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257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

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1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范围:

必修一、二、三、必修四第二单元考试时间:

2017.5.25

第I卷

1、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笔忘字:

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

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驭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

“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型,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

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

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

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字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

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

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

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

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

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

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

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

队战斗力。

(2)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以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

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

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

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

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

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他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

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5.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何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6.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结合

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青花瓷

左世海

当麻大急匆匆赶回村里时,他的弟弟麻二和妹妹麻花也早到家了。

昏暗的屋子里,除了盘腿坐在铺着破芦席的土炕上的娘,还有位陌生的秃顶老头。

“这是吴叔叔,你爹生前的好友。

”娘向麻大他们介绍道:

今天让你们回来,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

“啥事呀?

大老远的催人回来,我单位还忙着呢!

”麻大瞄了眼坐在炕上的老头,疑惑地问。

“可不是,有话快点说,我公司还有事要办。

”麻二有些不耐烦了。

“你们都吃公家饭,哪有我忙,早上走得急,家里猪还没喂哩。

”一旁的麻花也嘟哝道。

“他叔,还是你来说?

”母亲望了望众人,示意秃顶老头先说。

“是这样!

”老头拧灭手中的烟头,望着麻大笑笑,说,“十年前,你爹老麻和我在一个施工队干活,两人相处得亲如兄弟。

有一天下班后,老麻见一个衣衫破烂的老婆婆,蹲在路旁冻得浑身发抖,她的面前放着个挺好看的青花瓷瓶,说啥也要卖给他。

老婆婆说这是她祖辈留下的东西,为了吃饭活命,只好拿了出来。

当时,老麻看她确实可怜,一咬牙花了100元买下了那只青花瓷瓶。

“那,后来呢?

”麻大禁不住问道。

“后来,老麻又跟着施工队去了河南,我没去,临走时他把花瓶存放到了我家,说等返回时来取。

不料这一走竟然杳无音信。

直到上个月,我遇到一个和他一起打过工的老乡,才知道那年他在河南工地出了事。

唉,好人命苦啊。

老头说着,从提包里小心地拿出一个布包,捧到母亲面前,一层层打开后,果然露出一只尺余高的很好看的青花瓷瓶。

麻大、麻二和麻花见了,立即凑过脑袋来。

“这可是宝贝呀!

”老头又说,“前些日子我专门找专家看了,说这是地道的宋代官窑真品,按现今的价,少说也在50万元以上。

”老头边说边将花瓶递给了麻大娘。

麻大娘盯着花瓶,抚摸着,半晌,两行浊泪从满是沟壑的面颊淌下。

麻大等人听后呆了。

“我和你们爹是兄弟,他虽然走了,但我不能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

这不,我经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你们这个村子,这次物归原主,我也放心了。

“这……这花瓶真值那么多钱?

”麻大瞪大眼睛,紧盯着娘手里的花瓶,有些不敢相信。

“这还有假?

”老头笑笑说,“专家亲自鉴定过的。

本来,我想出50万,把花瓶留下来,可你娘非要把你们一个个都叫回来,商量后再定。

“娘,我看卖了吧!

50万,值了!

”麻大说。

“娘,大哥说得对,卖了吧!

”麻二和麻花在一旁帮腔。

麻大娘看看儿女们,又望望对面坐着的老头,迟疑着,最后摇了摇头。

“这……您老糊涂了咋的?

”兄妹几个急了。

“我不卖,自有不卖的理由!

”娘抹着泪,思虑了片刻说,“你爹死了,这是他的东西,我想留个念想,有它在身边,就像有你爹陪着我一样,我不孤单。

再说,我不愿看到你们为分几个钱弄得六亲不认,家事不和,要卖也要等我死了后,你们咋分、咋闹,我不想看到。

麻大兄妹听了,面面相觑。

“你娘说得也对!

”老头插话道,“这古董嘛,越放越值钱,到你娘百年之后,就不止这个数了。

麻大兄妹听了低头不语。

老头走后麻大抢先发话了:

“娘,我看您跟我到市里去吧,这老屋走风漏气的,哪像人住的地方。

麻二赶紧说:

“娘,还是跟我到县城去,您这么大岁数了,每天还出去捡垃圾,您听听村人背后咋骂我们,说您养了几头靠不住的白眼狼。

麻花也急了,说:

“娘,跟我到镇里去吧,看看您脏的,衣服、被褥多年没人洗,都快发霉了。

去我那儿,给您换一茬儿新的。

可麻大娘始终摇着头,抚摸着那个花瓶,浊泪横流。

兄妹们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没辙了。

月初到了,麻大破天荒地提着大包小包回来了,说:

“娘,我工作再忙,以后每月也都会来看您,您想吃啥,尽管说。

麻大走后没两天,麻二也回来了,说:

“娘,以后我每月专门请假回来看您,您没零花钱和我说,我少下一顿馆子,就够您用了。

未到月底,麻花又来了,说:

“娘,这是我给您买的新衣服,您先换上,我这就给您洗被子去。

村人见麻大他们隔三岔五来看娘,都说:

“这麻婶有后福呀,早些年一个人凄惶的,没人管。

现在好了,俺以后老了要是能像她这样,就知足了……”

麻大娘听后,嘴上笑着,眼窝不由又淌出几滴眼泪。

两年后的一天早晨,麻花突然给麻大打来电话,说:

“出大事了,咱娘屋子烟囱倒烟,昨夜她一氧化碳中毒,等人发现时,已经去了。

麻大听后立即驱车赶回村子。

安排完娘的后事,麻大、麻二和麻花迫不及待地取出娘珍藏的那个青花瓷瓶,话不过三句,就吵闹起来。

在麻大娘的坟前,一个秃顶老头一边烧纸,一边喃喃念叨着:

“老嫂子,放心走吧。

要不是我当初编了个故事,给你一个假古董,你这晚年咋活呀!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麻大娘先是因丈夫早逝、儿女不孝而生活孤苦,但丈夫生前好友送来一只宋代青花瓷瓶使她

的生活出现转机,幸福地度过晚年。

B.麻大兄妹开始对青花瓷瓶的真伪是有怀疑的,但秃顶老头说已请专家鉴定过是真品,他们就

不再怀疑,而真心对麻大娘孝顺起来。

C.麻大兄妹听了娘不愿卖青花瓷瓶的理由后虽面面相觑,但也算理解娘的做法。

特别是麻大最

懂娘的心思,抢先要接娘跟他到市里去住。

D.小说的对话描写很成功,作者用典型化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极富艺术感染力。

E.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但意蕴深远,作者通过写麻大娘因为一个青花瓷瓶而命运好转的故事,

突出了“该怎样赡养老人’这一社会问题。

8.小说描写秃顶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9.针对秃顶老头用假青花瓷瓶来帮麻大娘赢得儿女赡养的做法,有人认为这样做得对,有人认为

不该这样做。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

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张唐谓文信侯曰:

“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

‘得唐者,与百里地。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文信侯曰:

“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

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

”甘罗曰:

“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

“去!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

”甘罗曰:

“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

“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卿曰:

“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曰:

“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张卿曰:

“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甘罗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

”曰:

“知之。

”甘罗曰:

“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

“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

“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

“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曰:

“闻之。

”曰:

“闻张唐相燕欤?

”曰:

“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秦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相关链接:

①相传项橐七岁时就曾难倒过孔子;②武安君:

白起,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③应侯:

范雎,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10.下列断句正确一项的是()(3分)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

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

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

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

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卿”是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后,被赵王拜为上卿。

B.“乘”,量词,古时一车五马为一乘。

乘车驾五马,所以,“乘”有时作为“五”的

代称。

C.“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此文是将爵位赐给甘罗。

D.“质”或“质子”,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3分)

A.秦始皇派遣张唐到燕国去任相国,但张唐曾带兵攻打过赵国,他觉得赵国一定会怨恨

自己,对自己不利,所以以此为借口推托。

B.张唐不敢去,吕不韦虽然心里不快,但没也没有办法勉强他,结果年仅十二岁的甘罗

看出了吕不韦的心事,主动请求去说服张唐。

C.甘罗用武安君白起得罪了吕不韦,结果被吕不韦逼死的例子警告张唐,如果他不听吕

不韦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

D.甘罗在出使赵国时,仔细分析了秦、赵、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劝说赵王割给秦国五

座城池,后来秦国还不费吹灰之力就又取得了原属燕国的十一座城池。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译文:

(2)甘罗说赵王曰:

“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②,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③年最少,窣地④春袍,嫩色

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⑤,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

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

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杳:

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③庾郎,指南朝梁代时年少

成名的文士庾信。

这里借指离乡宦游的才子。

④窣地:

拂地,拖地。

窣(sū),突

然,出其不意。

⑤王孙:

贵族公子。

这里指草。

多年生,产于深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做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

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D.“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的春色,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顺畅,寄寓了个

人的身世之感。

E.“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1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

的句子是“,。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

小的语句是:

,。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食品加工企业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合作,社会各界

也应该积极参与,双管齐下,把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B.英国《金融时报》指出,2013年的中国经济增速超过了预定目标,中国经济在主动调

控的背景下取得了增长,这样的成绩可圈可点。

C.近日,一则消息被炒得沸反盈天:

著名品牌赛百味、星巴克出售的食物,含有名为“偶

氮甲酰胺”的食品添加剂,这种添加剂也被用于制作瑜伽垫和鞋底。

D.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言:

心之何如,犹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

人,除了自渡,他人望尘莫及。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教育部正深入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继续保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B.每年春夏之交,发热患者增多。

有的医院为使患者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年龄段挂

号,患者及其家属都感到满意。

C.该校狠抓教学质量,重视校园文化,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教学骨干,所产生的效果在全

省产生强烈反响,纷纷前来学习。

D.乘坐高铁是现代人出行方式之一,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旅客如果乘坐高铁,从合

肥到深圳,大约仅需要8小时左右。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爱纯真浪漫,;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

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

生活,。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④②D.①④③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

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

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②,因此我国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