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炼铁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1987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炉炼铁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炉炼铁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炉炼铁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炉炼铁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炉炼铁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炉炼铁基础知识.docx

《高炉炼铁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炉炼铁基础知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炉炼铁基础知识.docx

高炉炼铁基础知识

高炉炼铁基础知识

LT

一、高炉生产概述

1、生铁的定义及种类?

生铁与熟铁、钢一样,都是铁碳合金,它们的区别是含碳量的多少不同。

一般把含碳量小于0.2%的叫熟铁,含碳量0.2—1.7%的叫钢,含碳1.7%以上的叫生铁。

生铁一般分三类:

炼钢铁、铸造铁以及作铁合金用的高炉锰铁和硅铁。

2、高炉炼铁的工艺流程由哪几部分组成?

在高炉炼铁的生产中,高炉是工艺流程的主体,从其上部装入的铁矿石、燃料和溶剂向下运动;下部鼓入空气燃烧燃料,产生大量的还原气体向上运动;炉料经过加热、还原、熔化、造渣、渗碳、脱硫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最后生成液态保护渣和生铁,它的工艺流程系统除高炉主体外,还有上料系统、装料系统、送风系统、回收煤气与除尘系统、渣铁处理系统、喷吹系统以及为这些系统服务的动力系统。

3、上料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包括:

贮矿场、贮矿仓、焦仓、仓上运料皮带、矿石与焦碳的槽下筛分设备、返矿和返焦运输皮带、入炉矿石和焦碳的称量设备、将炉料运送至炉顶的设备等。

4、装料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受料罐、上下密封阀、截流阀、中心喉管、布料溜槽、旋转装置和液压传动设备等。

高压操作的高炉还有均压阀和均压放散阀。

5、送风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鼓风机、冷风管道、放风阀、混风阀、热风炉、热风总管、环管、支管、直到风口。

6、煤气回收与除尘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包括炉顶煤气上升管、下降管、煤气截断阀或水封、重力除尘器、布袋除尘器。

7、高炉生产有哪些产品和副产品?

高炉生产的产品是生铁,副产品是炉渣、高炉煤气和炉尘(瓦斯灰)。

8、高炉煤气用途?

高炉煤气一般含有20%以上一氧化碳、少量的氢和甲烷,发热值一般为2900—3800kJ/m3,是一种很好的低发热值气体燃料,除用来烧热风炉以外,还可供炼焦、均热炉和烧锅炉用。

9、高炉炉尘有什么用途?

炉尘是随高速上升的煤气带离高炉的细颗粒炉料。

一般含铁30—50%,含碳10—20%,经煤气除尘器回收后,可用作烧结原料。

10、高炉炼铁有哪些技术经济指标?

1)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η:

指每立方米高炉有效容积一昼夜生产炼钢铁的吨数,即高炉每昼夜生产某品种的铁量(P)乘以该品种折合为炼钢铁的折算系数(A)后与有效容积(V)的比值:

η=P*A/V,t/(m3.d)

2)冶炼强度I:

现已分为焦碳冶炼强度和综合冶炼强度两个指标。

焦碳冶炼强度是指每昼夜、每立方米高炉有效容积消耗的焦碳量,即一昼夜装入高炉的干焦量(Qk)与有效容积V比值:

I焦=Qk/V,t/(m3.d)

3)焦比K:

它是冶炼1吨生铁所需要的干焦量:

K=Qk/P

二、高炉用原料

1、高炉生产用哪些原料?

高炉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铁矿石及其代用品、锰矿石、燃料和溶剂。

铁矿石包括天然矿和人造富矿。

一般含铁量超过50%的天然富矿,可以直接入炉;而含铁量低于30—45%的矿石直接入炉不经济,须经选矿和造块加工成人造富矿后入炉。

铁矿石代用品主要有:

高炉炉尘、氧气转炉炉尘、轧钢皮、硫酸渣以及一些有色金属选矿的高铁尾矿等。

这些原料一般均加人造块原料中使用。

2、焦碳在高炉生产中起什么作用?

焦碳在高炉生产中起以下三方面作用:

1)提供高炉冶炼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

焦碳在风口前被鼓风中的氧燃烧,放出热量,这是高炉冶炼所需要热量的主要来源(高炉冶炼所消耗热量的70—80%来自燃料燃烧)。

2)提供高炉冶炼所需的还原剂。

高炉冶炼主要是生铁中的铁和其他合金元素的还原及渗碳过程,而焦碳中所含的固定碳以及焦碳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都是铁及其他氧化物进行还原的还原剂。

3)焦碳是高炉料柱的骨架。

由于焦碳在高炉料柱中约占1/3—1/2的体积,而且焦碳在高炉冶炼条件下既不熔融也不软化,它在高炉中能起支持料柱、维持炉内透气性的骨架作用。

特别是在高炉下部,矿和溶剂已全部软化造渣并熔化为液体,只有焦碳仍以固体状态存在,这就保证了高炉下部料柱的透气性,使从风口鼓入的风能向高炉中心渗透,并使炉缸煤气能有一个良好的初始分布。

三、高炉冶炼原理

1、为什么通常用生铁中的含Si量来表示炉温?

Si无论从液态中还原还是从气态中还原,都需要很高的温度,炉缸温度越高,还原进入生铁的Si就越多,反之,生铁中的Si就少。

生产统计结果表明,炉缸温度(渣铁温度)与生铁含Si量成为炉缸温度的代名词。

当然,有时也有

炼效果。

实践证明,虽然原燃料及技术装备水平是主要的,但是,在相似的原燃料和技术装备的条件下,由于技术操作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条件的潜力,是高炉工作者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

2、四大基本操作制度?

高炉有四大基本操作制度。

(1)热制度,即炉缸应具有的温度与热量水平;

(2)造渣制度,即根据原料条件,产品的品质质量及冶炼对炉渣性能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炉渣成分(重点是碱度)及软熔带结构和软熔造渣过程;(3)送风制度,即在一定冶炼条件下选择适宜的鼓风参数;(4)装料制度,即对装料顺序、料批大小和料线高低的合理规定。

高炉的强化程度、冶炼的生铁品种、原燃料质量、高炉炉型及设备状况等是选定各种合理操作制度的根据。

3、送风制度简介

送风制度是指在一定冶炼条件下的风口进风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风口回旋区的状态。

往高炉内送风是在炉缸区,选择合理的鼓风参数及风口前产生的煤气参数,以形成一定深度(或截面积)的回旋区,可使原始煤气流分布合理、炉缸圆周工作均匀、热量充足、工作活跃,它是保证高炉稳定顺行、高产、优质、低耗的重要条件,由于炉缸区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选择合理送风制度的重要作用。

送风制度的指标:

(1)风口进风参数,即风速和鼓风动能,风速分为标准状态风速与实际风速。

(2)风口前燃料燃烧产生的热煤气参数,主要是理论燃烧温度。

(3)风口前回旋区的深度和截面积。

(4)风口圆周工作均匀程度。

4、装料制度简介

上部调剂就是通过选择装料制度,以控制煤气流分布的一种调剂手段。

它的目的是依据装料设备的特点及原燃料的物理性能,采用各种不同的装料方法,改变炉料在炉喉的分布状况,达到控制煤气流合理分布,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煤气的热能与化学能。

料线:

料钟式高炉,以大钟最大行程的大钟下沿为零点,无料钟式高炉,以溜槽下端为零点,从零点到炉内料面的距离叫作料线。

高炉生产时要选定一个加料的料线高度。

料线的高低,可以改变炉料堆尖位置与炉墙的距离,料线在炉料与炉喉碰撞点(面)以上时,提高料线,炉料堆尖逐步离开炉墙;在碰撞面以下时,提高料线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一般选用料线在碰撞点(面)以上,并保证加完一批料后仍有0.5m以上的余量,以免影响大钟或溜槽的动作,损坏设备。

碰撞点(面)以下的料线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料制:

装料方法按炉料入炉顺序可分为:

正装,在一批料中将矿石装在前面;倒装,将焦碳装在前面。

在一批料中前后都有焦碳的叫半倒装;在一批料中矿石和焦碳只开一次大钟,同时装入炉内的叫同装;矿石和焦碳分开两次入炉的叫分装。

将两批料的矿石和焦碳分别加在一起,一次入炉的叫双装。

由于焦碳的透气性比矿石好的多,先矿后焦的正装料法,使边缘堆放的矿石多些,增加了煤气上升的阻力,使边缘煤气流量减少些,叫作加重边缘。

相反,先焦后矿的倒装法,边缘堆放的焦碳多些,可改善边缘的透气性,使边缘煤气流增加,叫做发展边缘。

5、炉况判断的几种方式?

直接观测判断炉况是基于生产经验的积累。

虽然直观的项目少,而且观察的现象已是炉况变化结果的反应,但在炉况波动大等特殊情况下仍有重要意义,主要的直观内容:

(1)看铁:

主要看铁水温度、含硅和含硫量等。

生铁含硅低时,铁水流动过程中火花矮小而多,流动性好,铁样断口为白色。

随含硅量提高,火花逐渐变大而少,当含硅达到3.0%左右时就没有火花了,同时流动性变差,粘铁水沟,铁样断口由白变为深灰色,晶粒加粗。

生铁含硫高时,铁水表面“油皮”多,凝固过程表面颤动,裂纹大,凝固后成凸状,并有一层黑皮,铁样断口为白色针状结晶,质脆容易折断。

相反,铁水表面“油皮”少、裂纹小、凝固后成凹状,铁样质坚、断口灰色或仅边角部分有白色时生铁含硫低。

高硅高硫时,铁样断口虽成灰色,但在灰色中布满白色亮点。

(2)看渣:

从炉渣的流动状态与断口颜色可以断明炉缸热度、渣碱度及渣中FeO、MnO等的含量。

炉热时,渣流动性好、光亮耀眼、从炉子流出时表面冒出火苗、水渣白色。

炉凉时,渣流动性差、颜色发红,从炉内流出时无火苗而有小火星、水渣变黑。

渣碱度高时,用铁棍粘渣成粒状滴下,不拉丝、渣样断口呈石头状。

渣碱度低时,用铁棍粘渣液能拉出玻璃状长丝,碱度越低拉丝越多越长,渣样断口呈玻璃状。

另外,渣中MnO高时,渣样断口呈豆绿色;FeO含量在2%以上时呈黑色。

3)看风口:

风口是唯一可以直接看到炉内局部冶炼现象的地方,可以随时观察,比看铁、看渣所显示的炉况波动也早。

风口前的现象能反映炉缸热制度、送风制度及炉料与煤气流运动的某些情况。

炉热时风口明亮、无大块和生料下降;炉凉时风口发暗,炉料升降与大块多,甚至出现风口前涌渣、挂渣现象。

风口回旋区深度合适时,焦碳活跃,极少出现大块与升降,即使炉凉也只是涌渣而不灌渣,如回旋区深度不够,焦碳不够活跃,有时有大块和升降出现,风口容易灌渣。

各风口工作的差异,表明圆周工作不均匀程度。

利用仪表判断炉况:

1)热风压力和风量表:

它是判断炉况的重要工具。

几乎所有影响高炉顺行的因素,最后都集中表现在风压和风量的变化上。

风压上升和风量下降,表明煤气上升过程中的阻力增加,以下几种情况都可以导致这种结果:

(1)炉温上升,煤气的实际体积增加;

(2)喷吹物增加、负荷加重,煤气量稍增加与透气性变差;

(3)炉料粉末增多或粒度过小,料柱透气性变坏;

(4)渣量增加或渣碱度升高,粘度上升;

(5)边缘负荷过重,边缘气流减小;

(6)“管道”行程突然堵塞等。

风压下降和风量上升,表明情况正好相反。

风压上下波动,表明高炉难行。

风压突然上升和风量突然下降,表明有发生悬料现象的可能。

2)探尺表:

它直接反映下料情况,可以从探尺表的形状看出下料速度、料线高低、顺行和难行、甭料和悬料等情况。

3)炉顶温度和炉喉温度表,它可以间接地反映四个方向上的煤气流分布状况。

边缘气流较大时炉顶温度和炉喉温度上升,并且四点的温度较分散;边缘气流小时,炉顶温度和炉喉温度下降,四个点温度集中。

4)静压力计、压差计或透气指数仪表,利用他们对高炉操作有如下指导作用:

(1)指导变动风量的时机并可推断变动风量后的效果。

加大风量前各层静压力稳定,透气性指数正常,加风后上、下部静压力稳定或稍有上升,透气性指数仍稳定在正常范围,表明加风时机掌握的好,能接受风量;如果增加风量后压差显著上升,透气性指数降低,甚至低于正常范围,则表示炉况此时不能增加风量,应立即减回。

(1)指导变动风温(鼓风湿度)的时机与幅度是否适宜。

当调节时机与幅度恰当时,表现为静压力、压差、透气性指数变化不大,并转为平稳。

若不需要提温时采用提温或提温过量时必然使下层静压力上升,以致造成压差上升,透气性指数变坏。

若提温不够,炉子继续向凉时,下层静压力仍继续下降。

(3)指导炉顶高压、常压操作的转换。

高压改常压时,因煤气体积膨胀,要减少风量,减风量必须保证各层静压力达到常压时的正常值,最好使下部压差稍低一点。

而常压改高压时,应改后再加风,加风量要看各层静压力与压差计、透气性指数是否正常。

(4)指导休风后的复风操作与处理悬料。

休风后复风或坐料后回风,其复风量或回风量必须观察各部静压力计、压差计和透气性指数仪表,若这些仪表反映正常,则表示复风顺利或悬料已经消除,可以继续加大风量;若各部压力与透气性指数表现不正常,压差上升,则表明风量过大或悬料没有消除,应减风或设法使其适应,迅速恢复正常。

6、失常炉况如何分类?

失常炉况分两大类:

(1)煤气流与炉料相对运动失常。

如边缘煤气过分发展、边缘过重、管道偏行、连续崩料、悬料等等。

(2)炉缸工作失常。

如炉凉、炉热、炉缸堆积等。

这两类失常炉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煤气流与炉料相对运动失常,会破坏炉缸正常工作,导致炉缸工作失常;相反,炉缸工作失常也会影响煤气流的原始分布,造成煤气流与炉料相对运动失常。

7、边缘煤气流过分发展、中心过重的征兆是什么?

应如何处理?

1)炉喉煤气边缘CO2含量比正常降低,中心CO2含量上升,煤气曲线CO2最高点向中心移动,甚至曲线呈馒头形,混合煤气中CO2含量降低,CO/CO2比值升高。

2)料尺有停滞滑落现象,料速不均。

3)风压曲线表现呆滞,常突然上升导致悬料。

4)顶压出现向上尖峰,下部压差下降,并有向下尖峰,上部压差有向上尖峰。

5)炉喉与炉顶温度升高,炉顶温度曲线变宽、波动大。

6)炉体温度上升,冷却水温升高、波动大,汽化冷却的循环水量增加。

7)风口很亮但不够活跃,风口工作不均匀,个别风口有大块升降,容易自动灌渣。

8)渣、铁物理热低,两个渣口,上、下渣的温度差别较大,生铁含硫量升高。

9)瓦斯灰吹出量增加。

10)严重时损坏炉体冷却水箱,风口破损部位多在上部。

处理办法是:

1)改变装料顺序,增加加重边缘的装料比例。

2)缩小料批(在批重较大时采用)。

3)若以上措施效果不大时,应将上、下部调剂结合进行。

上部减轻焦碳负荷,改善料柱透气性;同时在下部缩小风口、提高风速与鼓风动能。

当风量、风速,鼓风动能增加,回旋区深度适当,煤气流分布基本合理后,再增加焦碳负荷,扩大料批,稳定合理分布。

8、边缘负荷过重、中心煤气发展时的征兆是什么?

应如何处理?

边缘过重、中心发展的征兆是:

1)边缘煤气CO2含量高出正常水平,中心CO2含量下降,煤气曲线呈漏斗状。

2)料速明显不均,出渣、出铁前慢,出铁后加快,崩料后易悬料。

3)风压高,有波动,不易增加风量,出渣、出铁前风压升高,风量下降,出铁后风压降低风量增加,崩料后风量减少较多,不易恢复。

4)炉顶煤气温度变窄,受料速变化影响而出现较大波动。

5)炉顶煤气压力不稳,出现向上尖峰,下部压差高。

6)炉体温度和冷却水温降低,汽化冷却的循环水量减少。

7)风口发暗,有时涌渣但不易灌渣。

8)上、下渣温差别大,上渣凉,下渣热。

上渣带铁多,易喷花不好放上渣,渣口破损多。

9)严重时容易烧坏风口前端内下部。

处理方法是:

1)改变装料制度,增加疏松边缘的装料比例。

2)可暂时减少入炉风量。

3)上部调节效果不大时,可以扩大风口。

应注意在边缘过重没有减轻之前,不要过分采取堵塞中心的方法,以免出现难行。

9、炉凉的征兆是什么?

应如何处理?

炉凉分初期向凉与严重炉凉,其征兆分别为:

1)初期向凉征兆:

(1)风口向凉。

(2)风压逐渐降低,风量自动升高。

(3)下料速度在不增加风量的情况下自动加快。

(4)炉渣中FeO含量升高,渣温降低。

(5)容易接受提高炉温措施。

(6)炉顶温度、炉喉温度降低。

(7)压差降低,下部静压力降低。

(8)生铁含硅下降,含硫量上升。

2)严重炉凉征兆:

(1)风压、风量不稳,两曲线向相反方向剧烈波动。

(2)炉料难行,有停滞塌陷现象。

(3)炉顶压力波动,悬料后顶压下降。

(4)下部压差由低变高,下部静压力降低,上部压差下降。

(5)风口发红,出现生料,有涌渣、挂渣现象。

(6)炉渣变黑,渣、铁温度急剧下降,生铁含硫量上升。

处理炉凉的方法:

1)必须抓住初期征兆,及时增加喷吹燃料量,提高风温,必要时减少风量,控制料速,使料速与风量相适应。

2)如果炉凉因素是长期性的,应减少焦碳负荷。

3)剧凉时,风量应减少到风口不灌渣的最低程度,为防止提温造成悬料,可临时改为按风压操作。

4)剧凉时除采用下部提高风温、减少风量、增加喷吹燃料量大呢感提高炉温的措施外,上部要适当加入净焦和减轻焦碳负荷。

5)组织好炉前工作,当风口涌渣时,及时排放渣、铁,并组织专人看守风口,防止自动灌渣烧出。

6)炉温剧凉又已悬料时,要以处理炉凉为主,首先保持顺利出渣出铁,在出渣出铁后坐料。

必须在保持一定的渣的同时,照顾炉料的顺利下降。

7)若高炉只是一侧炉凉时,应首先检查冷却设备是否漏水,发现漏水后及时切断漏水水源。

若不是漏水造成的经常性偏炉凉,应将此部位的风口缩小。

10、炉热的征兆是什么?

应任何处理?

炉热的征兆是:

1)风压逐渐升高,接受风量困难。

2)风量逐渐下降。

3)料速逐渐减慢,过热时出现崩料、悬料。

4)炉顶温度升高,四点分散展宽。

5)下部净压力上升,上部压差升高。

6)风口比正常时更明亮。

7)渣、铁温度升高,生铁含硅量上升,含硫量下降。

处理炉热的方法;

1)发现炉热初期征兆后应及时减少燃料喷吹量或短时间停止喷吹燃料,加快下料速度。

2)采取上述措施无效时可以降低风温。

3)出现难行时应减少风量,富氧鼓风的高炉停止富氧。

4)若引起炉热的因素是长期性的,应增加焦碳负荷。

但要注意,处理炉热时,应考虑热惯性,防止降温过猛引起炉凉等炉温大幅度波动。

11、悬料的征兆是什么?

应如何处理?

悬料是炉料透气性与煤气流运动极不适应、炉料停止下降的失常现象。

它也可按部位分为上部悬料、下部悬料;还可以按形成原因分为炉凉、炉热、原燃料粉末多、煤气流失常等引起的悬料,主要征兆是:

1)料尺停滞不动。

2)风压急剧升高,风量随之自动减少。

3)炉顶煤气压力降低。

4)上部悬料时上部压差过高,风口焦碳仍然活跃;下部悬料时,下部压差过高,部分风口焦碳不活跃。

处理方法:

1)炉温正常、风口工作正常的突然上部悬料,是上部局部透气性与煤气流不适应造成的,可用高压、常压转换或坐料进行处理,回风压力一般为原风压的70%左右。

2)炉热造成的悬料,必须采用降低炉温措施,只有控制住热行,坐料后才可消除悬料,第一次坐料后回风压力约为原风压的60%左右。

3)炉凉悬料切不可采用降低炉温措施,而是在坐料后用小风量回复,在保证顺行的同时恢复正常炉温。

4)坐料后应临时采用疏松边缘的装料制度,连续悬料时,回风压力要低,并应缩小批重,集中加些净焦或减轻焦炭负荷,尤其是冷悬料,净焦可多加些,并及早改为停止喷吹燃料所需的焦炭负荷。

5)连续两次以上坐料后料尺仍不能自由活动,可改按风压操作,争取料尺自由活动。

6)连续悬料时,为了争取多燃烧溶化一些炉料,便于坐料,可在悬料情况下加大风量,但必须注意,悬料情况下加大风量时千万注意防止产生管道。

7)对较顽固的连续悬料,要组织好喷吹渣、铁口和排放渣、铁的工作。

炉况不易恢复时还要临时休风堵上几个风口。

12、炉墙结厚的征兆是什么?

应如何处理?

炉墙结厚也分上部、下部。

上部结厚主要是由于对边缘管道行程处理不当,原燃料含钾、钠高或粉末多、亏料线作业、炉内高温区上依且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

下部结厚多是炉温、渣碱度大幅度波动,下部管道行程、悬料等炉况失常、冷却强度过大,以及冷却设备漏水等因素造成的。

它们的征兆是:

1)炉况难行,经常在结厚部位出现偏尺、管道和悬料。

2)改变装料制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下部结厚经常出现边缘自动加重;上部结厚炉喉煤气CO2曲线在结厚方向的第一点CO2值高于第二点,严重时高于第三点;

3)风压和风景关系不适应,应变能力很弱,不接受风量;

4)结厚部位炉墙温度、冷却水温差、炉皮表面温度均下降。

处理上部结厚的方法是:

1)当某一方向频繁出现CO2曲线第一点高于第二点时,应及时发展边缘,同时减轻焦碳负荷,尽可能改善原燃料强度和粒度,以保持炉况顺行,用发展边缘的方法洗炉。

2)若上述方法无效,应降低料面、停风炸瘤。

3)认真检查结厚部位的水箱,如发现漏水应停水,外部喷水冷却。

处理下部结厚的方法是:

1)在维持顺行、稳定送风制度、热制度和造渣制度的条件下,使炉渣碱度稍低一些,炉温掌握稍高一些。

2)改变装料制度,适当发展边缘、减轻焦碳负荷,提高下部边缘温度。

3)采用集中加2~4批净焦和加酸料的方法洗炉。

4)用均热炉渣洗炉。

5)用萤石洗炉。

6)减少炉体冷却强度,保持水温差在适当的水平。

13、炉缸堆积的征兆是什么?

应如何处理?

炉缸堆积是高炉操作制度中某种制度长期不正常或几种操作制度互相配合不当,以及原燃料质量不好等原因造成的,它严重影响炉缸煤气的合理分布与炉料运动,减少炉缸安全容铁量。

按堆积的部位可分为炉缸中心堆积和边缘堆积两种。

1)炉缸中心堆积:

多是炉料粉末多,长期煤气分布中心重,下部风速、鼓风动能小,风口前回旋区过短造成的。

这种堆积的征兆是:

初期表现与边缘煤气过分发展的失常情况相似,但总压差要比单纯边缘煤气发展高,由于下部压差高,易出现边缘管道,风压、风量曲线表现呆滞;上渣率高;渣温高但渣中FeO含量仍较正常,风口前焦碳不甚活跃,易涌渣,易坏风口、渣口。

处理炉缸中心堆积,主要从调整上、下部操作制度入手,改善中心料柱透气性,使风口前回旋区达到合理深度。

具体做法是:

上部调整装料顺序和批重,以减轻中心部位的矿石分布量;改善原燃料质量,以改善料柱透气性。

下部提高风速和鼓风动能、改善炉渣的流动性。

2)炉缸边缘堆积:

可分为渣性堆积、石墨堆积与炉温不足的渣铁堆积三种。

它们的征兆是:

初期与边缘煤气过重的失常炉况相似,总压差、下部压差增加风压曲线在出渣、出铁前升高,而出铁后降低,风量与风压成反向波动,料速在出渣、出铁前减慢、出铁后显著加快,上渣不好放易喷花,铁口深度较深,风、渣口破损多,并易烧坏风口下部。

炉缸局部边缘堆积时,堆积方向的风口破损显著增多。

处理炉缸边缘堆积的方法,根据造成堆积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区别。

渣性堆积主要是炉渣碱度过高造成的,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是用酸性料降低炉渣碱度进行清洗,加酸料的数量根据碱度于正常值的程度决定,每次加入量一般是使一个炉次的炉渣碱度下降0.1—0.2;为了保证生铁质量,不可连续加入数炉次,一个炉次清洗不干净时,间断几炉次后再加一个炉次的酸料,直至清洗到正常为止。

石墨堆积是长期冶炼高牌号铸造铁造成的,尤其是高硅高碱度冶炼,极易形成石墨堆积。

清洗的方法是提高铁水流动性与控制石墨碳生成,改炼炼钢铁或适当增加生铁含锰量,可以达到清洗此类堆积的目的。

温度不足的渣铁性堆积,对是长期休风、炉况严重失常或长期偏行、冷却设备漏水、造渣制度与热制度不适应等因素造成的,处理此类堆积,需改善渣、铁流动性与提高炉缸热量同时进行。

用萤石清洗炉缸,虽能大大改善炉渣的流动性,对处理各种原因的炉缸堆积都有效果,但由于萤石对炉缸的侵蚀严重,因此,一般只是在堆积较严重时才使用。

14、亏料线作业有什么危害?

应如何处理?

亏料线作业对高炉冶炼的危害很大,它破坏了炉料在炉内的正常分布恶化了料柱的透气性,导致了煤气流分布与炉料下降的失常,并使炉料得不到充分的预热和还原,引起炉凉和炉况不顺,严重时由于上部高温区的大幅度波动,容易产生结瘤。

所以在高炉操作中要千方百计防止亏料线作业。

当发生亏料线时,要根据亏料线时间长短和深度进行处理。

一般亏料线一小时左右应减轻综合负荷5--10%,亏料线深度达到炉身高度的1/3以上时,除减轻负荷外还要补加1—2批净焦,以补偿亏料线所造成的热量损失。

冶炼强度,煤气利用越好的高炉,亏料线作业的影响越大,所需减轻负荷的量也要适当增加,因此,当发生亏料线作业时,应根据情况减少入炉风量、尽快赶上料线,按料线作业。

五、炉前操作

1、炉前操作的主要指标?

1)出铁正点率。

连续生产的高炉为了保持炉况稳定,必须按规定时间出铁。

计算公式:

出铁正点率=正点出铁次数/实际出铁次数

2)出铁均匀率。

为了保持最低铁水面的稳定,要求每次实际出铁量与理论出铁量的差值不大于10—15%,计算公式是:

出铁均匀率=差值<10—15%的出铁次数/实际出铁次数。

3)高压全风堵口率。

高压全风堵铁口,不仅对顺行有利,而且有利于维护铁口的泥包形成。

计算公式是:

高压全风堵口率=高压全风堵口次数/实际出铁次数。

4)铁口深度合格率。

为了保证铁口安全,每座高炉都规定有必须保持的铁口深度范围。

每次开铁口时实测深度符合规定者为合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