年。

此长吏所得按举。

愿公明以告诸邑令佐,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使归转以相语,仍录条粉壁晓示,且立赏召人告官,赏钱以犯人及邻保家财充,若客户则及其地主。

妇人怀孕,经涉岁月,邻保地主,无不知者。

若后杀之,其势足相举觉,容而不告,使出赏固宜。

若依律行遣数人,此风使革。

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诱谕地主豪户,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周之。

人非木石,亦必乐从。

但得初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矣。

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计哉。

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最重。

六畜犹尔,而况于人。

俗谓小儿病为无辜,此真可谓无辜矣。

悼耄杀人犹不死,况无罪而杀之乎?

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

昔王濬为巴郡太守,巴人生子皆不举。

濬严其科条,宽其徭役,所活数千人。

及后伐吴,所活着皆堪为兵。

其父母戒之曰:

“王府君生汝,汝必死之。

”古之循吏,如此类者非一。

居今之世,而有古循吏之风者,非公而谁。

此事特未知耳。

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

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十人。

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恃深契,故不自外。

不罪!

不罪!

此外,惟为民自重。

不宣。

轼再顿首。

(节选自《苏轼散文选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日武昌寄居王殿直天麟见过过:

造访

B.此长吏所得按举按:

按照

C.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周之薄:

稍微

D.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比:

等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罚的一组是

A.尤讳养女,以故民间少女樊将军以穷困归丹

B.咿嘤良久乃死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若后杀之,其势足相举觉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六畜犹尔,而况于人蟹六跪而二螯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苏轼劝朱鄂州“为民解厄除弊”的—组是

①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

②以此知其父子之爱,天性故在,特牵于习俗耳。

③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一

④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计哉。

⑤居今之世,而有古循吏之风者,非公而谁。

⑥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致书朱寿昌的目的是,通过陈述溺罂的危害和残忍,建议朱氏采取措施,革除落后风气,为民解厄除弊。

B.文章第三段从佛禁杀生以杀胎卵为最,进而列举自己在巴郡时的事,以激励友人发扬循吏之风,为民造福。

C.本文列举的溺婴事件,情节具体,令人惨不忍睹,所申述的革除落后民俗的理由恳挚切实,民情人理。

D.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那种虽处逆境;仍不忘了解民情世风,有志于为民消灾纾难的高尚情怀。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0分)

(1)量与衣服饮食,全活者非一(3分)

(2)但得初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矣。

(4分)

(3)王府君生汝;汝必死之。

(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思赠远

王涯

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①边人不见,拂云堆②畔战初酣。

【注】①“走马台”系指汉时张敞“走马章台街”之事。

②拂云堆,在朔方,指代征战之地。

(1)诗的一、二句中哪两个字最为生动传神,,为什么?

(4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完满地表达了“秋思赠远”的题意,请加以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不恩其反。

(《诗经·氓》)

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2)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

(《萄子·劝学》)

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12分)

16.将下面五个句子排序后分别填入下面横线处,使其和上下文衔接恰当。

(答案只写序号)(3

分)

兰花和牡丹不同,象征着隐逸的美,因为它常常生长于多荫的幽谷。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它便成为不与凡俗为伍的

君子以及真友谊的象征。

①可是当人们欣赏它的时候,这香是多么飘逸啊

②据说它有“孤芳自赏”的美德,不管人们看不看它,而且极不情愿被移植到城市里去

③而且,它的香味又是很微妙的,似乎并不故意要去取悦任何人

④所以,我们常常称美丽的隐逸的少女,或隐居山中鄙视名利权势的大学者为“空谷幽兰”

⑤如果它被人们移植在城市里,它须顺自然的本性生长起,否则便合枯萎而死

17.随着时代的发展,越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

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请你针对这一现象,拟一条推广汉字书写的宣传语。

要求:

主题鲜明,简明生动,不少于10个字,不多于20个字。

(4分)

18.请根据杜甫《登高》里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个场景。

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④60字左右。

(5分)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包氏父子

张天翼

老包①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带上,慢慢念着。

象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牟信封瞧了老半天。

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xx中学高中部缄”。

“露,封,挂,号,”他摸模下巴。

“露,封,……”

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愈似的,抬起脸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轴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象傍晚那么黑。

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

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象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古”。

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

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

”胡大一走进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

……不要吵,不要吵。

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

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

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

四元。

讲义费:

十六元。

……损失准备金:

……图书馆费:

……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忿第二遍。

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一块。

读完一行,就一瞧天。

“制服费!

……制服费:

二——二——二十元。

……学生除——除一一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

瞧瞧胡大。

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一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

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

全身象有——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制服费!

“什么?

”胡大吃了一惊.

“唔,唔。

唵。

制服就是操衣,他知道。

上半年不是做过了么?

他本算着这回—共得缴三十一块。

可是这二十块钱的制服费一加,可就……

突然——磅!

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

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

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

就是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

“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么?

那个没言语,只膘了胡大一眼。

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眼睛扫到了他老子手里的东西。

“什么?

”他问。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头把眼镜取下瞧着包国维,手里拿着的三张纸给他看。

包国维还是原那姿势:

两手插在裤袋里,那件自由呢的棉袍就短了好一截。

象是因为衣领太高,那脖子就有点不能够随意转动,他只掉过小半张脸瞅了一下。

“哼。

”他两个嘴角往下弯着,没那回事似地跨到那张方桌跟前。

他走起路象个运动员,踏一步,他胸脯连着脑袋都得往前面摆一下,仿佛老是在跟剐人打招呼似的。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

“怎么又要留级?

“郭纯也留级哩。

’:

那小伙子脸也没回过,只把肚子贴着桌沿。

他把身子往前一挺一挺的,那张方桌就咕咕咕地叫。

老包轻轻地问:

“你不是留过两次级了么?

没答腔,那个只在鼻孔里哼了一声。

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

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

《我见犹怜》②。

沉默。

房里比先前又黑了点儿。

地下砖头缝里在冒着冷气,老包两只脚仿佛踏在冷水里。

老包把眼镜放到那张条桌的抽屉里,嘴里小心地试探着说:

“你已经留过两次留级,怎么又……”

“他喜欢这样!

”包国维叫了起。

“什么‘留过两次留级’!

他要留!

他高兴留就留,我怎么知道!

外面一阵皮鞋响:

一听就知道这是那位表少爷。

包国维把眉毛扬着瞧着房门,表少爷象故意要表示他有双硬底皮鞋,把步子很重地踏着,

敲梆似地响着,一下下远去。

包国维的小腿荡得利害起,那双脚仿佛挺不服气——它只穿着一双胶底鞋。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别人眼睛盯到了书上:

别打断他的用功。

包国维把顶着桌沿的膝头放下去,接着又抬起。

他肚子里慢慢念着《我见犹怜》,就是看到一个标点也得停顿一两秒钟。

有时候他偷偷地瞟镜子一眼,用手抹抹头发。

自己的脸子可不坏,不过嘴扁了点儿。

只要他当上了篮球员,再象郭纯那么——把西装一穿,安淑真不怕不上手。

安淑真准得对那些女生说:

“谁说包国维象瘪三!

很漂亮哩。

【注】①老包,小说中“包国维”的父亲,一个公馆内的老仆人。

②《我见犹怜》:

流行于当时的庸俗小说。

19.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中“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象傍晚那么黑。

”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

20.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分)

(1)象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

(2)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21.请概括分析文中“包国维”这一人物形象。

(4分)

22.本文描述了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望子成龙的故事,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故事表现的主旨也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你的观点呢?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吴宓的1944

①对吴宓先生而言。

1944年是他生命里最逍遥的一个年度——这一年的夏天,他获得了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的国内带薪一年假期,他接到这个消息是在1944年的9月初,而在此之前的8月20日,恰恰是他50岁的生日。

②这一年的春天,和所有颠沛流离到大后方的大学教授一样,吴宓先生在昆明的清华大

学(西南联大)艰难而且庄严地为华夏土壤培养“知识的种子”。

这个时候的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日本军队的飞机已经没有能力轰炸昆明,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正在对日伪展开反击,原的西南联合大学也悄悄地分裂,几所顶尖学府虽然名义上还在联大的招牌下,暗地里却各自为政,各自发展。

这一年是昊宓先生在清华任教的第三十个年头,也是最后一年。

③1944年的春天,吴宓先生在艰苦的环境里写成了三部英文版著作:

《世界文学史大纲》、《欧洲文学史大纲》和那部见解独到的《文学与人生》。

也正是为了校订修改和翻译成中文,以培育桃李为己任的吴宓先生才接受了校长梅贻琦的休假建议。

也有人说,吴宓先生之所以接受休假是因为和当时的系主任陈福田发生了激烈争执,二人矛盾重重,无法共事,天性率真的吴宓教授才动了离开清华的念头,于是,1944年的9月23日吴宓先生离开了风景如画的昆明,经过贵阳到遵义的浙江大学,会见他的哈佛同窗竺可桢、梅光迪。

10月13日,吴宓先生从遵义出发去重庆,和茅以升、潘伯鹰会面后,马不停蹄地赶到成都的燕京大学,去见他亦师亦友、寤寐思之的陈寅恪。

④关于吴宓、陈寅恪二先生的友情,实在是中国学界的一段佳话。

在“文人相轻”、动辄诋毁诽谤的新文化以降的学者圈子里,吴陈二人的友情堪做万世楷模。

且不说二位先生留学海外期间的真挚友谊,且不说共事清华的巅峰岁月,且不说1944年吴宓先生竞为了能够和陈寅恪先生做同事而留在燕京,且不说1961年吴宓先生南下广州拜会睽违16年的陈寅恪;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1971年,被摔断腿、被批斗到凡近心理崩渍的昊宓先生曾着极大的政治压力,给中山大学“革委会”写信,询问中山大学最大的“反动学术权威”陈寅恪的下落。

吴宓先生根本不知道,陈寅恪夫妇早在两年前悲愤去世。

60年后的2004年,作家叶兆言写到吴陈这一段情谊,动情地说:

“友谊有时候正是因为距离,因为离乱,会产生特殊的美感。

⑤1944年整个漫长的春天,吴宓先生都住在昆明大西门附近一栋老式木制楼房的阁楼里。

每天从学校回,吴宓先生要爬50多级楼梯,扶手已经很老了,像是经过了一百年,仿佛稍一用力就能拉倒。

吴宓先生每次爬楼梯的时候心里总在嘀咕,“是它扶我还是我扶它”?

战时的大后方没有电灯,晚上吴宓先生只能屏气吞声,慢慢地摸上楼去,像一条史书里的蠹鱼,没有丝毫的波澜。

和昆明所有阁楼一样,屋子中间高四面低,吴宓先生进到屋里必须低头弓腰,才能过他一桌一椅一床一书架的教授日子,而他的三本英文著作,正是在这里写成的。

⑥就在吴宓先生即将离开昆明的时候,几名研究生去看他,好客而又寒酸的吴宓先生带着弟子们上街下馆子。

先生要菜单子,对照墙上悬挂韵菜谱,亲手在点菜单子上写上菜名和单价,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认真地计算总数,把钱数算好,和自己口袋里的钱数相符、不超,这才交给堂倌下厨。

⑦昆明的晚上有雾,师徒一行出得饭馆,光滑整齐的石板路在雾气里湿漉漉,雾蒙蒙。

学生拥着老师,像一群依恋母亲的孩子。

吴宓先生穿长衫,戴礼帽,携一文明棍,在那样一个浓雾弥漫的晚上走在薪火相传的古道上,所有的喧哗和市声都被雾气清洗。

没有人知道吴宓先生想什么、看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是对先生无比的依恋和浓浓离情,夜色渐深,两旁商铺的檐角偶尔有水滴滴落,打在同学的头上,打在吴宓先生的帽子上,打在后人记忆的湖面上,直到如今还在泛起层层涟漪,荡漾成1944年有关吴宓、有关清华、有关抗战、有关知识分子的种种回想。

19.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吴宓的性格特征。

(4分)

20.文中画线句子含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4分)

吴宓先生穿长衫,戴礼帽,携一文明棍,在那样一个浓雾弥漫的晚上走在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