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1236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追求礼乐的一生

 

1.显赫的先世

 

〔材料一〕孔子生鲁昌平乡陬①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②,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宋湣公③生弗甫何,弗甫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④。

为宋司马,华督⑤杀之而绝其世,其子木金父降为士。

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为华氏⑥所逼,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仲尼。

 

──《毛诗·商颂》序孔颖达《正义》引《世本》

 

〔材料三〕帝乙⑦元子⑧微子开⑨,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

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皆子姓也。

闵公子弗父河⑩生宋父,宋父生世子,世子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子木金父。

木金父降为士,故曰灭⑾于宋。

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

防叔为华氏所逼,出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叔梁纥。

为鄹大夫,故曰鄹叔纥生孔子。

 

──[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

 

〔材料四〕孔子之先,宋之后也。

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⑿内诸侯,入为王卿士。

微,国名,子爵。

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

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

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申之,与国于宋,徙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

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之后,故号微仲。

生宋公稽,胄子⒀虽迁爵易位,而班级⒁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

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

至于稽,乃称公焉。

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缗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

方祀以下,世为宋卿。

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

五世⒂亲尽,别为公族⒃,故后以孔为氏焉。

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

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本姓解》

 

 

 

【解读】《史记》,西汉司马迁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是研究汉武帝中期以前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世本》,原称做《世》、《经世》,是根据古代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的材料所写成的史书。

其书记载上古帝王世系,是贵族统治者十分重视的文献资料。

原书已佚,辑本可参《世本八种》。

《潜夫论》,东汉王符撰。

由于作者出身“庶孽”,终身不仕,隐居著述,不欲彰显其名,故称《潜夫论》。

《孔子家语》,三国魏王肃撰。

该书大体是根据先秦群籍中有关孔子生平的材料汇集改编而成,虽间有杜撰成分,但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查有实据的。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这四条材料说明了孔子的先世谱系,虽然个别记载由于时代久远而有所出入,但总体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

其血脉源自殷商王室微子启。

微子启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

周武王伐纣灭商,复其官。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诛武庚,命微子统率殷族以奉其先祀,封于宋,成为周代宋国始祖。

其后经弗甫何让国,由诸侯而公卿,孔父嘉为华督所害,又由公卿而为士,防叔由宋奔鲁,至孔子已成为没落贵族的后裔。

子曰: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有此种家族渊源,而又遭遇这般境况,孔子唯有力学以承祖风,一生好学不倦,最终成就万世儒宗。

 

【注释】①陬(zōu):

亦作鄹。

②圩(yú)顶:

头顶凹陷,中低而四傍高。

③宋湣公:

宋国第四代君主,亦作泯公或闵公。

④孔父嘉:

孔子六世祖,子姓,名嘉,字孔父,父同“甫”,男子美称。

其后代遂以其字为氏,称孔氏。

⑤华督:

亦称华父督,宋国太宰,见孔父嘉妻美,杀人夺妻。

⑥华氏:

华督的后代。

⑦帝乙:

商王,名羡,文丁之子,纣之父,帝乙是庙号。

⑧元子:

长子。

⑨微子开:

即微子启,子姓,名启,封于微。

后世避汉景帝刘启名讳,以开代启。

⑩弗父河:

亦作弗父何、弗甫何。

⑾灭:

此处指家族失势。

⑿圻(qí):

通“畿”,京畿。

⒀胄子:

帝王或贵族的后嗣。

⒁班级:

爵位等级。

⒂世:

父子相继为一世。

⒃公族:

诸侯的同族。

 

 

 

2.坎坷的人生

 

〔材料一〕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②平③;尝为司职吏④而畜蕃息⑤。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⑥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⑦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论语·子罕》

 

〔材料三〕后,景公⑧敬见孔子,不问其礼。

异日⑨,景公止孔子曰:

“奉子以季氏⑩,吾不能。

”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

“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四〕孔子遂适⑾卫,主⑿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

卫灵公问孔子:

“居鲁得禄几何?

”对曰:

“奉⒀粟六万。

”卫人亦致粟六万。

居顷之,或谮⒁孔子于卫灵公。

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⒂。

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⒃,以其策指之曰:

“昔吾入此,由彼缺也。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⒄。

阳虎尝暴⒅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

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

“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

“子在,回何敢死!

”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曰:

“文王既没,文⒆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

“可以速矣。

”孔子曰:

“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⒇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21似尧,其项22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23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24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25,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

然哉!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五〕子畏26于匡,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

 

〔材料六〕孔子南适楚,27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28不29,弟子皆有饥色。

子路进而问之曰:

“由闻之: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30也?

”孔子曰:

“由不识31,吾语女32。

女以知33者为必用邪?

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

女以忠者为必用邪?

关龙逢34不见刑乎!

女以谏者为必用邪?

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

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

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

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

”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

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

苟遇其时,何难之有!

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孔子曰:

“由!

居!

吾语女。

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勾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

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女庸安35知吾不得36之桑落37之下!

 

──[战国]荀况《荀子·宥坐》

 

〔材料七〕孔子曰:

“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38从丘者,皆幸人也。

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39不困不成行40。

 

──[西汉]刘向《说苑·杂言》

 

 

 

【解读】《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再传弟子所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汇编。

《荀子》,又名《孙卿子》、《荀卿子》,是战国荀况及其后学的著作汇集。

《说苑》,西汉刘向撰,分类纂辑上古至汉代的轶闻旧事,抒发议论以宣扬儒家思想。

原书多散佚,有曾巩辑本。

 

孔子早年贫贱,后来游历诸国,又多遭困厄。

虽然命运多舛,但是孔子愈挫愈坚,“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始终坚信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材料一总述孔子的坎坷经历;材料二说明孔子早年贫贱,从事过各种鄙贱的技艺;材料三记载孔子为齐国所斥;材料四、材料五记述孔子逐乎宋、卫,见拘于匡,窘于郑,却乐观如故,自嘲处之;材料六、材料七说明孔子虽困于陈、蔡之间,无粮断炊,陷入绝境,但不为所动,“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充分展现了孔子坚定的意志。

 

【注释】①史:

通“吏”。

②料量:

称量。

③平:

公平。

④司职吏:

犹乘田,鲁国主管牧场的小官。

⑤蕃息:

繁衍。

⑥去:

离开。

⑦反:

即“返”,还归,返回。

⑧景公:

齐景公。

⑨异日:

另一天。

⑩奉子以季氏:

用给季氏那样的待遇侍奉您。

⑾适:

去,往。

⑿主:

寓居,寄住。

⒀奉:

通“俸”。

⒁谮(zèn):

谗毁,诬陷。

⒂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

卫灵公让公孙余假监视孔子的进出。

⒃仆:

驾车的人。

⒄阳虎:

即阳货,鲁国季氏的家臣。

⒅暴:

欺凌,残害。

⒆文:

指礼乐制度。

⒇郭:

外城。

21颡(sǎng):

额头。

22项:

脖颈。

23要:

同“腰”。

24累累:

垂头丧气的样子。

25形状:

形相,外貌。

26畏:

通“围”,围困。

27戹(è):

受困,为难。

28藜(lí)羹:

用藜菜做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

29糂(sǎn):

以米和羹。

30隐:

穷,困窘,窘急。

31识:

知道,了解。

32女:

通“汝”。

33知:

通“智”。

34关龙逢:

桀臣,因进谏为桀所杀。

35庸安:

何以。

36得:

此处意指得志。

37桑落:

源自《诗经·卫风·氓》: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叶凋零,暮秋之象,此处以喻穷困之境。

38二三子:

犹言诸君。

39列士:

即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之士。

40行(旧读xìng):

德行,功业。

 

 

 

3.执著的追求

 

〔材料一〕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①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②。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③见曰:

“君子亦有穷④乎?

”孔子曰:

“君子固⑤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⑥。

孔子曰:

“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曰:

“然。

非与?

”孔子曰:

“非也。

予一以贯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

“《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⑦。

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子路曰:

“意者吾未仁邪?

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⑧吾未知邪?

人之不我行⑨也。

”孔子曰:

“有是乎!

由,譬使仁者而必信⑩,安有伯夷、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

“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子贡曰: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

“赐,良农能稼⑾而不能为穑⑿,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⒀。

君子能修其道⒁,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⒂。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⒃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

孔子曰:

“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⒄,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颜氏之子!

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⒅。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三〕颜渊问为邦。

子曰:

“行夏之时⒆,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⒇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

 

〔材料四〕子曰:

“周监21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八佾》

 

〔材料五〕公山弗扰以费畔22,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23,曰:

“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24?

”子曰: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25乎!

 

──《论语·阳货》

 

〔材料六〕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26而沽27诸?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材料七〕子曰:

“苟有用我者,期月28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论语·子路》

 

〔材料八〕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材料九〕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29:

“奚自30?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也是讲困于陈、蔡之事,孔子觉察到弟子们普遍存在因受困而心有不平的悲观情绪,这两条材料记述了孔子对众弟子的分别开导,着重于展现孔子对理想的坚信与执著追求;材料三至材料九说明了孔子的用世之心,孔子坚信,古代文化传统的复兴是治理乱世的良方,因此为之不懈努力。

可当是时也,礼崩乐坏,废弛陵替,王纲解纽,诸侯争雄,强凌弱,众暴寡,世乱莫治。

孔子游说诸国,求试而不见用,“知其不可而为之”,梦系周礼,坚忍不拔,充分体现了孔子一生的执著追求。

 

【注释】①军:

驻军。

②兴:

起身,起来。

③愠(yùn):

含怒,怨恨。

④穷:

困窘。

⑤固:

坚守,安守。

⑥色作:

即作色,改变脸色。

⑦“匪兕(sì)匪虎,率彼旷野”:

不是犀牛猛虎,却似困兽一般,在旷野中奔突徘徊。

引自《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古人习惯于在论事前用《诗》引起所论话题。

⑧意者……意者……:

表示选择,是……还是……⑨行:

此指放行,得脱。

⑩信:

此处指得到人们的信赖。

⑾稼:

种植庄稼。

⑿穑:

收获谷物。

结合上下文,此处“为穑”指保证丰收。

⒀顺:

(制作的产品)顺心如意。

⒁修其道:

修其道犹行其道,谓实践自己的原则与思想。

⒂容:

容纳,支持,接受。

⒃而:

代词,你的。

⒄病:

妨害。

使尔多财,⒅吾为尔宰:

假使你成为富翁,我就做你的家宰,替你理财。

这是孔子的打趣之语,表明自己与颜渊心心相印,思想上有共鸣。

《论语·先进》孔子对曾皙说“吾与点也”,两者是同一心境,表示赞同。

由此可见,孔子也持这种看法。

⒆时:

历法。

⒇放:

舍弃。

21监:

通鉴,借鉴,参考。

22畔:

通“叛”。

23说:

通“悦”。

24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装句式,第一个“之”字是帮助倒装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字是动词,去,往。

25吾其为东周:

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26善贾(gǔ):

识货的商人。

这里是用来比喻真正求纳贤才的统治者。

27沽:

卖。

28期(jī)月:

一年。

29晨门曰:

译作“(子路第二天)清晨进城,司门者问”。

30奚自:

奚,犹何,何处,什么地方。

“奚自”即“从何处来”的意思。

 

 

 

开创儒家思想

 

4.礼学思想

 

〔材料一〕子张问:

“十世①可知也?

”子曰:

“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

“孰谓鄹人④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论语·八佾》

 

〔材料三〕陈亢问于伯鱼⑤曰:

“子亦有异闻⑥乎?

”对曰:

“未也。

……他日又独立,鲤趋⑦而过庭,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论语·季氏》

 

〔材料四〕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⑧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解读】这四条材料说明:

孔子认为礼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不知礼,无以立也”;而“知礼”只有靠学习的方式才能实现,“不学《礼》,无以立”,“入太庙,每事问”。

礼要靠学习来获得,因此孔子强调历代礼制的继承性,“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由此可见孔子的礼学思想具有深远的文化底蕴,是对于三代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注释】①十世:

从上下文意来看,“十世”指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

②因:

沿袭,承袭。

③损益:

损,废除。

益,增加。

④鄹人:

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叔梁纥曾经做过鄹邑大夫。

⑤伯鱼:

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⑥异闻:

此处指与众不同的传授。

⑦趋:

古礼,以碎步疾行表示敬意。

⑧知:

此处指分辨、辨别。

 

 

 

〔材料五〕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①,约②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③矣夫!

 

──《论语·雍也》

 

〔材料六〕子曰:

“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

 

〔材料七〕上④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子路》

 

〔材料八〕子曰:

“上好礼,则民易使⑤也。

 

──《论语·宪问》

 

〔材料九〕子曰:

“道⑥之以政,齐⑦之以刑,民免⑧而无耻⑨。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⑩。

 

──《论语·为政》

 

〔材料十〕子曰:

“能以礼让⑾为⑿国乎?

何有⒀!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⒁何?

 

──《论语·里仁》

 

 

 

【解读】这四条材料说明孔子主张以礼修身,推而广之以礼治国,而且尤其注重礼仪制度背后的礼让精神,反对虚礼。

孔子认为具有礼让精神的礼制才是治国的根本。

 

【注释】①文:

文献。

②约:

限制,约束。

③畔:

同“叛”。

④上:

此处泛指身居上位的统治者。

⑤使:

支配,管理。

⑥道:

同“导”,引导。

⑦齐:

整顿,整治。

⑧免:

免于罪责。

⑨耻:

廉耻之心。

⑩格:

来,至,归服。

⑾礼让:

此处指礼仪制度背后的礼让精神。

⑿为:

此处指治理。

⒀何有:

当译作“有何困难?

”反问语气,是并不困难的意思。

⒁礼:

此处指用来承载礼让精神的礼仪形式。

 

 

 

〔材料十一〕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材料十二〕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十三〕言游①进曰:

“敢问礼也者,领②恶而全③好者与?

”子曰:

“然。

”“然则何如?

”④子曰:

“郊社⑤之义,所以仁鬼神也。

尝⑥之礼,所以仁昭穆⑦也。

馈奠⑧之礼,所以仁死丧也。

射乡⑨之礼,所以仁乡党⑩也。

食飨⑾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子曰:

“明乎郊社之义,尝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⑿也。

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⒀成也。

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⒁得其象⒂,味得其时⒃,乐得其节,车得其式⒄,鬼神得其飨⒅,丧纪⒆得其哀,辩说得其党⒇,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21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22。

”子曰:

“礼者何也?

即事之治也。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23。

治国而无礼,譬犹瞽24之无相25与!

伥伥26乎其何之27?

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

如此,则无以祖洽28于众也。

 

──《礼记·仲尼燕居》

 

 

 

【解读】《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是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汇编的论礼资料选集。

该书保存了儒家礼学思想的许多重要材料,亦被后世尊为儒家经典之一。

可参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

 

这三条材料说明孔子不仅强调历代礼制的继承性,更有所发展与创新,提出了“仁礼学”的重要思想,从而为传统礼学注入新的内涵。

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本质,“礼”的内容是礼让精神,而礼让精神正是“仁”的体现。

“礼”的一切仪节都是为了实现“仁”,实践礼治是实现仁政的有效途径。

 

【注释】①言游:

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

②领:

治理。

③全:

保全。

④“然则何如?

”:

这句又是子游的提问。

⑤郊社:

周代称冬至祭天礼为郊,夏至祭地礼为社。

⑥尝禘:

尝,古代秋祭名,用于祭祀祖先。

禘,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

⑦昭穆:

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此处代指各辈祖先。

⑧馈奠:

指丧礼中祭奠之事。

⑨射乡:

指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行乡射礼。

⑩乡党:

同乡,乡亲。

⑾食(sì)飨:

以酒食宴请宾客。

⑿闲:

通“娴”,娴熟。

⒀武功:

军事方面的功绩。

⒁量鼎:

量器与鼎类器物。

⒂象:

式样。

⒃时:

时令,时节。

⒄式:

规格,标准,用以体现等级。

⒅飨:

同享,献祭。

⒆丧纪:

丧事。

⒇党:

同道,同志之人。

21错:

通“措”,放置,安置。

22宜:

适宜得当。

23治:

治理的手段方法。

24瞽:

盲人。

25相(xiàng):

导引盲者的人。

26伥伥:

无所适从的样子。

27之:

去,往。

28祖洽:

倡导。

 

 

 

5.仁学思想

 

〔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论语·颜渊》

 

〔材料二〕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①众,何如②?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③诸!

夫仁者,己欲立④而立人,己欲达⑤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⑥也已。

 

──《论语·雍也》

 

〔材料三〕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⑦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⑧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⑨斯语矣。

 

──《论语·颜渊》

 

 

 

【解读】“仁”是孔子极力推崇与追求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材料一),简明扼要,这是提纲挈领性的概括。

若展开论述,从正面来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材料二),从反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三)。

物同此理,人同此心,以己心度人心,推己及人,这是一种内在心灵的美德,是内心对生命的珍惜、热爱与尊重。

 

【注释】①济:

救助。

②何如:

怎么样。

③病:

难,不易。

④立:

建树,成就。

⑤达:

通达,显达。

⑥方:

方法。

⑦使:

役使。

⑧施:

施加,强加。

⑨事:

践行,实行。

 

 

 

〔材料四〕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③?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五〕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④。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材料六〕樊迟问仁。

子曰:

“居处⑤恭,执事⑥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材料七〕温良者,仁之本也。

敬慎者,仁之地⑦也。

宽裕⑧者,仁之作⑨也。

孙接⑩者,仁之能也。

礼节者,仁之貌也。

言谈者,仁之文也。

歌乐者,仁之和也。

分散⑾者,仁之施⑿也。

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

其尊让有如此者。

 

──《礼记·儒行》

 

 

 

【解读】这四条材料说明“礼”是“仁”的实践途径。

“克己复礼为仁”,而且行动的纲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正所谓“礼节者,仁之貌也”。

“仁”作为内在的美德,是“礼”的心理基础;而“礼”作为外在规范,是“仁”的现实载体。

“仁”是人内心的心理过程以及所达到的道德境界,“仁”的修养形成与“仁”的体现都要依靠“礼”的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