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233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docx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docx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receptor)

(2)感觉器官(感官)(senseorgan)。

(3)适宜刺激(adequatestimulus)

(4)换能作用(transducerfunction)

(5)编码作用(encoding)

(6)适应现象(adaptation)

(7)视觉(vision)

(8)简化眼(reducedeye)

(9)近点(nearpointofvision)

(10)远点(farpointofvision)

(11)瞳孔近反射(pupillarynearreflex)

(12)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lightreflex)

(13)辐辏反射(convergencereflex)

(14)生理盲点(blindspot)

(15)视敏度(visualacuity)

(16)暗适应(darkadaptation)

(17)明适应(lightadaptation)

(18)视野(visualfield)

(19)视后像(afterimage)

(20)融合(fusionphenomenon)

(21)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fusionfrequency,CFF)

(22)听阈(hearingthreshold)

(23)气传导(airconduction)

(24)骨传导(boneconduction)

(25)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26)眼震颤(nystagmus)

(27)最大可听阈(maximalauditorythreshold)

(28)听域(auditorythreshold)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感受器特性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具有适宜刺激              

B.具有换能作用

C.具有编码作用

D.具有适应现象

E.完全由游离神经末梢构成

2.不能引起明确主观感觉的感觉类型是()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

E.肌肉长度

3.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A.晶状体变凸

B.瞳孔缩小

C.两眼球会聚

D.物象仍可落在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E.增加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4.光照前视杆细胞所处的低静息电位状态是由于外段膜()

A.对Cl-的通透性较大

B.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对K+的通透性较大

D.对Ca2+的通透性较大

E.对cGMP的通透性较大

5.光照视杆细胞外段通道Na+关闭的关键因素是()

A.迟发感受器电位的出现

B.cGMP被水解

C.Ca2+

D.磷酸二酯酶的失活

E.cGMP大量合成

6.眼作最大调节所能量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A.主点    

B.节点     

C.焦点     

D.近点

E.远点

7.听觉器官真正的感音装置是()

A.内淋巴与蜗管

B.外淋巴与卵圆窗

C.中耳听骨链

D.螺旋器

E.外耳与鼓膜

8.人耳最敏感的听域在()

A.300~1000Hz之间

B.1000~3000Hz之间

C.3000~10000Hz之间

D.10000~13000Hz之间

E.13000~20000Hz之间

9.耳廓和外耳道的主要作用是()

A.传音作用

B.集音作用

C.感音换能作用

D.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

E.共振作用

10.对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位于()

A.黄斑

B.视网膜各区

C.视网膜中央凹处

D.视网膜周边部

E.视神经乳头

11.当视网膜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此反射称为()

A.角膜反射

B.辐辏反射

C.瞳孔对光反射

D.瞳孔近反射

E.以上均不是

12.感光色素存在于感光细胞的()

A.内段

B.外段

C.胞体

D.终足

E.核内

13.关于对视锥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央凹处分布最密集

B.愈近视网膜中心部,视锥细胞愈多

C.愈近视网膜周边部,视锥细胞愈少

D.与颜色视觉有关

E.对光的敏感度高

14.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

A.丘脑

B.下丘脑

C.延髓

D.中脑

E.枕叶皮层

15.与视觉产生无关的结构是()

A.角膜

B.晶状体

C.玻璃体

D.视网膜

E.颞横回和颞上回

16.对简化眼不正确的规定为()

A.折光指数1.333

B.球面曲率半径5mm

C.眼球前后径20mm

D.节点在球后面10mm

E.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

17.除哪一项以外是视锥系统的功能()

A.感受强光刺激而引起视觉

B.对光的敏感度高

C.司昼光觉

D.有色觉

E.分辨力高。

18.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A.角膜曲度增大                

B.瞳孔缩小

C.瞳孔散大

D.晶状体曲度增大              

E.晶状体曲度减小

19.视野大小的顺序依次是()

A.黄蓝色>白色>红色>绿色

B.黄蓝色>红色>绿色>白色

C.白色>黄蓝色>绿色>红色

D.白色>黄蓝色>红色>绿色

E.白色>红色>黄蓝色>绿色

20.听觉产生过程不涉及()

A.空气振动的疏密波

B.外耳

C.内耳的传音装置

D.前庭器官

E.听神经上的神经冲动

21.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A.皮肤痛觉感受器

B.肌肉-关节运动感受器

C.视觉器官

D.听觉器官

E.嗅觉器官

22.眼震颤可用于检查()

A.眼外肌疾病

B.视网膜功能

C.前庭功能

D.耳蜗功能

E.大脑皮层运动功能

三、多项选择题

1.关于视野的叙述正确的是

A.颞侧视野较大                

B.红色视野最小

C.白色视野最大                

E.黄色视野大于绿色视野

2.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外段的形态与视杆细胞不同    

B.外段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D.部分细胞对450mm的蓝光很敏感

3.关于视紫红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对光很敏感                 

B.合成与分解为可逆反应

C.为视蛋白与视黄醛的结合物   

D.为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

 

四、填空题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

、。

2.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有、。

3.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方式有、、。

4.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度,其感光色素为,而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度,但对物体的细微结构有很高的。

5.视网膜主要的细胞层次可简化为四层,由外向内依此为、

、、。

6.前庭器官由、、组成。

7.鼓膜是一个承受装置。

8.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9.眼作最大程度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10.视锥系统对光的敏感性较,但有分辨能力,

司光觉,能分辨。

11.纠正远视可用透镜。

12.声波引起的振动,以的方式沿着基底膜由耳蜗底部向耳蜗的顶部方向传播。

声波频率愈,行波传播距离越;声波频率愈,行波传播的距离愈,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基底膜部。

13.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和。

14.瞳孔近反射:

看近物时,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

15瞳孔对光反射:

弱光下瞳孔,强光下瞳孔。

瞳孔对光反射是眼的一种重要适应功能,其中枢位于。

16.视椎细胞含有由和组成的感光物质。

17.光线作用于视锥细胞时,发生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五、判断题

1.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适宜刺激是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光波)。

2感受器可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相应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3.眼球是由一系列折光率和曲率半径都不相同的折光体所组成的折光系统。

4.正常人眼处于安静状态而不进行调节时,它的折光系统的后主焦点的位置,恰好是视网膜的位置。

5.简化眼正好能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像。

6.眼的调节主要靠晶状体的凸度,使眼的折光能力增强。

7.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远点来表示。

8.瞳孔近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减少由折光系统造成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9.视网膜感光细胞外段含感光色素,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

10.在视神经穿过视网膜的地方,因含有感光细胞,故有感光功能。

11.视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强光刺激而引起视觉。

12.视网膜周边部视杆细胞少而视锥细胞多。

13.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均含有视紫红质。

14.人在暗处视物时,视紫红质既有分解又有合成。

15.感光细胞的外段是进行光电转换的关键部位。

16.暗适应是指从明亮的地方突然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视觉敏感度逐渐增高的过程。

17.鼻侧和上方视野较小,颞侧和下方视野较大。

18.视锥细胞分辨闪光频率的能力比视杆细胞强。

19.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

20.鼓膜振动与声波振动同始终,很少残余振动。

21.耳蜗的功能是将传至内耳的机械振动转变为听神经上的神经冲动。

22.基底膜振动频率愈低,行波传播愈远,最大振幅出现的位置愈靠进耳蜗顶部。

23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不同形式的基底膜振动,是耳蜗能区分不同声音频率的基础。

24.耳蜗底部受损时主要影响低频听力;

六、问答题

1.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功能特点。

2.如何利用简化眼分析物体在视网膜成像情况?

3.维生素A与夜盲症有何关系?

4.简述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5.试述视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七、论述题

1.试述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2.试述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3.试述听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4.试述内耳的感音功能。

5.试述耳蜗对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分析机理。

6.试述眼震颤产生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一、名词解释

(1)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2)除含有高度分化的感受器外,还有非神经性的附属结构,形成比较复杂的器官。

(3)每种感受器都有它最敏感、最容易感受的刺激形式。

(4)感受器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相应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5)感受器将刺激信号转变为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不同序列(特定排列组合)。

(6)当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经过一段时间后,其传入神经上的冲动频率会下降。

(7)是通过视觉系统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感觉。

(8)将复杂的眼折光系统简化为折光效果基本相同的光学系统模型。

(9)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

(10)人眼作充分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11)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瞳孔缩小。

(瞳孔调节反射)

(12)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照强度而改变。

(光反射)

(13)看近物时,两眼视轴同时向鼻侧聚合。

(14)在视神经穿过视网膜的地方,因没有感光细胞,故没有感光功能。

(15)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视力)

视敏度通常以辨别两点(或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最小距离来表示。

(16)指从明亮的地方突然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视觉敏感度逐渐增高的过程。

(17)指从暗处突然进入亮光处时,最初只感到耀眼的光亮,看不清物体,需经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视觉。

(视紫红质分解)

(18)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

用最大界限和视轴形成的夹角来表示。

(19)先给视网膜以光刺激,然后撤光,给光所引起的光感在撤光后仍可残留一极短时间,这种残留的光感称为视后像。

(主观的视觉后效应)

(20)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重复的闪光刺激可引起主观上的连续光感,这一现象成称为融合现象

(21)能引起连续光感的最低频率。

(22)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23)声波经外耳道空气传导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前庭窗传入耳蜗。

(24)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

不敏感。

(25)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长的刺激时,或刺激未过量而前庭器官功能过敏时,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现象。

(26)躯体旋转运动时引起的眼球运动。

眼震颤包括慢动相和快动相。

(27)振动强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在引起听觉的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此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28)听阈曲线和最大可听阈曲线二者所包围的面积。

听域显示人耳对声波频率和强度的感受范围。

二、单项选择题

1.E.

2.E.

3.E.

4.B.

5.B.

6.D.

7.D.

8.B.

9.D.

10.D.

11.C.

12.B.

13.E.

14.D.

15.E.

16.D.

17.B.

18.D.

19.D.

20.D.

21.C.

22.C.

三、多项选择题

1.A.C.E.

2.A.B.C.D.

3.A.B.C.  

四、填空题

1.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2.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3.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两眼球会聚。

4.高,视紫红质,差,分辨力。

5.色素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6.半规管、椭圆囊、球囊。

7.压力。

8.气传导、骨传导

9.近点

10.差、很高、暗、颜色。

11.凸。

12.基底膜、行波、低、远、高、近、卵圆窗。

13.视锥系统、视杆系统。

14.缩小。

15.散大、缩小、中脑。

16.11-视黄醛、视蛋白。

17.超。

五、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六、问答题

1.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在空间分布不均匀:

视网膜周边部视杆细胞多而视锥细胞少;

视网膜中心部视锥细胞多而视杆细胞少。

视锥系统(明视觉系统、昼光觉系统):

视锥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主要功能:

感受强光刺激而引起视觉。

(白昼视物)

功能特点:

对光的敏感性差、司昼光觉、有色觉(能分辨颜色)、分辨力高。

视杆系统(暗视觉系统、晚光觉系统):

视杆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主要功能:

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视觉。

功能特点:

对光的敏感度高、司暗光觉、无色觉(不能分辨颜色)、分辨力低。

2.盲点计算公式:

依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例的定理,计算出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和盲点的直径。

节点与视网膜的距离:

15mm,节点到白纸的距离:

500mm

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盲点投射区域与十字的距离×(15÷500)

3.被消耗的视黄醛主要靠血液循环中的维生素A来补充。

维生素A不足,将引起夜盲症(nyctalopia)。

4.光化学反应:

11-顺型视黄醛→光照→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分子构型改变→视黄醛脱落→超极化感受器电位→视神经动作电位→中枢。

5.视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视觉产生过程:

光刺激→眼内折光系统折射成像于视网膜→感光细胞换能作用→视神经上动作电位→皮层视觉中枢→视觉。

七、论述题

1.

(一)外耳的功能

耳廓的作用:

(1)集音作用收集音波。

(2)判断声源的位置。

外耳道的作用:

(1)作为声波的传导通路。

(2)具有共鸣作用。

(二)中耳的功能

鼓膜:

是一个压力承受装置。

增压效应:

鼓膜、听骨链和卵圆窗共同构成最有效的声波传导通路,此传导通路对声波产生增压效应。

锤骨、砧骨和蹬骨三者共同构成一个两臂之间呈固定角度的杠杆。

(1)鼓膜振动面积55mm2,卵圆窗振动面积3.2mm2,致卵圆窗上压强增大17倍,55/3.2≈17

(2)听骨链杠杆的长臂和短臂之比约为1.3:

1,在短臂侧压强增大1.3倍。

总的增压效应为17×1.3≈22(倍)。

2.正常眼能看清近物(6m以内的物体),这是进行眼调节的结果。

(1)晶状体的调节(主要)

眼的调节主要靠晶状体的凸度,使眼的折光能力增强。

调节过程:

视近物→视网膜上模糊物像→视觉中枢→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睫状神经→睫状肌收缩(环行肌)→睫状体向前内方向移动→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凸→眼折光力增强→辐散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上→明视。

2.瞳孔的调节

亮光→缩小

瞳孔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

暗光→散大

环形肌纤维:

瞳孔括约肌→瞳孔缩小(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

虹膜

辐散状肌纤维:

瞳孔散大肌→瞳孔散大(交感神经纤维)。

瞳孔近反射:

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瞳孔缩小。

(瞳孔调节反射)

生理意义:

(1)减少入眼光量。

(2)减少由折光系统造成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照强度而改变。

(光反射)

反射过程:

强光→视网膜感光细胞换能→视神经上神经冲动→中枢→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瞳孔扩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生理意义:

减少入眼光量,既能看清物体,又使眼睛不致受到损伤。

瞳孔对光反射特点:

双侧效应。

互感性对光反射:

光照一侧瞳孔时,对侧瞳孔也同时缩小。

异常情况:

(1)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2)瞳孔大小左右不等。

(3)互感性对光反射消失。

3.双眼球会聚(辐辏反射)

双眼球会聚:

看近物时,两眼视轴同时向鼻侧聚合。

辐辏反射:

双眼球会聚是由于两眼球内直肌反射性收缩所致。

生理意义:

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从而产生清晰的视觉。

3.听觉(的产生过程:

空气振动的疏密波→外耳、中耳的传音装置→耳蜗感

音装置和毛细胞换能→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

生听觉。

耳的适宜刺激:

空气振动的疏密波。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

20~20000Hz。

4.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耳蜗的功能:

将传至内耳的机械振动转变为听神经上的神经冲动。

卵圆窗膜内移→前庭膜和基底膜下移→圆窗膜外移

声波振动→内耳基底膜

卵圆窗膜外移→前庭膜和基底膜上移→圆窗膜内移

振动→盖膜与基底膜之间横向的交错移动→毛细胞听纤毛受到切向力(剪切力)而弯曲→毛细胞换能。

5.行波理论:

听觉器官对声波频率具有分析功能,其结构基础是基底膜。

基底膜振动是以行波方式进行,并且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不同声频率波反应不

同。

1.基底膜振动

声波→内耳→卵圆窗膜内移→前庭膜和基底膜下移→圆窗膜外移。

当卵圆窗膜外移时,耳蜗结构作反方向移动,如此往复形成基底膜振动。

圆窗膜的作用:

缓冲耳蜗内压力的变化。

2.基底膜振动以行波方式进行

频率不同时,行波所能达到的部位和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

振动频率愈低,行波传播愈远,最大振幅出现的位置愈靠进耳蜗顶部(基底膜较宽);振动频率愈高,行波传播愈近,最大振幅出现的位置愈靠进卵圆窗(基底膜较窄)。

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听神经纤维→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不同音调的感觉。

3.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不同形式的基底膜振动,是耳蜗能区分不同声音频率的基础。

在最大行波振幅区的毛细胞和听神经会受到最大的刺激,起源于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听神经纤维将神经冲动传到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就会引起不同音调的感觉。

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听神经纤维→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不同音调的感觉。

4.毛细胞换能

基底膜振动→盖膜与基底膜之间横向的交错移动→毛细胞听纤毛受到切向力(剪切力)而弯曲→毛细胞换能。

耳蜗底部受损时主要影响高频听力;

耳蜗顶部受损时主要影响低频听力。

(由耳蜗结构特点所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