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304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docx

《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docx

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

构建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的对策

郑淇元李海

2013-05-0810:

13:

57   来源:

《今传媒》2012年10期

  

  摘要:

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信息平台构建的过程中,由于传播主体的单向性较强,行政化作为明显,加上农民媒介素养缺失等原因,农村信息化平台的互动性较差,“最后一公里”需要破解。

  关键词:

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媒介素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发展与安定的根本保障。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因此,要全面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则以农村信息化为前提。

信息化渗透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一、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具体是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即通过信息和知识的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整合、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迅速传递到农民手中,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已全面渗透到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新农村社区建设、教育建设、医疗卫生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等。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已初步取得成效。

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金农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农村书屋”和农村信息联络站等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时,“信息下乡”活动进展迅速。

据了解,截止2010年底,共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约70万个,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并在全国组建起了一支25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涉农网站数已超过31000家。

“三电合一”信息服务项目在全国409个涉农部门陆续开展,先后搭建了19个省级、78个地级和346个县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惠及全国大约13的农户。

  此外,农业部正在搭建“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各地还探索建立起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如广东的“农信通”和视频点播系统、浙江的“新农村热线”、宁夏的“三农”呼叫中心、吉林的“新农村热线”以及上海的“一站通”等,都深得农民群众的欢迎[1].

  自2010年科技部联合中组部、工信部启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以来,2011年我国全面铺开了山东、湖南两省的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

  目前山东、湖南两省的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已基本成熟。

据中国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12年年初,科技部再次批复安徽、湖北、广东、重庆、河南等五个省、直辖市的试点工作,要求示范省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公益服务、市场运营”的基本思路,依托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的网络,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从而构建起一个“资源整合、统一接入、实时互动、专业服务”的省级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全国七个省市的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已全面启动,农村信息平台构建已走上正轨。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考量近几年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大部分省市的信息平台构建已初具规模,硬件设施以及农村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内容已基本建成,但使用状况堪忧。

信息化互动水平低,难以发挥作用并转化成实际生产力与经济效益。

究其原因,主要出在信息化建设的“软件”问题上,即农业信息体系的传播者(相关政府部门、服务体系)与信息的接受者(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民)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传受双方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农村信息化建设陷入“最后一公里”困局。

  

(一)信息平台建设主体理念滞后

  作为农村信息平台构建主体的相关政府部门与服务系统,在观念上缺乏创新,官本位思想严重。

在农村信息平台构建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片面追求政绩,传播观念仍然停留在行政控制上,不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农民需要出发。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则仍是以传者为主,受众意识差,在信息的传播上与农村、农民的需要相脱节。

  1.政府供给脱离农村实际需要

  政府相关部门在农村信息化平台硬件与软件的建设上,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通过僵化的行政命令与强制摊派,盲目追求政绩而不考虑信息平台建设的后续有效利用。

这就造成农村建设在资金和物资上供需不平衡,一些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物品,如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等供给严重不足,而那些与地方政府政绩直接相关的非生产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又严重过剩[2],导致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之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却未见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不大。

  2.政府传播理念错位

  受官本位与片面追求政绩等不良执政观念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村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重宣传轻反馈。

比如,政府在直接提供信息产品、信息服务时沿袭传统的“自上而下”供给决策体制,很多农村信息化项目建成后,后期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很多基础设施处于闲置状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忽视农民的接受能力,未能采用恰当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传播渠道窄,反馈机制不完善,农民无法表达自身的需求意愿并与执政部门产生互动。

这导致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出现“建设易,使用难”的现象,且严重挫伤了农民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农村信息平台建设举步维艰。

  

(二)农民素养成为农村信息平台建设的“瓶颈”

  农民作为现代农村生产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各项产业最直接的生产者与销售者,同时也是市场变化最直接的影响群体。

然而,作为农村信息平台建设中信息的接受者与使用者,农民普遍存在着市场意识薄弱、信息意识不强、媒介利用率低以及缺乏信息反馈意识等问题。

这是近年来屡次出现“菜贱伤农”“瓜贱伤农”等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农村信息传播方式落后,农民信息观念不强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国际形势,使我国逐渐融入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业经济同样需要走向市场,包括市场化生产、市场化经营。

但是,由于我国乡村的地域特征,加上农村通信工程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文化水平低。

加之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与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影响,农民的市场意识薄弱,不懂得关注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并以此来调整农业生产行为,更不懂得主动去寻求信息与机遇,利用信息具有的优势来规划农业生产。

因此,农产品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农民的抗风险意识却异常薄弱,使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加入全球化竞争以来,屡次出现农产品滞销问题[3].

  在农村,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仍以人际传播为主。

这种传播方式使信息同质化严重,这也是造成农村产品积压、滞销的原因之一。

对于信息量异常丰富、权威性极强且方便快捷的大众传播,农民的利用率则十分有限,通常是将大众传播媒介当做一种提供娱乐消遣的渠道。

这种信息传播方式造成极大信息浪费,对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更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农民媒介素养低,信息使用能力差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许多地区的信息化平台基础设施建成后,仍然存在农民不会使用甚至不愿意使用信息平台的现象。

一方面是由于“知识沟”的存在,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且信息化意识不强,对新技术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以至对信息平台的操作掌握起来很有难度;另一方面则是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农民不愿意在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等方面投入较多,且地域的差异性又限制了农民可供选择的媒介种类。

种种原因导致农民媒介素养低下,在信息的获取、辨别以及使用上能力较差。

  除了信息获取方面存在的问题,农民的信息反馈意识同样缺乏,信息互动性低。

例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向熟人、邻居、村委会和信息服务中介求助,真正选择信息专业户、经纪人和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农户很少。

由于受到反馈渠道、资金以及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和政府服务部门的信息反馈较弱。

这不仅造成有效信息的浪费,也不利于政府部门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并随时调整不合理的政策,进一步限制了媒介对农村有用信息的传播。

  三、推进农村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

  

(一)政府转变传播理念

  政府作为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主体,在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为优化农村信息化建设体系,政府应转变传播理念,变管理为服务,变行政化手段为市场化运作,推进农村信息化互动平台构建向纵深发展。

  1.推进农业信息传播的市场化

  农村信息化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政府管理机制过于僵化,用单向的行政命令取代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其市场意识,提高其信息利用水平,政府决策者们要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受众特征与市场需求,真正从农村、农民的立场出发,想其所想,想其所需,为需求而建设,实现信息的对称传播。

如此,农民才会乐于接受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的各种信息,并与之建立良性的互动反馈机制,投入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来。

例如,在农村书屋的建设上,变过去的政府控制为市场化运作,变单一政府经营为“政府监管与民企运营”的模式。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与渠道对农村书屋的建设予以支持。

只有通过市场化运作,农村书屋才能真正去考虑受众的需求,提供农民喜爱的书籍,实现买与卖的结合。

这不仅节约了政府的资金与人员投入,也对农民知识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提升公共服务意识

  受传统执政理念的影响,一些地方官员的官本位思想严重,这是导致政府决策与农民、农村需要错位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政府要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变行政命令为服务主体,多用浅显易懂的材料提高对农村信息化的宣传力度,多建设一些信息化示范工程,并坚决杜绝无视农民主体地位、大包大揽、不尊重农民意愿以及大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现象。

  在农村信息化构建中,多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经验,对实际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受众对大众传播信息的选择使用方面,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曾提出一个公式,即“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其中“报偿的保证”是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需要的程度,而“费力的程度”则指的是内容与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

根据传播学上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同等条件下,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最方便且最能迅速满足其需要的途径。

因此,政府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切实提高信息操作平台的便捷性,满足农民使用的需要,真正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所号召的“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扁平化”建设与管理理念。

  例如,在农业网站建设上,要通过版面布局、栏目导航的人性化设置来满足农民的使用习惯,开发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使用的信息操作模式,比如在线音频视频模式等灵活的信息获取方式等等;其次,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联动作用,拓宽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由于全国各地情况有异,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要从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同时要兼顾信息的全面性、实时性与预测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泛搜集、筛选、整合并发布农业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确保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实用性、时效性、权威性与科学性。

  

(二)培育农村“舆论领袖”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的创新与扩散理论,大多数人尤其是生活在信息闭塞的乡村农民,他们在进行信息交流时都具有同质化倾向。

罗杰斯认为,如果两个完全异质的个体进行沟通,他们彼此接受的信息就会带来新鲜感,通过交流达到信息的有效沟通并直接反映到农民的生产结构调整中去。

然而,根据信息的两级传播假说,信息往往并不是直接从媒体流向大众,而是先通过媒体到达一些人(往往是一些“能人”即意见领袖),然后再通过这些人传播到其他受众那里去,即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种两级乃至更多等级的“N级传播”来完成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意识的普及,加之户籍制度的调整与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与发展,农村涌现一批创新意识强、文化素养高、与城市发展联系密切的基层“能人”。

这类人群包括农村经纪人、大学生村官、农民企业家、“军转干”人员以及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

在信息以人际传播为主的农村,他们的所思所想、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意见领袖”,易于被广大农民接受并效仿,指导并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些基层“能人”即扮演了这样一种异质化信息传播的“舆论领袖”角色。

以农村经纪人为例,他们是农村经济活动中,为促成农村商品的生产与流通而从事咨询、中介、代理以及产品运销等经营性服务并据此获取收益的一群人。

农村经纪人占农村人口比例不大,但他们在把小生产引入大市场、畅通物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以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经纪人活跃于城市和集贸市场,并延伸到乡镇村落与田间地头,贴近农民,深受农民欢迎,是农民与市场接轨的重要桥梁。

  通过培育“舆论领袖”,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民信息化意识的提高与普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农民的媒介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经济的特性致使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不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不强,使部分农村信息化设施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应用。

因此,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政府除了要配置相应的农村信息化硬件设施,还要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提升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农村信息平台建设成效不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对信息化理解不到位,有些农民甚至对信息存在抵触心理。

所以,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迫在眉睫。

将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所带来的效益告知农民,增强其对信息的兴趣,让使用信息成为农民的习惯。

如此,农村会逐渐形成乐于使用、乐于维护、乐于投资信息化设备的局面,并最终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农民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仍旧习惯于娱乐、消遣,可在农村举办各种“三农”文化活动来进行媒介信息宣传。

例如,在农闲时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统一阅读,集体讨论,加强交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4]此外,政府牵头举办的乡村文化活动,还可让农民通过媒介获得的知识有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对媒介的批判理解能力,让农民对于媒介带来的益处有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认识。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农村信息技术培训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因其职业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适应了新农村建设对一批素质高、创新性强的新型农民的培养需要[5].因此,政府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民通过参加职业教育,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与媒介应用水平,从而形成对媒介信息的分析、判断与使用能力,以及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意识,为推进农村现代化信息平台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要善于把基层党校的作用发挥出来,利用党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并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信息技术学习考核评估机制,促使党员干部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发挥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政务处。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研究[J].广东信息化,2010(4)。

  [2]何建洪。

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9(20)。

  [3]刘炳范。

面对WTO:

农民的抗市场风险意识教育迫在眉睫[J].成人教育,2001(11)。

  [4]孙玉林。

试论农民媒介素养的培养[J].北京农业,2010(10)。

  [5]夏学文。

新农村建设汇总职业教育作用发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