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212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

力的概念

1.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说成“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单独存在。

(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

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3.力的物理量符号:

F。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F。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N,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2N。

5.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点2:

弹力

1.弹性和塑性

①弹性:

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弹性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

弹簧、气球、钢尺、橡皮筋、球类等。

②塑性:

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塑性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

橡皮泥、面团等。

2.弹力产生条件:

①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常见弹力:

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

4.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

(1)构造:

主要由弹簧、指针、提环、挂钩和刻度板组成。

(2)工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成正比。

(3)正确使用:

①观察:

测量前应该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②调试:

用手拉动几次挂钩,避免摩擦或被卡壳;并确认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若有偏差,必须校零;

③测量:

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轴线方向(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④读数:

保持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读数,视线应于刻度线相平。

知识点3:

重力

1.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符号G表示。

2.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所受重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成正比,即G=mg,式中g=9.8N/kg。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应用:

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用铅垂线来确定竖直的方向,以此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知识点4:

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

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注意】

(1)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得出的,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

   

(2)“不受外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

它也包含物体在某

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况。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

理得出的。

   (3)“或”是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

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注意】

(1)惯性是指物体总有保持自己原来状态(速度)的本性,不能克服和避免。

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对任何物体,无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无

论是运动状态改变还是不变,物体都有惯性。

   (3)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与外界因素无关,

物体惯性大小就是指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4)惯性不是力。

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

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要说“受到惯性”“惯性作用”。

3.惯性现象解释步骤

(1)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2)当外力作用在该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外力作用在与该物体有关联的其他物体上)时,

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3)该物体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最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知识点5: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

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

2.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将要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种类:

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4.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5.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接触面粗糙。

6.静摩擦力的大小:

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求解。

7.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使接触面粗糙;

(3)变滚动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8.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使接触面光滑;

(3)变滑动摩擦力为滚动摩擦力;

(4)使接触面分离。

知识点6:

力的合成和受力分析

1.力的合成:

 

(1)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2)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3)分力:

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分力。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二力的合成:

合力大小等于这二力大小之和,即F合=F1+F2;

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二力的合成:

合力大小等于这二力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即F合=|F1-F2|;

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3.受力分析:

要分析出物体所受的一切力,做到不丢力、不多力。

每找到一个力,必须保证能找到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为保证受力分析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可选用以下推荐的方法:

一重(重力);

二弹(支持力、压力、拉力、推力);

三摩擦(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四其它(以上都分析完,再分析是否有其它力的存在。

例如:

磁场力、电场力等)。

知识点7:

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

1.定义: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或二力平衡。

【注意】以上定义的逆命题“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成立,即: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条件:

作用在物体间的二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注意】判断是否为二力平衡时,以上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

【比较】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

相同点

等值、反向、共线

不同点

同体(同物)

不同体(异物)

表示类型

A→B←C

A→B,B→A

3.力和运动关系

(1)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2)受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3)受非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改变:

①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

②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

③合力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曲线运动

知识点8:

固体压强

1.压力

(1)定义:

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大小:

由物体的形变程度决定。

【说明】只有在水平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即F压=G。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1)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2)影响因素:

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

3.压强

(1)定义:

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理解】压强是比较压力效果的物理量。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也就是压强越大。

(2)公式:

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注意】①公式中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但在某种情况下,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如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就是这样。

②公式中的S是受力面积,它是施力物体挤压受力物体时,二者相互挤压接触的面积,而不是其他面积。

③压力F和受力面积S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但压强p和F、S之间却有密切的关系:

在S一定时,p与F成正比;在F一定时,p与S成反比。

④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应用公式p=F/S计算时,单位要统一,特别是面积的单位必须用m2。

(3)单位:

压强的单位是“牛每平方米”(N/m2)。

在国际单位制中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用符号“Pa”表示。

【例如】p=300N/m2=300Pa。

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300牛。

一张纸放在桌面上,说明纸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1Pa,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压强单位。

4.压强应用

(1)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当压力F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S;

②-当受力面积S一定时,减小压力F;

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减小压力F和增大受力面积S。

(2)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当压力F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S;

②当受力面积S一定时,增大压力F;

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增大压力F和减小受力面积S。

知识点9:

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规律: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同。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P=ρgh

【注意问题】

(1)式中p表示液体的压强,ρ表示液体密度,h表示深度,g是常数9.8N/kg。

(2)式中ρ液的单位一定要用kg/m3,h的单位要用m,计算出压强的单位才是Pa。

(3)式中h表示深度,而不是高度,深度和高度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深度是指从液体的自由面到计算压强的那一点之间的竖直距离,即深度是由上往下量的,高度是指液体中某一点到底部的竖直距离,即高度是由下往上量的。

(4)式中g是常数,所以压强p液只与液体密度ρ液和深度h有关。

与液体的重力、体积、形状等因素均无关,所以在比较液体压强的大小时,要紧紧抓住液体的密度和深度这两个量来讨论。

(5)p液=ρ液gh只适用于液体以及规则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而p=F/S是压强的定义式,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

(6)解题技巧:

①在盛有液体的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遵循液体压力、压强规律。

即先计算p(p=ρgh),再计算F(F=pS)。

②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压强遵循固体压力、压强规律。

即先计算F(F=G液+G容器),再计算p(p=F/S)。

3.连通器:

(1)定义: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原理:

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3)应用:

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知识点10:

浮力基础及浮沉条件

1、定义:

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叫浮力。

【注意】

(1)浸入有两个含义:

①部分浸入(漂在液体表面,一部分留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