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525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乐山市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乐山市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乐山市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乐山市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乐山市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乐山市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docx

《四川省乐山市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乐山市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乐山市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docx

四川省乐山市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

四川省乐山市2012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

四川省乐山市2012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中肯/中意

涤纶/纶巾

遗之千金/路不拾遗

B.棱角/菱角

伺候/饲养

硕果累累/罪行累累

C.蒙骗/蒙蔽

澄碧/瞪眼

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D.收敛/眼睑

纰漏/霹雳

有恃无恐/两山对峙

1.B(B

lng/lng

c/s

li/li;

Azhng

ln/gun

wi/y;C

mng/mng

chng/dng

b;D

lin/jin

p

sh/zh)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分

渡难关

长治久安异曲同工

B.伏法

大姆指

故伎重施顾名思义

C.福祉

口头禅

文恬武喜势不两立

D.荧屏

捅篓子

攻城掠地雍荣华贵

2.A(B

姆-拇;C

喜-嬉;D篓-娄

掠-略

荣-容)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另一个偏要反弹琵琶,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B.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昔日甚嚣尘上的西方的月亮圆言论已宣告破产。

C.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的雕塑精品。

D.每次做实验,王军都尽量寸量铢称,他说这样不仅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还能避免实验材料的浪费。

3.B(B甚嚣尘上:

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贬义词;A反弹琵琶:

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

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

C卓尔不:

形容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D寸量铢称:

比喻点点滴滴地计量,烦琐不切实际。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

国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民众而非精英,民众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

B.

比赛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原则,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赛场上双方球员个个生龙活虎,或进攻、防守、掩护,或突破、远投,精彩纷呈,到处洋溢着青春气息。

C.

目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二是因为美元的过量发行导致了美元的泛滥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D.作家史铁生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非常熟悉的,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曾经影响了无数人。

4.A

(B搭配不当,本着……为原则;C句式杂糅,原因是……因为……;D主客倒置)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巴蜀文明的历史特征

开放性

早在巴蜀文明的初生时期,它就是一个善于容纳和集结的开放性体系。

三星堆文化一、二期出土的铜牌饰与二里头夏文化相同,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玉琮、牙璋与东方的良渚文化相似都表明了巴蜀文明的开放交流。

这一地区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传输的集散中心,三星堆遗址的海贝、金杖,表明与中亚、西亚海洋文明有;新都画像砖上的翼形兽、雅安高颐阙前有翼的石狮形象,明显受安息艺术的影响;欧洲的罗柯柯艺术,同巴蜀唐宋时期的瓷器艺术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这类文化交流例证可谓数不胜数。

正如四川的地形一样,崇山峻岭屏闭盆地,使之易于成为相对独立、自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同时,盆地又犹如聚宝盆,使巴蜀文化易于成为南北文化特征交汇和集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巴蜀虽为盆地,虽为内陆大省,但它有很早就发达的货贿山积的工商业城市和充满向外扩张活力的水文化,努力冲破盆地的束缚,尝试突破传统、变异自我、超越自我。

正是这种静态的农业社会的小农生活方式与动态的工商社会的古典城市生活方式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巴蜀文化既善于交流和开放,又善于长期保持稳定和安定的多彩画面。

整体性

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看,巴蜀文化始源独立发展的时期相对甚短,而其与汉文化融合融汇的时期则较长,表明巴蜀人历代对于母体文化体系有最广泛的文化认同。

在巴蜀文化体系下,巴文化和蜀文化本是两支各具个性特色的文化。

古语说:

巴人出将,蜀人出相。

四川所出四大元帅,三个是巴人。

而四川的著名文人则多数出于西蜀。

这表明巴人和蜀人的文化性格是不同的。

蜀人自古即柔弱褊狭,狡黠多智,而巴人则历来强悍劲勇,朴直率真。

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巴人和蜀人都能将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整合、融铸在一起,相辅而又相成。

这种整体性的文化内涵说明巴蜀人善于将不同因素加以整合,善于恰当地将矛盾的因素融汇整合为突破传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积极力量。

特色性

特色性在于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在于顺应社会结构型和更新的超前性、冒险性精神。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四川人在历史上一个突出的思想特征是先乱后治的精神。

这一说法起初带有一定的贬意,是说四川人难治、刁顽。

但如从文化学角度看,它说明巴蜀人的先乱后治精神是一种建设性的竞争思想。

郭沫若认为能够先乱是说革命性丰富,必须后治是说建设性彻底,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他还认为四川人的丰富的革命性和彻底的建设性是由李冰启发出来的,是李冰的建设、文翁的教经、诸葛武侯的治绩、杜工部的创作感化和启迪的结果。

这是很有见地的。

今天看来,先乱后治的精神,说明四川人的开创性、超前性和风险性意识强。

它的社会根基正同巴人的冒险进取性、超前性与蜀人的追求完美性、稳定性的结合有密切关系。

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5.下列关于巴蜀文明文化复合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类遗址和文物表明巴蜀文明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集散中心,与各种文明有充分交流。

B.欧洲的罗柯柯艺术,同巴蜀唐宋时期的瓷器艺术有一定的关系,说明其受到巴蜀文明的影响。

C.特殊的地理特征是使巴蜀文明成为相对独立和善于交汇集结的自具特色的文化区域的原因。

D.静态的农业社会的小农生活方式和动态的工商社会的古典城市生活方式交织在巴蜀人的生活中。

5.B(与题干无关)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巴蜀文明在初生时期及发展的过程中,都体现了它与外在文化的融合融汇,以及注重与母体文化交融的特点。

B.巴蜀文化与其他文化有充分的交流,这源于巴蜀文明从诞生时起,就是一种不独立发展、不保守封闭的文明。

C.郭沫若认为川人丰富的革命性和彻底的建设性以及突破传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精神是李冰催生的。

D.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一说法,起初是对四川人的否定,现在却是对四川人的赞美。

6.A(B项不独立发展错,不符合文意,原文是巴蜀文化始源独立发展的时期相对甚短。

C项是李冰催生的错,以偏概全,原文还提及文翁、诸葛武侯、杜工部等。

D项起初是对四川人的否定错,扩大了范围,原文说的是起初带有一定的贬意)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川的地形特征是崇山峻岭屏闭盆地,这使它相对独立和稳定,各种文化的影响又使它总是能开风气之先。

B.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巴蜀文化会将各具个性特色的巴文化和蜀文化整合成一种没有差别的文化。

C.先乱后治的精神体现了四川人开创性、超前性和风险性意识强的特点,其精神在今天将会体现得更充分。

D.巴蜀文明的开放性、整体性决定了它能融合各种文明,整合各种矛盾,最终成为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文明。

7.C(A项总是能开风气之先错,扩大了范围。

B项一种没有差别的文化错,不合情理。

D项融合各种文明,整合各种矛盾错,绝对化。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

祖猛,仕苻坚,任兼将相。

父休,为河东太守。

镇恶以五月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年十三而符氏败亡,尝寄食渑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

谓方曰:

若遭遇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

方答曰:

君丞相孙,人材如此,何患不富贵。

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

后随叔父曜归晋,客居荆州。

宋武帝伐广固,镇恶时为天门郡临澧令。

人或荐之武帝,召与语,异焉,因留宿。

旦谓诸佐曰:

镇恶王猛孙,所谓将门有将。

即以署前部贼曹。

武帝北伐,领前锋。

将发,前将军刘穆之谓曰:

昔晋文王委伐蜀于邓艾,今亦委卿以关中,卿其勉之。

镇恶曰:

吾等因托风云,并蒙拔擢,今咸阳不克,誓不济江而还也!

三秦若定,而公九锡不至,亦卿之责矣。

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破虎牢及柏谷坞。

进次渑池,造故人李方家,升堂见母,厚加酬赉,即版授方为渑池令。

即陷长安城。

城内六万余户,镇恶至则抚慰初附,号令严肃。

于灞上奉迎。

高祖劳之曰:

成吾霸业者,真卿也。

镇恶再拜谢曰:

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高祖笑曰:

卿欲学冯异也。

是时关中丰全,仓库殷积,镇恶性贪,收敛子女玉帛不可胜计。

高祖以其功大,不问也。

时有白高祖言镇恶藏姚泓伪辇,有异志。

高祖使觇之,知镇恶悉剔取辇金银,而弃辇于垣侧,帝乃安。

帝留第二子桂阳公义真为安西将军、雍秦二州刺史。

镇恶以征虏将军领安西司马,冯翊太守,委以捍御之任。

及大军东还,赫连勃勃逼北地。

义真遣中兵参军沈田子距之。

虏甚盛,田子退屯刘回堡,遣使还报镇恶。

镇恶对田子使曰:

公以十岁儿付吾等,当共思竭力。

今拥兵不进,寇何由得平!

使反言之,田子甚惧。

王猛之相苻坚也,北人以方诸葛亮。

入关之初,又镇恶为首,时论者深惮之。

田子峣柳之捷,威震三辅,而与镇恶争功。

时镇恶师于泾上,与田子俱会傅弘之垒,因斩之幕下。

及帝受命,追封龙阳县侯。

(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使觇之

觇:

看,观察

B.时镇恶师于泾上

师:

军队

C.义真遣中兵参军沈田子距之

距:

通拒,阻击

D.时论者深惮之

惮:

畏惧

8.B(应为驻军。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弃辇于垣侧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昔晋文王委伐蜀于邓艾

青取之于蓝

C.以镇恶为首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

D.高祖以其功大

以其无礼于晋

9.D(D项皆为因为。

A项前表顺承;后表折,但是;B项前为向,给,后为从;C项前为是,作为,后为被,表被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镇恶的家人因为他的出生的时日犯忌讳,便把他过继给了别人来解除宗族灾难。

B.李方想当县令便帮助了王镇恶,王镇恶为了感恩,马上让李方做了渑池的县令。

C.王镇恶对沈田子退军刘回堡不满,沈田子非常害怕;后来沈田子与王镇恶争功,趁机把王镇恶杀死在帐下。

D.王镇恶贪污的金银财宝数不胜数,武帝因为王镇恶功高而装着没看见。

10.D

【参考译文】王镇恶,北海剧人也。

祖猛,仕苻坚,任兼将相。

父休为河东太守。

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猛曰:

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

故名为镇恶。

颇读诸子兵书,喜论军国大事,骑射非长,而纵横善果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召与语,异焉。

高祖谋讨刘毅,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

镇恶舍船步上。

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

语所留人:

度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

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

镇恶径前袭城。

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

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

行令闭诸城门。

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

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

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令且斗且语,人情离懈。

三更中,毅自缢死。

镇恶身被五箭,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及高祖北伐,为咨议参军,领前锋。

将发,镇恶曰:

今咸阳不克,誓不济江!

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

姚绍率大众拒险,深沟高垒以自固。

镇恶悬军远入,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

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直至渭桥。

镇恶所乘皆小舰,行船者悉在舰内,舰外不见有行船人,北土素无舟楫,莫不惊以为神。

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

渭水流急,诸舰悉逐流去。

镇恶抚慰士卒曰:

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岂复有求生之计邪!

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

(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

泓率妻子归降。

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

高祖劳之曰:

成吾霸业者,真卿也。

镇恶再拜谢曰:

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时关中丰全,镇恶性贪,收敛子女玉帛不可胜计。

高祖以其功大,不问也。

时有白高祖以镇恶既克长安,藏姚泓伪辇,有异志。

高祖密遣人觇辇所在,泓辇饰以金银,镇恶悉剔取,而弃辇于垣侧。

高祖闻之,乃安。

武帝东归时,留田子与镇恶,二人常有猜心,时镇恶师于泾上,与田子俱会于傅弘之垒,田子求屏人,因斩之幕下。

是岁,义熙十四年正月十五日也。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

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翻译文言文选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0分)

(1)人或荐之武帝,召与语,异焉,因留宿。

(5分)

(1)译文:

有人推荐镇恶给武帝,武帝召见他来谈论,感到他不是一般人,于是就留他住下。

(得分点:

或、异、因,翻译正确各1分。

其余通顺无误2分。

(2)公以十岁儿付吾等,当共思竭力。

今拥兵不进,寇何由得平!

(5分)

(2)译文:

高祖把一个十岁小孩交给我们,本应当各自尽力(作战),可是(沈田子)掌握着部队却不前进,敌寇怎么能平定得了呢?

(得分点:

十岁儿即高祖第二子桂阳公义真,1分;吾等,1分;拥兵不进,1分;寇何由得平,1分。

其余通顺无误1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8分)

雨晴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分)

(1)答:

用拟人手法写鹊和雷,(1分)衣犹湿点明了雨后初晴,语写出了鹊活泼可爱的情态,气未平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2分)本联绘声绘色,突出了雨后初晴清闲自然的景物特点。

(1分)

(2)本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2)答:

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颈联尾联叙雨晴后诗人所做之事。

(2分)全诗不着一喜字,诗人却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雨晴后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分)

【赏析:

1】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进士。

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

他在北宋时曾任文林郎、太学博士等职;南渡后任吏部侍郎,累官至参知政事。

作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推崇并学习杜甫。

所作着眼现实,国运民生;用典较少,词句明净,不像其前辈诗人黄庭坚等那样追求无一字无来处。

《观雨》一诗虽然也有用典故之处,但平易晓昶;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等辞格,使得此作境界辽阔,意蕴丰富。

解读鉴赏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应该知人论世。

《观雨》作于1130夏。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在东南战线攻破临安(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高宗从明州逃至温州。

在两湖(湖南湖北)一线,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

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

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

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雨丝在纷飞……本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了。

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

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

这里,与其说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

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

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

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

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

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

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吗?

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遮蔽广大猛烈,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

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

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

竹枝在顽强地举起,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

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洗尽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

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

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

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

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不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吗?

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

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

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

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的本意决定的。

诗人抓住风云雨(尤其是这个雨)的不同侧面,巧妙地运用双关这一辞格,体现出诗人诗思的活跃,胸襟的宽广,也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也是同期诗坛上的上乘之作。

【赏析:

2】

此诗作于宣和五年(1123),时任太学博士。

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表现诗人一时欣喜的情感。

陈与义咏雨之作颇多,诗题中标明正面写雨的就达三十多首。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七晴雨类选诗一百三十五首,其中陈与义二十五首。

可见他对这一题材有特别的感受。

略举如下:

《雨》: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试院书怀》:

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

《雨》:

一时花带雨,万里客凭栏。

《雨》:

小诗妨学道,微雨好烧香。

《雨》:

青春望中色,白涧晚来声。

《细雨》:

平湖受细雨,远岸送轻舟。

《雨思》:

寒声日暮起,客思雨中深。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忆秦娥》: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

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虞美人》: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13.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一小题完成)(5分)

(1)杜甫《客至》中点明所居之处恬静优美的诗句是: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鸥日日来

李白《将进酒》中悲叹人生短促、徒呼奈何的诗句是: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在《兵车行》中用

借古讽今,以汉武帝来影射唐玄宗,讽刺唐玄宗好大喜功,使不少人成了战争政策的牺牲品。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信宗璞

(1)今年的春,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复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

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

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

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

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

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2)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

曾在中学作文里写过这样几句:

嫩绿的春天又来了

看那陌头的杨柳色

世界上的生命都聚集在那儿了

不是么?

那年轻的眼睛般的鲜亮呵……

(3)老师在这最后一句旁边打了密密的圈。

我便想,应该圈点的,不是这段文字,而是那碧玉妆成绿丝绦般的杨柳。

(4)抗战期间在南方,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

它躺着,闭着眼。

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

它死了。

母亲说,埋了吧。

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

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

(5)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

母亲安慰地说。

(6)我做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

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

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

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

冷风在树木间吹动,我们那时都穿得十分单薄,不足以御寒的。

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好像再也提不起玩的兴致了。

(7)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呵!

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

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

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些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8)时光流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一九七七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

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

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

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

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叱和提醒!

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她的儿女。

(9)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

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

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

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狮子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

(10)这是母亲喜欢的猫,是一只雪白的狮子猫,眼睛是蓝的,在灯下闪着红光。

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出来。

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

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

深秋的冷风将落叶吹得团团,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

我的心直在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

在冬日的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

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

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11)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