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0523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

《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说明书.docx

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说明书

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2014——2030年)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一、规划背景

预拌混凝土作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重要延伸,具有节约资源、清洁环保、高效运转、科技创新等现代产业的优秀特性,链接了水泥生产和建筑应用两大领域,逐步成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兴产业力量,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是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科学转变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在建筑领域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已经纳入各级政府的落实层面。

2003年,国家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124个城市从2004年起限期在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

2012年,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预拌商品混凝土管理的通知》(湘建建【2012】205号),通知要求要加强行业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规范市场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预拌混凝土在汝城县也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质量、节约建设资源、改善城市环境、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规范行业发展,避免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原则,制定汝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2014——2030年)。

二、规划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

编制本次规划应当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城市建设规模以及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遵照“既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又防范过度恶性竞争”的基本原则,站点布局规划应与原材料来源、市场需求、运距相匹配,同时还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十二五规划等相衔接。

2、节约土地,保护耕地

站点选址应少占或不占耕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3、因地制宜,方便运输

正确处理站点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保持合理的服务半径,同时要选在交通便利、原材料供应方便的地方,以方便生产和运输。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及相关法律法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3、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商改发【2003】341号);

4、《建设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预拌混凝土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5、《湖南省散装水泥条例》;

6、《湖南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十二五”发展规划》;

7、《汝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8、《汝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9、《郴州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2014——2030年)》;

10、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四、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汝城县域范围,包括永丰、集益、濠头、井坡、田庄、南洞、延寿、岭秀、盈洞9乡,卢阳、泉水、大坪、三江口、热水、土桥、暖水、小垣、马桥、文明10镇及汝城县经济开发区、汝城温泉旅游度假区的行政范围,面积2416.3平方公里。

第二章县域概况和发展条件

一、概况

1、地理区位

汝城县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接部,是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地。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6′至113°59′北纬25°19′至25°52′。

汝城县东邻江西省崇义县,南毗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市,西接湖南省宜章县,北连湖南省资兴市、桂东县,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美誉。

境内东西宽72公里,南北长63公里,总面积242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1%。

汝城县城位于县域中心,距仁化县72公里、距韶关市132公里、距广州市434公里、距深圳市608公里、距乐昌市111公里,距湖南省宜章县县城104公里、距郴州152公里、距长沙市506公里、距资兴市200公里、距桂东县城81公里,距江西省崇义县城111公里。

现有国道106线和省道324线在县城交汇,厦蓉高速公路和规划的深湘(岳汝)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构成贯穿县域南北和东西的“十字骨架”干线公路系统。

近年来,全县23个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极大地改善本县的对外交通条件。

2、行政建制

汝城县域东西长约72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

县域面积2400.85平方公里(约合360.13万亩),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1%。

全县下辖永丰、集益、濠头、井坡、田庄、南洞、延寿、岭秀、盈洞9乡,卢阳、泉水、大坪、三江口、热水、土桥、暖水、小垣、马桥、文明10镇及汝城县经济开发区、汝城温泉旅游度假区,辖308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

 2012年,全县总人口39.7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3.32万人,常住城镇人口9.75万人,城镇化率为29.26%。

汝城是一个多民族的县份,境内居住有汉、瑶、畲、侗、壮、苗、土家、傈傈、彝、回、布依、黎、白、京、维吾尔、青族等27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最多人口的为瑶族,占总人口的15.27%,其次为畲族,占总人口的0.24%。

全县共有282种姓氏,其中以何氏人口最多,其次为朱、范、李三姓。

3、自然地理

县境内多丘陵和山地,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通庄园”。

汝城县地处南岭山脉东段与罗霄山脉南段的交接部,境内山地众多,山地面积为1879.5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7.5%。

县境北、西、东、西南部山地耸立,北部的八面山在县境长达数十公里,西部通天窝——寒山——东岭一带山地平均海拔1000m以上,东南和东部则是东岭——集龙山地,多呈北北东走向。

北部的南洞盆地,西部的文明盆地及中部盆地,镶嵌于山地之间。

从大坪林场的秤钩湾到三江口镇的羊子寨,有一条近20km宽的嗽叭形低地。

县内最高峰为西南部的五指峰,海拔1726.6m,最低点为南面的三江口,海拔为160m,相对高差1566.6m。

汝城境内地势较高,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条件较优越。

汝城县城平均海拔593米,在县域内地势居中。

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立体气候的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汝城县历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为37.3℃,极端最低气温为-9.8℃。

≥10℃的初日是3月24日,终日是11月21日,≥10℃的活动积温是5097℃。

月平均最高温出现在7月中旬,为25.6℃,日平均最高温为28.4℃。

年平均降雨量1546.3mm,最多年份2248.1mm,最少年份1059.9mm,县城平均降水日数183d,最多年为222d,最少年为156d,从降水的时间分布来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5—6月,另一个是8月,7月则是一个相对的干旱少雨期。

县域内有大小河流共计696条,其中集雨面积大于10km²、河长大于5km的河溪77条。

河网分布呈辐射状,自西向东流入赣江(如上犹水等),或自南向北注入北江(如浈水等),或流向西北纳入湘江耒水(如沤江、浙水、滁水等)。

汝城境内土壤类型多样,受山地地形的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

1200m的高山上分布的土壤是山地草甸土,950—1200m之间为山地黄棕壤,700—950m之间为山地黄壤,700m以下为红壤,岩隙及平地凹陷处零星分布着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和紫色页岩。

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水稻土地总面积为1.79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7.5%,潴育性水稻土占水稻土面积的80.44%。

耕作土壤70%有机质含量较高,土质较好,为土地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基本生产资料。

汝城县全县人平土地资源11.47亩,人平林地9.16亩。

有耕地29.92万亩(其中水田26.35万亩,旱土3.57万亩),果园2.41万亩,林地279.62万亩。

此外,在邻近县市的飞地有2600多处,面积约31.5万亩。

4、历史沿革

“汝城”之名始于东晋,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9年),分原晋宁县地置汝城县,隶属桂阳郡(《宋书·地理志》)。

春秋、战国时期,汝城为楚南边境地。

秦代属长沙郡,为郴县地。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南部置桂阳郡,汝城属桂阳郡郴县地。

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析郴县置汉宁县,汝城为桂阳郡汉宁县地。

三国时,汉宁县改为阳安县,汝城为阳安县地。

西晋初,阳安县改称晋宁县,汝城属晋宁县地。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始分晋宁县地置汝城县,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汝城县之名始见于史籍。

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废汝城县置卢阳郡。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置卢阳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卢阳郡,卢阳县隶属郴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义昌县,县城迁至城头寨附近,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

元、明为桂阳县,属郴州路。

民国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阳州撤销,两州各县统一划归衡阳道,原桂阳州改为桂阳县,为避免两县同名,本县复称为汝城县,属衡阳道。

民国7年废道,汝城县直接归湖南省统辖;民国26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汝城县属郴县专区。

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公署。

1954年7年又属郴县专区。

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汝城、桂东两县合并为汝桂县,县人委驻汝城县城。

1960年7月,郴县专区改名为郴州专区。

1961年5月,撤销汝桂县,恢复汝城、桂东两县建制。

至1988年,汝城一直属郴州地区。

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隶属郴州市管辖。

二、经济水平与农民收入

1、经济总量

汝城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75596万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286元,增长11.5%。

汝城县财政总收入为入70178万元,比上年增长9.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5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2995元,比上年增长18.6%,比上年增加470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1:

4.82缩小为2012年的1:

4.59。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22元,增长14.6%,恩格尔系数为51.27%;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8520元,增长16.6%,恩格尔系数为41.27%。

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12年,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155个,新开工项目81个,已投产项目97个。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1660万元(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36.6%。

全县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经济结构

汝城县充分利用毗邻沿海和港、澳、台胞较多的优势,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效地促进了汝城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一产业形成以畜牧业为发展龙头,林业、渔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势态。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连年攀升,初步建立了以冶金、电力、森工、旅游、建材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

分产业看,2012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5674万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4652万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45270万元,增长16.7%。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8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5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68%,一二三产业比重22.8:

38.5:

38.7。

三、周围相邻县市概况

1、广东省仁化县

仁化县地处南岭山脉南麓,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三省交接地,东接江西省崇义、大余县,北邻湖南省汝城县,南面紧邻韶关市区。

县境东西长47.3千米,南北宽44千米,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辖十个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124个村(居),总人口23.46万人。

2012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2.1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3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74.5%和156.1%。

近年来,仁化县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全国绿化百佳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县域旅游经济竞争力十强县、广东省“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2、江西省崇义县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陲,地处东径113°55′~114°38′,北纬25°24′~25°55′之间。

东与南康县接壤,南与大余县和广东省仁化县相交,西与湖南省汝城县、桂东县毗邻,北与上犹县交界。

东西长约73公里,南北宽约59公里,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

距赣州市90公里。

全县辖6个镇、10个乡,包括横水镇、扬眉镇、过埠镇、铅厂镇、长龙镇、关田镇、龙勾乡、杰坝乡、金坑乡、思顺乡、麟潭乡、上堡乡、聂都乡、文英乡、乐洞乡、丰州乡。

共有3个居委会、124个村委会。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52490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6%。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8811万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13658万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2437万元,增长14.9%。

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比例为15.0:

59.8:

25.2。

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303151万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8%,增长12.5%。

四、发展条件分析

1、汝城进入高速时代,厦蓉高速公路和岳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形成了汝城南北贯通、东西联动的交通格局。

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促使汝城的交通条件逐步从“山路十八弯”发展成为拥有两条高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湘、粤、赣边界往来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2、汝城面临的新机遇和资源优势使汝城具备了跨越发展的条件。

汝城优越的资源条件,以及历史性发展机遇使汝城有条件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直接从工业化初期跨越到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

跨越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加快培育旅游、物流等新兴支柱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快速提高经济总量和收入水平。

3、汝城利用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和林业资源,逐步培养起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小水电、林木加工等四大资源型特色产业。

但汝城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对资源利用停留在原材料输出或初加工。

汝城的四大支柱产业是资源型产业,也是典型的周期性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也是粗放式为主,增长粗放。

资源利用水平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

如果不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即使高速建成,交通瓶颈改善,汝城将沦为资源输出地。

汝城必须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改变金属矿产一枝独大的产业结构。

4、汝城位于湘粤赣三省交际,现已成为湘赣粤边际性高速公路枢纽。

汝城紧邻广东省仁化县、江西省崇义县,与相邻乡镇的边境贸易和省际物流十分便捷,相应也带动了汝城县的经济发展。

第三章与上位规划的衔接

一、汝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1、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

其中,近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

2、城市性质

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湘粤赣交界地区重要的省际门户城市,郴州市以矿产精深加工和新型商贸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3、人口规模

2015年县域总人口40万人,

2020年县域总人口42万人,

2030年县域总人口46万人。

规划汝城中心城区人口为:

2020年11万人,2030年18万人。

4、城镇化水平

2015年汝城县域城镇化水平为38%,

2020年汝城县域城镇化水平为48%。

2030年汝城县域城镇化水平为65%。

4、用地规模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102平方米/人,远期(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19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107平方米/人。

5、县域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县域村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为:

“一心、两轴、四点、五区”的结构模式。

“一心”:

系指包括现状土桥镇区、三星镇区和工业园在内的汝城县城,是县域未来发展的重点,也是服务设施集中建设的核心。

“二轴”:

东西向厦蓉高速公路(省道324)产业轴和南北向深湘(岳汝)高速公路(国道106)产业发展轴。

“四点”:

系四个重点镇,即文明、大坪、暖水、热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

“五区”:

中部城镇经济区、西部城镇经济区、南部城镇经济区、东部城镇经济区、北部城镇经济区。

6、城市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原则,将汝城建设成为湘东南门户城市、湘粤赣边际现代服务中心,华南文化旅游胜地,湘南产业创新高地,理学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城市,打造宜居、宜游、宜商的新汝城。

东南门户:

湘东南门户城市。

大力提高汝城城市发展的外向程度和区域知名度。

构建湘粤赣三省边际交通节点城市和公路枢纽,发展成为湖南省的东南门户城市。

服务中心:

湘粤赣边际现代服务中心。

全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湘粤赣三省边际地区现代服务中心,湖南东南部新兴产业基地、商务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文化休闲中心。

产业高地:

产业创新高地。

发挥交通、资源、人才等比较优势,立足提升汝城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结合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打造成三省边际地区的职教培训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郴州市东南部的职业教育基地、产业创新服务基地。

旅游胜地:

华南文化旅游胜地。

发挥地热温泉资源优势,形成以温泉养生度假龙头,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和文化古迹旅游资源相融合发展的现代文化旅游名城。

突出生态环境特色,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交通设施,提供高品位的旅游环境,打造湘粤赣避暑休闲养生中心,华南文化旅游胜地。

宜居名城:

理学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以理学文化为核心,融合多元文化,打造理学文化名城。

充分发挥汝城山水生态文化资源,发挥历史文明、生态文化以及城市文化,形成融山水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成为湘粤赣边际山水环境独特的宜居城市。

二、《汝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2030)》

1、经济区划分:

五大经济区

1、中部城镇经济区:

以县城为中心(包括土桥、附城、城郊),以发展高科技工业和商贸、金融、信息、服务为主导经济。

2、西部城镇经济区:

以文明为中心(包括岭秀、盈洞),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贸易为主导经济。

3、南部城镇经济区:

以大坪为中心(包括延寿、小垣、井坡、三星),以发展矿产采选及加工、新型以及农产品贸易为主导经济。

4、东部城镇经济区:

以热水为中心(包括益将、集龙、濠头、永丰、三江口),以发展建材工业、竹木加工业和生态旅游、温泉度假为主导经济。

5、北部城镇经济区:

以暖水为中心(包括外沙、马桥、田庄、南洞),以发展水电、农业产业化及农副产品贸易为主导经济。

2、职能类型结构规划

规划全县所有城镇的主要职能类型分综合型、农贸型、旅游型、工贸型、边贸型等5类。

县域村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一览表

序号

城镇名称

城镇人口(万人)

类型

主要职能

1

城关镇

20.0

综合型

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湘粤赣边际中心县城,以发展边境贸易为主导,旅游休闲为特色,农林产品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山水型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

文明镇

1.0

农贸型

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交易为主

3

暖水镇

1.5

工贸型

以水电开发利用和农产品交易、旅游产业为主

4

热水镇

1.0

旅游型

以温泉度假开发为主

5

大坪镇

1.5

工贸型

以矿产开采及深加工和农副产品交易为主

6

三星镇

0.8

工贸型

以高科技、精细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为主

7

益将镇

0.6

农贸型

以农林工艺产品加工为主

8

外沙镇

0.6

农贸型

以水电农产品开发及深加工和交易为主

9

小垣瑶族镇

0.4

工贸型

以矿产开采、林产品加工为主

10

濠头镇

0.6

农贸型

以农副产品加工及交易为主

11

岭秀瑶族镇

0.4

旅游型

以瑶族民俗风情旅游为主

12

三江口瑶族镇

0.6

边贸型

以建材、林产品加工为主

13

井坡镇

0.6

工贸型

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开采为主

14

延寿瑶族镇

0.2

农贸型

以农林产品生产为主

15

盈洞瑶族镇

0.2

农贸型

以农林产品生产为主

3、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规划远期2030年,县域村镇体系等级结构按人口规模划分为4个级别。

县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一览表

等级

城镇等级

数量

城镇名称

一级

县城

1

城关镇

二级

中心镇

4

文明镇、暖水镇、热水镇、大坪镇

三级

一般镇

10

三星镇、益将镇、马桥镇、小垣延寿瑶族镇、濠头镇、岭秀瑶族镇、三江口瑶族镇、井坡镇、延寿瑶族镇、盈洞瑶族镇

四级

中心村

95

上范家、上泉、邓家、砖屋场、云内、东溪、道南、叶家、迳口、黎明、西冲、黄家、尹家、新坡、横江、下杨、官坑、新街、玉土坝、寨下、红光、城溪、李屋、溪头、下屋头、中祝、上黄、上祝、堆上、范家、山口、大园、欧村、谭屋、何家片、朱家片、塘山口、东沤、正水、秀溪、杉树园、岭头、殿华、石塘、西坪、范家、南端、胜利、白泉、见头冲、前山、三星、城廓、下付、城头、星村、仙居、大村、下青、宋家、古塘、上云片、下云片、曹家、上袁、平塘、岭脚排、桥脑头、浅堆、周家、沙洲、西村、坎下丘、下龙塘、楼江、坎下、上王家、淇江、北水、曹家、黄家、横江堆、青龙寨、叶家、祝家、宽坑、荷塘、付处、外沙、磻溪、高村、金宝、西览、石泉

县域各乡镇人口发展指标表

等级

城镇等级

城镇名称

现状城镇人口(万人)

2015年规划城镇人口(万人)

220年规划城镇人口(万人)

2030年规划城镇人口(万人)

一级

县城

城关镇

3.56

8.0

12.0

20.0

二级

中心镇

文明镇

0.57

0.6

0.8

1.0

暖水镇

0.96

1.2

1.3

1.5

热水镇

0.36

0.5

0.8

1.0

大坪镇

0.71

1.2

1.3

1.5

 

三级

 

一般镇

三星镇

0.58

0.6

0.7

0.8

益将镇

0.44

0.4

0.5

0.6

外沙镇

0.55

0.4

0.4

0.6

小垣瑶族镇

0.42

0.2

0.2

0.4

濠头镇

0.58

0.4

0.4

0.6

岭秀瑶族镇

0.32

0.3

0.3

0.4

三江口瑶族镇

0.38

0.4

0.4

0.6

井坡镇

0.4

0.5

0.6

0.6

延寿瑶族镇

0.28

0.2

0.2

0.2

盈洞瑶族镇

0.19

0.1

0.1

0.2

合计

10.3

15.0

20.0

30.0

三、《郴州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专项规划(2013~2018)》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郴州市域范围。

2、规划期限

2013——2018年

3、规划布点方案

到2018年,郴州市拟建14座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每个县市原则上建1——2座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第四章总体发展目标与规模

一、预拌混凝土发展现状

    1、现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

汝城县现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一家,即汝城县世邦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公司位于在县城以东,辐射范围包括县城中心区、附城乡、外沙乡、文明乡、暖水镇、田庄乡、濠头乡、集龙乡、热水镇,公司拥有生产线2条,设计年产能力60万方,实际产量约20万,年均增速20%,预拌混凝土搅拌车12辆。

2、汝城县预拌混凝土发展前景广阔

水泥预拌混凝土用途较广的行业有房地产、道桥、水利等行业,近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预拌混凝土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据统计,汝城县建筑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12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840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全县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6家,完成建筑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