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320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docx

《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docx

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

 

2018年社区生鲜超市行业全食超市分析报告

 

2018年9月

定位有机食品,高端生鲜超市典范。

20世纪70年代随美国肥胖人群比例大幅提升,居民对于有机和健康食品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顺应趋势全食超市于1987年建立,历经约40年发展,从奥斯汀一家小型的经营有机生鲜的超市成长为北美最大的有机生鲜连锁集团。

公司主打天然和有机食品,生鲜与熟食占比超过65%,主要服务于高端客群,截至2017财年公司实现营收规模160亿美元,门店数量达456家,公司经营门店平均单店面积3800平米,单店年营收约3500万美元,坪效约为9200美元/平米,毛利率约为35%,净利率中枢约为3.5%,单店净利润中枢约为70万美元。

高端客群为主,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全食因主打有机生鲜,定位相对高端,所针对消费者居住分散,且对于商品品质要求较高,因此在选址、商品采购、配送、门店运营等多环节均进行更精细化的选择和运营:

选址标准明确,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群体,辐射区域居民群体20万人以上,物业面积不小于2500平米等;采购流程严格,精选有资质供应商、门店设定灵活订货权、具体团队品类负责制、前中后督查;合理安排配送方式,平均每个物流节点支持40家门店,针对不同品类分别采用中转配送或农户直送的方式保障效率;门店运营强化客户点对点精细服务,保障客户粘性。

市场高度分散,并购联合打开格局。

有机生鲜超市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且因受制于供应链和管理能力均以小型单体超市运营为主,全食超市为扩大市场持续推进外延并购,且秉持先发达地区后农业省的拓展思路,全食总门店中并购整合门店占比高达45%。

同时,在全食超市进入发展后期,同店增长开始面临提升压力,采用两方面策略提升效益:

1)推出低定位的超市品牌开拓新的需求市场;2)联合亚马逊拓展线上业务,以突破高密度客群市场限制,采用线上结合配送以拓展相对零散的目标客户群。

一、定位有机食品,高端超市典范

1、健康需求爆发,有机消费兴起

有机食品也叫生态食品或生物食品,是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的统一提法。

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的主要不同在于其采用了生态良好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等,因此公认比非有机食品更加健康。

有机食品并不限于一般杂粮蔬菜等品类,也包括有机水产品、有机茶产品、有机奶粉和有机水果等。

20世纪50年代,美国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才开始出现划分,在此之前不存在机械化和农药及杀虫剂的运用,因而农作物无有机与非有机之分。

1950年后,工业化的耕作方式开始被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尤其是1965年农药的广泛使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同时美国工业化快餐起源于1950年左右,利用工业化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食品快速进入市场,但工业化食品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肥胖疾病,自1975年开始,美国成年人和儿童的肥胖率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由于工业化食品带来的健康问题,美国越来越多的对生活质量关注度较高的消费者开始选择有机食品。

20世纪70年代,消费者对于有机和健康食品认知度广泛提升且迎来需求释放,有机食品零售市场也快速崛起,Amrion等有机食品零售企业在70-80年代集中涌现,其中1978年全食超市诞生。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国会通过《有机食品法案》后,美国有机食生鲜行业进一步规范,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

该时期内,不符合法案要求的零售商逐渐被排除出市场,行业呈现“区域竞争”和“供需失衡”的态势,即全美各区域内都有地区性的龙头企业,但同时各龙头的市场优势地位不明显,同时,有机农业从业者的严重不足、农户与零售商缺乏合作等供应问题导致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机生鲜食品价格一直较高,受众群体也相对受限。

截至2016年美国有机食品销售额约为400亿美元,同比增速已经放缓至个位数,其中行业集中度已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截至2016年行业CR6达到73%,且专业连锁市场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其中专业连锁超市全食超市销售占比33%,TraderJoe’s销售占比19%,秧苗农贸市场销售占比4%,FreshMarket销售占比2%;而综合性超市沃尔玛销售占比9%,克罗格销售占比6%。

2、精耕并购双击,高端市场龙头

全食超市于1978年由约翰·麦基创办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

麦基在大学期间发现学校内存在多家健康饮食协会,而这些协会在当时主流消费人群中均具有广泛的基础,意识到以有机食品为代表的健康饮食及其生活方式将成为趋势,因此创办全食超市。

全食超市创始初期仅19名员工,后1980年与同城另一家超市合并,之后以奥斯汀为中心,与周围的多家商超合并整合,逐步成为德克萨斯州有机超市领导者,之后于1988年首次在德州外区域开店,开始扩展区域。

1992年全食超市成功上市,2002年开启海外扩张战略进军加拿大市场,2009年成为全美首家通过有机认证的超市,2016年全食针对新的消费群体创新性的推出新的中低端超市品牌“全食365”,进一步拓宽消费者覆盖范围。

截至2017年,全食超市业务已经覆盖美国全境、加拿大、墨西哥等市场,营业收入达160.30亿美元,净利润为2.45亿美元,截至2017年7月门店数量达456家,其中美国42个州444家门店,加拿大13家门店,英国9家门店。

同时,全食超市已经形成不同定位的三大超市品牌体系,并以生鲜食品与熟食品类为主打。

二、高端客群为主,彰显精细管理

全食超市主打有机生鲜食品,定位相对偏高端,所针对消费者属于少数群体所以居住相对分散,且对于商品品质要求较高,因此在选址、商品采购、配送等多环节均需进行更精细化的选择和运营。

1、定位:

高收入高文化人群,选址分散

全食超市以有机生鲜经营为主,而有机食品由于种植工艺较为复杂、供应稀缺,价格平均通常比非有机食品高出20%-30%左右,所以全食的目标客户要求为相对偏高收入客群,选址聚焦经济较发达区域,紧贴高净值高文化水平目标人群的聚居区,以更好的锁定消费客流。

具体来看,全食的目标区域开店条件相对较高:

一方面要求目标人群通常为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产阶级,经测算此类高净值客群在全美所有消费者中所占的比例仅为27%左右;同时要求相应辐射区域内有20万人以上的居民群体,且存在不小于2500平米的开店面积的物业位置。

为保证单店经营效益,全食设定相应严苛的选址要求,也决定了全食超市的门店较为分散,公司绝大部分州的开店数量少于10家。

具体来看,全食的门店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

一方面公司约接近一半的门店开设在加利福尼亚州、马萨诸塞州、佛罗里达州、纽约州、伊利诺斯州、得克萨斯州等6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州,同时在经济发达州中,全食超市一般偏好开设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在较偏僻地区和商业成熟度低的地区开店较少,例如全食超市在加利福尼亚的几大城市和波士顿城市群密集开店,但中部农业州开店较少。

另一方面,如爱达荷州、艾奥瓦州、缅因州、密西西比州等州截至目前均只开有1家门店。

所辐射区域内存在一定比例且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群体为全食选址核心,而非由区域内整体客群密度单一指标决定。

以纽约地区为例,全食超市在纽约的布局呈现非常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在曼哈顿上城和下城分别开设了4家与5家店,在邻近曼哈顿的威廉斯堡附近开设1家店,而在皇后区和法拉盛则1家未开。

曼哈顿地区为纽约的核心商务区,美国的大多数投行、券商、银行和大型跨国企业均在此设立总部或办公区,平均薪酬超过20万美元/年,该区域不仅是纽约乃至全美平均薪资最高的区域,亦是全美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人口密度高达27826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布鲁克林区的14649人/平方公里和皇后区的8354人/平方公里。

而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多为贫民区,不仅薪资收入水平较低,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且人口较稀疏,目标客群数量和相应居民购买力均不足,因此不符合开店条件。

相比而言,加州帕萨迪纳市整体人口密度极低,每平方公里不足2300人,但全食超市依然在此开店,主要由于帕萨迪纳是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城市,虽整体人口密度低,但汇集了全美最顶尖的理工类学术人士,高收入与高知识群体占比较高,具备开店的基础。

我们认为由于全食超市以有机生鲜食品为主打,适用的客户群体相对有限且较分散,决定全食超市的门店选址区域分化且网点较为分散,对于选址的把握能力要求较高外,同时对于公司的商品质量把握、物流配送及门店客群服务等多环节的运营管理提出较高挑战:

1)由于适用消费者为偏高端群体且知识储备较高,所以对于食材的品质要求更高,同时由于以生鲜为主,上游较为分散且集中度较低而非标程度较高,质量的把控难度较高;2)由于门店分布不均衡,网点较为分散,且生鲜食材为主,对于物流节点的安排和配送时效的把握能力要求较高;3)由于门店所覆盖客群为区域内较高端客户且此类客群占比相对较少,所以如要保证持续较优的门店效益,则在客户的转化率和复购率上要求较高,相对应对消费者提供给更优质服务以保证客户粘性则显得至关重要。

2、采购:

把控产品质量,严格采购标准

在产品方面,由于全食所面对的消费群体高端且门店分散,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同时门店分散使得供应商呈现小型化,而供应商分散带来的问题是难以实现产品管控流程的标准化,且质量较难控制。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且应对供应商分散化的问题,全食超市在供应链连全流程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批把控:

商品进场前,全食超市针对每家供应商都进行审批和调研,并针对每批次生鲜食品可操作性较强的质量控制检查表;在门店销售和售后方面,全食超市分别建立了与超市员工息息相关的检查制度以及事后的召回制度,分别实现了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与反馈强化。

事前控制方面,严格控制供应商的准入。

在纳入合作供应商之前,想加入公司供应商的申请者需要填写多达39页的详细申请表格,其中不仅包含了针对美国农业部禁止有机食品使用的抗生素、防腐剂等成分的问询,还包括对于国家并未立法禁止,但全食不建议添加的成分的问询。

除此以外供应商还需要填写对于土地轮种情况、施化肥情况和动物喂养情况等与食物本身状况等并不直接相关的信息。

而在提交后,全食超市会委派专人实地考察动物的喂养情况或蔬菜的种植情况,调研完毕后,全食超市再结合供应商提供的申请对供应商进行相应分级。

采购环节,为保证门店的供应及时且具备本地化特色,赋予每个门店经理有一定的采购权力,并由采购经理执行产品质量控制标准。

全食超市允许超市经理可以根据门店所在地区的特色和饮食习惯的不同,自行采购一部分当地食品,这一比例日常情况下会达到全食超市所有库存的10%到15%,而在秋天收获旺季本地化的比例可能会高达60%-70%,且每个门店年均有20%到50%的商品不会与其他门店重复。

而在产品采购时,全食要求所有门店经理都要对照总公司下发的采购检查表,确保门店分散采购的每批次生鲜商品都符合要求。

门店销售环节,在商品上架销售方面,每个门店都将所有员工分为若干个负责不同商品品类的小型团队,每个团队负责责任范围内商品的上架销售和下架。

全食超市对每个门店不同类别产品的存放周期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售商品超过规定日期会由负责团队进行下架,同时,一旦发现分散采购的某批次食品售出后被监管部门或供应商自身检测到含有过敏原等虽不影响商品品质但存在潜在风险的成分,全食超市也会立即启动召回机制,并在网上公示,最大程度保证各个门店商品品质的统一和消费安全。

为保证门店产品质量管理的执行情况,总部设有专门的质量监督委员会对门店进行采购巡回检查。

在门店各级员工品控职责清晰的基础上,公司还会由总部不定期派遣质量监督委员会负责对各门店采购巡回抽查,最大限度降低出现问题的可能。

在这种互相牵制的品质监管机制得到较好执行的情况下,全食超市的质量事件发生率几乎为零,而得益于全食对高标准的坚持和大力宣传,全食超市的许多标准已经被业界接受,且其订立的多项严格标准已成为行业公认的质量体系典范。

3、配送:

保证配送效率,合理安排节点

由于全食超市门店分布呈现两极分化和较分散的特性,所以在配送中心设置上如何保证效率与成本的均衡则面临较大挑战。

针对门店配送物流效率的问题,全食超市将经营区域按照门店数和交通发达程度分为11个经营区域,并在每一区域设置一个配送中心用于集中采购的成品的储存和配送,同时针对加州、德州和纽约片区3个开店较密集的区域再各增设1个中央厨房,用于生鲜的大批量集中处理,以节省商品到店后处理的时间,同时集中处理下较大程度的节省门店分布处理的成本。

从全食的扩张路径来看,其每新进入一个区域,就会在该区域设置一个配送中心,全食超市的配送中心建设是和区域而非门店数量配比的,数量随着全食经营区域的划分而调整。

截至目前全食每个配送中心平均支持40家左右门店的配送,相比于2000年左右提升两倍多。

在此基础上,公司针对不同品类采用不同的配送方式:

针对冻干食品、各种非易腐商品和开店极为密集区域的易腐商品经由配送中心统一配送至各个门店,而针对开店较为稀疏区域的生鲜商品的配送则由农户直接配送到店。

针对区域内分散采购的生鲜等品类的配送,全食为了保证配送效率和成本,规定门店分散采购的商品来源必须在以门店为中心的半径32公里范围内(即约半个小时左右车程),采取这种方式将配送重心前移至门店,既保证与上游分散化农户的对接便利,缩短了配送时间,保证生鲜食品在最短时间内上架销售,同时避免在配送过程中存在过多损耗。

4、门店:

增强顾客粘性,完善服务体系

由于全食超市主要目标客户为高收入高文化层次人群,这部分消费者在全美消费结构中本来占比仅27%左右,而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整体人口密度较低的环境下,各个门店的辐射范围内目标消费者数量更为有限,因此更好地维护好与所覆盖区域内目标客群群体的关系则对于全食超市这类偏高端定位超市显得尤为重要,而保证服务质量则是增强客户粘性的必要措施。

全食从创立初期以来就针对目标客群的需要,力争用优质和高效率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满意。

为此全食超市建立了比较详细的服务标准,力争实现消费者主要需求的最快反应。

在服务标准建立的基础上,全食还通过线上社交网络的方式以及在门店设置专员与消费者对接的反馈交流机制,以确保消费者的需求能够恰当及时的获得满足。

全食在维护客户关系方面采用的是利用多种社交网络软件与客户沟通和倾听需求的方式,全食的YouTube和Facebook官方页面通常于第一时间发布有关超市的重要信息,以便客户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超市的新动向,同时向消费者传递公司对消费者的透明态度,全食在脸书Facebook上的粉丝数逾1300万,每次信息发布都能获取不小的回应。

同时全食进一步强化门店与消费者对接节点上的反馈与关系维护,全食超市在每个门店都设立“社区经理”岗位,专门负责客户关系的管理与维护,主要负责客户意见的听取与处理,并将信息反馈给公司总部。

同时公司每位基层员工都有类似于“对口”的机制,即每位员工负责社区内的数名到数十名经常性客户,不定期向客户推送信息,同时积极听取常客的意见,这些员工都统一接受公司的训练,学习如何更好的管理社交网络账号以及如何使用社交网络与客户更好地交流和提供服务。

而门店高度分散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门店服务的监督管理变得相对更加困难,服务标准也无法实现高度统一,为强化管理的落实有效性,全食在员工薪酬机制上建立透明且与服务质量绑定的制度。

全食超市在建立消费者服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薪酬透明”和“团队经营制度”,用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且高度透明的工资激发员工的忠诚度,并将门店的服务质量带来的结果和员工的绩效全面挂钩。

全食在员工基本薪酬方面,给集团所有员工提供高于行业竞争对手的时薪并公开所有员工和管理层的工资信息,同时最大限度保持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薪酬平衡。

普通员工可获知其他任何人工资信息,如果对工资存在异议可以向上级甚至治理层提出申诉;公司规定高管工资最高不能超过普通基层员工的19倍,这一工资差远小于其同业竞争对手。

薪酬的公开与均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以及提升服务品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积极性,并保证员工更好的履行公司对服务的各项要求,甚至主动做到更好,最终使公司所有门店的服务都达到较高水平。

全食超市将每个门店的所有员工都划分为一个团队,在产品陈列、人员招聘等细节决策上享有自主权,而全团队则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且奖金与门店业绩高度相关。

新入职的员工只有经过团队2/3以上员工同意才能度过试用期成为全食正式员工,从而杜绝了经理层级对于员工任免的干扰,保证了员工团队的质量。

在每个考核期末,超过公司对团队业绩期望的团队会获取奖金,未达到业绩期望的团队会面临取消股权激励、降薪甚至辞退的惩罚手段。

除业绩考核外,公司也会将每门店总销售额的5%归属于每个门店的销售团队。

不仅如此,全食超市还使用股权激励和业绩挂钩的方式来保障员工的服务质量。

每个员工在累积到约六千工时或三年工作期限后,均会获得公司给予的一定数量的公司限售型股票,普通员工取得股权的数量平均占到每年公司所分发给内部人士股票的绝大多数。

而每年公司员工可以从该股票取得的收益全部来自于公司的业绩表现所带来的分红,更激发了员工提供更好服务的积极性。

在此模式下,全食超市的所有员工均能更尽力提升服务和业绩,最终实现各门店服务的高水准。

在服务标准设立和多种方式确保服务质量和落实效果的战略布局下,全食超市在较少目标客群且增量客群较少的背景下,保持了强劲的内生增长,公司人效始终高于同行,且在2012年以前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保持较高的同店增长。

同时,全食超市在独立第三方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中一直处于商超子行业的领先地位。

供应链等发生在销售前端的只是满足存货周转的需要为全食的供货稳定而服务,真正能够为全食带来收益的是其目标客群粘性的提升对于销售的拉动,而全食为提升消费者黏性而采取的方式包括开发包括“WholeFoodsMarket”、“Engine2”和“365EverydayValue”等五种自有品牌,用需求细化的差异化商品吸引消费者以及创造性的推出“零售+餐饮”新业态。

首先,全食超市增加消费者黏性的一个方法是向消费者提供独特的、细化需求的产品。

全食有大量的自有高端有机饮食品牌,且自有品牌的SKU在全食所有SKU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例。

除“365EverydayValue”外均为高端品牌,定价较高,每种品牌均针对消费者的某种特殊需求:

Engine2和WholeFoodsMarket两大品牌,前者偏重于功能性,后者偏重于特殊饮食习惯,都专注于非常细分的市场,而该细分市场其他有机超市未涉及,从而避免了平行产品竞争,并与旗下低端品牌在定位上形成了互补。

全食超市提升消费者粘性的另一方法是建立独有的“零售+餐饮”。

与其他有机生鲜连锁超市相比,全食超市一个很明显的不同点是其售卖的商品结构中生鲜熟食比例较高,尤其是即食性餐饮比例大大高于同业其他竞争对手,占比接近20%,而其他生鲜超市的熟食比例较低,对收入和利润的贡献比较微小。

全食相对于同业更高的生鲜和熟食比例由其定位决定。

对美国各收入阶层消费行为的跟踪调查显示,相对于大众阶层,美国中产阶级更倾向于以在外就餐的方式进行饮食消费,尤其是速食类等“餐厅外”饮食消费,而对于购买生鲜回去自行加工的倾向则正好相反。

全食在每一家单独开辟饮食专区,提供“有机快餐食品”。

在饮食区,全食超市提供已经制作完成的即食熟食和成品饭菜等,主要有沙拉、热菜、汤等副食和披萨、面包等主食,顾客也可以仿照超市购物的模式,自己在超市挑选好生鲜食品,再拿到餐饮区交给厨师制作,等待一定的时间后再享用成品。

另外,在某些门店,全食超市还与星巴克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邀请星巴克入驻餐厅饮食区,以满足不同时间段、不同年龄段消费者和不同饮食偏好的需要。

与通常超市为内核的购物中心运用“零售带动餐饮”的模式不同,全食使用这一模式是典型的“餐饮带动零售”,通过消费者到店就餐为消费者提供其他零售商无法提供的购物体验,增加客户粘性,使消费者愿意承担一部分溢价以享受全食超市的服务。

三、市场高度分散,收购开拓格局

在70-80年代有机生鲜行业迸发期,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且由于受限于供应链和管理能力均以小型单体超市运营为主,而随着全食超市在德州奠定一定基础,且运营模式走通后,全食超市开始启动外延并购,且秉持着先发达地区,后农业省的并购扩展思路,全食以并购扩张的方式从创立初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截至2016年9月底全食超市总门店数达456家,其中并购整合而来的门店达到206家。

在全食以并购拓规模的历程中,主要实现拓区域与拓品类两方面的战略意图,具体而言:

拓区域方面:

1988年前的经营初期,全食超市专注于本土发展,主要以整合周边区域性超市为主,门店数量相对较少,但均与城市周边的供应商存在良好的合作关系;1988年后,全食主要专注全国市场的扩展,倾向于收购在区域内具备较强竞争力,客群基础稳固的有机连锁超市。

拓品类方面:

全食超市会选择具备非常独特产品基础的小型超市,以较快的丰富全食的产品结构,如1992年收购的Bread&Circus是美国东北部地区最大的天然食品零售商,而AllegroCoffee和MerchantofVino虽分别只拥有2家店,但分别拥有全食超市不具备的有机咖啡供应基地与有机酒类酿造基地。

总体来看,全市的收购对象多为在某一州或某个大中型城市经营较持久,经营状况良好,具备一定忠实客户群体的区域生鲜龙头。

1、打入成熟社区,整合实现快速收编

90年代以后,有机生鲜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各个区域已经形成了具备市场优势地位的地方性区域龙头。

而全食的定位决定了其需要将门店开设在高端社区核心地带以保证稳定的客流,而高端社区通常配套及周边规划较完善,新的商业难以新进入,而全食超市如需要开拓新增市场则必须通过整合方式。

以旧金山为例,旧金山上城区(Uptown)是旧金山富裕阶层的聚居区,城区在1989年旧金山大地震后重建并对商业区、居民区和城市休闲区域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生活配套齐全,坐落着包括旧金山联合广场、唐人街在内的多个知名高端街区,而90年代加州区域的中型有机食品零售商FreshFields在重建后就已经赶在全食进军加州市场前抢占了多个商超点位,基本锁定了加州所有高端社区,到1996年全食准备进入加州区域时,已经没有符合全食超市选址条件的不动产可供选择,而收购FreshFields则可以获取其在包括旧金山在内的多个选址符合要求的门店。

就全国市场拓展来看,全食超市以收购方式进行的市场开拓主要集中于成熟社区市场。

收购的门店多位于东岸和西岸及中西部重工业州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全食试图进入新区域时,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早已有区域龙头占据有利选址,而全食在同期收购区域中型连锁有机商超的方式则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取紧贴其目标客群的店面。

收购也可以帮助全食超市获取富有经验的员工,全食只需进行很少的教育就可以转换为全食的员工,减少了全食超市为进入新区域而需要额外付出的招募与培训员工的成本。

2、供应商较分散,协同价优锁定关系

全食超市在进入新区域以及在进入新区域后大规模收购的另一个原因是获取上游供应链的需要。

有机市场行业上游商品供应商较分散,呈现小型化和本地化的特征,同时在美国90年代广泛存在的本地有机商超已经与当地农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关系。

作为市场开拓者在进入新区域时,全食超市在较快的建立本地化的且稳定的供应链关系过程中,更多的选择收购整合的方式。

全食超市在收购之后均实现了对原有供应链的继承和发展。

收购后,全食超市无需为自己的分散采购策略再次联络本地供应商,而可以视情况选择继续沿用,省去了重新建设供应链的成本,同时,全食超市也可以通过收购与更广泛的大小供应商建立联系,增加其供应链的应对供应环境变化的弹性。

通过区域收购整合,全食超市实现扩大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