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一轮小专题28个小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1186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4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合一轮小专题28个小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配合一轮小专题28个小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配合一轮小专题28个小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配合一轮小专题28个小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配合一轮小专题28个小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合一轮小专题28个小专题.docx

《配合一轮小专题28个小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合一轮小专题28个小专题.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合一轮小专题28个小专题.docx

配合一轮小专题28个小专题

配合一轮“小专题”:

28个小专题

配合一轮”小专题”

 --考点、难点、热点各个击破

 考点专题

   1平抛运动于类平抛运动

   2机车启动

   3电量计算

   4小船过河

   5电容器的两种情况

   6球体碰撞问题

   ......

 正确对物体受力分析

 追赶问题

 热点专题

 编写说明:

  1、考点、难点分布在各个章节中,只要突破那些散落在各个章节中的问

题所在,便能轻松应付考点,攻克难点。

 2、知识梳理的方式万万千,只有直击存在的问题,才能进步提高。

攻克了

大的问题,便能站在高处,在更大的范围内处理出小的问题。

 小专题1、正确对物体受力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

静止的若干个物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

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

研究对象的力(即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按顺序找力

   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

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

  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

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4.需要合成或分解时,必须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小专题2、追赶问题

   讨论追及、相遇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

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

   1.两个关系:

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一个条件:

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上或

(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常见的情况有:

   

(1)物体A追上物体B: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s0,则A追上B

时,必有sA-sB=s0,且vA≥vB。

   

(2)物体A追赶物体B: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s0,要使两物体恰

好不相撞,必有sA-sB=s0,且vA≤vB。

   3.解题思路和方法

 小专题3、汽车的两种加速问题

 机车的启动问题

   问题1:

机车起动的最大速度问题

   问题2:

机车匀加速起动的最长时间问题

   问题3:

机车运动的最大加速度问题    汽车从静止开始沿水平

面加速运动时,有两种不同的加速过程,但分析时采用的基本公式都是P=Fv

和F-f=ma:

   

(1)恒定功率的加速。

   由公式P=Fv和F-f=ma知,由于P恒定,随着v的增大,F必将减

小,a也必将减小,汽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F=f,a=0,这

时v达到最大值。

   可见恒定功率的加速一定不是匀加速。

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

只能用W=Pt计算,不能用W=Fs计算(因为F为变力)。

   

(2)恒定牵引力的加速。

   由公式P=Fv和F-f=ma知,由于F恒定,所以a恒定,汽车做匀加速

运动,而随着v的增大,P也将不断增大,直到P达到额定功率Pm,功率不

能再增大了。

这时匀加速运动结束,其最大速度为,此后汽车要想继续加速

就只能做恒定功率的变加速运动了。

   可见恒定牵引力的加速时功率一定不恒定。

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

功只能用W=F?

s计算,不能用W=P?

t计算(因为P为变功率)。

  要注意两种加速运动过程的最大速度的区别。

   汽车启动的具体变化过程可用如下示意图表示.关键是发动机的功率

是否达到额定功率。

 实用机械(发动机)在输出功率恒定起动时各物理量变化过程:

    

当F=f时,a=0,v达最大值vm→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变化    F不变,不变    

当F=f,a=0,vm→匀速直线运动。

      小专题4、整体法与隔离

   1.整体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把所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的方法称为整体法。

采用整体法时不仅可以把几个物体作为整体,也可以把

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采用整体法可以避免对整体内部进行繁锁的分

析,常常使问题解答更简便、明了。

   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研究的系统或运动的全过程.

   ②画出系统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③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2.隔离法:

把所研究对象从整体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的方法称为隔离法。

可以把整个物体隔离成几个部分来处理,也可以把整个

过程隔离成几个阶段来处理,还可以对同一个物体,同一过程中不同物理量

的变化进行分别处理。

采用隔离物体法能排除与研究对象无关的因素,使事

物的特征明显地显示出来,从而进行有效的处理。

   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选择隔离对象.选择原则是:

一要包含

待求量,二是所选隔离对象和所列方程数尽可能少.

   ②将研究对象从系统中隔离出来;或将研究的某状态、某过程从运动

的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③对隔离出的研究对象、过程、状态分析研究,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

图或某阶段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④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3.整体和局部是相对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隔离法与整体法,不是相互对立的,一般问题的求解中,随着研究对

象的转化,往往两种方法交叉运用,相辅相成.所以,两种方法的取舍,并无

绝对的界限,必须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无论哪种方法均以尽可能避免或减少

非待求量(即中间未知量的出现,如非待求的力,非待求的中间状态或过程

等)的出现为原则

 小专题5、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上升阶段为匀减速运动,下落阶

段为自由落体运动。

它有如下特点:

(1)上升和下降(至落回原处)的两个过程互为逆运动,具有对称性。

下列结论:

 ①速度对称:

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质点经过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

 ②时间对称:

上升和下降经历的时间相等。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量:

 ①上升最大高度:

Sm=。

 ②上升最大高度和从最大高度点下落到抛出点两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3)处理竖直上抛运动注意往返情况。

 小专题6、小船过河的两类问题

 如图所示,若用v1表示水速,v2表示船速,则:

  

(1)过河时间仅由v2的垂直于岸的分量v⊥决定,即,与v1无关,所

以当v2⊥岸时,过河所用时间最短,最短时间为也与v1无关。

  

(2)过河路程由实际运动轨迹的方向决定,当v1<v2时,最短路程为

d;当v1>v2时,最短路程程为(如右图所示)。

 小专题7、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分

   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

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有:

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

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

而平衡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的,而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后,另一个可能仍然存在。

  一对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作用对象

 两个物体

 同一个物体

 作用时间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不一定同时产生或消失

 力的性质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不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力的大小关系

 大小相等

 大小相等

 力的方向关系

 方向相反且共线

 方向相反且共线

 小专题7、求变力做功的几种方法

 功的计算在中学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学阶段所学的功的计算公

式W=FScos?

?

只能用于恒力做功情况,对于变力做功的计算则没有一个固定

公式可用,本文对变力做功问题进行如下归纳总结:

(1)等值法

 等值法即若某一变力的功和某一恒力的功相等,则可以同过计算该恒力的

功,求出该变力的功。

而恒力做功又可以用W=FScos?

?

计算,从而使问题变

得简单。

(2)微元法

 当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作曲线运动时,若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切线方向

之间的夹角不变,且力与位移的方向同步变化,可用微元法将曲线分成无限

个小元段,每一小元段可认为恒力做功,总功即为各个小元段做功的代数

和。

 (3)平均力法

 如果力的方向不变,力的大小对位移按线性规律变化时,可用力的算术平

均值(恒力)代替变力,利用功的定义式求功。

 (4)图象法

 (5)能量转化法求变力做功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已知外力做功情况可计算能量的转化,同样根据能

量的转化也可求外力所做功的多少。

因此根据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功能关系等可从能量改变的角度求功。

 ①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

 动能定理:

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它的表达式是W外

=ΔEK,W外可以理解成所有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如果我们所研究的多个力

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

计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用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

这个变力所做的功。

   ②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变力做功

 ③用功能原理求变力做功

 功能原理:

系统所受的外力和内力(不包括重力和弹力)所做的功的代数

和等于系统的机械能的增量,如果这些力中只有一个变力做功,且其它力所

做的功及系统的机械能的变化量都比较容易求解时,就可用功能原理求解变

力所做的功。

 ④用公式W=Pt求变力做功

 小专题8、传送带问题

   皮带传动原理:

主动轮受到皮带的摩擦力是阻力,但从动轮受到的摩

擦力是动力。

   传动装置间的各物理量的关系:

用皮带(齿轮)传动的装置中,如果

皮带不打滑,两轮边缘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在同一转动物体上,各点的

角速度相等,周期相等。

解题时,要注意各物理量成正比或反比的条件。

   传送带类:

分水平、倾斜两种;按转向分顺时针、逆时针转两种。

  

(1)受力和运动分析

 受力分析中的摩擦力突变(大小、方向)

 --发生在V物与V传相同的时刻

 分析关键运动分析中的速度变化

 --相对运动方向和对地速度变化

 V物?

V带(共速以后一定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作匀速运动吗?

 分类讨论mgsinθ?

f

              传送带长度(临界之前是否滑出?

  

(2)传送带问题中的功能分析

 ①功能关系:

WF=△EK+△EP+Q

 ②对WF、Q的正确理解

 (i)传送带做的功:

WF=F·S带功率P=F×V带(F由传送带受力平衡

求得)

 (ii)产生的内能:

Q=f·S相对

 (iii)如物体无初速,放在水平传送带上,则物体获得的动能EK,因摩擦

而产生的热量Q有如下关系EK=Q=

 小专题9、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分析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时,一般应从与研究对象相联系的物体(如:

绳、杆、轨道等)的力学特征着手.

   

(1)如图3-1所示,绳系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及小球沿竖直

圆轨道的内侧面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的临界问题(小球只受重力、绳或轨道的

弹力).    图3-1

   由于小球运动到圆轨迹的最高点时,绳或轨道对小球的作用力只能向

下,作用力最小为零,所以小球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在最高点应有一最小速度

vmin.当小球刚好能通过最高点时,有:

   mg=m

   解得:

vmin=.

   又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v下2=mv上2+mg·2R,可得v下≥

   所以,小球要能通过最高点,它在最高点时的速度v需要满足的条件

是v≥.当v>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

   

(2)如图3-2所示,轻质杆一端的小球绕杆的另一端做圆周运动及小

球在竖直放置的圆环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的临界问题.    图3-2

   分析小球在最高点的受力情况:

小球受重力mg、杆或轨道对小球的力

F.

   小球在最高点的动力学方程为:

   mg+F=m.

   由于小球运动到圆轨迹的最高点时,杆或轨道对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

下,可以向上,也可以为零;以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设小球在最高点时杆

或轨道对它的作用力大小为F,方向向上,速度大小为v,则有:

   mg-F=m

   当v=0时,F=mg,方向向上;

   当0<v<时,F随v的增大而减小,方向向上;

   当v=时,F=0;

   当v>时,F为负值,表示方向向下,且F随v的增大而增大.

 小专题10、”绳”、”杆”、”球”问题

   由于机械能守恒,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率时刻在改变,物体在最高点

处的速率最小,在最低点处的速率最大。

物体在最低点处向心力向上,而重

力向下,所以弹力必然向上且大于重力;而在最高点处,向心力向下,重力

也向下,所以弹力的方向就不能确定了,要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弹力只可能向下,如绳拉球。

这种情况下有

 即,否则不能通过最高点。

   

(2)弹力只可能向上,如车过桥。

在这种情况下有:

   ,否则车将离开桥面,做平抛运动。

   (3)弹力既可能向上又可能向下,如管内转(或杆连球、环穿珠)。

这种情况下,速度大小v可以取任意值。

但可以进一步讨论:

   ①当时物体受到的弹力必然是向下的;当时物体受到的弹力必然是向

上的;当时物体受到的弹力恰好为零。

   ②当弹力大小Fmg时,向心力只有一解:

F+mg;当弹力F=mg时,

向心力等于零。

 小专题11、、路端电压U,内电压U’随外电阻R变化的讨论:

外电阻R总

电流内电压路端电压增大减小减小增大

 (断路)OO等于减小增大增大减小(短路)

 (短路电流)

 闭合电路中的总电流是由电源和电路电阻决定,对一定的电源,,r视为不

变,因此,的变化总是由外电路的电阻变化引起的。

根据,画出U-R图像,

能清楚看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情形。

 还可将路端电压表达为,以,r为参量,画出U--I图像。

 这是一条直线,纵坐标上的截距对应于电源电动势,横坐标上的截距为电

源短路时的短路电流,直线的斜率大小等于电源的内电阻,即。

 4、在电源负载为纯电阻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与外电路电阻的关系是:

  

由此式可以看出:

当外电阻等于内电阻,即R=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最大输出功率为,电源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可用P--R图像表示。

 电源输出功率与电路总电流的关系是:

 。

显然,当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且最大输出功率为:

P--I图像如图

所示。

 选择路端电压为自变量,电源输出功率与路端电压的关系是:

 显然,当时,。

P--U图像如图所示。

 综上所述,恒定电源输出最大功率的三个等效条件是:

(1)外电阻等于内电阻,即。

(2)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的一半,即。

 (3)输出电流等于短路电流的一半,即。

   除去最大输出功率外,同一个输出功率值对应着两种负载的情况。

种情况是负载电阻大于内电阻,另一种情况是负载电阻小于内电阻。

显然,

负载电阻小于内电阻时,电路中的能量主要消耗在内电阻上,输出的能量小

于内电阻上消耗的能量,电源的电能利用效率低,电源因发热容易烧坏,实

际应用中应该避免。

 小专题12、判断碰撞结果的三大原则

   ①动量守恒即P1+P2=P1’+P2’

   ②动能不增加,即EK1+EK2≥EK1’+EK2’或

   ③速度要符合的情景:

如果碰前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后面的物体速度

必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否则无法实现碰撞。

碰撞后,原来在前的物体的速

度一定增大,且原来在前的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原来在后的物体的速度,否

则碰撞没有结束。

   如果碰前两物体是相向运动,则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

改变,除非两物体碰撞后速度均为零。

 小专题13、电容器的两种变化

   注:

静电计是检验电势差的,电势差越大,静电计的偏角越大,那幺

电容就越小(假设Q不变)。

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是库仑定

律。

(1)容器保持与电源连接,则U不变。

   →d增加,Q减小(减小的Q返回电源);d减小,Q增加(继续充

电)。

   注:

插入原为L且与极板同面积的金属板A(如图).由于静电平衡

A极内场强为零→相当于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缩短L距离,故C是增加(是

空气为最小,故也是增加的)同时同样E是增加的。

(2)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则Q不变→d增加,E减小;d减小,E

增大。

    →无论d怎样变化,E恒定不变。

   注:

仅插入原为L且与两极板面积相同的金属板A,则同样是d减小

c增大,U减小,E同样不变。

 小专题14、地球同步卫星的六个”一定”

   地球同步卫星是指与地球自转同步的卫星,它相对于地球表面是静止

的,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又叫做同步通信卫星.其特点可概括为六个”一

定”:

(1)位置一定(必须位于地球赤道的上空)

   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旋转的轨道平面一定与地球的赤道面重合。

   假设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不重合,而与某一纬线所在的平

面重合,如图3-4所示.同步卫星由于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万有引力F的作

用,绕地轴做圆周运动,F的一个分力F1提供向心力,而另一个分力F2将

使同步卫星不断地移向赤道面,最终直至与赤道面重合为止(此时万有引力

F全部提供向心力)。

(2)周期(T)一定

   ①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②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即T=24h。

 (3)角速度(ω)一定

   由公式ω=知,地球同步卫星的角速度ω=,因为T恒定,π为常

数,故ω也一定。

 (4)向心加速度(a)的大小一定

   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为a,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得:

   G=ma,a= 。

 (5)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h)一定

   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在ω一定的条件下,同步卫星的高度不

具有任意性,而是唯一确定的。

   根据G=mω2(R+h)得:

   h=-R=-R≈36000km 。

 (6)环绕速率(v)一定

   在轨道半径一定的条件下,同步卫星的环绕速率也一定,且为v==

=3.08km/s 。

   因此,所有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大小及周期、半径都相

等。

   由此可知要发射同步卫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卫星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②卫星的运行轨道在地球的赤道平面内;

   ③卫星距地面高度有确定值。

 小专题15、碰撞问题

   两个物体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情况称为碰撞。

由于作用

时间极短,一般都满足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可以认为系统的动量守恒。

撞又分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三种。

   仔细分析一下碰撞的全过程:

设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物体A

以速度v1向质量为m2的静止物体B运动,B的左端连有轻弹簧。

在Ⅰ位置

A、B刚好接触,弹簧开始被压缩,A开始减速,B开始加速;到Ⅱ位置A、

B速度刚好相等(设为v),弹簧被压缩到最短;再往后A、B开始远离,弹

簧开始恢复原长,到Ⅲ位置弹簧刚好为原长,A、B分开,这时A、B的速度

分别为。

全过程系统动量一定是守恒的;而机械能是否守恒就要看弹簧的弹

性如何了。

   

(1)弹簧是完全弹性的。

Ⅰ→Ⅱ系统动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弹性势能,

Ⅱ状态系统动能最小而弹性势能最大;Ⅱ→Ⅲ弹性势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动

能;因此Ⅰ、Ⅲ状态系统动能相等。

这种碰撞叫做弹性碰撞。

由动量守恒和

能量守恒可以证明A、B的最终速度分别为:

(这个结论最好背下来,以后

经常要用到。

   

(2)弹簧不是完全弹性的。

Ⅰ→Ⅱ系统动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弹性

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Ⅱ状态系统动能仍和⑴相同,弹性势能仍最大,

但比⑴小;Ⅱ→Ⅲ弹性势能减少,部分转化为动能,部分转化为内能;因为

全过程系统动能有损失(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

这种碰撞叫非弹性碰撞。

   (3)弹簧完全没有弹性。

Ⅰ→Ⅱ系统动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内能,Ⅱ状

态系统动能仍和⑴相同,但没有弹性势能;由于没有弹性,A、B不再分

开,而是共同运动,不再有Ⅱ→Ⅲ过程。

这种碰撞叫完全非弹性碰撞。

可以

证明,A、B最终的共同速度为。

在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能损

失最大,为:

  。

  (这个结论最好背下来,以后经常要用到。

 小专题16、电路的动态分析

   这类问题是根据欧姆定律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性质,分析电路中因某

一电阻变化而引起的整个电路中各部分电学量的变化情况,它涉及欧姆定

律、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等重要的电学知识,还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科学

分析问题的方法--动态电路局部的变化可以引起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的变化

决定了局部的变化,因此它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之一.常用的解决方法如

下.

   

(1)程序法:

基本思路是”部分→整体→部分”.先从电路中阻值变化的

部分入手,由串联和并联规律判断出R总的变化情况;再由欧姆定律判断I

总和U端的变化情况;最后再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判定各部分电学量的变化

情况.即:

   R局→R总→I总→U端?

   

(2)直观法:

直接应用部分电路中R、I、U的关系中的两个结论.

   ①任一电阻R的阻值增大,必引起该电阻中电流I的减小和该电阻两

端电压U的增大,即:

   R↑→

   ②任一电阻R的阻值增大,必将引起与之并联的支路中电流I并的增

大和与之串联的各电阻两端的电压U串的减小,即:

R↑→

   (3)极端法:

对于因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引起电路变化的问题,可将

变阻器的滑片分别滑至两边顶端讨论.

   (4)特殊值法:

对于某些双臂环路问题,可以代入特殊值去判定,从而

找出结论.

 小专题17、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推导

  1、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向心力、牛顿第三定律推导牛顿的万有引力定

律:

  2、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开普勒第三定律:

  小专题18、电量的计算

Q=IΔt

(1)安培力的冲量公式求电量:

   感应电流通过直导线时,直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当导

线与磁场垂直时,安培力的大小为F=BLI。

   在时间△t内安培力的冲量:

(2)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

  (3)

 小专题19、有关波的图象的计算

   ①计算的主要依据有:

υ===λ·f及Δx=υ·Δt,式中Δx为Δt时间内波

沿传播方向传播的距离。

   ②计算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