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0497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

上编(1917-1949)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

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

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

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

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

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

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

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

(一)

1、20年代小说概况。

文学研究会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问题小说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2、乡土小说出现的背景、艺术价值。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3、浪漫抒情的小说流派与创造社、浅草沉钟社及弥洒社概况。

4、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代表作家及艺术上的独特性。

5、叶绍钧简介及小说创作的先驱地位。

叶绍钧小说的表现对象。

简述叶绍钧的代表作品《倪焕之》及艺术成就。

6、许地山简介及其小说的异域特征。

许地山代表作品《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中的人物形象及表现出的宗教意识。

7、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概况、引起的反响及大致分期。

郁达夫小说中“零余人”的塑造、颓废气息的表现及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如何看待郁达夫小说中“性”描写及其在2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

20年代“自我小说”流派的形成。

第三章20年代小说

(二)

1、简述鲁迅的生平,注意几个时间段(1898、1902、1909、1912、1918、1927、1936)。

2、鲁迅思想演变的大致过程:

初期进化论思想、初步接受阶级论、终身张扬个性主义及对“国民性”终其一生的关注和思考。

3、鲁迅创作的概况。

数种文体的奠基者:

小说、杂文、散文诗。

4、《狂人日记》、《阿Q正传》概述。

5、《狂人日记》的历史地位、五四文学主题的总纲性体现。

《狂人日记》表面故事情节的写实与作品内在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是鲁迅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创作手法的完美结合体现,简述这种体现几乎是鲁迅全部小说创作的基本内核。

狂人艺术形象的塑造,其现实性和象征性具体的表现方面。

6、《阿Q正传》的文学史意义。

《阿Q正传》形象的长期争论(梳理性介绍)。

阿Q形象分析,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中具体列举作为中国人性格中的各种劣根性。

从对阿Q各种劣根性中的入骨刻画中看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阿Q形象的深远历史意义,整个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阿Q性格中劣根性的去除化过程。

《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

7、《呐喊》、《彷徨》各自的创作背景及各自的总体特色。

8、从《呐喊》、《彷徨》对农民、妇女及知识分子形象描写的侧重,看鲁迅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

揭示这三类人物各自代表的现实意义。

略述农民、妇女、知识分子形象的各自作品系列。

9、从传统及外来因素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及鲁迅的创造性转化看《呐喊》、《彷徨》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理由。

(1)《故事新编》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异质性,浓重的浪漫色彩和戏谑手法。

(2)《奔月》《铸剑》“背叛”与“复仇”主题。

《非攻》《理水》“脊梁”与“蛀虫”对比。

《采薇》《出关》《起死》的社会批判。

(3)《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关于“油滑”说的争论与得失。

第四章20年代新诗

1、20年代新诗概述。

20年代新诗发展的几个阶段。

2、胡适对白话诗的贡献和《尝试集》。

白话诗的先驱诗人刘半农、沈尹默。

3、郭沫若《女神》的浪漫诗风。

郭沫若诗歌创作道路。

《女神》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女神》体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女神》的艺术特色。

4、新月派及其代表诗人。

象征派及其代表诗人。

湖畔诗社及代表作家。

冯至的诗歌创作。

5、徐志摩对爱、自由和美为基本内核的人生理想的追求。

徐志摩诗歌的思想意义及抒情诗表现出的艺术造诣。

闻一多作为诗人对新月派意义。

闻一多诗歌的基本内容。

闻一多诗歌理论主张及其对新月派形成的意义。

第五章20年代戏剧

1、20年代戏剧概况及春柳社、文明戏、幕表剧的概念。

2、田汉戏剧创作概况。

田汉戏剧新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田汉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因素及《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田汉20年代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六章20年代散文

1、20年代散文概况。

20年代散文的特色、成就及代表作家俞平伯、朱自清、冰心。

2、周作人20年代散文的创作概况。

周作人散文创作的两种风格。

周作人的“美文”理论。

3、鲁迅对散文诗文体的贡献。

《野草》创作背景。

《野草》表现的基本内容及在艺术上的独特性。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1、人文主义文学思潮概况。

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

梁实秋的人性观。

2、左翼革命文学思潮概况。

左翼革命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不足之处。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及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第八章30年代小说

(一)

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

(二)

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年代小说(三)

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

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

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

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4、沈从文独特的文学理想及其从人性而非政治角度表现社会人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不可替代性。

5、《边城》抒情化描写中表现出的人情美及人性美主题。

《边城》中“爱”与“美”化身的翠翠的形象。

《边城》的艺术特色。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

1、30年代时代环境对新诗创作的影响。

2、中国诗歌会及其代表作家。

艾青、田间、臧克家的诗歌创作。

现代派诗歌及其代表作家。

3、戴望舒诗歌艺术风格的演化和现代派特征的体现。

4、卞之琳诗歌的分期及代表作品。

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十四章30年代戏剧

1、30年代戏剧概况。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及国防戏剧的概念。

2、洪深的戏剧创作简况。

李健吾的戏剧理论及创作简况。

3、曹禺的“戏剧缘”及创作简况。

4、从《雷雨》的内容描写看其思想内涵的表现。

《雷雨》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蘩漪形象分析。

《雷雨》结构上的独特性及贡献。

6、《日出》现实主义因素的加强。

陈白露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

7、从《北京人》《原野》看曹禺戏剧艺术的追求。

第十五章30年代散文

1、30年代散文概况及杂文、小品文及报告文学的繁荣。

2、鲁迅杂文的分期及各个时期杂文表现的基本内容。

鲁迅杂文的特色。

3、林语堂幽默小品文闲适与灵性特点的体现。

幽默小品文对30年代散文创作的贡献及在文学史上的争论。

4、何其芳30年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

1、40年代文学的三大格局。

国统区文学的分期及表现重点。

沦陷区文学创作简况。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及对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意义。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

(一)

1、40年代小说概况。

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小说的分类。

2、钱钟书创作概述。

从《围城》的基本内容看其新“儒林外史”的风格。

《围城》中主要人物分析。

《围城》杰出的语言和修辞艺术。

3、张爱玲身世对其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创作概况。

代表作品简述。

从《沉香屑:

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特征。

第十八章四十年代小说

(二)

1、近现代通俗小说产生、发展简述。

近现代通俗小说创作概况。

2、新文学作家对通俗小说的“讨伐”。

3、张恨水创作概况。

张恨水代表作《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简述。

4、张恨水通俗小说创作艺术。

第十九章40年代小说(三)

1、解放区小说概况。

2、赵树理小说创作简述及代表作品分析。

赵树理小说创作在思想、文体及艺术上的特征。

3、孙犁小说及其代表的荷花淀派在艺术上的追求。

第二十章40年代新诗

1、40年代新诗创作概况。

2、七月诗派及九叶诗派创作概况及代表诗人。

3、艾青诗歌创作简述、诗歌理论主张及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从艾青代表诗作看其诗歌的艺术特征。

4、九叶诗派对西方现代诗歌艺术的追求。

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

1、40年代戏剧概况及代表作家。

2、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概况。

从《屈原》看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特点。

3、40年代散文概况及代表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1917-2000)

 

 

第二学期,每周4课时

下编(1949——1997)

第二十二章1949—1976文学思潮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情况。

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

2、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及开文艺运动批判先河的教训。

3、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俞平伯研究《红楼梦》概况。

批判过程及教训。

4、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概况。

胡风事件经过。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具体内容。

6、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反右斗争经过和教训。

文艺政策的调整。

调整的经过和内容。

“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

基本情况概述。

7、1966年5月到1976年文学基本经过。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内容。

“样板戏”概况。

“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等创作理论。

“文革”中的另类文学。

第二十三章50、60年代小说

1、50、60年代小说概况。

50年代、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的基本创作情况,成绩和缺失。

2、柳青的创作概况,《创业史》基本内容,四条情节线索,主要人物:

梁生宝和梁山老汉。

小说特点:

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3、《红旗谱》的基本内容,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主要人物形象:

朱老忠和严志和。

4、杨沫《青春之歌》的基本内容,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林道静形象分析。

5、李准创作,主要作品《李双双小传》。

李准小说中的两类人物。

茹志鹃创作概况及创作艺术特点。

6、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等小说。

第二十四章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1、50、60年代诗歌概况:

诗人队伍、诗歌运动、主要诗作情况。

2、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创作特色。

3、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

闻捷诗歌。

《天山牧歌》和《复仇的火焰》。

4、50、60年代戏剧概况。

当代两次戏曲改革的基本情况。

当代话剧的新变情况。

当代歌剧的发展概况。

5、《茶馆》的艺术构思特色:

“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人像展览式”方法构思全剧,“坐标式”结构,“单纯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

6、田汉历史剧创作概况。

《关汉卿》的主题:

“为民请命”。

主要人物:

关汉卿和朱帘秀,情节结构特色。

《文成公主》的主题。

《谢瑶环》的改编及其成就。

7、50、60年代散文概况,50、60年代散文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通讯报告时期和散文时期,各个时期的创作特色。

8、杨朔散文模式。

秦牧散文的特点。

刘白羽散文艺术特色。

第二十七章1977—1989文学思潮

1、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文艺复苏的政治背景,和时代政治的转折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

第四次文代会。

2、新时期文学复苏期的文艺争论情况: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辩识和争鸣,现实主义的争论。

3、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对现实主义问题、现代派文学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等。

4、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论争情况:

“方法年”、“观念年”、文学主体性讨论、“文化寻根”思潮、“重写文学史”讨论。

第二十八章80年代小说

1、80年代小说概况。

伤痕小说、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纪实文学、寻根小说起止时间、代表作家作品及其反映的时代氛围精神。

2、现代派小说、新写实小说及先锋小说概况。

3、80年代文学的文化思潮背景: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西方现代哲学。

4、王蒙“意识流”小说系列,《春之声》、《蝴蝶》、《海的梦》、《风筝飘带》的创作技巧。

《活动变人形》的艺术创新。

5、谌容的“社会问题”小说,《人到中年》、《真真假假》《褪色的信》等。

6、张贤亮的哲理反思小说系列,《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7、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受戒》、《大淖纪事》。

贾平凹的文化心态小说,《腊月·正月》、《浮躁》、《废都》。

8、莫言的现代派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

马原的先锋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第二十九章80年代诗歌

1、80年代诗歌概况。

“归来”诗人群的创作特色,反思主题。

艾青的诗作。

2、朦胧诗的崛起和论争,现代主义诗歌特色。

3、“新边塞诗”(或“西部诗歌”)。

“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强调的个体感性生命体验。

4、朦胧诗概念,与传统诗歌不同的美学特征,主要代表诗人,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食指、多多、梁小斌等。

5、舒婷的自我情感诗,全新的抒情形象,《致橡树》、《神女峰》、《致大海》。

“童话诗人”顾城,独特的生命体验,《一代人》、《远与近》、《永别了,墓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杨炼的现代史诗,《大雁塔》、《诺日朗》。

第三十章80年代戏剧

1、80年代戏剧概况。

80年代戏剧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现实主义戏剧阶段、探索戏剧和小剧场运动。

2、现实主义戏剧:

1977—1979年,《枫叶红了的时候》,《曙光》,《于无声处》,《丹心谱》,《报春花》等。

3、探索戏剧基本情况:

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基本情况。

探索戏剧的两个阶段和两种类型。

《狗儿爷涅磐》、《桑树坪纪事》。

小剧场运动。

4、高行健的探索戏剧理论,《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

高行健的戏剧实践。

《绝对信号》,拓展戏剧舞台时空。

《车站》,荒诞性。

《野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

《彼岸》,无中心多层次的戏剧系统。

第三十一章80年代散文

1、80年代散文概况。

80年代散文特色与价值,首先表现为在创作中找回了失落的问体精神,其次表现为显现于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上。

2、《随想录》的基本情况和特色:

深刻的思想文化内容,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文体价值,题材特点。

3、80年代报告文学概述。

4、徐迟报告文学的特征是题材的科技化。

《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生命之树常绿》。

理由报告文学的显著特征,作品小说化。

《扬眉剑出鞘》、《中年颂》、《倾斜的足球场》。

陈祖芬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知识分子题材系列,另一个是经济改革题材系列。

前者有《祖国高于一切》、《中国牌知识分子》、《人生的抉择》;后者有《挑战与机会》。

第三十三章90年代文学思潮

1、90年代文学转型的社会背景。

后现代主义的流行与探索中的各种新思想发展。

2、关于人文精神失落的讨论及讨论的背景。

文化保守主义的话题与思想界多元性的表现。

3、80、90年代文学的差异。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

第三十四章90年代小说

1、90年代小说概况

2、新写实小说特征与刘震云,池莉,方方的创作。

3、新历史小说在当代的演变。

陈忠实《白鹿原》表现出的历史新视角。

4、女性写作概况。

王安忆各个时期的创作简述记代表作品。

陈染、林白的私语化写作。

5、转型期先锋小说概况。

余华、格非、苏童小说的叙写侧重及各自先锋性的表现。

6、文化道德小说的含义。

张承志、张炜小说表现出的文化守成与道德追求。

第三十五章90年代诗歌概况

1、90年代诗歌的艰难处境和诗人队伍分流。

2、诗歌创作概述:

李瑛,张新泉,韩作荣的诗歌。

第三十六章90年代散文概况

1、90年代的“散文热”。

2、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概况,余秋雨散文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

3、汪曾祺,张中行的散文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