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3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1752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3页.docx

《最新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3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3页.docx

最新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教育行政学读书笔记

篇一: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

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1)、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行政的含义: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

(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

a、公共管理除包括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外,还具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

B、公共管理是以管理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而公共行政是一种以传统的行政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的含义:

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公共物品的含义: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物品的消费之外。

(3)公共物品的分类

A、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等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

B、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

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

C、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

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1)、使命不同。

公共管理是为公共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私人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2)、效率意识不同。

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责任意识不同。

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更强调责任意识。

(4)、人事管理的复杂程度不同。

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要复杂和严格的多。

(5)、政治性或公共性不同。

与私人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

4、治理与善治

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当涉及国家发展的问题时,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时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

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

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几个方面,这几个要素是构成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1、公共管理学的形成

公共管理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研究方向由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问所确定,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20-30年代,以1926年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1927年威洛比的《公共行政管理》的出版为标志。

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1)、公共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三次范式转换

指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三种研究途径或范式。

(2)、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指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尝试:

a、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b、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这一流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迅速成长,在70~80年代成为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

(3)、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A、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

公共管理的P途径,即公共管理的政策分析途径。

P途径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上,将项目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其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

这一途径强调在管理方面的差异性,主张用政策分析的啊、方法去研究政府组织管理的过程。

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源管理者的对话。

公共管理的B途径,即公共管理的商业研究途径。

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B途径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管理的相似性;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糅合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作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广告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B、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一种鱼传统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并驾齐驱的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三大途径或三大范式之一。

(4)、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

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

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这两种传统途径。

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

与政策执行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和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

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

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的行为,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

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

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广告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

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

在公共政策学员中,政策分析已经取得支配地位,而(公共)管理在决策分析中时次要角色,公共管理自觉的为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的同等地位而努力。

三、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围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其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研究对象与范围更为广泛

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

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

公共管理学即时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较有影响的学科研究途径有四种:

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

管理学途径:

把公共行政视为一种管理行为,与民营部门的运作相类似。

政治学途径:

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而关注其政治的层面。

法学途径:

强调主权、宪法和管理实践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法律事务。

经济学途径:

即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

在当代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

A、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

政策领域。

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

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B、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本身是人类设计的产

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的结果;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业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

3、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突出的特征是强调用跨学科研究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和案例分析。

五、实践中的公共管理

1、政府管理的起源于演变

A、行政国家的含义

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由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题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B、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演变

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水平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政府组织的规模相对较小,结构简单,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单一。

在这种社会中,君主专制体制是最普遍的政府管理体制。

在近代,政府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

近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体制,奠

定了由行政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相对独立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发达工业社会。

这一时期政府的组织结构迅速膨胀,公共管理活动加强,政府增长,公共管理活动范围的扩大。

同时,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中,出现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形成了“行政国家”。

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实践

(1)、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实践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奉行三个基本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原则和自我负责原则。

在这一时期,商品、劳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

要素通过市场在各个部门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私人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国家或政府所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人们推崇的是管的最少的政府救市最好的政府的信条。

在这一时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有:

按照民主维护资产阶级商品;

保护市场机制免受自我破坏力的影响;

从整体上满足经济生产的先决条件(公共教育、运输、通信);

使民主的制度适应积累过程的需要(税收、金融、企业法)

B、国家干预主义时期

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

凯恩斯主义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提出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是:

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息以及其他的方法,指导消费倾向,投资由社会总揽。

C、新自由主义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涨现象,人们对政府干预主义进行反思,西方新自由经济主义思潮由此兴起。

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失常机制的作用。

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改革实践围绕三条主线进行:

一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做到管少管好;二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不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

其特点是靠市场调节,政府的干预或调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有较浓厚的自由经济色彩。

欧洲或莱茵模式。

其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国有的经济成分也比较大,有明显的混合经济的色彩。

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

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地区所采取的政府主导市场模式,即采用亲市场战略——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

3、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

(1)、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包括:

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权力过于集中;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2)、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的方面,转轨国家市场体制的建立要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

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行政政治制度改革。

要推进及工艺改革,加过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设。

(3)、入市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挑战

入市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入市对政府管理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入市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入市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

入市给我国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从全球视角审视我国政府能力的机会,能够在于世界各国政府的比较重找到自身的差距。

入市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造并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比产业政策更重要。

(5)、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创新

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想协调;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6)、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转变政府职能:

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的职能范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创新组织体系。

其核心是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完善决策机制。

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透明度。

篇二:

《做最好的校长》读书笔记

做最好的校长

1、正确处理学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

所谓内涵发展就是依靠事物的内在因素,促进事物的变化、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主要强调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

2、什么是特色学校或者特色园所?

就是领导有风格,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3、有人说,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

4、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5、重结论即重学会,重过程即重会学。

6、现代教师,应该像朱永新教授设想的那样:

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7、3年成为合格教师,10年成为优秀教师,20年成为专家型教师

8、没有灵魂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他们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

9、在人的信仰中,政治信仰是以排他和夺权为目的,宗教信仰是以避世和超脱为目的,而唯有教育信仰是最纯粹最崇高的。

10、进入新的时期,教育发展从“应试教育观”向“素质教育观”转变,导致出现三个层面的教育重心的转移:

教育政策从“重点校”向“薄弱校”转移,学校管理从选拔功能向发展功能转移,课堂教学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移。

11、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德洛尔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朗格郎的“终身教育”理念。

12、在小学阶段,要以培养形象思维为主,到高中阶段,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为主。

13、心理学家吧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

期(3-6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2、13-15、16岁)、青年期(16、17-30、31岁)、成年期(31、32-55、60岁)、老年期(55、60岁以后)

14、教学要以获取间接经验为主,教学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

15、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教学活动就不能发生,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教学

目标的实现就不可能。

16、中国教育要走自己的路,不能走赫尔巴特的重教轻学的“教师中心路”的覆辙,也

不能再走杜威的重学轻教的“学生中心路”的老路。

17、新时期的理想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

人文关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惜自己生命的校长;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不断促进学校发展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者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给教师创造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

18、职位权力和专长权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

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

靠威信、毅力、丰富的经验和才能。

19、校长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

一字型、1字型、T字型、十字型

20、一些大家的著作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布鲁纳的《结

构主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胡适的《学生与社会》、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顾明远的《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吕型伟的《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孙培青的《中国教育管理史》、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肖宗六的《中国教育行政学》、陈孝彬的《教育管理学》、李秉德的《教学论》、张武升的《教育创新论》、朱永新的《享受教育》、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1、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

22、名校长的炼成:

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最渴望的莫过于拥有,最幸福的莫过于成

功,最难忘的莫过于感动。

铸就个性鲜明的教育理念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制定明确的办学目标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合理开发资源,打造名师队伍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不断继承和创新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出众的领导管理才能是取得成功的理想所在。

概括明显成功的经验就是:

干好每一项工作,当好每一种角色,抓住每一次机遇,经受每一回考研,写好每一段历史。

用一个简明公式表示:

成功=目标+素质+践行。

23、杜绝三闲:

闲话、闲事、闲思

24、用“?

”叩开事业的大门,用“!

”写下自己的历史,用“……”开辟教育人生之

路。

25、把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作为一门艺术来表现。

对自主创新认识深刻执行到位;

对民主意识理解透彻体现充分;对科学精神把握准确运用灵活。

这就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和特色。

篇三:

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读书笔记

学科分类机制的形成与重塑

——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读书笔记

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与内容

学科的分类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在本书中,华勒斯坦首先把人类知识体系分为三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这种分类大约起源于16-17世纪,它基于两个前提,一个是牛顿模式,认定有一种对称格局存在于过去与未来之间。

这是一种准神学的观点,这种模式认为,我们能够实现确实性,既然万物共存于永恒的现在,因此我们不必区分过去和未来。

第二个前提是笛卡几的二元论,它假定自然与人类、物质与精神、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这种模式的产生引导人类的认识方式分化成了斯诺后来所说的“两种文化”,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研究自然界的文化和研究普遍性规律的文化。

华勒斯坦围绕社会科学的发生、变迁与重建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此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作为人类知识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科学,其区别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殊之处在哪?

人文科学解答的是人生存意义的问题,表达一种生命体验、价值冲突和伦理困境,

即“我为什么而活着?

”;自然科学力求告诉我们的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是怎样的,即“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而社会科学是人类发展出来的一种系统的、世俗的知识,目的是要去“追寻超越于任何公理的或演绎的智慧之上的真理”,即“社会个体成员是否幸福?

”“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否合理?

”。

在整个十九世纪,各门学科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呈扇形扩散开来,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和独立性最先得到了确证,并与其他学科划清了界限,此时欧洲的大学也在发生变化,神学院变得无足轻重,有时甚至被完全取消了。

医学院保持了它原有的职能,继续成为一个特定专业的训练中心,而该专业现在已经完全被界定为一种应用型科学知识了。

近代知识结构主要是在哲学院里确立起来的。

无论是文科领域的学者,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从业者都纷纷涌入哲学院,并在那里建立起多元化的自律学科结构。

十九世纪社会科学的创始人为了探索普遍的社会规律,借鉴牛顿物理学,采用了倾向于实证主义的方法,比如社会学的奠基人孔德运用“社会物理学”这一概念,把社会解释为“有机的系统”。

可以说,1945年之前,各类型的社会科学已在大学中形成。

然而,学科的分类并没有因此一成不变,而是被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做出调整。

二战之后,除了美苏冷战之外,世界发展的相当迅速,生产力迅速提高,人口也迅速增加,原殖民地国家也纷纷独立,此时的社会科学也在不断变革。

对此,本书引用了福柯的一句话:

“学科构成了话

语生产的一个控制体系,它通过同一性的作用来设置其边界,而在这种同一性中,规则被永久性地恢复了活动。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

陈旧的学科分类已经不适合于这个时代,新的分类标准、理论成了后发国家社会科学对抗欧洲中心主义、学界话语霸权的武器。

社会科学的普遍性假设受到挑战,它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论点:

从分析的层次上说,非西方地区与西方地区是相同的,但也不完全相同。

这一论点所采取的主要形式就是现代化理论。

当然,它是以早先的社会科学文献的讨论为基础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文献又呈现出另外一种形态,并且在社会科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变得非常重要。

其核心论点是,一切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一条共同的现代化道路,只是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处在这条道路的不同阶段而已。

从国家政策来说,它被理解为一种“发展”模式,这里的“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沿着普遍的现代化道路行进的历程。

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对现代化的关注倾向于将多门社会科学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些共同的研究规划,并对当局采取一种共同的姿态。

国家对发展的政治承诺为将公共资金用于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正当理由。

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在战后发展的很兴旺,面对巨大的社会变迁,他们采用了历史主义的方法去分析,于是、新经济史、历史社会学、历史人类学、新制度主义等应运而生,而这三大科目重叠也产生了“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学科。

在具体手段上,三大学科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数学模型。

这些学科多方面的重合产生出了双重的后果。

一方面,无论是依据研究的对象还是依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要想为这几门学科找到明确的分界线都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可接受的研究对象有了范围上的扩大,每一门学科也变得越来越不纯粹。

这样便导致了对这些学科的统一性和学术前提的合法性的质疑,而在以前,每一门学科正是借此为自身的独立存在权利进行辩护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便是出创造一些带有“跨学科”色彩的名词,如传播学,行政学和行为学。

社会科学发展到现在,除了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风险,资源争夺白热化等危险外,还面临着如下一些困境:

(一)、社会科学一方面联系社会,强调对客观的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的认识,具有实证主义的性质,因而它具有科学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