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9983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县城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前言1

1、总论2

2、项目背景5

2.1项目由来5

2.2XX县城概况10

2.3XX县城建设状况及总体规划11

2.4项目政策背景13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15

3.1本项目的有关说明15

3.2XX街心花园现状及问题16

3.3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6

4、项目建设条件及制约因素18

4.1建设条件18

4.2制约因素19

5、项目建设方案19

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9

5.2项目建设的总体设想和定位20

5.3建设方案、规模及内容21

6、项目实施管理25

6.1机构设置25

6.2机构的基本情况25

6.3管理措施25

6.4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护26

7、项目实施进度26

7.1项目建设工期26

7.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26

7.3项目实施进度表26

8、环境保护27

8.1自然环境状况27

8.2社会环境状况27

8.3主要污染物及来源27

8.4防治措施28

9、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28

9.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28

9.2投资估算结果30

9.3项目实施计划及资金筹措30

10、效益分析31

10.1财务评价31

10.2社会及环境效益分析35

11、结论及建议36

11.1结论36

11.2建议37

12、附表及附图

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人们对土地不分类型地全面开发和占用,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只注重城市群和城市带的无边蔓延,失去了大片可以制造氧气和引导空气流动的森林,最终,环境不堪负荷,我们因此尝到了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

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始料未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城市中心建筑密度越来越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破坏了城市运行的肌理与脉络。

如今,“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成为跨世纪的主题,在已批准实施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将“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列入重要内容,在城市建设中正视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意识;力臻人居环境建设活动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尊重客观自然规律,进一步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重新“开启生态过程”,即在顺应自然和调适自我的基础上,去审慎地装点自然,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塑造生态和谐健康、景色美丽怡人的城市整体空间特色。

在城市中尽量增加民俗、文化、艺术浪漫的情调,感性的成分,配合于绿地、环境,让每一个市民都参与享受,让城市不仅现代化,而且更是一个有生命力和具有立体情感的山水家园。

 

1、总论

1.1项目名称:

XX县城XX街心花园建设

1.2项目主办者:

本项目由XX县人民政府主办,并由XX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代表县人民政府负责该项目的开发建设与管理

1.3项目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

XXXXXXX

1.4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及过程

1.4.1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依据

①《XX州域城镇体系规划》

②《XX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2)

③《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④国家计委《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与管理办法》

⑤《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决定》云发[2000]8号文

⑥《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⑦《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⑧XX省现行建筑、市政、安装定额及有关费用定额

⑨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1.4.2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经过

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受XX县城乡建设局委托,于2003年9月开展XX县城XX街心花园建设可行性研究工作,主要经过:

①收集整理XX县城的基本资料;

②根据有关资料和实地勘测结果,按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比较技术方案,绘制总平面图,确定道路交叉点、标高、转弯半径、绿化率等;

③确定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并进行投资估算;

④明确本地段规划的主导性质,突出传统的商业与民俗活动区域,并通过各种规划设计手段使之发扬光大。

⑤评价项目效益

1.5项目建设主要规模和内容

(1)中心绿地(原工人俱乐部、游泳池、公安局、外贸公司住宅、物质公司、农机公司、印刷厂)位于XX县城中部,是XX县城的城市中心区,总用地2.9公顷;

(2)政协、残联综合楼,建筑面积3886平方米;

(3)民政局办公楼,建筑面积2566平方米;

(4)农机公司综合楼旋转工程2900平方米;

(5)公安局办公楼(中心绿地的北边),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6)大兴街至检察院、大兴街至交通局、大兴街至公安局三条道路的改扩建和园区中心环岛周边车行道路面扩宽,道路面积7800平方米;

(7)硬地铺青石板800平方米(整个园区硬地);

(8)绿地6646.80平方米;

(9)两个水体工程780平方米(分别位于中心绿地的东北、西北两边);

(10)灯光工程(整个园区内零星布置);

(11)商业建筑:

1#商住楼建筑面积4875平方米,2#商住楼建筑面积2631.76平方米,3#商住楼建筑面积3056平方米;

(12)地下娱乐城1500平方米;

(13)南、北地下停车场,建筑面积5920平方米。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①项目总投资4716.29万元。

其中行政办公楼、道路场地及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投资1760.07万元;其它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为2956.22万元。

②其它开发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a.投资利润率7.45%

b.投资利税率8.21%

c.其它指标

所得税后:

财务净现值:

474.32万元;

财务内部收益率:

11.33%;

投资回收期:

6.82年;

所得税前:

财务净现值:

1348.10万元;

财务内部收益率:

18.18%;

投资回收期:

4.41年。

1.7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和建议

①本项目中的行政办公楼、道路场地、绿化及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全部为行政办公楼及公益建设项目,全部由政府财政拨款建设。

其它开发建设项目由银行贷款及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其它开发建设项目建设期(头一年)贷款利息计入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期(第二年)开始每年等额还本付息。

②本项目的实施,符合XX县城总规提出的中心城区的职能疏解,可强化XX县城的中心地位,丰富城市的内涵,该项目的建成必将成为XX县城市中心的标志。

③本项目的实施,可满足市民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进一步改善XX县城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经济活力和知名度。

④本项目采用的技术适度,与XX县城的建设条件和人力资源相适应,有较成熟的建设及运营经验,技术上可行。

⑤本项目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城市建设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环境。

⑥本项目的建成将对XX县城今后的布局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将解决目前存在的停车难的问题,极大地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状况,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力推动XX县城功能的完善,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并带动周边的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是必要和可行的,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建议上级部门给予列项扶持。

2、项目背景

2.1项目由来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XX省委、省政府对城乡结构调整和城市化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做出了“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决定”。

这些都为XX县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随着“九五”计划的圆满完成以及“十五”计划的实施,广大人民群众正朝着小康生活迈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过严的农转非限制,使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难以解决,农业增产、增收缓慢。

在近十几年,在两个根本转变和体制改革的过渡时期,要依靠城市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很小。

乡镇企业的兴起是农村经济改革后的必然结果,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重要渠道。

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因为农业基础、人口素质、市场容量、环境资源的约束,技术水平低、规模小、重复分散、资金困难、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困扰,面对的发展空间远不及过去宽松,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明显减缓,趋于饱和。

加快小城镇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快第三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XX县县委、政府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以资源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XX街心花园建设为契机,打基础、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拓行业,切实从农、林、牧、渔等行业抓起,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全县经济的总体发展。

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滞后,制约了城市的活力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把XX县城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良的城市,也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存在的问题及历史性的发展机遇,XX县委、县政府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中心城区的职能疏解建设项目,从XX街心花园建设入手,充分发挥城市中心的优势,带动周边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推动旧城改造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的收入日益充裕,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随之提高,城市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社会进步的规律。

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是人工的创造,是相对于那些无形的自然环境(空气、阳光、水质)而言,是决定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也是城市生活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XX县委、县政府建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人文关怀,为当地的居民创造优美、舒适、便利、健康的城市环境,作为恒久的目标,XX街心花园的建设,正好给XX县城带来新鲜的空气和营养,尽可能符合人性的自然要求。

为满足国际经济新形式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更好地指导XX县城的城市建设:

①XX县城的发展必须全方位应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宏观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②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方式和力量重塑当今世界的时空格局。

它对城市功能、规模、形态的冲击,将彻底打破人们对城市既有的传统而狭隘的认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可以摆脱距离的约束,而按照其内在的需要在更为广大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运动。

城市职能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其在信息网络节点中所处的区位,城市竞争力的大小也越来越取决于其占有、处理与支配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单一取决于城市规模。

③现代化前景。

现代化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追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的现代化,还必须包括基础设施、政府管理、制度环境、全民素质等的全面现代化,现代化的区域不是仅限于城市,还必须包括农村,不是基于一座城市,还必须包括其周边的广大区域。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部环境

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将形成由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构成的H型格局。

国家提出了加快西部改革开发步伐战略目标,中央政府将通过政策倾斜,优先在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和技术联合,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西部地区。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西部大开发战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为XX省的城市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同时,世界经济正朝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XX位于中国西南边疆,背靠欧亚大陆,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区位优势明显,尤其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东盟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域和贸易集团,东盟的经济发展将极大的影响XX经济发展,并将XX推向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前沿。

XX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把“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作为今后发展的总目标。

XX县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以及能源、生物、风景、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城镇体系的合理发展,进一步缩小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异,逐步消除县域内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多条经济轴线和多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对国内的资源、要素及对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要素的争夺将大为加剧。

XX州正处于一个为构筑更高竞争平台而激烈重组的时期,这包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空间构架、设施建设在内的全方位重组过程。

XX州内目前各县市也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

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XX县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将直接决定XX县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

丰富城市的内涵

城市越发展就越需要文化与精神的支撑,文化是城市的底蕴。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不可能具有持久吸引力的。

这一论断将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轨迹中不断得以证实和强化。

今天,我们应该加强XX县的文化创新,充分发扬其本土民族文化给城市带来的丰富内涵。

在生态失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尤其需要通过生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利用XX县山水相映,城林相依的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生境,用高尚的诗意的生活情趣去引导人们提升追求层次和思想道德情操,使XX县进一步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创新城市文化,适应城市在新时期的发展。

通过调整城市中心区职能,有效促进城市中心区与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协调机制。

土地制度创新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速度、效益和质量,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创新成为XX城市建设、发展和经营的战略内容。

政府把土地供给当作介入经济运行模式的一种手段和资本。

XX县针对士地使用和管理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加紧土地制度创新。

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多方利益为纽结,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旧城空间的置换,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处理好城村用地权属转换过程中的利益矛盾。

政府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按照市场方式进行运作,给予市民必要的利益补偿和发展出路,在以利于城市发展为前提,兼顾城市政府与市民的利益。

实现“村庄”与“城市”的转换,“产业”与“创新”的结合,“自然”与“人工”的共生;形成体现“城市目标”、“时代特点”、“产业特色”、“环境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新空间。

2.2XX县城概况

XX县位于XX省南部,XX州西南部。

东与XX、XX两县接壤,北与XX县相连,西北倚XX县境,西南隔XX江与XX相望。

县内最高海拔2637米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连山主峰,最低海拔320米在XXX与XXX汇合口,年平均气温16.6℃,雨热同季,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全县辖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2个社区,735个村民小组796个自然村,总人口205195人,其中哈尼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8.1%,彝、瑶、傣、拉祜人口占全县人口的10%,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县。

XX县于1958年7月建县时由XX县的六村办事处及XX、XX、XX三县边缘落后地区组合而成,区位偏僻边远。

县境内全是山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峰峦叠嶂,在3096.86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没有一块足1平方公里的平地。

2003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1228万元,支出12771万元,自给率仅为9.6%;农民人均纯收入623元,人均口粮296公斤;尚有9.06万人贫困人口,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35万人,相对贫困人口4.17万人,是全国592个、全省73个贫困县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财政困难,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重点扶持开发县。

XX的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素质型贫困。

由于教育起步晚,劳动者素质低,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接受先进思想、先进观念和推广实用技术缓慢,部分地区至今仍沿袭着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自然耕作方式。

(2)区位型贫困。

区位边远,距省会XX450多公里,距新州府蒙自220公里,受中心城市和内地发达地区辐射影响率低,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和高寒山区。

(3)结构型贫困。

全县土地面积宽广,但可开垦耕作面积少。

按国家有关规定,县境内80%以上的土地均属退耕还林之列,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目前仅在低海拔地区培植了橡胶、咖啡、胡椒等产业,而在中、高海拔地区除茶叶、草果等传统产业外,还没有培植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财源结构单一。

(4)历史型贫困。

由于建县晚,投入不足,路电水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上受环境和自然条件制约,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一到雨季,泥石流、洪涝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受毁严重,致使重复投入重复建设,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巨大。

XX县城气候为XX省西部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有霜期为11天,年平均降雨量199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44.2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雨季一般集中在5月至10月,此季光照少,昼夜温差小,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干季晴天多,光照足,湿度小,昼夜温差大。

XX县城规划区面积为58.17平方公里,规划区2003年末总人口1.9万人,非农业人口4902人,未落户常住人口2802人。

2.3XX县城建设状况及总体规划

(1)现状建设状况及存在问题

XX县城地处呈东西长条形展布的XX梁子上,东西长8公里,南北最宽450米,南北两面皆是斜坡,南面有松东河,北面有规洞河,两河由东向西径流,与县城高差达300余米,是一个地质灾害严重的不稳定带状型山区城镇。

整体地形东高西低,建设总用地63.84公顷,人均建设用地33.95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60平方米的下限。

现状仅有一条九米宽的晋思过境公路作为城市主街道,且道路等级、质量偏低,没有停车场地,各种车辆随街停放,不仅严重影响交通,而且车辆和过往行人没有安全保障;公共建筑用地中,文化娱乐用地、集贸市场用地偏少,文化生活比较缺乏,且每逢街天道路无法通畅,安全、卫生问题困扰着城镇健康发展;城区建筑质量偏低,没有能够展现民族地方城镇风貌特色,建筑密度过大,杂乱布置,几乎没有安全距离,极不利于抗震防灾和卫生美观;绿化用地几乎是零,人们在休息时没有休憩、散步、娱乐、活动的场地和空间,城镇的环境容量已趋饱和,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质量将呈加速成恶趋势,这是直接威胁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致命因素;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冲沟、滑坡群点遍布县城两边,直接威胁着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有59个滑坡群点和78条冲沟;县城供水一直靠零星的泉水供应,水源水量不足,水厂供水规模小,净水厂没有加氯配套设施,水质不达标,配水管网老化严重,布局不合理,输水能力差,尤其是2至4月城市给水供不应求;城区强弱电、光缆架设混杂,主要是沿城区主街道两边的人行道空中架设,影响市容市貌,既不安全又不科学,每逢雨季和自然灾害发生时,将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城市路灯仅为单排布置,且安装间距较大,灯杆高度显低,经常出现短路;无城市垃圾处理场,一是由于没有建筑垃圾场,建设方只好将每天的建筑垃圾沿晋思线两旁到处倾倒,不但污染环境影响市容市貌,而且每逢雨季产生泥石流滑坡、淹埋农田等现象频频发生,给县城的稳定和基本农田保护带来了极大危害;二是没有生活垃圾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只能在野外堆放焚烧,这样不仅孳生蚊蝇传播疾病,而且占用土地、臭气熏天、污染生态环境;对外交通条件差,阻碍了全县的资源、经济、人才和信息的对外交流;公共设施不配套,工程项目“三角债”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长期以来,XX由于建县晚,起点低,自身投入能力脆弱,1958年建县至今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不足2亿元,致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缓慢。

(2)县城总体规划

2002年,XX县人民政府委托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XX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

《XX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把XX县城作为全县第一级中心城镇进行规划,到规划期末,形成中心城镇—建制镇——集镇三级城镇体系。

在县域内,进一步增强中心城镇的集聚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发挥XX县城中心城镇作用,促进及带动建制镇、集镇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进而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到2020年,XX县城总人口3万人,规划总用地187.3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62.45平方米。

为充分发挥XX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改善XX县城的城市面貌,优化城市环境,XX县县委、县政府以《XX县城总体规划》为基础,确定了XX县城近期对大兴街街道改造、兴建综合农贸市场、新建民族风情广场、建民族文化城、新建XX街心花园和停车场等一系列工程,以改善XX县城的环境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

2.4项目政策背景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基础设施的投资与GDP的增长有着内在的联动关系,基础设施是城镇得以维持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镇发展的血脉,基础设施内容繁杂、包罗万象,涉及道路交通、供水、排水、能源、通讯、环保、环卫、园林绿化、防灾等行业和内容,这些设施主要分布在城镇之中,与城镇所在区域条件密切相关,离不开各行各业和方方面面的配合支持。

今后国家及各级政府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把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点,XX省委、省政府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做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国际大通道的决定,这些都为加强、加快XX县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述精神,解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镇发展并阻碍经济增长的矛盾,XX县县委、政府筹划并确定了一批亟待建设的城镇基础设施工程,涉及园林绿化、停车场、农贸市场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等项目。

在《XX县“十五”发展计划》中,旅游业作为县积极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立足优势、超越传统,展示特色,突出地域特征,发挥多民族文化交融互补的民族风情优势,体现独具魅力的边缘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出境游,建立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这与XX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大省”“旅游大省”和“国际大通道”的发展战略协调统一,使XX县的旅游业发展拥有了优越且适时、适地的政策优势。

XX街心花园的建设正是对这一政策的体现,力求营造一个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开放空间,并使人置身于浓郁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氛围内,其兼具文化、绿荫、休闲三大特色。

“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成为跨世纪的主题,在已批准实施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将“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列入重要内容,在城市建设中正视生态困境,加强生态意识;力臻人居环境建设活动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尊重客观自然规律,进一步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重新“开启生态过程”,即在顺应自然和调适自我的基础上,去审慎地装点自然,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塑造生态和谐健康、景色美丽怡人的城市整体空间特色。

在城市中尽量增加民俗、文化、艺术浪漫的情调,感性的成分,配合于绿地、环境,让每一个市民都参与享受。

让城市不仅现代化,而且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具有丰富情感的山水家园。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3.1本项目的有关说明

近年来,城市广场建设在我国许多城市受到普遍的关注,从城市领导层到普通市民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这一方面反映了市民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现实需要和对美丽宜人的生活环境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借助环境,反映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