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学概论重点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025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学概论重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物流学概论重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物流学概论重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物流学概论重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物流学概论重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学概论重点1.docx

《物流学概论重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学概论重点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学概论重点1.docx

物流学概论重点1

第一章     物流基础

一、物流的定义(重点)

定义:

物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休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名词解释)

对物流的认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中的“物”既包括有形的实体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服务;

2、物流中的“流”是从起始点向最终点的动静结合的流动过程;

3、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追求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数量、用正确的价格、把正确的产品或服务送到正确地方的正确客户手中。

物流信息在完成这个过程中的作用特别重要。

4、存在对物流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计划、实施、协调与控制。

二、物流的分类(一般)

从物流在经济中的运行角度可划分为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从物流的服务对象角度可划分为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

从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角度可划分为国际物流与区域物流;

从物流活动的运作主体角度可划分为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

从物流活动所使用的技术方法角度可划分为一般物流与特殊物流。

三、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的关系(重点)

(1)内涵不同。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

宏观物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是从一个总体上看物流而不是从物流的某一个构成环节来看物流。

微观物流是指消费者、生产者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

在整个物流活动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2)领域不同。

一般地,在大空间范畴内发生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属于宏观物流;在小空间范畴发生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微观性,属于微观物流。

宏观物流,包括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

微观物流的研究内容贴近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包括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及废弃物物流等。

(3)研究特点不同。

宏观物流:

综合性和全局性。

微观物流:

具体性和局部性。

四、区域物流(名词解释)

区域物流就其地理概念而言,较国际物流的范围为小,即在某一地区内所进行的物流活动。

五、物流的若干特征(重点)

系统性、客观性、大跨度性、动态性、中间层次性、复杂性、效益背反、网络经济性。

六、物流的目标(重点)

1、客户满意

2、扩大市场占有率

3、降低成本

4、速度经济

5、规模经济

6、范围经济

7、战略与竞争优势

七、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

一、宏观层面

1、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

2、对国民经济各行业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

3、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4、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对物流业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微观层面

1、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2、实现企业竞争战略;

3、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增加消费者剩余。

八、物流发展的阶段及特征(了解)

1、物流观念的启蒙与导入阶段

特点:

尽管物流已经开始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在地位上,物流仍然被作为流通的附属机能看待,也就是说,物流是流通机能的一部分。

在实践上,主要是个别地改善各项物流活动。

2、物流技术阶段

特点:

社会各个方面都对物流的落后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有着共同的认识。

3、物流管理阶段

特点:

既包括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如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环节,也包括对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的管理等。

4、物流系统化阶段

特点:

各种数学优化方法的出现和使用,物流运输终端的合理配置,物流路径的最佳选择,车辆货载的优化等。

5、供应链阶段

特点:

信息和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单个企业的物流管理更深刻地融入供应链管理当中。

九、物流技术的发展(一般)

第一代物流是人工物流

第二代物流是机械物流

第三代物流是自动化物流

第四代物流是集成物流

第五代物流是智能型物流

十、物流系统(名词解释)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十一、物流系统的组成要素(一般)

(1)物流系统一般要素

人(劳动力)

财(资金)

物(材料、设备)

(2)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控制等

(3)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

设施、装备、工具、信息技术、网络组织、网络管理

(4)物流系统的支持要素:

体制制度、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标准化系统

十二、物流学(名词解释)

物流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发展起来的研究物流过程规律性及物流管理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交叉学科,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新学科之一

第二章物流的基本理论认识

一、物流创造的基本价值的主要内容(重点)

一、时间价值

定义:

时间价值是指“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本来就存在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称做“时间价值”。

(名词解释)

时间价值通过物流获得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缩短时间创造价值。

2、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3、延长时间创造价值。

二、空间价值

定义:

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从甲地生产流入乙地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主要原因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空间差,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价值差,即“场所价值”(名词解释)

形式:

1、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2、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3、从甲地生产流入乙地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三、加工附加价值

关于物流创造附加值,主要表现在流通加工方面,比如,把钢卷剪切成钢板、把原木加工成板材、把粮食加工成食品、把水果加工成罐头,名烟、名酒、名著、名画都会通过流通中的加工,使装帧更加精美,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欣赏性和附加价值。

二、商物分离(重点)

商物分离,就是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将商流和物流活动分别开来进行。

同一笔物资的流通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商流活动,如洽谈、支付等商流的特点,是灵活、机动、活跃、相对成本低,另一方面是它的物流活动,如运输、储存等。

而物流的特点,是费人、费事、费成本。

商流是非常灵活机动的,但是物流则不同,它的每一步运动,都要耗费成本,运动路程越多,耗费成本就越高。

因此,为了活跃交易,又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商物分离是经济运行规律的必然体现。

商物分离实际上是流通总体中的专业分工,职能分工,是通过这种分工实现大生产式的社会再生产的产物。

它主要包括:

1、商流与物流过程的分离。

如果物流以本身的特殊性与商流过程分离,与商流过程完全一到长比较,显然会合理得多。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分工越来越深入,商业交易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甚至可以采用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虚拟运作,在这种情形下,商流过程与物流过程的分离,将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一个趋势,这种分离在网络经济时代将越发彻底。

2、商流责任人与物流责任人的分离。

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物流服务供应商(如第三方物流等)的出现,商品的交易双方只进行商流的运作,而物流则由第三方来承担。

这种商流运作和物流运作责任人的分离,是网络经济时代商物分离的一个标志。

三、第三个利润源说(重点)

第一利润源: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

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

资源领域起初是廉价原材料、燃料的掠夺或获得,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节约消耗、节约代用、综合利用、回收利用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而获取高额利润,习惯称之为"第一个利润源"。

第二利润源:

人力领域最初是廉价劳动,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个领域习惯称做"第二个利润源"。

这三个利润源注目于生产力的不同要素;第一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个利润源则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工具的潜力,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有全面性。

如何来理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

物流成为第三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

第三利润源的理论最初认识是基于两个前提条件:

物流是可以完全从流通中分化出来,自成一个独立运行的,有本身目标、本身的管理,因而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总体的判断物流和其他独立的经营活动一样,它不是总体的成本构成因素,而是单独盈利因素,物流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物流成为第三利润源是基于两个自身能力:

一是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重要影响,二是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关不仅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利润源的理论最初认识是基于几方面的认识:

1、物流是可以完全从流通中分化出来,自成一个独立运行的,有本身目标、本身的管理,因而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总体的判断;

2、物流和其他独立的经营活动一样,它不是总体的成本构成因素,而是单独盈利因素,物流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

3、从物流服务角度来讲,通过有效的物流服务,可以给接受物流服务的生产企业创造更好的盈利机会,成为生产企业的“第三个利润源”。

4、通过有效的物流活动,可以优化社会经济系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降低国民经济的总成本,提高国民经济的总效益,将此看成为整个经济的“第三个利润源”。

四、效益背反(名词解释)

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利益损失,反之亦然。

五、物流标准化(重点)

概念:

物流标准化是指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保管、流通加工、资源回收及信息管理等环节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各类标准,达到协调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名词解释)

特点:

1、物流标准化系统的涉及面更为广泛

2、物流标准化系统是属于二次系统

3、物流标准化更要求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

4、物流标准化有非常强的国际性

5、物流标准化要贯彻安全与保险的原则

六、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重点)

1、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2、物流标准化是物流产品的质量保证

3、物流标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

4、物流标准化是我国物流企业进军国际物流市场的通行证

5、物流标准化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

七、物流标准化的原则(一般)

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

八、物流标准种类(一般)

(一)大系统配合性、统一性标准:

1、基础编码标准

2、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

3、物流建筑基础模数尺寸标准

4、物流集装模数尺寸标准

5、物流专业名词标准

6、物流单据、票证的标准化

7、标志、图示和识别标准

8、专业计量单位标准

(二)分系统技术标准

第三章物流活动的基本范围

一、物流活动的基本范围(重点)

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

二、采购的功能(一般)

1、采购制约着企业销售工作的质量

2、制约着企业研发工作的质量

3、决定着企业商品周转的速度

4、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

5、做好采购可以合理利用物质资源

6、做好采购,可以沟通经济联系,

7、做好采购,可以洞察市场的变化趋势。

三、采购合理化(重点)

1、适量采购

2、选择正确的供应商

3、适时采购

4、正确方式采购

5、适价采购

四、运输的分类(一般)

(一)按运输的范畴分类

   1.干线运输2.支线运输3.二次运输4.厂内运输

(二)按运输的作用分类

   1.集货运输2.配送运输

(三)按运输的协作程度分类

   1.一般运输2.联合运输

(四)按运输途是否换载分类

1.直达运输2.中转运输

(五)按运输设备及运输工具不同分类

  1、铁路运输  2、公路运输  3、水路运输 4、航空运输 5、管道运输

五、运输合理化(重点)

运输合理化:

运输网络的合理化、运输方式选择的合理化、提高运送效率、推进共同运输

为什么要研究运输的合理性问题?

货物运输不合理,势必导致货物迂回、倒流、过远、重复等不合理运输,赞成货物在途时间长、环节多、流转慢、损耗大、费用高,浪费运力和社会劳动力,影响生产和市场供应。

由于运输是物流中最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物流合理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输合理化。

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1、             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2、             采取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的有效措施求得合理化

3、             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

4、             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以公代铁”的运输

5、             尽量发展直达运输

6、             配载运输

7、             “四就”直拨运输

8、             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

9、             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

六、储存(名词解释)

   所谓商品储存,就是指在商品生产出来之后而又没有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所进行的商品存储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保证商品的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之下。

七、储存的作用(一般)

1、储存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2、储存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3、储存可以创造“时间价值”。

4、储存是“第三个利润源”的重要源泉之一。

八、储存的分类(一般)

1、按储存的集中程度分类:

集中储存、分散储存、零储存。

2、按储存的位置分类:

仓库储存,车间储存,站、场、港储存。

3、按储存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生产储备、消费储备、流通储备、国家储备。

九、储存合理化的标志及实施(重点)

1、质量标志2、时间标志3、结构标志4、分布标志5、费用标志

实施:

1、进行储存物的ABC分析,在ABC分析基础上实施重点管理

2、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总规模前提下,追求经济规模,适当集中库存。

3、加速总的周转,提高单位产出

4、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

5、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

6、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储存的技术水平。

十、储存的ABC分类管理方法(重点)

ABC分类管理方法就是将库存物资按重要程度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

ABC分类管理法是实施储存合理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解决各类的结构关系、储存量、重点管理和技术措施等合理化问题。

而且,通过在ABC分析的基础上实施重点管理,可以决定各种物品的合理库存储备数量及经济地保有合理储备的办法,乃至实施零库存。

十一、包装(名词解释)

包装是为了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和促进销售,而按照一定的技术方法使用容器、材料以及辅助物等将物品包封并予以适当的装饰和标志工作的总和。

简言之,包装就是包装物和包装操作的总称。

十二、包装的作用(一般)

1、保护物品2、方便流通和消费3、营销功能

十三、包装合理化(重点)

1、合理设置包装方式

2、合理选用包装材料与技术

3、方便物流的回收利用,实现物流资源再循环

十四、装卸搬运(名词解释)

   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如车站范围、工厂范围、仓库内部等)以改变“物”的存放、支承状态的活动称为装卸,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的活动称为搬运,两者全称装卸搬运。

十五、装卸搬运的作用(一般)

装卸活动的基本动作包括装车(船)、卸车(船)、堆垛、入库、出库以及连结上述各项动作的短程输送,是随运输和保管等活动而产生的必要活动。

   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它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

   此外,进行装卸操作时往往需要接触货物,因此,这是在物流过程中造成货物破损、散失、损耗、混合等损失的主要环节。

   由此可见,装卸活动是影响物流效率、决定物流技术经济效果的重要环节。

十六、装卸搬运的特点(一般)

1、装卸搬运是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

   2、装卸搬运是支持、保障性的活动

十七、装卸搬运的合理化(重点)

1、提高物的装卸搬运活性

2、防止无效装卸

3、充分利用重力和消除重力影响,进行少消耗的装卸

4、利用装卸搬运机械

5、充分利用集装化原则

十八、流通加工(名词解释)

流通加工又称流通过程中的辅助加工活动,是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流通过程中,根据客户的要求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十九、流通加工和生产加工的区别(一般)

1、加工对象的区别

2、加工程度的区别

3、附加价值的区别

4、加工责任人的区别

5、加工目的的区别

二十、流通加工的类型(一般)

1、为弥补生产领域加工不足的深加工

2、为满足需求多样化进行的服务性加工

3、保护产品所进行的加工

4、为提高物流效率,方便物流的加工

5、为促进销售的流通加工

6、为提高加工效率的流通加工

7、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流通加工

8、衔接不同运输方式,使物流合理化的流通加工

9、以提高经济效益,追求企业利润为目的流通加工

10、生产——流通一体化的流通加工形式

二十一、流通加工合理化(重点)

 1.加工和配送结合。

 2.加工和配套结合。

 3.加工和合理运输结合。

 4.加工和合理商流相结合。

 5.加工和节约相结合。

二十二、配送(名词解释)

配送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二十三、配送的特点(一般)

1、配送不仅仅是送货

2、配送是送货、分货、配货等活动的有机结合体

3、配送的全过程有现代化技术和装备的保证

4、配送是一种专业化的分工方式

5、配送本身并不限定距离

二十四、配送的作用(一般)

1、推行配送有利于物流运动实现合理化

2、完善了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

3、提高了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

4、通过集中库存,可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

5、简化手续,方便用户

6、提高供应保证程度

二十五、配送合理化(重点)

(一)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二)推行加工配送   

(三)推行共同配送   

(四)实行送取结合   

(五)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六)推行即时配送

二十六、物流信息(名词解释)

物流信息,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二十七、物流信息的特征(一般)

1、物流信息量大,分布广

2、物流信息动态性强,实时性高

3、物流信息种类多

4、物流信息趋于标准化

第四章物流网络

一、物流网络的内涵及构成(重点)

物流活动可以抽象为结点与链连成的网络,即物流网络。

广义物流网络是从宏观角度探讨,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包括全球性运输网络、全国性运输网络、地区性物流网络等;物流信息网络是伴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而响应传递各种信息的通信网络,如全球性物流信息网络、全国性物流信息网络、地区性物流信息网络等。

狭义物流网络,主要是指物流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物流运输网络、物流信息网络、物流客户网络。

二、物流网络的特性(一般)

1、网络经济特性(名词解释)

网络经济学认为,任何网络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经济特征:

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其他人的数量。

2、规模效果特性

(1)运输网络辐员经济

(2)线路通过密度经济(3)载运工具能力经济(4)车、船、机队规模经济(5)港站或枢纽处理能力经济(6)运输距离经济

三、物流线路的类型(重点)

铁路线路、公路线路、水运线路、空运线路、管道线路等。

四、物流结点的种类和功能(重点)

物流结点具有以下功能:

衔接功能、信息功能、管理功能、结算功能、需求功能、需求预测功能、物流系统设计咨询功能、物流教育与培训功能等。

物流结点按其功能不同可以分为转运型结点、储存型结点、流通型结点、综合型结点。

按结点辐射范围和影响力的大小划分,可以分为物流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

五、物流枢纽(名词解释)

能够对某一区域范围提供优良物流服务的空间。

六、物流基地(名词解释)

物流基地是集约了多种物流设施、具有综合功能和基础作用的特大型物流结点,是集约化的、大规模的物流高州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

七、物流信息网络的作用(一般)

1、物流信息网络是物流实体网络的重要支撑

2、物流信息网络可以有效地管理物流服务的各业务环节

3、物流信息网络能够提供结算功能

4、物流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实时的客户查询功能

5、物流信息网络提供各种接口模块

八、物流网络规划的内容(一般)

物流网络规划是指对物流网络系统发展进行的能动有序的计划设计。

(名词解释)

它包括物流设施的类型、数目与位置、设施所服务的顾客群体与产品类别,以及产品在设施之间的运输方式等。

第五章企业物流

一、企业物流的内涵及范畴(重点)

企业物流可理解为围绕企业经营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名词解释)

企业系统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投入→转换→产出,对于生产类型的企业来讲,是原材料、燃料、人力、资本等的投入,经过制造或加工使之转换为产品或服务;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讲则是设备、人力、管理和运营,转换为对用户的服务。

物流活动便是伴随着企业的投入→转换→产出而发生的。

相对于投入的是企业外供应或企业外输入物流,相对于转换的是企业内生产物流或企业内转换物流,相对于产出的是企业外销售物流或企业外服务物流。

由此可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物流是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的活动。

按照企业经营活动的环节,企业物流可以分成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及废弃物物流等不同的类别。

二、供应物流(名词解释)

供应物流包括原材料等一切生产物资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应管理,也称为原材料采购物流。

三、供应物流模式(重点)

1、委托社会销售企业代理供应物流方式

2、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代理供应物流方式

3、企业自供物流方式

四、供应物流组成(重点)

1、采购2、生产资料供应3、仓储、库存管理4、装卸、搬运

五、生产物流的概念及内涵(重点)

生产物流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活动。

企业生产物流的过程大体为:

原材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和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各个环节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运动至成品仓库便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

六、MRP和MRPⅡ(一般)

1、MRP技术

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MRP(物料需求计划);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MRPⅡ(制造资源计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ERP(企业资源计划)。

基本任务:

(1)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

(2)根据物料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

基本MRP的依据:

主生产计划、物料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