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9164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docx

《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docx

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

第四讲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

句法分析是句子分析的基础,是句子理解和解释的关键。

在长期的语法研究中,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句法分析方法——析句方法。

析句方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备受重视。

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发展,实质上也可以归结为析句方法的发展。

析句方法最早出现的就是中心词分析法。

一、中心词分析法(成分分析法)

1•中心词分析法的内涵

从1898年《马氏文通》诞生到4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上是在传统语法学的间架里进行的。

传统语法学是模仿古代希腊的语法体系。

按这套体系,分析语法的标准是意义,用意义来划分实词词类;凭施事、受事来确定主语、宾语;在句法分析方面,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最早是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使用),认定句法分析就

是分析一个句子的句子成分,而作为一个句子(单句)必须具备六大成分——主语、谓语(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次要成分),定语、状语(附带成分);而在确定句子成分时,要求先找出句子的两个中心词(名词中心词和动词中心词)以作为全句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主语和谓语,从而依次找到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六种句法成分。

2•中心词分析法图解方法

⑴划线分析法

比较通用的符号是:

主语二谓语—语~~~宾语~~~补语<>

定语()状语[]

女口:

淘气的弟弟已经做完了今天的作业。

第一步,找出中心词:

弟弟、做

第二步,看动词后有无宾语,划出;淘气的弟弟已经做完了今天的作业

第三步,依次找出连带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成为:

淘气的弟弟已经做完了今天的作业

⑵关系式图解法

弟弟||做|作业

淘气的已经完了今天的

3.中心词分析法的作用及局限

中心词分析法的优点是:

⑴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一个句子,特别是一些比较长、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很快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从而便于提纲挈领,主次分明。

⑵有利于归纳句型。

因为经过中心词分析以后,句子的格局比较清楚了,因此可以归纳出汉语的句型系统,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⑶有利于修改病句。

检查语法错误经常使用的“紧缩法”就是从“中心词分析法”演变而来的。

如:

三年当中,这个县的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中心词分析法在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其他的分析手段借鉴、运用到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来之前,还就是靠它帮助建立起了汉语语法学,普及了汉语语法知识。

中心词分析法这一历史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但是,中心词分析法的局限也是非常明显的。

⑴首先,它只适用于句法,不适用于词法,即不能用来分析合成词的内部构造。

如:

图书馆

⑵其次,它只适用于对单句的分析,不适用于对复句的分析。

⑶即使是对单句的分析,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A、中心词分析法认为主语、谓语是句子的主干(各是由一个词充当的),但汉语中有相当多的句子,“主干”离开了“枝叶”就站不起来,即按中心词分析法所分析到的“主语—谓语”这个“主干”在实际语言中从来不说。

如:

他从小贪图安逸。

(*他贪图)

他的想法都合乎事实。

(*想法合乎)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思想清除)

合格产品占百分之九十。

(*产品占)显然,中心词分析法很不适用于这类句子。

当然,也可以不管“主干”成立不成立,硬按这种方法进行分析,但是,既然这些所谓“主干”在实际语言中并不存在,那么怎么能说这“主干”表示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呢?

怎么能说整个句子是由这些不能表意的所谓“主干”添枝加叶组成的呢?

B、有的句子“主干”虽成立,但并不表示句子的基本意思,甚至表示跟原意相反的意思。

如:

我弟弟不喜欢京剧。

(工弟弟喜欢)

他死了爷爷。

(工他死)

北京队大败天津队。

(工北京队败)

你可便宜他了。

(工你便宜)

无原则的团结对革命事业有害。

(工团结有害)

C、再有,一般句子也很难完全按中心词分析法所构想的句子结构模式去理解。

如:

张老师讲得很生动。

张老师给我们讲故事。

张老师早讲完了。

张老师讲累了。

张老师讲了二十分钟注意事项。

张老师讲清楚了。

按中心词分析法,这几个句子的主干,即基本意思都是“张老师讲”,这显然违背

一般人的语感,跟句子的实际表达是大不相符的。

⑷它分析句子只到句子成分为止,不利于对较复杂的句子的理解。

如:

我们必须明确、坚决而充分地告诉红军人员和根据地的人民,关于敌人进攻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关于敌人进攻危害人民的严重性,关于敌人的弱点,红军的优良条件,我们一定胜利的志愿,我们工作的方向等。

按照中心词分析法,“告诉”后边的一长串都是“宾语”。

这样的分析方法,除了贴一个标签说明它是“宾语”以外,对于人们理解这个句子未必有太大的帮助。

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分析法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忽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如“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这个句子是有歧义的:

A、相当于“这张照片比原来放大了一点儿”(我上次来觉得这张照片放在这里显得挺小气的,怎么现在看起来顺眼了?

一一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原来的太小了)

B、相当于“这张照片放得大了一点儿”(我是按尺寸定做的镜框,怎么装不进去了呢?

一一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造成歧义的原因是内部构造层次不同。

按A,句子应分析为:

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IIII

主谓

IIII

述宾

按B,句子应分析为:

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IIII

UI1

如果用中心词分析法,都是:

(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无法分化歧义现象。

当然,有些歧义句式中心词分析法也可以分化。

如:

他I穿<好>衣服。

(就赶紧出门了)

他II穿(好)衣服。

(就不敢坐地上了)(“好”重读)但分化歧义的句式弱。

再比

如:

⑴洗干净了。

⑵挖浅了。

⑶挖深了。

例⑴表示的语法意义是,行为动作完成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A)

例⑵表示的语法意义是,行为动作完成了,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B)

例⑶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是A(你要我挖的坑已经挖深了,你看合不合要求),也可以是B(你那个坑挖深了,我让你挖80公分,现在得有100公分了)。

从表面格式看,例⑴⑵⑶都是“动+形+了”;从结构性质上看,都是述补结构。

那为什么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呢?

原因就在于内部构造层次不同。

例⑴的内部构造层次是:

⑴洗干净了。

(A)

例⑵的内部构造层次是:

⑵挖浅了。

(B)

例⑶的内部构造层次可以与例⑴同:

⑶挖深了。

(A)

也可以与例⑵同:

挖深了。

(B)

上述3例如果用中心词分析法分析完全相同:

⑴()洗<干净>了。

(按中心词分析法,“洗”前省略了主语)

主谓补

⑵()挖<浅>了。

主谓补

⑶()挖<深>了。

主谓补

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明3个例子所表示的不同的语法意义,也不能分化例⑶的歧义。

事实告诉我们,语言的语法构造都是有层次性的。

不论是句子、词组或合成词,从

表面看,都是一串线性的排列,实际上在构造上都有层次性,这是语言的语法构造的特点之一。

因此,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放弃中心词分析法,引进层次分析法,是理所当然的,是汉语语法分析的需要。

二、层次分析法

(一)层次分析法的由来与内涵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描写语言学方法借鉴而来。

层次分析,美国描写语言学称之为直接成分分析(Immediate直接Constituent组成Analysis分析)简称IC分析法。

最早是由美国描写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提出来的。

他以“PoorJohnranaway”为例作了具体分析。

按层次分析的观点,句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序列,它是由若干个直接组成成分分层级构成的。

我们运用的层次分析是从美国描写语言学中吸取借鉴来的,但又有所不同。

美国描写语言学运用层次分析,只讲切分,不讲定性,即只要求指明每一层面上的直接组成成分,不要求指明那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我们则不但讲切分,还要讲定性,要指明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因为:

在印欧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基本是一一对应的,标明一个句法结构的直接组成

成分的词性,也就间接地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句法关系。

如:

NP+VP=主语一谓语

VP+NP=述语一宾语

汉语则不是这样,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现把英语和汉

语的句子成分与词类的对应关系列表于下(补语等从略)

(实线表经常充当,虚线表示有条件地充当)

因为在汉语里,一个句子成分可以由多种词类来充当,所以光标明一个句法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的词性,并不能表明它们之间的句法关系。

例如:

NP+VP可以是:

主谓关系(哥哥来了)

定中关系(儿童教育、农村调查、英语考试)

VP+NP可以是:

述宾关系(吃苹果、学习文化)定中关系(驾驶技术、比赛场地)

因此,对汉语来说,光是分出层次,远远不足以说明某一语言片断的特征。

把层次和关系都标出来,一个语言片断的面貌才清楚了。

因此,汉语语法分析中运用层次分析不仅要讲切分,还必须讲定性,这也正是根据我们汉语的实际情况对描写语言学的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所作的变通,也可以说是一种发展。

(二)层次分析法的图解方法

1.组合层次图解法(从小到大)这种分析法的特点,是对一个语言片断先划分出词,然后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逐层进行组合分析,用图式表示出三个方面的语法联系:

a直接组成成分,b组合层次,c各个层次的语法性质。

如: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个结构体,4个层次

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年教师4个结构体,3个层次

2.分析层次图解法(从大到小)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对一个语言片断,先总体观察,看是什么性质的结构体,找出直接组成成分,标出性质,如果直接组成成分还是结构体,再找出它的直接组成成分,标出性质,这样一层一层分下去,直到词为止。

如:

实行灵活的经济管理措施我知道他喜欢看哲学书这是一种耐酸耐碱耐高温的材料

3.倒树形图解法

倒树形图画出后,像一颗倒栽的树,每个层次都是用两分法

4.括号图解法

即利用数学的大、中、小括号来显示句法结构中的不同层次,如:

(我妹妹)【喜欢(打乒乓球)】

5.划线法:

即第一层次用一根竖线来表示,第二层次用两根竖线来表示,依次类推。

如:

我||妹妹|喜欢||打|||乒乓球

这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一般地说,树形图在汉语分析时比较少用,括号法由于括号种类的限制,往往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划线法在复句分析中多用。

(三)层次分析法切分的依据

1.每个层面上切分所得到的IC都必须是一个能明确说出的语法形式,即是说,切分出来的片断必须是语言中存在的音义结合体。

如:

A、一个手拿玩具的又白又胖的小男孩

B、一个手拿玩具的又白又胖的小男孩

C、一个手拿玩具的又白又胖的小男孩

BC的切分,“一个手拿玩具的又白又胖的小”、“一个手拿玩具的又白又胖”、“一个手拿玩具”都不能说出是什么语法形式,不成结构体,所以都是错误的切分。

只有A的切分是正确的。

再如:

小王很高

A的切分,作为直接成分的“小王很”(名词+程度副词)不能说出是什么语法形式,不是汉语中合法的结构体,因而切分是不正确的。

吃得很饱“得很饱”(结构助词+副词+形容词)不是汉语中合法的结构体。

2.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到的IC如果是一个合成句法形式,那么这个合成句法形式不能是该类句法结构所独有的,一定得在别类句法结构里再现。

如:

我不吃。

“不吃”是个合成句法结构,能在别类句法结构里再现,如“不吃

的人、不吃会饿”。

我已经吃了。

“我已经”不能在别类句法结构里再现(不能在定语或其他别的位置出现)。

再如:

很有办法

A

B

A的切分是对的,因为B切分的“很有”只能在这种结构中出现(X很有的人、他很有),而A切分的“有办法”可在别的结构中出现:

“他有办法、有办法的人”。

3.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到的IC,它们之间组合所遵循的规则在该语言中必须具有普遍性。

如:

最出色的学生

副词“最”修饰名词性成分虽然也有“最东边、最前线”的说法,但在汉语中不具普遍性,一般名词性成分都不能受副词修饰,所以这样的切分是错误的。

再如:

他吃苹果“他吃”可在别的结构中再现,但不具普遍性,如:

这个属于你。

“这个属于”就不能在别的结构中再现,“属于”是黏着动词,后

边必须带宾语,所以这样的切分也是错误的。

4•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到的IC从意义上说要符合所分析的句法结构的意义。

A、切分出来的IC都必须有意义。

我才来可切分成:

我才来或

我才来但“我才”无意义,所以是错误的切分。

小河潺潺的流水“小河潺潺的”无意义,应切分为:

小河潺潺的流水

B、切分出来的IC在意义上必须有搭配的可能。

如:

一片大好形势,若分析为:

一片大好形势符合前两条:

都是能明确说出的语法形式,“一片大”是主谓

结构,“好形势”是偏正结构;也可在别的结构中再现,“一片大的给你,好形势鼓舞

人心”。

但“一片大”和“好形势”在意义上不能搭配。

再如:

那间房子的住户,如果切分为:

那间房子的住户“那间”和“房子的住户”在意义上也不能搭配。

一位小偷的辩护律师如果切分为:

一位小偷的辩护律师

在意义上也不搭配,因为“位”是用于尊称的。

C、切分出来的IC在意义上的搭配必须等于该组合的原意。

如:

反对老师体罚学生镇压人民的刽子手我最要好的朋友

捉拿歹徒的公安干警熬红眼睛

(四)层次分析法的运用

我们的层次分析采用从大到小的方法。

因为:

①多数语法书都采用的是这种方法

②从小到大的分析,从词开始,须先确定哪个是词,往往会遇到词与非词的界限难以确定的问题,而从大到小的分析可以避免这种麻烦。

③从小到大的分析,必须分析到最大的层次才可以结束,而从大到小的分析可以适可而止,数量短语和方位短语可以

不再分析。

④复句的分析是从大到小,短语的分析可以与复句的分析一致。

短语中有实词与实词的组合,也有实词和虚词的组合。

实词与实词的组合,一般要切分到词为止。

固定短语,如成语等可以不再切分。

对实词与虚词组合的短语,可以不再分析。

但“介词短语、方位短语、的字短语、数量短语”等要指出其结构性质。

如:

在操场上有几个跑步的

A、一棵枣树上B、一棵枣树上哪种切分正确?

个体量词“棵”只修饰个体名词“枣树”,如果切分为“一棵枣树上”,“一棵”和“枣树上”这两个成分虽然都成结构体,能成立;也可以在别类句法结构里再现,但它们之间在意义上不能搭配,即数量短语“一棵”不能修饰表空间的方位短语“枣树上”,所以B的切分是错误的。

此外,从扩展看,“一棵枣树上”可以扩展为“一棵枣树和一棵核桃树上”,这个语段只能切分为:

一棵枣树和一棵核桃树上

“上”与“一棵枣树和一棵核桃树”构成一对直接成分,就像(X+Y)Z=XZ+YZ一样,即“上”既附在“一棵核桃树”后,也附在“一棵枣树”后。

所以,B的切分是不正确的。

下面介绍一些特殊的复杂短语的分析。

1、双宾语结构的切分

告诉他一件事老师又教了小王一首新歌问我喜欢什么风格的歌曲

2、兼语结构的切分由于兼语短语中的兼语既做前一动词的宾语,又做后一动词的主语,所以在层次

分析时要做两次切分。

如:

我们请专家做报告上级派老张去工地

3、连谓结构的切分连谓结构根据并列项的多少,做不同的切分。

如果是两项并列,只能二分;如果

是多项的,可以二分,也可以多分,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去图书馆看书(两项只能二分)怀着一丝希望找朋友打听消息(可二分也可多分)

4、复杂的连谓、兼语结构的切分

一个语言片断中,既包含了连谓短语,又包含了兼语短语,这种复杂的短语的切

分,首先要把关系搞清楚,切准第一刀,然后再层层往下分析。

如:

派代表去请高老师赶快来上课打电话叫弟弟赶快辞去那边的工作回国

5、述•宾•补和述•补•宾•补结构的切分有的语言片断中,动词后边既带宾语,又带补语,切分顺序是:

我拉了他一把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来

6、多项修饰语的切分多项修饰语是指偏正短语中中心语前面同时有几个修饰语,包括多项定语和多项

状语。

多项修饰语和后面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

以多项定语为例:

1联合式多项定语指修饰语本身是一个联合短语。

它的各项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在同一个层次上,可以一次切分。

如:

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老人

2递加式多项定语递加式多项定语是指中心语是一个偏正短语,每项定语分别与中心语发生关系,各项定语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

用图解法表示,形式上是“右向”的,也就是从左到右依次切分。

如:

学校刚来的一位外籍教师一部形象的中国封建社会没落史

③直接式修饰定语

直接式修饰定语是指修饰语本身是一个偏正短语,用图解法表示,形式上是“左向”的,可以从右向左依次切分。

如:

炮兵团团长的司机的女儿

分析:

肥大的运动员的衣服高大的运动员的衣服

他的悲惨的过去亭亭的舞女的裙

(五)多切分结构有些句法结构可以有不止一种的切分可能,且不同的切分都不违反层次切分的原则,也没有产生歧义。

如:

淮海工学院中文系语言教研室(换一例句,否则与后边的“父亲的父亲的父亲”)

两种切分都不违反层次切分的原则:

都是能明确说出的语法形式,都可以在别类句法结构里再现,都符合所分析的句法结构的意义,因而都是正确的切分。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看起来两种分析法都有理”,“是不是可以不在这种地方纠缠,只要

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前后一致就行?

这种可以有不止一种切分的结构,就是多切分结构。

多切分结构有以下几种情况:

1、状/述宾状述/宾

动词前有状语,后带宾语。

前边的状语是修饰动词还是修饰整个的述宾结构,形成多切分。

如:

历史地看待这件事。

合理地安排课时。

非常热情地欢迎我们。

构成这种多切分的条件是:

1“状述”成结构。

(历史地看待、合理地安排、非常热情地欢迎)

2“述宾”成结构。

(看待这件事、安排课时、欢迎我们)

3“状/述宾”或“状述/宾”都不改变原意。

不是所有的这类格式都可多切分,有些情况只能做一种切分。

1有些副词不能修饰单音节动词,由它们构成的结构只能切分为:

状/述宾。

如:

稍稍喘一口气。

草率地下结论。

很有办法。

2有些状语意义上与后边的宾语联系紧密,也不宜多切分:

酽酽地沏了壶茶。

3有些不自由的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只能切分为:

状述/宾。

如:

苦练杀敌本领。

紧靠栏杆。

怪叫一声。

这些单音节形容词实际上和前边的动词结合紧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正在向凝固成一个词的方向发展。

而且从意义上说,“苦”也不能修饰后边的“练杀敌本领”,“怪”与“叫一声”意义上也不搭配。

2、主/谓(主谓)主(主谓)/谓

有些由“名•动1•动2”构成的结构,既可以切分为主谓结构作谓语,也可以切分为主谓结构作主语。

如:

忠王说话不易懂。

他做事认真。

黄伯荣主编《现代汉语》以前的版本都把这类格式看作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式,即只看作A式切分,(见增订二版下册115页)。

增订三版(2002年7月版)从主谓谓语句忠删去了这类格式,可见不再强调这类格式只能作A式切分。

北大吴竞存《现代汉语句法分析》认为式一种多切分结构。

我们同意此观点。

因为,两种切分所得出的直接成分都是可以明确说出的语法形式,即成结构(忠王说话、说话不易懂);都可以在别的句法结构里再现;都符合所分析的句法结构的意义。

构成这种多切分的条件是:

①“名词”可以和“动1”构成主谓结构作主语。

②“动1”可以和“动2”构成主谓结构作谓语。

3两种切分意思一样。

有时这类格式虽然也可以作两种切分,但两种切分的意思不同,这样的情况不是多切分结构,而是多义结构。

小王敲不开。

小王敲不开。

A式:

小王敲,敲不开。

“不开”是补充说明“敲”的结果。

B式:

小王敲,不开,别人敲可能开。

“不开”是第二个分句的谓语,这是个紧缩复句。

3、动1/动2/动3动1/动2.动3动1•动2/动3

这是连谓短语的切分问题。

如:

拿去买一枝钢笔使形成这种多切分的条件是:

两分还是多分都不改变原义。

下面的结构不能多切分:

使劲拍着老王的肩膀喊

作A式切分,“使劲”既修饰“拍”,又修饰“喊”;作B式切分,“使劲”只修饰“拍着老王的肩膀”,不修饰“喊”。

两种切分意思不同,这不是多切分,应按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恰当的切分。

语段的多切分与不同的语法体系对某一语段作不同形式的切分不是一回事。

不同的语法学者对同一语言试试做出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分析,式由于观点、方法的不同。

如:

看了几眼

有的把数量短语分析谓补语(黄伯荣本、北师大本);有的分析为宾语(北大、南开本)。

而多切分结构的多切分不涉及到语法体系问题,它是同一语法体系对同一语段所作的不同切分。

换言之,任何一个语法体系,面对客观存在的语言试试,都可以把这类结构作多切分处理。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

“看起来两种分析法都有理”,“是不是可以不在这种地方纠缠,只要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前后一致就行?

有的多切分结构,同其他直接成分结合后,只能作一种切分。

如:

关于航海知识的书关于航海知识的书两种切分均可。

但,一本关于航海知识的书则只能作A式切分。

B式切分“一本”与介词短语不能

搭配。

(六)层次分析法的作用与局限

作用:

1.适用面广,从音节、短语、单句、复句乃至篇章,一以贯之,都可以用。

2.能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

如前边提到的“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不同的语法意义只能通过层次分析才能显示出来。

3.能帮助我们去发现许多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则,引导我们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由于层次分析符合语言的语法构造特点,所以在语法研究中运用层次分析可以把研究引向深入,帮助我们不断揭示新的语法规律。

如:

现代汉语里的“动词都能作谓语”,这几乎成了语法学中的不易之论,从我国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开始,直到八、九十年代的一些语法著作,都认为“动词作谓语,只要在意念上能同主语搭配得拢就可以,不需要什么条件”。

然而,陆俭明先生通过运用层次分析,却发现了一条重要的语法规律,即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单独作谓语不自由,要受到条件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动词(约占50%)根本就不能单独作句子的谓语。

他举例如“避免”,我们不说:

这种错误避免。

(可以)一场无谓的争吵避免。

(了)我避免。

(跟他接触)他们避免(了一场事故)你们避免。

(在工作中要)(主观、片面性)要使上面这些句子站得住,就得在动词“避免”前后加上些别的东西(如上面括号里),然而这一来就不是动词“避免”单独作谓语了。

类似的动词还有很多。

这些动词不能单独作句子的谓语,并不是由于语义搭配问题造成的。

这一语法规律正是通过层次分析的运用才获得的。

局限:

层次分析用处很大,但也有局限。

层次分析只能揭示构造层次和显性的语法关系(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语法关系(语义结构关系),如:

⑴台上坐着主席团。

⑵台上演着梆子戏。

例⑴⑵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

例⑴表示存在,表静态(A);例⑵表示活动,表动态(B)。

而例⑴⑵从格式上看,都是:

NPl+V+着+NP

如运用层次分析,例⑴⑵所得结构相同:

⑴台上坐着主席团。

⑵台上演着梆子戏。

有时我们还会遇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