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9118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docx

《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docx

岩性及含油性描述方法

 

含油级别的划分及各类岩性的描述方法

1含油级别的划分

2岩性描述

 

1含油级别的划分

1.1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1.1.1孔隙性(碎屑岩)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划分依据及描述见表1。

1.1.2缝洞性(非碎屑岩)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划分依据见表2。

1.2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1.2.1孔隙性(碎屑岩)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划分依据见表3。

表1孔隙性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含油

级别

含油面积占岩石总面积百分比(%)

含油饱满程度

颜色

油脂感

滴水试验

>95

含油饱满、均匀,局部见不含油的斑块和条带。

看不见岩石本色

油脂感强,染手。

原油味浓

呈圆珠状,不渗入。

70—95

含油较饱满、均匀,见较多不含油斑块和条带。

部分见岩石本色

油脂感较强,染手。

原油味较浓

呈圆珠状,不渗入。

40—70

含油不饱满,呈条带状、斑块状不均匀分布。

含油部分不见岩石本色

油脂感弱,染手。

原油味淡

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

5—40

含油不饱满、不均匀,多呈斑块状及条带状含油。

多呈岩石本色

无油脂感,不染手。

原油味很淡

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或缓渗。

<5

含油极不均匀,呈星点状分布。

为岩石本色

无油脂感,不染手。

能够闻到原油味

缓慢渗入或渗入。

0

肉眼见不到原油,荧光检查有显示。

为岩石本色

无油脂感,不染手。

一般闻不到原油味

渗或呈扁平状。

0

荧光检查无显示,做含气试验有气显示。

为岩石本色

无油脂感,不染手。

有时能闻到芳香味

渗或呈扁平状。

表2缝洞性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含油级别

缝洞壁上见原油情况

富含油

50%以上的缝洞壁上见原油

油斑

10—50%的缝洞壁上见原油

油迹

10%以下的缝洞壁上见原油

荧光

缝洞壁上看不到原油,荧光检查有显示。

含气

荧光检查无显示,做含气试验有气显示。

1.2.2缝洞性(非碎屑岩)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划分依据见表4。

表3孔隙性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含油

级别

含油岩屑占定名岩屑百分比(%)

油脂感

滴水试验

饱含油

>95

油脂感强,可染手

原油味浓

呈圆珠状不渗入

富含油

70—95

油脂感较强,手捻后可染手

原油味较浓

呈圆珠状不渗入

油浸

40—70

油脂感弱,不染手

原油味淡

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

油斑

5—40

油脂感很弱—无,不染手。

原油味很淡

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或缓渗

油迹

<5

无油脂感,不染手。

能闻到原油味

缓渗—渗入

荧光

0

无油脂感,不染手。

一般闻不到,个别有

渗或呈扁平状

注:

含油岩屑指表(断)面肉眼可见原油斑点的岩屑。

表4缝洞性含油岩屑含油级别划分

含油级别

含油岩屑占定名岩屑百分含量(%)

富含油

>5

油斑

5—1

油迹

<1

荧光

肉眼见不到原油,但荧光检查有显示。

注:

含油岩屑指表(断)面肉眼可见原油斑点的岩屑。

2岩性描述

2.1碎屑岩的描述

2.1.1分类(粒度分类法见表5)

表5碎屑岩类分类标准

岩石分类

主要颗粒直径(mm)

 

巨砾

>1000

粗砾

1000—100

中砾

100—10

细砾

10—5

小砾

5—1

粗砂

1—0.5

中砂

0.5—0.25

细砂

0.25—0.1

粉砂

0.1—0.01

粘土

<0.01

2.1.2定名

采用“颜色+含油级别+岩性”进行综合定名。

岩性定名原则:

2.1.2.1以含量>50%的粒级作为岩石的基本名称。

2.1.2.2以含量在10—50%间的次要粒级,作为附加名词加在岩石基本名称之前当次要粒级含量为25—50%时,用“XX质”表示;若含量占25—50%的为“砾级”,则改“质”为“状”;当次要粒级含量为10—25%时,用“含XX”作为附加名词加在基本名称之前。

2.1.2.3含量<10%的粒级不参加定名,只作描述。

2.1.2.4对泥质、灰质、白云质、硅质、铁质、石膏质等胶结物,其含量为10—50%时,按附加名词的原则参加定名。

含量10%以下的不参加定名,只作描述;若含量超过50%,则作为基本名定名。

2.1.2.5对于砾岩,只要砾石级含量超过50%,次要粒级可不参加定名,只作描述。

当充填物主要为泥质,含量达25-50%,应定名为泥质砾岩;另外还可根据砾石的磨圆度进一步命名,砾石圆状-半圆状占50%以上的为砾岩;砾石半棱角状—棱角状占50%以上的则称为角砾岩。

2.1.3颜色

在自然光下观察描述干燥新鲜面的颜色,并注意局部颜色的变化。

2.1.4成分

碎屑岩的成分由碎屑成分和胶结物组成。

碎屑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正长石、斜长石)、岩屑、变质岩块、火成岩块、暗色矿物及云母等组成。

现场描述时,应用放大镜或实体双目镜观察估计各种矿物成分的百分含量及各粒级含量。

6.1.4.1碎屑成分含量>50%的,描述为“以××为主”;含量在25-50%的为“××次之”;含量在10-25%的为“含××”;含量<10%的为“微含××”;不能估计百分数的称“偶见”。

2.1.4.2若没有一种成分超过50%,但有两种含量在40-50%之间,则描述为“成分主要为××及××”,优势矿物放在前面。

2.1.4.3对泥质、灰质、白云质、硅质、铁质、石膏质等胶结物含量﹥10%的,按6.1.2.4执行。

2.1.5结构

碎屑岩的结构,是指碎屑颗粒本身的特点,如粒度、圆度、球度、分选性及颗粒表面特征。

2.1.5.1粒度

碎屑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以颗粒直径计量,划分标准见表5。

当粒度比较均匀,分选好,主要粒度已参加了定名,可不再描述,只补充描述次要粒度含量情况;分选较差的,应分粒度估计含量,对碎屑岩中的砾石,应分别描述一般,最大和最小砾径,但岩屑描述中只描述未破碎的原始砾径。

2.1.5.2分选性

即衡量碎屑颗粒的均匀程度,一般分为好、中等、差三级。

2.1.5.3磨圆度

指碎屑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和圆化的程度,一般分为棱角状、半棱角状、半圆状、圆状四级。

2.1.5.4球度

指颗粒的形状,主要为中轴与长轴之比,短轴与长轴之比的关系,三轴长度愈接近相等,其球度愈高。

一般分四种:

圆球状、椭球状、扁球状及长扁球状。

现场工作中,只描述砾的球度,对砂级颗粒不作球度描述。

2.1.6构造

2.1.6.1层理构造:

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2.1.6.2层面构造:

波痕、泥裂、雨痕、雹痕、槽模与沟模等。

2.1.6.3变形构造:

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滑塌构造、包卷层理等。

2.1.6.4化学成因构造:

结核、龟背石、叠锥等。

2.1.6.5生物成因构造:

虫孔、足迹、爬痕等。

2.1.6.6裂缝描述:

长度、宽度、缝面及充填情况等。

2.1.7胶结物、胶结类型及胶结程度

2.1.7.1胶结物:

泥质、钙质、白云质、硅质、铁质、凝灰质、石膏质等。

2.1.7.2胶结类型:

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镶嵌式。

2.1.7.3胶结程度:

分疏松、中等、致密三级。

2.1.8含有物

2.1.8.1化石的类型、大小、丰富程度、完好程度及其分布状况;

2.1.8.2斑点、斑块、团块、结核的成分、大小、形状及分布状况;

2.1.8.3特殊矿物:

如黄铁矿、褐铁矿、煤等.

2.1.9含钙情况

用5%稀盐酸进行点滴试验,按起泡程度分为:

强起泡(钙质)、中起泡(泥钙质)、弱起泡(钙泥质)、不起泡(泥质)四级。

2.1.10地层倾角及接触关系

2.1.10.1地层倾角:

在岩心中,对清晰完整的层面应测量其倾角,按距顶距离进行记录。

2.1.10.2接触关系:

描述时说明上、下岩性间的接触关系。

常见接触关系有:

渐变接触、突变接触(断层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冲刷接触等。

2.2粘土岩的描述

描述的基本原则、方法与碎屑岩一致,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2.2.1定名

现场根据成岩性及层理特征分为粘土、泥岩、页岩三种基本类型,并按非粘土矿物含量进一步命名:

2.2.1.1非粘土矿物含量为25-50%的,以“XX质”加在基本名称之前。

如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等。

2.2.1.2非粘土矿物含量<25%的,除少数有特殊意义的矿物(对比、分层的标志矿物、指相矿物)可作为“含××”参加定名外,原则上一般非粘土矿物不参加定名,只作描述。

2.2.2颜色

有条件的情况下,粘土岩的颜色要区分原生色和次生色。

2.2.3结构

描述非粘土矿物的外形特征(如砂、砾、泥砾的粒径)与分布状况。

2.2.4构造

按2.1.6执行。

2.2.5硬度

分软、硬二级。

2.2.6其它特性:

可塑性、吸水性等。

2.2.7含有物及含钙情况

按2.1.8和2.1.9执行。

2.4岩浆岩的描述

2.4.1分类

见表7。

2.4.2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是鉴定岩浆岩的重要依据之一,其结构可大致分为:

非晶质(玻璃质)、半晶质及全晶质。

2.4.3构造

块状、条带状、流纹状、气孔及杏仁状构造、斑杂构造及枕状构造等。

表7岩浆岩分类表

系列

钙碱性

碱性

岩类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碱性岩

SiO2含量

﹤45%

45—53%

53—66%

﹥66%

53—66%

不饱和岩石

饱和岩石

过饱和岩石

不饱和岩石

指示矿物石英含量

无或很少

﹤5%

﹥20%

长石种类及含量

一般无长石

斜长石为主

斜长石为主

钾长石为主

钾长石﹥

斜长石

钾长石为主含似长石

岩暗色矿物

主主石种类

要要名及含

产结结称量

状构特征构

橄榄石、辉石

﹥90%

主要为辉石,可有角闪石、黑云母、橄榄石等﹥90%

以角闪石为主,黑云母及辉石次之15-40%

以角闪石为主,黑云母及辉石次之15-40%

以黑云母为主,角闪石次之10-15%

主要为碱性辉石和碱性角闪石﹤40%

出岩

无斑隐晶质结构

斑状结构

玻璃质结构

气孔

杏仁

流纹

块状

苦橄榄岩

科马提岩

玄武岩

安山岩

粗面岩

流纹岩

响岩

浅成岩

细粒或斑状结构为主,可见隐晶及中粒结构

 

苦橄玢岩

金伯利岩

辉绿岩

闪长玢岩

正长斑岩

花岗斑岩

霞石正长斑岩

深成岩

中、粗粒结构或似斑状结构为主,可见等粒结构

橄榄岩

辉石岩

辉长岩

闪长岩

正长岩

花岗岩

霞石正长岩

2.4.4基本鉴别(肉眼)方法

2.4.4.1岩石中若橄榄石含量很多就是超基性岩;若石英含量很多就是酸性岩;若二者都没有就是中性岩或基性岩。

2.4.4.2深色矿物:

黑云母多出现在酸性岩内,岩石中的深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者为中性岩,以辉石为主的为基性岩,以橄榄石及辉石为主的为超基性岩。

2.4.4.3深成岩:

多具等粒、粗粒、中粒结构,也可能有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多见。

可根据颜色进一步细分:

a)黑色,其中不含石英,则为超基性岩;若矿物无明显节理,则可能为橄榄岩类,若岩石为黑色或灰色,含斜长石,无石英,可能是辉长岩或闪长岩。

b)浅色,不含石英,可为二长岩、正长岩或霞石长岩;二长岩中正长石

数量接近斜长石,正长岩中主要含正长石,霞石正长岩中则含有霞石。

2.4.4.4浅成岩:

多具斑状结构,很少等粒结构,产状多脉状。

a)岩石中若不含石英斑晶,可能为正长斑岩、闪长玢岩、辉绿岩。

辉绿岩斑状结构不明显,颜色为暗灰色;闪长玢岩具明显的斑状结构,斑晶为角闪石和中长石;正长斑岩的斑晶为正长石。

b)岩石中若含石英,则可能为石英闪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

石英闪长斑岩具正长石斑晶,花岗闪长斑岩具很少的正长石斑晶,花岗斑岩具较多的正长石斑晶。

2.4.4.5喷出岩:

多具玻璃质、隐晶质或斑状结构及气孔、杏仁、流纹、块状构造。

a)岩石中若无石英,隐晶质的(微晶在阳光下反射可以鉴定)可能为玄武岩或安山岩、粗面岩。

b)岩石中若有石英斑晶,则可能为流纹岩、英安岩。

流纹岩为斑状结结,斑晶为石英和透长石,颜色很浅;英安岩具斑状结构,斑晶多为暗色石英,颜色较深。

2.4.5描述要点

2.4.5.1颜色

将岩心新鲜断面拿远一点,看它的总体平均颜色,颜色浅、灰白、肉红等岩石多为酸性岩;较深者,灰、黑灰、红褐等岩石多为中性岩;深色及暗色者多为基性或超基性岩石。

2.4.5.2结构、构造(要全面命名)

a)注意区分显晶、隐晶及玻璃质

显晶质:

断面粗糙、可定出颗粒大小及矿物成分。

隐晶质:

断口平整、一般看不到颗粒,定不出矿物成分,光泽弱、质韧。

玻璃质:

断口光滑、质脆、具玻璃或松脂光泽。

b)斑状结构岩石,基质结构应予描述。

3对于构造描述,一看有无气孔或杏仁状构造,若无一般为致密构造;

二看组成岩石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若无则为块状构造。

与此相反则应考虑为气孔、杏仁、流纹等构造。

c)矿物成分

1)注意鉴别对定名起主要作用的矿物: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霞石、石榴石等。

2)在鉴别对定名起主要作用的造岩矿物时,特别要注意区别;辉石与角

闪石;钾长石与斜长石;注意长石与石英的结构。

3)描述时首先说明岩石中矿物总的情况,分清主次,然后作单矿物特征

描述,并分别估计其百分含量。

d)岩石定名

颜色+含油级别+结构(特殊含有物)+岩性

2.4.6缝洞统计与描述

2.4.6.1孔洞的分类、统计和描述

a)孔洞的分类(按洞径大小)

1)洞径≤5mm为小洞;

2)5mm<洞径≤10mm为中洞;

3)10mm<洞径≤100mm为大洞;

4)洞径>100mm为巨洞。

b)孔洞统计

以描述分段岩心长度为单位,统计岩心表面孔洞数量,计算面洞率。

分段岩心表断面各类孔洞数

面洞率=------------------------,个/10cm。

分段岩心长度

c)孔洞描述

类型、大小(长X宽X深)、密度(面洞率)、连通性、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及其结晶程度。

2.4.6.2裂缝的分类、统计和描述

a)裂缝的产状分类

1)倾角>75°为直劈缝;

2)15°≤倾角≤75°为斜交缝;

3)倾角<15°为水平缝。

b)裂缝的宽度分类

1)宽度<0.01mm为超微缝;

2)0.01mm≤宽度≤0.1mm为微缝;

3)0.1mm<宽度≤1mm为小缝;

4)1mm<宽度≤5mm为中缝;

5)5mm<宽度≤10mm为大缝;

6)宽度>10mm为巨缝。

c)裂缝统计

以描述分段岩心长度为单位,统计裂缝条数,计算裂缝度。

分段岩心长度内裂缝总条数

裂缝度=-----------------------------,条/10cm。

分段岩心长度

a)裂缝描述

类型、长度、宽度、密度(裂缝度)、分布状态、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

及其结晶程度。

2.5变质岩的描述

2.5.1分类及命名

目前对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尚无统一的标准,加之在工作中接触较少,本标准仅对分布较广的区域变质岩分类和命名方法作如下要求。

2.5.1.1分类

以原岩的性质和变质特征为依据进行分类(见表8)。

表8常见区域变质岩分类表

岩石类型

原岩类型及

化学特征

低级变质岩

中级变质岩

高级变质岩

千枚岩—云母片岩类(泥质变质岩)

粘土岩、泥岩、粘土质粉砂岩,以富Al2O3贫CaO为特征

板岩、千枚岩、钠长绿泥绢云母片岩

白云母片岩、黑云母片岩、二云母片岩

黑云母片岩、黑云母片麻岩

 

斜长片麻岩—变粒岩—石英岩类(长英质变质岩)

 

各种砂岩、粉砂岩及部分页岩,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变质砂岩、粉砂岩、砂质板岩

片理化硬砂岩、变质流纹岩、英安岩及凝灰岩、石英绢云母千枚岩(片岩)、钠长绢云母千枚岩(片岩)、钠长绿泥绢云母片岩、石英岩、浅粒岩

黑云母变粒岩及少量黑云母片麻岩

角闪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斜长云母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各种浅粒岩

含黑云母或角闪石的片麻岩及变粒岩。

黑云母石英片岩及石英岩

大理岩

各种碳酸盐类沉积岩(包括泥灰岩、钙质页岩等),以富C

方柱石大理岩、透闪石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钙质云母片岩、钙镁硅酸盐变粒岩

金云母透辉石大理岩、镁橄榄石大理岩、钙质片麻岩、辉闪斜长变粒岩

—钙镁硅酸盐岩类(钙镁质变质岩)

aO、MgO为特征

大理岩(可含石英岩、绿泥石、蛇纹石、滑石等)、钙质千枚岩

绿片岩—斜长角闪岩类(基性变质岩)

基性火山岩、凝灰岩、多杂质白云质灰岩,以FeO、MgO、CaO高,SiO低,Na2O﹥K2O为特征

钠长绿泥片岩、绿帘绿泥片岩、钙质钠长绿泥片岩、阳起石片岩、绢云母绿泥片岩

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角闪石英片岩、角闪片岩、钙质角闪片岩

斜长角闪岩、角闪岩、角闪岩片岩、角闪辉石变粒岩、榴辉岩

滑石—蛇纹石片岩类(镁质变质岩)

超基性火山岩及部分不纯的白云岩,以富MgO为特征

蛇纹石片岩、滑石片岩、滑菱片岩、角闪绿泥片岩

(片状)角闪石岩、角闪片岩及榴闪片岩

辉石岩、角闪石岩、橄榄石岩

2.5.1.2命名方法

a)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及含量,确定岩石的基本名称。

1)具变余结构、变余构造的,在原岩名称前冠以“变质”二字,如变质

砂岩等;

2)具变晶结构或变成构造的,先按构造划分为板岩、千枚岩、片岩、片

麻岩及粒状岩几种基本类型。

b)对某一具体岩石详细命名时,应用下列原则:

1)基本类型确定后,将主要矿物置于基本名称之前,有数种矿物同时参

加命名时,则按含量少的在前、多的在后的原则命名。

如岩石中片状矿物为主,呈现片状构造,定名为片岩,其主要片状矿物为黑云母,就叫黑云母片岩,若含少量石榴石,则称石榴黑云母片岩。

2)变质特征矿物,如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十字石等应在岩石名

中反映出来。

如十字石榴黑云母片岩。

3)次要矿物含量在5-10%时,可加“含”字;对于含量﹥10%的,要直

接参加命名。

2.5.2结构

2.5.2.1变余结构:

变余辉绿结构、变余花岗结构、变余凝灰结构、变余班状结构等。

2.5.2.2变晶结构:

等粒变晶结构、不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纤维状变晶结构等。

2.5.2.3碎裂结构:

角砾状结构、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糜棱结构等。

2.5.2.4交代结构:

交代假象结构、交代蚕蚀结构、交代残留结构、交代穿孔结构、交代糯虫结构、交代斑状结构等。

2.5.3构造

2.5.3.1变余构造:

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流纹构造、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波痕构造、变余雨痕构造及变余泥裂构造等。

2.5.3.2变成构造:

斑点状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构造、条带状构造、眼球状构造及块状构造等。

2.5.4描述要点

2.5.4.1颜色:

描述岩石新鲜面的总体颜色。

2.5.4.2矿物成分

除描述含量最多的的主要造岩矿物外,还要注意变质特征矿物。

a)若有变斑晶,先描述斑晶,后描述基质成分。

b)若无变斑晶,则一般按矿物含量多少的顺序,依次一一描述,其中要特别注意变质特征矿物。

c)常见变质特征矿物:

红柱石、兰晶石、堇青石、十字石、硬绿泥石、

透闪石、阳起石、硅灰石、矽线石、方柱石、滑石、叶腊石等,还有一些矿物虽然不属于变质岩特有,但它们大量出现,也可作为变质岩的特征。

如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刚玉、石榴石、钠长石等。

2.5.4.3结构与构造

a)结构:

主要根据矿物颗粒大小,形状及自形程度等方面进行描述。

c)构造:

主要依据矿物颗粒排列方式。

定向排列的要考虑片状、片麻状、眼球状构造;无定向的应考虑为块状构造。

构造是变质岩命名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它特征如断口、光泽、裂缝及风化程度等。

2.5.4.4变质岩的肉眼鉴定

变质岩根据其构造可以大致分为二类:

a)具片理构造的片状岩石,根据片理特征还可分为板岩、千枚岩、片岩和

片麻岩。

b)没有片理构造的块状岩石,如石英岩、大理岩等。

2.5.4.5岩石定名

颜色+含油级别+(结构、构造、含有物)+岩性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