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服务漳州市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9256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大学服务漳州市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厦门大学服务漳州市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厦门大学服务漳州市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厦门大学服务漳州市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厦门大学服务漳州市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大学服务漳州市行动计划.docx

《厦门大学服务漳州市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大学服务漳州市行动计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大学服务漳州市行动计划.docx

厦门大学服务漳州市行动计划

 

服务漳州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二〇一一年七月

 

 

厦门大学服务漳州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厦门大学是一所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漳州市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漳州市对厦门大学的建设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从政策、资金、土地等各方面支持厦门大学建设漳州校区,为厦门大学的跨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漳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推进“海西建设、漳州先行”、比全国提前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

当前,作为海西骨干地区、台商投资集中区、台湾文化主要发祥地,漳州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漳州市的战略合作,更好地服务漳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市校双赢,根据《漳州市人民政府与厦门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和《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厦门大学服务漳州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一、强化融入意识,明确服务漳州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1)厦门大学服务漳州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突出重点,创新引领,内外联动,促进转变。

——突出重点,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漳州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主攻方向,集中优势力量,突破技术瓶颈,着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努力促进漳州产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创新引领,就是紧贴漳州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做强做大、产业优化升级,以企业为主体、平台建设为载体、科技项目为纽带,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漳州产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内外联动,就是从漳州产业发展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发挥与国家部委、大型企业、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的有利条件,与漳州共建创新平台、联合研发攻关、促进项目落户、带动人才汇聚,有效集聚优质资源,共同推进漳州产业发展。

——促进转变,就是围绕漳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超前部署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培育创新后发优势,促进漳州产业结构优化与提升。

二、明确目标任务,着力强化服务漳州产业发展的重点

(2)厦门大学服务漳州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促进漳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

——共建南太武高新技术产业园,促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孵化、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园区持续发展壮大。

——在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生态、食品工程、石油化工、微纳技术、文化创意等领域,重点共建5~1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基地,为漳州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在电子信息、光电、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环保、装备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共建5~10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若干联盟成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和产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承接漳州市政府、企业和各界委托的重大课题,每年面向漳州推介一批可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支持和鼓励更多的项目成果到漳州落户。

——每年选派一批优秀科技人员、党政干部到漳州市、区(县)和龙头骨干企业挂职或担任咨询顾问;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漳州开展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

三、选准主攻方向,着力促进漳州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

(3)服务漳州石油化工产业。

针对漳州石油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产业升级、产业链延伸等需求,依托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力量,联合漳州石化芳烃产业的上下游相关企业,重点开展过程全流程计算机模拟和优化、节能控制技术、强化和耦合分离技术、石化助剂研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化产业,为漳州市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4)服务漳州特殊钢铁产业。

针对漳州特殊钢铁产业规模生产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等需求,发挥厦门大学在金属及合金材料领域的研发优势,开展金属材料设计、形状记忆合金及智能材料、金属纳米粒子合成、特种金属、新型镍基钎焊材料、金属液体过滤除渣等方向的高水平研究,促进漳州特殊钢铁产业的产能提升和技术升级。

(5)服务漳州装备制造产业。

围绕漳州机械(港口机械)、船舶设备、智能家电、汽车汽配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联合微纳米加工与检测技术联合实验室、非硅微纳系统制造技术研究所、福建省等离子体和磁共振研究重点实验室、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精密工程研究所等研究力量,建成精密制造装备与检测仪器领域一流的多学科交叉的研发平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

重点开展微纳米制造技术、微纳米元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数字化与智能化精密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科学仪器和医疗器械、食品加工机械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为漳州在港口机械、汽车制造与汽车电子、数控装备、光电子制造、LED与光伏材料和器件制备、智能家电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助力漳州打造海西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6)服务漳州食品工业。

依托化工学科、生命学科、海洋学科的优势,着眼于漳州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建立新一代食品营养工程研究中心和食品安全公共检测平台。

加强食品精深加工、食品营养工程、食品营养强化剂、功能保健品等方面的研发,为促进漳州食品产业链的延伸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食品农产品安全检测、农副产品保鲜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漳州食品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重点开展新优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保护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漳州整体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技术研发,着力服务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7)服务漳州电子信息产业。

依托萨本栋微纳科技研究院、教育部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海西工研院通信工程技术中心、福建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半导体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家用试听设备、智能家电、智能仪表、新型平板显示、智能信息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开发,积极开展光电信息材料、半导体照明器件、光电光伏、新型元器件特别是物联网传感器、集成芯片等的研制,为提高漳州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

开展工业生产自动化、信息自动化的研究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高漳州工业生产领域和信息领域的自动化水平。

加强嵌入式软件、数字内容产品、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基础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研发,促进漳州软件产业快速成长。

加快信息识别和传感技术的研发,建设云计算中心,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食品安全、灾害监测、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广泛运用。

(8)服务漳州新材料产业。

依托材料学院和高性能陶瓷纤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特种先进材料实验室、福建省防火阻燃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固体表面涂层材料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高校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厦门市高性能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发挥厦门大学在高性能连续陶瓷纤维、微波陶瓷材料、高分子涂层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方面已形成的优势,重点开展推进以陶瓷纤维为主的航空新材料、硅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建材等新材料的研发,推进漳州新型光伏、电子玻璃材料、化工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等产业链的提升和发展。

(9)服务漳州新能源产业。

针对漳州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需求,依托能源研究院、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福建省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基地、海西核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重点开展先进核能系统、核电数字化仪控及仿真模拟、先进核材料研发及管理、核煤联用等技术和工艺;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动力电源(锂离子动力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高效化学电源及其相关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技术;微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等核心技术;生物质气化发电、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转化制生物液体燃料、化学品和生物基材料等技术;能效工程与绿色建筑、半导体照明等的研发及应用,为漳州建设海西新能源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10)服务漳州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整合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药物工程实验室、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生物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微生物新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手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力量,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漳州水仙药业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围绕培育疫苗与诊断试剂、重大新药创制、中药及中成药、海洋药品、保健药品、生物医学工程、化学药物升级改造、微生物天然活性物质的提取和药物开发等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包括化学药物、生物药物和现代中药)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开发和已取得的药物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漳州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五、加强战略研究,着力促进漳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

(11)服务漳州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创新发展。

依托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优势,深入开展漳州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建立产业发展数据库,积极参与漳州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重点开展资本市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研究,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融资、财务管理、收购兼并、股权投资等提供咨询服务,协助漳州政府制定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制度和政策扶持计划,促进漳州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12)服务漳州文化创意产业。

依托厦门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整合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人文学科、艺术学、信息科学、软件科学等相关学科力量,加强新闻传播、出版发行和版权、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数字文化创意、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广告会展及其他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

推动漳州文化精品工程和闽南文化生态建设,开展开漳文化、土楼文化、漳台民俗文化、两岸民间信仰(庙会)文化、祖地文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加大文化生态理论研究,促进漳州文化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并推广漳州市及各县市的国内外媒介形象。

(13)服务漳州旅游业。

依托管理、经济、人文、艺术、传播、法律等领域的多学科优势,加大旅游、会展、商业、文化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研究,推动实施历史文化和祖地文化挖掘和保护工程,促进九龙江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挖掘漳州乡土建筑、工艺美术、民俗风情、戏剧戏曲、宗教信仰等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一批富有影响的地方文化精品成果,提升漳州旅游产品质量。

积极开展漳州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围绕土楼旅游区、东山国际旅游海岛、滨海火山地质公园等建设,开展相关研究,积极为漳州培育壮大以文化遗产、滨海度假、休闲养生、祖地寻根为特色的旅游体系献计献策,促进闽台旅游业交流与合作。

六、构筑平台基地,着力推动漳州海洋经济强市和生态名市建设

(14)服务漳州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依托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学科和研究平台的优势,联合相关单位,建立海洋水文装备综合保障基地,建设重大海洋科考设施。

加快建设东山海洋观测站,着眼于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国防安全的需求,重点开展海洋立体监测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开发灾害预警业务化系统,提升漳州海洋管理水平。

着眼海洋资源的开发,加强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医药食品、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等技术的研发,促进漳州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推动漳州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15)服务漳州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

围绕解决漳州环境保护、重点流域治理、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合理利用开发等问题,依托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重点开展九龙江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河口与海岸红树林综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发,着力推动云霄漳江口、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强污水处理、固废处理、节能减排、富营养化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切实提高漳州石化基地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污染物控制水平,提升漳州环境生态质量。

七、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推动漳州南太武高新技术园区建设

(16)联合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

由漳州市政府牵头,联合大型央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启动、高标准建设南太武高新技术产业园。

借鉴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经验和做法,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孵化、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优、做强,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加强南太武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学、企业在科技、人才、信息方面的互动沟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园区持续发展壮大。

(17)构建若干科技产业化基地。

规划、建设若干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企业孵化基地,促进项目、成果、资本、人才汇聚。

联合兄弟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建航空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与漳州企业开展合作,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共建新化工材料研发基地。

联合漳州相关药企,建立生物医药研发基地。

按照校区——园区——开发区联动模式,与漳州相关企业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精密模具加工中心、智能仪器仪表研发中心,与云霄节能光电科技产业园共建光电技术研发中心。

(18)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合兄弟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以科技重大项目为载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联手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争取在电子信息、光电、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装备制造、海洋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关系漳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领域,促进建立若干个省级和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八、适应发展需求,着力为漳州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9)培养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

根据漳州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快发展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努力为漳州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壮大产业规模提供学科支撑。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漳州龙头企业的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加强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培养和漳州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培养。

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支持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

(20)开展高层次教育、培训服务。

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体系,与漳州企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合作,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程”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为漳州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

充分发挥厦门大学开展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金融、法律、税务、审计、国际商务、翻译、护理、物流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技术、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软件工程、集成电路、机械工程、仪器仪表等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优势,优先为漳州企业培养、输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21)开展科技人才援助活动。

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干部到漳州市、区(县)以及龙头骨干企业挂职锻炼,支持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调查研究、拓宽服务渠道、促进项目对接、提升服务成效。

选派资深专家学者担任漳州市和县区政府顾问。

共建一批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引导学生到漳州开展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选派优秀学生到漳州市基层组织担任助理,为促进漳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九、发挥对台优势,着力服务漳台优势产业深度对接

(22)深入合作开展对台研究。

发挥台湾研究院和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的优势,积极扶持相关学科开展涉台研究,重点加强漳台产业对接、经济合作研究,注重对台湾文化、教育、科技、宗教、法律、社会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开展台湾岛内社情民意、文化活动和台湾高科技产业动向的追踪调研工作。

建立与漳州涉台部门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大对漳台关系及产业深度对接等问题的研究力度,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形势,采取更具有前瞻性的、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23)服务漳台技术与产业对接。

加大力度与台湾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和实验室,加强光电、信息、电子、机械、石化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合作,促进漳台技术、项目与产业对接。

有计划地聘请台湾教育界专家和科技界拔尖人才来漳开展合作研究,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业引进台湾技术领军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促进漳台机构和人才对接。

发挥学科优势,在金融业、物流业、中介服务业等领域的漳台合作进行深入研究论证,服务漳台服务业对接。

十、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提升服务漳州产业发展的实效

(24)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厦门大学服务漳州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市校合作、校企合作项目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和协调落实。

建立与漳州市政府的联席会议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发布服务指南,开展项目对接,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5)创新体制机制。

借鉴国内外先进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经验,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为主、学校参与、独立运作”的模式,积极与漳州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采取“多元、灵活、柔性、开放”的办法,鼓励平台基地积极有效运作资源。

要促进平台资源共享,除有保密要求外,所有创新平台面向漳州企事业单位开放,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26)强化政策导向。

坚持以鼓励创新、服务发展和产学研用结合为导向,完善教学科研人员评价机制和内部分配制度,在教师考核和聘任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强化服务漳州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平台、基地、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各类研发成果转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解决漳州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27)务求服务实效。

按照“整体推进,项目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制定实施细则,抓好“行动计划”的任务分解、分工负责和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要加强统筹协调,集成资源、营造环境,形成共同推进服务漳州产业发展的合力。

要加强项目跟踪和监督检查,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确保“行动计划”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