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655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前言

第一讲高校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一、道德概述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是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一)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本质论: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与其他调解规范方式的区别;(3)是一种实践精神:

能动反映,价值评价,指导选择,实现理想。

(二)道德的特点与社会作用

1、道德的特点:

(1)特殊的规范性:

人们把握世界的三种形式相互不可替代科学的道德的艺术的

概念规律原则规范艺术形象

“真”“善”“美”

(2)独特的多层次性:

社会关系与道德的多层性决定

(3)广泛的社会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4)更大的稳定性:

具有滞后性

2、道德的社会作用:

从三个层面去把握

(1)以上层建筑的性质,相对独立形式对产生它的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2)它的反作用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3)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论证作用教育作用调节作用

(4)依法治国理论与以德治国理论

同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两种最重要的规范

同是制约人民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三)道德的起源、发展及规律

1、起源:

性善论:

主观唯心主义孟轲、康德

性恶论:

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荀况

神启论: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柏拉图、宗教

马克思主义主义观点:

(1)人类意识的产生是道德产生的基本前提

(2)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道德从萌芽到形成的关键

其过程:

出现-萌芽—独立—系统—理论学说

2、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道德

(2)奴隶社会道德

(3)封建社会道德

(4)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5)社会主义社会道德

3、发展规律:

(1)社会经济关系促进道德发展

(2)道德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

(3)道德的发展是变革与继承的统一

(4)社会变革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二、师德-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P2)

1、职业与职业道德

(1)职业: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的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的业务或特定劳动,并以此获得社会生活来源的主要社会活动。

职业是一个历史范畴:

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相联系,伴随着劳动分工的出现,深化而产生。

职业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职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个人价值的实现基本形式。

目前有20000多种职业,与职业相对有:

无业,失业,再就业.

三要素:

职业职责、职业权利、职业利益

(2)职业道德:

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也可以说是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准则,规范的总和。

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能主动的表现自己与社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道德关系,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道德:

不同的职业对应不同的利益义务

不同的活动对应不同的社会责任

环境、内容、方式对应不同的情绪爱好与作风

职业道德的特性:

相对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来说存在着

范围上的有限性;内容上的稳定性与继承性;

形式上的多样性;强烈的纪律性.

(3)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一、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道二、道德规范:

“五爱”

德体系结构:

三、道德范畴:

四、道德要求

社职婚家

会业姻庭建设三个文明,

公道美建立和谐社会。

德德德

附: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称“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教师职业与师德的含义

(1)教师职业是一种古老、高尚而神圣的职业。

古老:

教师职业的形成与人类早期教育活动密切相关。

萌芽于远古时代:

老一代为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把社会生产及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由部落首领、长者、能者担任.

文字的出现给教育者传授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使教师形成职业

远程教育是教育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

我国:

最早的学校称“成均”,公元前2700年

尧舜时学校称“庠”:

把有经验的老人供养在那里。

商朝称学:

西周私学:

孔子: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后来,官学,书院

神圣:

其一:

尊师重教的传统.荀子:

“天地君亲师”并列。

其二:

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

教师职业的特性:

教育劳动的目的性:

教育劳动的对象:

教育手段:

教育劳动的时间:

教育劳动的成果:

附:

教师角色理论:

其一:

“八角色说”

1、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育者;

2、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3、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4、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5、心理健康的指挥者;

6、学生集体的组织者;

7、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

8、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

其二:

德雷《教育心理卫生》:

1、社会代表;

2、知识源泉;

3、法官与裁判;

4、辅导者;

5、认同对象;

6、父母的替身7、团体的领导者;

8、朋友;

9、侦探;

10、感情发泄的对象

(2)师德的含义p2

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从事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的总和,是教师应遵守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是教师在处理和调整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与人这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

(1)师德超越了一般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涵盖广渗透性强、示范性强p2

为人师表不仅在课堂,不仅在循规蹈矩。

师德的特性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仅是作为“劳动者而存在,而且作为劳动手段而存在”“劳动的执行者和工具是融合在一起的”教师作为劳动者和劳动手段,他本身面对的是人,从事的是塑造人的灵魂与精神的工作,所以劳动对象是人。

为人师表不仅要以言立教,更要以身立教

(2)师德是一种特殊的角色道德p4

从历史到现实,从个人到社会,自身要求严,社会期望高,历练时间长.

必须经历一个准备期——--规范期———-磨合期-———自由期

3、中国传统师德思想概述:

p8

历史悠久神圣化程式化独成一体

其特点:

p8—9

服从、引领甚至代表整体道德要求:

儒教为国教、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综合全面的道德要求:

师言、师行、师德、师功

积极入世的道德要求:

修、齐、治、平

内心自觉的道德要求:

谨言慎行、内省、慎独

其内容:

p9—15

深厚的爱生敬业情感:

 何谓爱生“仁者爱人”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强烈的育人至上的意识: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欲栽大木举长天”

严谨的为人师表作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师者,人之模范也”

不倦的好学进取精神:

“博学而笃志”、“温故而知新”

精湛的教育教学理念: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寓教于乐

鲜明的教育开明作风:

“有教无类”、“教学相长”

扬弃p15:

封闭性: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功利性: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师道尊严:

4、西方师德的历史考察:

p16

古希腊罗马时期:

崇尚自然、发展个性

文艺复兴时期:

教育人道主义萌芽:

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与个性

近现代时期:

热爱学生、师生民主、尊重个性

中西方教育与师德的区别p21-22:

内得于己与外束于法

师道尊严与教育人道

三、师德--—高等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p22

1、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特点p23

(1)大学的本质和责任:

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

(2)大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的核心、教学的主导、研究的主体改革的主力、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3)大学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工作特殊性:

工作目的:

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工作对象:

具有多层次性

工作手段:

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和高尚道德情操育人

工作任务:

知识的传递与创新、应用的双重责任

2、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的特点p24:

与社会公德家庭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与其他职业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与中小学师德的联系与区别:

3、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p26-27)

实现“以德治校”的重要保证;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何谓素质教育(p26)

转变社会风气的需要;

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四、师德---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p27

师德决定了高校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p27

(1)全面性和高层次的统一p27—28:

全面性由高等教育的目的、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需要决定

高层次性是与其他职业、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相比较而表现出来的特征

(2)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28-29

与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目标与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结合

引导、记忆、情感、意志

现实性决定了师德的具体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3)社会性与个体性发展的统一29—30

社会性是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期望

个体性是各自的个人倾向性特征、个人心理性特征、个人社会人格特征

(4)典范性与深远性的统一p30—31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产生的示范性效果,对学生激励或矫正效果

通过作用于学生心灵产生的广泛延续与扩展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p33-40)

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公正、职业荣誉等八个要素构成

(1)教师职业理想(p33)

职业理想:

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高校教师职业情感---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

高校教师职业信念-——-献身人民教育事业

(2)教师职业责任

责任:

是个人对他人或社会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即做与自己的职责、使命、任务相宜的事情

(3)教师职业态度

(4)教师职业纪律

(5)教师职业技能

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

①  ②  ③

高校教师提高职业技能应该做到:

①  ②  ③

(6)教师职业良心

良心:

    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的作用:

行为前行为中行为后

(7)教师职业公正

公正:

职业公正:

教师职业公正---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

其作用有三:

①  ②  ③

(8)教师职业荣誉

荣誉:

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荣誉:

第二讲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作用(P41)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前提。

从本质上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一、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二一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特点与社会功能(P41—53)

(一)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物质基础(P42)

1、社会分工是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物质前提。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根源.

3、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教师道德的性质。

4、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的内容

5、教师道德内容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的主流p44:

重视个人的物质利益。

增强了集体主义道德精神。

强调了个人的独立人格。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文化前提(P46)

1、文化是教师道德形成的动力p46—47

大的文化背景、儒家思想的熏陶

2、文化的优秀特质是教师道德形成的基础p47-49

1)提倡身体力行,强调教书与育人的结合

2)注重教师形象塑造,强调完美品质.A、B、C

3、文化的传承决定了教师对传统师德的发扬p49—52

1)以身作则;

2)热爱教育;

3)教书育人;

4)热爱学生;

4、文化规范教师道德的社会意义p52—53

1)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

2)德教为先和知行合一的道德原则训化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二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教育是有由教育管理者、教育者、教育对象构成的动态系统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本质(P53)

一般本质:

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它既源于社会经济关系,又受制于教育劳动的本质和职能,还决定于活动教育中的特殊利益关系,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

1、教师道德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p53

社会经济关系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

1社会经济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客观物质基础;

2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应变化;

3社会经济条件对教育目的和人才模式的影响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相应道德品质。

2、教师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继承性p55-58

从又红又专到教育法.教师法

从教育的共性个性到教师道德的共性个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由教育活动的本质和目的所决定

教育活动(p58—59)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P.66)

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教师教育劳动的不断消耗,形成学生能力的不断增长和知识的

不断积累。

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反映着劳动者的质量。

开发人的智慧,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者的质量,发展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这就是教育劳动的本质。

教育劳动和其他劳动不同的显著特点是:

劳动的目的:

培养人

劳动的对象:

劳动的工具主要是:

劳动产品也是:

存在:

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教育活动环境的群体性;

教育活动对象的反馈性;

2、教学利益是教师道德的基础(P60-61)

教学利益:

包括:

教师个人利益、学生个人利益、教师群体利益、社会的教育利益

3、教育事实是教育道德存在的前提p61—63

学生是教师存在的前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教师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教师的不同行为反映不同的利益,产生不同的社会后果,得到不同的道德评价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二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P63——70)

1、对改良社会道德风气的辐射作用p63

通过所培养的学生

通过教师参加的社会活动

通过教师个人品质影响周围的人

2、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示范作用p65-68

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

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

学生道德素质陶冶的诱导者

3、对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提升作用p68—70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产生正确的道德情感,调整各种利益,

处理各种关系,选择正确道德行为,履行道德责任,完善道德人格。

第三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P71)

道德体系:

道德原则——居主导地位

道德规范

道德范畴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三大原则)

二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三大原则)

确立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依据:

(1)反映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过程就是处理人的关系的过程

(2)符合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

(3)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高度概括、集中体现、总纲、精髓

1、热爱教育的原则(P73)

要求:

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教育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尽职尽责,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具有园丁精神、春蚕精神、蜡烛精神

解决兴趣、爱好、理想与金钱、地位、名利的矛盾

做到做什么吆喝什么

2、集体主义原则(P74)

要求:

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要放弃和牺牲个人利益,同时要不断发展完善集体利益,以逐步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要了解反对个人主义与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问题.要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

3、人道主义原则(P75-76)

对人道主义的历史考察:

人道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nus,即人性的、人道的、文明的意思。

狭义的人道主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神学、神道的一种文化思潮;广义上的人道主义,是指维护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尊重人的价值,要求人能够得到自由发展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于14-16世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仁爱”是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爱一切人”.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

尊重人、关心人,同仇视人民的邪恶势力作斗争.

尊重人:

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关心人:

关心人的物质文化需要。

教育人道主义:

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具体化的体现。

规定了教育过程中教育与受教育者应尊重对方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教育者应以完善人格要求自己,以人道原则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以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平等对待学生,处理好严与爱的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二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P78——89)

1、教师与学生中的道德规范(P79-82)(四方面规范)

为人师表:

指高校教师在品德修养、处世待人、教学科研、治学精神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语言、仪表、风度、法纪。

诲人不倦:

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孜孜不倦,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地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

2、教师与同行关系中的道德与规范p82

尊重、信任、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克服文人相轻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规范p84

教书育人:

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博学多才,授人以渔。

博:

社会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教育理论

4、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p86—89

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基本任务。

做到传授知识到新知识

学术泡沫、学术失范与学术腐败及表现:

1)学术研究功利化

2)学术评价非理性化

3)“文人相轻”、“学阀"、“学霸”。

4)泡沫学术与江湖科研

呼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监督与学术公正、学术人格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

二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P90)(五大范畴)

1、教育职责p90—91:

教师的责任.教师履行职责就是把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和社会整体利益服务,为学生和社会及教育事业尽自己的崇高义务,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使命.

教育职责在教育实践中对调节教师道德行为的作用:

1);2);3);

2、教育公正p91-93:

基本要求是高校教师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高校教育公正最基本的要求。

意义及作用:

1);2);3);

3、教育良心p93:

概念及要求(P131)

作用(P134)1);2);3);

4、教育威信p94—97:

即教育实践中,也就是指教师在学生集体、教师集体中的道德尊严、道德地位和道德影响力.

教育威信的作用:

p941);2);

如何培养教育威信:

p951);2);3);

制度化权威、学识权威与人格化权威

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

5、教育和谐(P97):

古希腊教育家提出的教育和谐理念:

适应自然、顺应天性、发展天赋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P98)1);2);3);

教育和谐理念(P98—100)

基于教育整体观,强调通过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使他们在品德、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和谐自由地发展。

教育和谐的内容:

个人与外界的和谐:

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自然

个人与文化

个人与他人

个人自身的和谐:

身心和谐

人格和谐——健康人格

注重教育、因势利导、培养兴趣

附:

江泽民在2002.9。

8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讲话中对教师的要求:

志存高远、爱国敬业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严谨治学、与时俱进

第四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及其实(P101)

一、高校教师面临的道德冲突p101—111

二一高校教师面临的道德冲突(P101--111)

道德冲突:

是指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选择时所遇到的矛盾状态,即道德主体在特定情况下必须作出某种选择,而这种选择符合某一种道德准则,同时却违背了另一道德准则;实现了某种道德价值,又牺牲了另一道德价值,使主体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

包括:

行为动机上的心理冲突:

行为表现上的角色冲突:

行为取向上的义利冲突:

原因:

社会矛盾存在的不可避免性所决定。

1、行为取向上的义利冲突:

义与不义之利的冲突

教育教学领域、科研学术领域、

解决办法:

在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下进行调整

2、行为表现上的角色冲突(P105)

角色:

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一个人同时承担多重角色、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角色期望各异

如:

工作与生活、权威与朋友、领导与顺应、教师与班主任

解决办法:

视具体情况分别解决

3、行为动机上的心理冲突(P108)

期待角色与实际角色引发的心理冲突

社会称誉与社会现实引发的心理冲突

高付出与低待遇引发的心理冲突

角色责任与自我价值实现引发的心理冲突

角色环境与社会环境引发的心理冲突

影响:

降低工作效能,影响工作绩效

解决办法:

自我调适:

主观努力、认识

社会调适:

(P111)1)2)3)

二二高校教师行为的道德选择(P111)

、1、高校教师道德行为及其特征

行为概述:

行为是指检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方式

具有三个本质特征:

1)行为是人积极能动的自主活动;2)行为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并被人所意识到的自觉活动;3)行为受社会条件制约。

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行为及其特点:

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是教师基于对受教育者和社会对其职业要求的某种自觉态度而自主作出的行为选择。

其特征为:

1)出于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某种自觉态度

2)是行为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

2、高校教师行为选择的客观限度p115

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

以个人利益为基础;以社会整体(包括他人)利益为基础;

选择机制:

心理机制:

认识、情感、意志

社会机制:

市场观念:

对功利价值的肯定;对等价交换的认可;合理补偿;

社会价值冲突:

影响取向与选择、多重价值标准

选择受制于p117:

1)教育劳动的特点和教育规律

2)社会传统和历史条件

3)自身所处地位的立场

4)社会道德意识与传统习惯

5)世界观、个性心理品质、个人决策能力

3、高校教师行为选择的责任承担(P118—123)

在主观条件相适应的范围内承担自己的职业责任:

行政已提出了明确要求;具备选择的物质条件;具有道德行为能力。

1)教师责任的最低限度:

应该做的;客观上可能做的;主观上具备了能力和条件的.

2)教师责任的最高限度的界定原则:

教师承受性原则;教育有效性原则;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