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概论复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
《文化产业概论复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产业概论复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产业概论复习题及复习资料
文化产业概论复习题
1.论述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的区别与联系。
答:
文化产业:
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简而言之,文化产业意指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
创意产业:
英国政府对其的定义是“那些出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生产,创造潜在的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该产业的关键在于对创新(原创)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数字技术表达。
内容产业:
流行于韩国和日本,相对于信息产业的一种提法,是称知识性内容为主的行业,包括各种媒介上的印刷品(报纸、书籍、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制品服务、网络出版物、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及软件业。
其内容产业的概念强调了基于数字化信息化传播渠道上的内容产品。
三者虽称呼相近,但外延与内涵有所区别:
对内容产业的依赖是文化产业的本质;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是包含了某些非文化娱乐类的设计和创意要素。
由于文化产业本质是基于人的创造性的、通过技术表达、面向国际市场的一种经济活动,所以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联系紧密。
2.你认为文化产业的属性有哪些?
答:
文化产业是我国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就产业属性而言,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系列中的一种产业,具有产业发展的共性;同时文化产业又属于精神生产范畴,遵循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的生产规律;文化产业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三种属性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特殊产业。
只有既考虑其一般性,又尊重其特殊性,才能制定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
3.简述创意产品的类型和特征。
答:
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包括:
(1)广告
(2)建筑艺术(3)艺术和古董市场(4)博物馆和美术馆(5)表演艺术(6)手工艺品(7)流行设计与时尚(8)设计(9)电影与录像带(10)休闲软件游戏(11)音乐(12)出版业(13)软件及计算机服务(14)电视和广播(15)历史遗产与文化旅游
文化创意产品的特征有:
(1)创意产品的显著特征就是“无中生有”,根据现有的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文化产品。
(2)特定的消费群体;
(3)强调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4.讲述文化产品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答:
(1)艺术具有“顺着看”的特点,即从艺术家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商业性具有“倒着看”的特点,即从市场的角度看待文化产品;
(2)商业化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艺术的推广:
商业运作使文化产品成本降低;商业运作可以使艺术更适于消费;商业可以使艺术家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商业促使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商业可以达到传播文化的效果。
(3)艺术化可以有效提高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5.试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
答:
大众文化是文化产业中为了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而产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精英文化是为了表达高雅、理想化追求传统的。
在我国,既要大力发展高雅艺术、学术文化和专业化的文化,也要重视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和娱乐。
特别是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要善于发挥好的大众文化和健康的娱乐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精英文化要认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也要保持一个底线,不与主流价值、文化保护发生冲突。
6.简要分析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开发的关系。
答:
(1)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开发的一种重要资源;
(2)但文化资源丰富并与意味着文化产业丰富,只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资源才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7.你认为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保护有无冲突?
怎么解决?
答:
我认为,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保护是没有冲突的。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影视、音像、广告、网络、出版、文化旅游和文化娱乐业,其核心是以内容为主的文化。
而文化资源一般指前人创造并积累的文化遗产和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的总和,包括历史遗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戏曲等。
文化产业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形成的文化进行生产和服务,以物质和非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前提和来源。
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实现市场化的一种手段和价值的体现,二者可以不冲突,互为因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应该在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适度产业化经营,文化特色强、市场潜力大的文化资源可作为产业化运做的重心。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为合理高效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发展历史文化产业,是继承发扬优秀文化,实现其文化价值、产业价值、综合的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的实现途径。
作为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如果经营不善,就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甚至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可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杜绝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粗纺经营,注重开发管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化价值上,要对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整理。
形成开发、利用、保护的完成体系。
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重视与保护,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我们民族智慧和灵魂血脉相承,要保留最淳朴最古老的文化基因,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只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建设和合理的保护规划,就可使之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8.怎样理解“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答:
文化是积累的结果,文化积累的时间越长,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强盛,作为交流的平台的价值就越高。
但是,其积累的时间按越长,其惰性也越大,需要改变的内容就越多,也越难以改变。
所以,发展文化的主要方式就是逐渐改良文化之中的惰性内容,“有立有破”,使其不断发展。
9.结合实例论述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形式和任务。
答:
(1)必须改变过去行政性文化事业的管理方法,分离行政管理、非商业事业管理和商业性文化产业管理的职能。
(2)以事业单位的改革促进产业化进程。
10.谈谈你对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改革方向的认识。
答:
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几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有有益的改革经验,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缺乏整体性改革思路和配套的改革条件,尤其是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许多过于片面和僵化的认识,致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阻力和困难重重。
a)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市场化,事业资源及其价格的市场化,以及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要求等等,致使事业单位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运行。
正是这种情况下,各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被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从总体上看,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与企业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比较,相对滞后。
b)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是表层改革,缺乏应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前期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拓宽事业经费来源上。
但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触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
并没有解决事业单位的职能划分、界定和转换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适当收缩、有效转化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而只是停留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的表层改革。
c)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尚处在单项推进、局部试点、各行其是的探索阶段,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
各自为政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甚至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给改革增添新的困难。
d)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仍存在许多误区。
由于事业单位的地位、性质、功能、目标、隶属关系、投资渠道、运行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诸多片面和僵化的认识,而思想上的误区必然导致改革行动上的迟缓。
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的认识和落后的观念是改革的最大障碍。
e)政府对媒体的管理,有两种倾向:
一是过分强调媒体的“喉舌”性质,重视宣传功能却忽视了其提供娱乐和信息沟通的功能。
二是目前大多数媒体实行的“双轨制”的管理,管理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间游移,文化单位一方面承担着宣传责任,一方面又肩负经营的压力,而管理原则也没有就这样的双重身份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区分,双轨制的矛盾造成其目标冲突。
我们可以根据文化产业的属性,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各项事业的管理经验,针对中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我认为,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应该是:
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化国家的事业职能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包办一切事业的局面,实现政事分开,改革事业单位的运转机制,增强其发展活力,提高事业管理效率,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制度。
11.谈谈你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认识。
答:
(1)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已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17大报告)。
(2)文化产业与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
(3)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4)国家政策、决策、市场、国情对文化产业的制约性,国家政策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12.论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答: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同一体系中的两个互有区别,由互相关联的部分。
文化产业是经济部门中的一个产业群。
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概念与一般的“文化”概念或“文化艺术”概念不同,同时也与“文化事业”中的“文化”概念不同。
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概念,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的。
因此,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包括了能够作为市场产品和商业运作的文化娱乐产品。
与文化产业不同,文化事业就是要体现“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要求,追求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
对文化事业而言,经济效益只是附属的,只是为了保护文化事业的筹集资金的渠道。
现阶段,“文化事业”仍然是我国现有文化领域的主体,文化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虽然在一段时间里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但“事业”和“企业”在理念和体制上是对立的。
事业不追求盈利,而企业需要盈利。
所以,要做好文化产业,事业和企业一定要分离。
在中国的事业体制改革以后,正确的做法是使文化事业得到大的发展。
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当然,这个基础是建立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合乎逻辑的联系与区别致上的。
其联系在于,文化事业提供了基础的文化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体系,并以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作为支撑;其区别在于,文化产业是经济问题,它主要是通过产品、市场和国际竞争来促进发展的。
两者在经营主体、运作方式、资金来源、组织形式上存在本质的差别。
13.结合自身经验与知识,谈谈中国文化产业的商机与发展趋势。
答:
(1)新媒体称为媒体产业的核心;
(2)传统的文化产业形态遭到挑战;(3)以产业链经营为基础;(4)内容为王;(5)青少年作为消费者主体;(6)基础资源持续垄断;(7)企业并购成长;(8)活动经济成为主流;(9)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扩散性影响。
14.论述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
答: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价值观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文化产业化的强大冲击下,文化安全显得越来越突出。
自由贸易是产品与服务的交流,也是文化价值观的交流。
我们要通过版权贸易,特别是出版品贸易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分享到中国的先进文化之余,也增进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同其他弱势文化一样,中华文化亦面临被冲击和侵占的可能,因此,发展中国文化产业肩负着继承、保护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拓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责大任,今日已倍感紧迫。
(1)强势大众媒体成文化扩张的工具
(2)西方国家力图用文化影响力改造政治理念制度
(3)西方生活方式的渗透
(4)强势文化过渡扩展的结果,妖魔化中国,形象是共产主义+民族主义+专制主义+异族文明+经济威胁的中国
15.论述文化产业在国家“软实力”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答:
1)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状况。
中国目前产品出口“顺差”,但文化产品出现巨大“逆差”,与经济大国不相配;
2)目前的世界竞争,越来越体现在“软实力”竞争上;中国的强大不仅要有综合实力发展这个硬指标,而且还要有软实力建设这个“软”指标。
关于硬实力:
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能力。
硬实力建设早就被中国的决策者们认可和重视,而软实力的建设则较少被涉及,甚至被忽视。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是就国家“强权”而言的,约瑟夫•奈认为:
软实力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
这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指标。
而“强权”则是“迫使他国做其本来不会去做的事情的能力”。
3)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
4)文化产业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发展文化产业,把中华民族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文化内容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中国富强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软实力的作用还在于对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认同感;而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则有助于改善和推进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比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设立和儒家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使中国的国际形象更具魅力和亲和力,使中国的崛起更具有和平色彩。
16.谈谈你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看法。
答:
(1)中国目前产品出口“顺差”,但文化产品出现巨大“逆差”,与经济大国不相配;
(2)文化产品的出口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形象;(3)文化产品可以和其他产业的物质产品向结合,提升物质产品的价值。
出现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包括:
外部原因:
文化差异是影响贸易的一大因素。
西方国家的一般读者对东方文化了解太少,远不如我们对西方的了解;
加上长期以来中国文化的过度意识形态化,使得不少国外读者对中国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怀着一种漠然置之或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感兴趣。
语言文字是中国版权输出的一大障碍。
虽然世界上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华语,但在地域上较为局限,除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华语普及率比较高以外,西方国家的对华语还是比较陌生的,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版权输出必须要过翻译这道关口。
这不但会延长整个贸易流程时间、增加贸易的交易成本,更会造成一种文化隔膜,直接影响版权的输出的需求。
内部原因:
中国出版的市场化起步甚晚,先天不足,刚对外开放,正在转轨改制;
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图书从选题到制作与国际不接轨;
国内出版社打着社会效益的旗帜,出书以获奖为目的,生命周期短,读者面窄,许多获奖书几乎很少有再版重印的可能,更缺少能走出国门而被国外读者接受的图书,
还有的图书选题急功近利,侧重眼前经济效益,着眼内在质量和具有市场潜力的少,其图书走出国门的机率更低。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为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破坏文物古建,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只顾眼前利益,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过度挖掘“旅游资源”,名曰“开发”,实则破坏毁灭
崇洋媚外,妄自菲薄,对自己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民间艺术、民俗不重视不保护(原生态)
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致使被外国利用和改造,包装成“美国版”和“日本版”杀回中国市场。
文化产品的原创性不强:
科学技术学术实力有差距。
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学术最新进展的图书开发还不够。
编多著少。
书商雇人搜集抄袭数据编书的行为被称为“攒书”,业内专家认为这是当代出版界一大公害,破坏了中国的出版形象,影响了原创热情,应该大家共同抵制。
重复影印四库全书
编不是著“形象大典”,大工程“炒冷饭”。
目前面临很好的机遇,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就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善文化贸易的情况。
17.结合实例说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答:
(1)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市场已经融为一体,发展文化需要从战略和行动上具有国际思维。
(2)要在国内市场竞争,就需要和国际文化产业的大公司进行竞争。
(3)同样,在国内市场上取得成功,也说明中国公司具有了和世界竞争能力。
在当下世界局势中,中华文化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尤其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有关“善”、“仁政”等理念将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全球治理可以起到一种“善治”(goodgovernance)作用。
18.你认为文化产业园区有哪些特点?
应如何发展?
答:
(1)文化产业园区首先要有文化,不能只是一片建筑物的堆砌;
(2)要有产业化,不能只是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作坊;(3)要成为园区,就需要不同文化企业能够有效写作,发挥规模效应。
发展模式包括战略先导型、品牌号召型、资源整合型、活动经济型、附加值提升型、产业链的产业集聚型、多点开花型、新媒体的参与行、以文化氛围为龙头的综合娱乐型、项目带动型、综合项目型、综合拓展型、企业综合价值型等。
19.谈谈你对文化产业链的认识。
答:
一,是在经济活动的"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现代经济越来越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所主导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这一个产业链条的上游,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海量文化内容的上载,下游是消费类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娱乐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推广,以及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总的普遍应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链,由于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产业特质,加上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使得内容产业增值能力倍增,也使得内容产业的产业链出现新的变化,产业链不再仅仅表现为纵向发展,而是表现为纵向和横向混合的复合型结构。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
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视野和对所处产业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对生存环境并不令人满意的民营企业,这种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
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
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唱戏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
而国外最大的传媒公司,都是既生产内容,又发行各种产品。
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莫不如此。
二、文化产业链的发展现状、趋势
(一)、基本现状
1、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运作模式
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
通过掌握需求、控制营销渠道,实现文化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
例如“纳西木雕炒热上海”现象。
2、以资产增值为导向的依靠资产运作形成核心产业链模式
以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为主。
通过坐实中盘、资产运作打通上、下游,策划、设计、制造产品,并开发相应的衍生产品以实现资产增值。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少林雄风》、以及与上海九久读书人的战略合作就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3、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依托核心产业链打造新型文化产业链模式
以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为主。
通过创意、制造、营销形成核心产业链,再继续以资本运作方式,充分开发围绕“内容为王”做大做强的文化产业特质,探索开拓包括影视剧制作、系列后产品及高科技衍生产品开发等领域,构造高科技+高文化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链,达到利润最大化。
北京儿艺正是这方面的先行者。
(二)、发展趋势
技术的进步、文化产业的供需矛盾、市场体系改革的加快,文化产业链以超常速度在变化、发展。
1、以技术为主导文化产业链升级运动加速。
20世纪至21世纪,随着技术沿着硬件->软件->互联网->文化(内容产业)的方向发展,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制造->信息->知识->内容•文化的链条转移。
近来西方国家网络业步入低谷,内容产业浮出水面,标志着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开始了新一轮洗牌,传统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融合重构即将完成。
信息技术带动内部结构调整,就有可能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超越传统文化企业,迅速提升文化产业链的水平。
2、新型产业链不断出现。
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有利于引导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和其它产业资本融合,从而为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资本力量,打通产业链条,提升企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打造具备活力机制与竞争优势的新兴文化企业集团。
同时,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市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对产业进行整合、形成新型产业链、获得产业整合超额价值的良好发展机遇。
20.谈谈你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理解。
答:
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通常以传媒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既包括了下游产业的文化产业企业、互补产品的供应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智囊团和技术标准机构等。
根据文化产业的“创意”属性的强弱,我们可以将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如下类别:
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外围文化产业集群和相关支撑机构等。
文化产业领域的好莱坞、迪斯尼等产业集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集聚,特别是具有产业链整合形态的产业集聚,它是包括商业旅游在内的规模经济的前提。
从目前国内的产业发展的状况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和吸引力,主要是产业聚集带来的。
但是,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这种产业集聚的形态应当与制造业有所区别,特别是必须避免简单的规模化的集合。
第一,文化产业的集聚,应该是跨部门跨行业的集聚,如设计、制造、营销、授权、衍生产品开发、媒体传播、广告等等的集聚;
第二,这种集聚应当是产业链形态的集聚,这些部门之间不仅需要合理的分工,同时需要产生相互拉动的效益;
第三,产品应当具有差异性,形成不同的等级。
同质化的产品容易造成相互压价,导致恶性竞争;
第四,因上所述,小商品市场和同质产品的专门大厦、一条街的方式不是理想的模式;即使是酒吧一条街,也需要形成差异化的结构。
对区域的产业集聚目标规划来说,合理的产业链形态的产业聚集是必要的,也可以发展产业园区布局的产业链形态的产业聚集。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从而使得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初期阶段。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上,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强化我国本土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实力。
1.在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启动并完善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2.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
3.制定科学而完善的发展规划
4.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政策体系
21.请简要描述一个具体地区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并加以评价。
答:
(提纲)一般关注的几个层面
——可以产业化规模化的行业
——具有未来性的产业
——结合区域可以规模化的产业
——特色产业
——品牌项目
——创造性与内容产业
——可持续发展
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资源好的城市和区域
第二层次,基础资源较少的层次
媒体发达与文化产业
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
•基础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传媒不可或缺
•以媒体为平台的整合程度
•产业集聚与规模化
•产业链与规模化
•区域特色资源为核心
•常规的娱乐和基础产业
•城市名片
•旅游城市
•宣传与品牌推广
•资源分析和定位
•经济发达和不发达地区
•旅游资源多寡地区
•制造业发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