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1692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9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摸底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高三摸底考试

化学试题

1.化学与科技、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下列事实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开采可燃冰生产天然气

B.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燃料乙醇

C.化学家合成一些药物

D.利用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融化后得到天然气,A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乙醇,发生化学变化,B不合题意,

C.利用小分子合成一些药物,生成了新物质,C不合题意;

D.石油产品裂解生成短链烃,再发生聚合得到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D不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氮分子的电子式:

B.质子数为9,中子数为20的氟原子:

C.对硝基苯酚的的结构简式:

D.FeCl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FeCl3═Fe3++3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氮分子的电子式为

,A不正确;

B.质子数为9,中子数为20的氟原子为

,B不正确;

C.对硝基苯酚是硝基和羟基分别连接在苯环对位的碳原子上,C正确;

D.FeCl3═Fe3++3Cl-是FeCl3

电离方程式,D不正确。

故选C。

3.我国科学家使用双功能催化剂(能吸附不同粒子)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

CO(g)+H2O(g)=CO2(g)+H2(g)ΔH<0,在低温下获得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

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显示:

起始时的2个H2O最终都参与了反应

B.过程Ⅰ、过程Ⅱ均为放热过程

C.过程Ⅲ只生成了极性共价键

D.使用催化剂降低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ΔH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反应过程示意图,过程Ⅰ中1个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过程Ⅱ另一个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的过程,过程Ⅲ中形成了新的水分子,因此起始时的2个H2O最终都参与了反应,A项正确;

B.根据反应过程示意图,过程Ⅰ、Ⅱ中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为吸热过程,B项错误;

C.过程Ⅲ中CO、氢氧原子团和氢原子形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氢气,H2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C项错误;

D.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H,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值得注意的是D选项,催化剂只能降低活化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的热效应。

4.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

W

B.常温常压下,Y单质为固态

C.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

Z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答案】D

【解析】

【分析】

W、X、Y和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依据位置关系可以看出,W的族序数比X多2,因主族元素族序数在数值上等于该元素的最高价(除F与O以外),可设X的族序数为a,则W的族序数为a+2,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则有a+(a+2)=8,解得a=3,故X位于第IIIA族,为Al元素;Y为Si元素,Z为P元素;W为N元素,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W、X、Y和Z为N、Al、Si和P,则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则原子半径比较:

N<Al,A项正确;

B.常温常压下,Si为固体,B项正确;

C.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气体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则气体氢化物的稳定性:

PH3<NH3,C项正确;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即可以和强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属于两性氢氧化物,D项错误;

答案选D。

【点睛】非金属性越强的原子形成氢化物越稳定,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要识记并理解。

5.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备并得到纯净的气体,装置a、b、c、d中依次选用的药品均正确的是

A.制Cl2:

浓盐酸、MnO2、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B.制CO2:

稀盐酸、CaCO3、饱和NaHCO3溶液、浓硫酸

C.制H2:

稀硫酸、锌粒、浓硫酸、酸性KMnO4溶液

D.制SO2:

浓硫酸、Cu片、饱和NaHSO3溶液、浓硫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反应生成Cl2,A不正确;

B.稀盐酸、CaCO3反应制得的CO2气体中混有HCl气体和水蒸气,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HCl,再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B正确;

C.稀硫酸与锌粒反应制得的H2中混有H2S、水蒸气等杂质,应先用酸性KMnO4溶液除去H2S,再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C不正确;

D.浓硫酸与Cu片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反应制取二氧化硫气体,D不正确。

故选B。

6.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l.2LCl2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5NA

B.标准状况下,含NA个分子的H2、CO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1L

C.常温下,l.0LpH=1的H2SO4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为0.2NA

D.2.1g环己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4.5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没有指明温度与压强,无法求出1l.2LCl2

物质的量,也就无法确定转移的电子数目,A不正确;

B.标准状况下,NA个H2和NA个CO的体积都为22.41L,则混合气体的体积也约为22.41L,B正确;

C.常温下,l.0LpH=1的H2SO4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为0.1NA,C不正确;

D.2.1g环己烷的物质的量为0.025mol,每个己烷分子中含有18个共价键,则2.1g环己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0.45NA,D不正确。

故选B。

7.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解释该反应颜色变化的是

A.“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的主要成分为CuSO4):

Fe+CuSO4═FeSO4+Cu

B.铜片加入盛有稀硝酸的试管中,瓶口有红棕色气体:

2NO+O2═2NO2

C.CuO投入稀硫酸中。

黑色固体溶解。

溶液呈蓝色:

CuO+2H+═Cu2++H2O

D.向FeI2酸性溶液(浅绿色)中滴入少量H2O2稀溶液,溶液变黄:

2Fe2++H2O2+2H+═2Fe3++2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曾青中加入Fe粉后,Fe与CuSO4发生置换反应,A不合题意;

B.铜片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NO气体在管口遇O2,转化为NO2,B不合题意;

C.CuO投入稀硫酸中,生成CuSO4和水,C不合题意;

D.由于I-的还原能力比Fe2+强,所以发生反应为2I-+H2O2+2H+=I2+2H2O,D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先将FeCl3溶于浓盐酸,H+浓度大,对Fe3+水解产生抑制作用,溶液不产生浑浊,A不合题意;

B.在稀硫酸溶液中,乙酸乙酯水解速率快,是因为稀硫酸催化作用引起的,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符合题意;

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在密闭容器中随气体的增多,压强不断增大,最后无气泡产生,打开瓶塞,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有气泡逸出,C不合题意;

D.有AgCl沉淀的浊液中滴入KI溶液,由于AgI的溶解度比AgCl小,所以沉淀转化为AgI,D不合题意。

故选B。

9.化合物X是一种医药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化合物X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两个苯环一定处于同一平面

B.不能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

C.1mol化合物X最多能与2molNaOH反应

D.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水解产物只有一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连接两个苯环的碳原子,是sp3杂化,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两个苯环可能共面,故A错误;

B、此有机物中含有羧基,能与Na2CO3反应,故B错误;

C、1mol此有机物中含有1mol羧基,需要消耗1mol氢氧化钠,同时还含有1mol的“

”这种结构,消耗2mol氢氧化钠,因此1mol此有机物共消耗氢氧化钠3mol,故C错误;

D、含有酯基,因此水解时只生成一种产物,故D正确。

10.水合肼(N2H4·H2O)为无色透明的油状发烟液体,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其制备的反应原理为NaClO+2NH3===N2H4·H2O+NaCl。

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备水合肼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A.装置甲中试剂X可以选择生石灰B.装置乙作为反应过程的安全瓶

C.装置丙制备水合肼时氨气从b口进入D.装置丁可用于吸收多余的尾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化学方程式可知,制备水合肼时需制备氨气、并通入NaClO溶液。

氨气极易溶于水、且会污染环境,实验时要防倒吸、进行尾气处理。

【详解】A项:

装置甲用于制备氨气,试剂X可以是生石灰,利用CaO与水反应放热使氨气从溶液中逸出,A项正确;

B项:

氨气极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用装置乙作为安全瓶置于甲乙之间,B项正确;

C项:

为有利于氨气与NaClO溶液反应,制备水合肼时氨气应从装置丙a口进入,C项错误;

D项:

氨气会污染环境,实验时用装置丁进行尾气处理并防倒吸,D项正确。

本题选C。

【点睛】制备某种物质,通常包括原料的制备与净化、主体反应、尾气的处理、产品的分离与提纯等,需要根据物质的性质、反应条件等选择合适的试剂与装置。

11.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Al(OH)3用作塑料的阻燃剂

Al(OH)3受热熔化放出大量的热

B

K2FeO4用于自来水的消毒和净化

K2FeO4具有强氧化性,被还原后生成的Fe3+水解生成胶状物,可以软化硬水

C

Na2O2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O2的来源

Na2O2是强氧化剂,能氧化CO2生成O2

D

浸泡过KMnO4溶液的硅藻土可用于水果保鲜

KMnO4溶液可氧化水果释放的CH2=CH2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A.Al(OH)3受热分解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同时产生的水蒸气起到降低空气中氧气浓度的作用,从而用作塑料的阻燃剂,故A错误;B.K2FeO4具有强氧化性,用于自来水的消毒,被还原后生成的Fe3+水解生成胶状物,具有吸附水体颗粒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但不能软化硬水,故B错误;C.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是过氧化钠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D.KMnO4溶液可氧化水果释放的CH2=CH2,而乙烯具有催熟作用,故浸泡过KMnO4溶液的硅藻土可用于水果保鲜,D正确。

答案选D。

12.H2S废气资源化利用途径之一是回收能量并得到单质硫。

反应原理为:

2H2S(g)+O2(g)=S2(s)+2H2O(l)△H=-632kJ·mol-1。

下图为质子膜H2S燃料电池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池在工作时,电流从电极a经过负载流向电极b

B.电极a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H2S-4e-=S2+4H+

C.当反应生成64gS2时,电池内部释放632kJ热量

D.当电路中通过4mol电子时,有4molH+经质子膜进入负极区

【答案】B

【解析】

由2H2S(g)+O2(g)═S2(s)+2H2O反应可知,H2S发生氧化反应,a是负极、b是正极,电流从电极b经过负载流向电极a,故A错误;由2H2S(g)+O2(g)═S2(s)+2H2O反应,得出负极H2S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2H2S-4e-=S2+4H+,故B正确;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所以电池内部几乎不放出热量,故C错误;根据正极反应O2+4H++4e-=2H2O,当电路中通过4mol电子时,有4molH+经质子膜进入正极区,故D错误。

13.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

3C(g)+D(s)的影响,乙的压强比甲的压强大

B.图乙是金刚石与石墨分别氧化生成CO2的能量关系曲线,说明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的ΔH>0

C.图丙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合成氨反应中,NH3的平衡体积分数随H2起始体积分数(N2的起始量恒定)的变化,图中a点N2的转化率大于b点

D.图丁表示常温下,稀释HA、HB两种酸的稀溶液时,溶液pH随加水量的变化,则相同条件下NaA溶液的pH大于同浓度的NaB溶液的pH

【答案】B

【解析】

【详解】A.2A(g)+2B(g)⇌3C(g)+D(s)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图中平衡状态相同,应为使用催化剂,故A错误;

B.图中金刚石比石墨的能量高,则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的△H>0,故B正确;

C.增大氢气的量,可促进氮气的转化率,则图中a点N2的转化率小于b点,故C错误;

D.开始的pH相同,稀释相同倍数时,酸性强的pH变化大,则HA的酸性强,相同条件下NaA溶液的pH小于同浓度的NaB溶液的pH,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硝酸厂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NOx),将烟气与H2的混合气体通入Ce(SO4)2与Ce2(SO4)3[Ce中文名“铈”]的混合溶液中实现无害化处理,其转化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Ⅰ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2+Ce2+═2H++Ce3+

B.x=l时,过程Ⅱ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1

C.处理过程中,混合溶液中Ce3+和Ce2+总数减少

D.该转化过程的实质为NOx被H2还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A.方程式H2+Ce2+═2H++Ce3+中,两种变价元素的价态都升高,违背氧化还原反应原则,A错误;

B.x=l时,过程Ⅱ中发生反应2NO+4Ce2++4H+==N2+4Ce3++2H2O,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B错误;

C.把两个反应式按电子守恒加和,得出混合溶液中Ce3+和Ce2+总数不变,C错误;

D.该转化过程的实质为2NOx+2xH2==xN2+2xH2O,D正确。

故选D。

15.将高温水蒸气通到KSCN的表面,会发生下列反应:

4KSCN+9H2O(g)═K2CO3+K2S+3CO2+3H2S+4NH3,请填空:

(1)上述反应所涉及的各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属于第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______;

(2)上述反应所涉及的各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______;

(3)写出CO2的电子式:

______;

(4)已知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0mol/L的K2CO3和K2S溶液pH如下:

K2CO3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用语解释),从表中数据可知,K2CO3溶液c(CO32-)______K2S溶液c(S2-)(填“>”“<”或“=”);

溶液

K2CO3

K2S

pH

11.6

12.5

(5)K2S接触潮湿银器表面,会出现黑色斑点(Ag2S),其原理如下(配平反应式):

______K2S+______Ag+______O2+______H2O→______Ag2S+______KOH。

_____________,每消耗标准状况下224mLO2,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

【答案】

(1).K

(2).O>N>C(3).CO2、NH3(4).

(5).CO32-+H2O

HCO3-+OH-(6).>(7).2、4、1、2、2、4(8).0.04NA

【解析】

【分析】

(1)比较原子半径时,通常先看电子层数,一般情况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若电子层数相同,则依据同周期元素的半径递变规律进行分析。

(2)比较非金属性时,可利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进行推断。

(3)比较相同浓度

盐溶液中酸根离子浓度时,可依据溶液的pH,确定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pH越大,酸根的水解程度越大,对应酸越弱,溶液中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4)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时,首先找出变价元素并标出化合价,确定首先配平的两种物质,然后利用电子守恒进行配平;再依据电荷守恒、质量守恒进行配平。

【详解】

(1)在反应4KSCN+9H2O(g)═K2CO3+K2S+3CO2+3H2S+4NH3中,所涉及的元素为K、S、C、N、O、H,其中K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S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C、N、O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H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层,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原子半径最大的是K;属于第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元素为C、N、O,三者从左到右的顺序为C、N、O,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则三者由强到弱的顺序为O>N>C;答案为:

K;O>N>C;

(2)上述反应所涉及的各物质中,KSCN、H2O、K2CO3、K2S、H2S为电解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CO2、NH3。

答案为:

CO2、NH3;

(3)CO2为共价化合物,C与每个O原子间形成两对共用电子,电子式为

答案为:

(4)K2CO3为强酸弱碱盐,在水溶液中CO32-水解生成OH-而使溶液呈碱性,原因是CO32-+H2O

HCO3-+OH-,从表中数据可知,K2S溶液的pH大,说明S2-水解的程度大,相同浓度时,K2CO3溶液c(CO32-)>K2S溶液c(S2-)。

答案为:

CO32-+H2O

HCO3-+OH-;>;

(5)在反应______K2S+______Ag+______O2+______H2O→______Ag2S+______KOH中,Ag作还原剂,O2作氧化剂,依据电子守恒,可得出4Ag+O2→2Ag2S,再依据质量守恒,便可得到配平的方程式为2K2S+4Ag+O2+2H2O==2Ag2S+4KOH;标准状况下,224mLO2为0.01mol,转移电子数目为0.04NA。

答案为:

2、4、1、2、2、4;0.04NA。

【点睛】CO2电子式的书写,是我们的易错点,由于缺少对电子式的系统分析,有些同学总会想当然,只想着形成8电子相对稳定结构,没有考虑原子核外的电子数,写成

等。

16.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Mg与盐溶液反应的多样性。

实验

向试管中加2mL溶液

实验现象

实验I:

0.1mol/LAgNO3溶液

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黑色固体,并有少量气泡产生

实验II:

2.0mol/LNH4Cl溶液

反应开始时产生大量气体(经检验其中含有H2),一段时间后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实验III:

pH=8.2NaHCO3溶液

产生大量气体(经检验其中含有H2和CO2)和白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实验I进行研究:

①推测实验Ⅰ中黑色固体为Ag,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②确认黑色固体为Ag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实验II进行研究:

①反应开始时产生H2的原因可能是Mg和NH4+直接反应,或___________。

②“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气体一定含有H2和_____。

③为进一步研究,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

操作

现象

实验IV

向装有相同镁条的试管中加入2mL1.0mol/L (NH4)2SO4溶液

产生气体的速率明显慢于实验II

结合实验II、IV,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实验III进行研究:

①经检验,白色固体为碱式碳酸镁[Mg2(OH)2CO3]。

②推测在pH=8.2的该溶液中,若无HCO3-,则H+和Mg反应的程度很小。

通过实验证实了该推测,其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判断,影响Mg与盐溶液反应多样性

原因有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盐溶液中阳离子的氧化性B.盐溶液的温度

C.含Mg生成物的溶解性D.盐溶液中阴离子的影响

【答案】

(1).2Ag++Mg=2Ag+Mg2+

(2).将黑色固体过滤、洗涤,向其中加入稀HNO3,黑色固体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遇空气后变成红棕色,并向所得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3).NH4+水解使溶液中c(H+)增大,与Mg反应生成H2(4).NH3(5).Cl-有利于Mg和铵盐溶液反应产生H2(或SO42-不利于Mg和铵盐溶液反应产生H2、溶液中阴离子的种类会影响Mg和铵盐溶液反应产生H2)(6).向装有相同镁条的试管中加入2mLpH=8.2的NaOH溶液。

(7).ACD

【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1)①出现黑色固体,此固体为Ag,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发生置换反应,即Mg+2Ag+=Mg2++2Ag;②确认是Ag,需要检验Ag+,即将Ag转化成Ag+,具体操作是:

将黑色固体过滤、洗涤,向其中加入稀HNO3,黑色固体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遇空气后变成红棕色,并向所得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黑色固体为Ag;

(2)①NH4Cl是强酸弱碱盐,NH4+发生水解反应,NH4++H2O

NH3·H2O+H+,Mg+2H+=Mg2++H2↑,消耗H+促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②根据实验II,除得到氢气外,还有一种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此气体为NH3;③加入的是(NH4)2SO4,NH4+的浓度与NH4Cl中NH4+浓度相同,不同的是阴离子,因此得出结论是Cl-有利于Mg和铵盐溶液反应产生H2(或SO42-不利于Mg和铵盐溶液反应产生H2、溶液中阴离子的种类会影响Mg和铵盐溶液反应产生H2);(3)②HCO3-在水中既有电离也有水解,HCO3-

H++CO32-,pH=8.2说明溶液显碱性,得到Mg2(OH)2CO3,当没有HCO3-,则H+和Mg2+反应的程度很小,实验设计为:

向装有相同镁条的试管中加入2mLpH=8.2的NaOH溶液,观察反应现象;(4)A、根据实验I,利用Ag+的氧化性较强,得到黑色固体,故A正确;B、四个实验中没有说明温度对实验的影响,故B错误;C、根据实验III,得到碱式碳酸镁,碱式碳酸镁不溶于水,故C正确;D、实验II和IV的对比,说明阴离子的影响,故D正确。

17.碘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含有碘离子的溶液需回收处理。

(1)“硫碘循环”法是分解水制备氢气的研究热点,涉及下列三个反应:

反应Ⅰ:

SO2(g)+I2(aq)+2H2O(l)═2HI(aq)+H2SO4(aq)△H1

反应Ⅱ:

HI(aq)═

H2(g)+

I2(aq)△H2

反应Ⅲ:

2H2SO4(aq)═2SO2(g)+O2(g)+2H2O(l)

①反应:

SO2(g)+2H2O(l)═H2SO4(aq)+H2(g)的△H═______(用△H1、△H2表示);

②分析上述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

A.反应Ⅲ易在常温下进行

B.反应I中SO2还原性比HI强

C.循环过程中需补充H2O

D.循环过程中产生1molO2同时产生1molH2

③反应I发生时,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I2(aq)+I-(aq)⇌I3-(aq),其反应速率极快且平衡常数大。

现将1molSO2.缓缓通入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