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docx
《小语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语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语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浅谈小语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肥西县教育局教研室刘翔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应如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呢?
[注:
语文能力包括:
①独立识字能力;②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③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④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⑤作文能力(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的能力);⑥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
一、教师要努力使自己转型,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
课堂教学重知轻能,重讲轻练;重结果,轻过程;重内容分析,轻情感熏陶和语感培养,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这些状况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在信息闭塞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更是如此。
小语教学要改变上述状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必须不断学习,锐意进取,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人格高尚,教学风格具有个性,师生关系和谐,且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叶澜教授曾说:
“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生的转变。
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基础。
”
(《课标》的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提出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涵盖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
小语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特别是《课标》中提出的诸多新的教学理念,要认真学习、理解,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笔者认为,认真贯彻执行了《课标》,实现了各项目标,也就“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了。
)
二、改变“教”的方式,促进“学”的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宰,学生是被操纵的机器和接受知识的容器,固定的教学模式和僵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模仿。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就要用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果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让学生自主预习、自读自悟的环节,学生就不会去自主预习、自读自悟;如果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遇到难以读懂的句子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老师不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那学生就不会去合作学习,进行探究。
)
例:
《惊弓之鸟》的教学,可设计以下环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体现“自主”学习
⑴课前预习
⑵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老师在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读通(读准生字的音)、读顺、读流利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给不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准备提出疑问。
⑶引导质疑
⑷质疑后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古时候,射箭能手更羸只拉弓,不放箭,就使一只大雁从天上落下来的事)
2、体现合作学习
组织再读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
为什么更羸只拉弓,不放箭,就使那只大雁从天上落下来?
(因为他看到大雁飞得慢,听到叫的声音很悲惨,知道那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
)
3、体现探究学习
在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引导思考:
为什么更羸能够根据他看到的(飞得慢)和听到的(叫得惨),而知道那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
(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此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思考、刻苦钻研、探究问题的能力,就要设置以上这些教学环节,采用以上的教学方式。
要注意对全过程的指导,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中,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
总之,如果没有“教”的方式的转变,就不会有“学”的方式的改变。
三、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标》指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怎样当好组织者呢?
教育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使人聪明,使人成为人才。
教育的这些功能,都是通过教学过程逐步实现的。
而教学过程实现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交往互动。
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平等对话。
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是知识传递的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
因此,《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话”就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这样几个要素:
一是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会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这就须师生转换角色,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教师只有走近学生,和学生零距离接近,平等对话,真诚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上才会出现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学习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也才能引发学生的想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了,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
)
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实行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三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其重点:
一是提供交互式学习平台(即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要点:
组织好自学。
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
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因材施教;组织好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空,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
怎样当好引导者呢?
没有教师的引导,“对话”可能会偏离主题,也可能会产生负效果。
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指导、辅导及调空的作用,坚决摒弃各种形式的“牵着学生走”的“导”,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以阅读教学为例,具体谈几点体会:
1、引导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灌输)给学生:
即学生的阅读理解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千篇一律。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僵化了,创造性被扼杀了。
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储备,对课文的理解肯定会是不同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自己和文本进行对话,把握好教材之后,要引导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面对文本,用心读书。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实践,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切实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所描述的生活场景和思想感情,从中获得个人的理解、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
怎样引导呢?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课文“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如一位老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他是这样引导感知课文的:
“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它们的尾巴各有各的功能,想知道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吗?
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还如教学《桂林山水》,老师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知道为什么这样说吗?
请认真读课文,课文会告诉你的。
”老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课文。
再如:
《鲁本的秘密》,“想知道鲁本的秘密是什么吗?
请你仔细地读课文,读完后……
再如:
《太阳》,“想知道有关太阳的知识吗?
仔细地读课文吧,读完后……
2、引导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
有疑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收获。
教师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生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插图、标点以及课文的空白处、结尾处提出疑问,使他们敢想、敢说。
如教学《草船借箭》,老师板书课题后,问: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会提问: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问:
“你有什么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会提问:
在上完全文后,问: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些引导性的发问,都会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主动地去读书,去探究。
3、引导理解。
修订版小语大纲在“关于阅读”中指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自主地去理解课文,对课文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
如这样几种引导方法:
(1)抓重点词语。
如第二册《松鼠》,可问: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松鼠十分美丽?
”学生认真读书,会找出“玲珑”“嵌”“闪闪发光”“光滑”等词语。
(2)抓中心句。
即“中心辐射法”,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
多么简朴!
”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哪些地方描写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通过朗读体会,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总理的崇高和伟大。
《詹天佑》《伟大的友谊》《太阳》等课文都可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课文。
(3)抓课后练习中的思考题。
如第五册《小珊迪》,思考题:
“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珊迪的哪些美好品质打动了你的心?
”围绕这个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读、思、议,从而感受小珊迪的诚实善良。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很多,老师要注意适时地予以引导。
4、引导探究。
小学生年龄小,往往不易领会或不愿动脑筋去深究课文中某些词语和句子含着的意思以及与课文有关的问题,这时老师就应引导他们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第七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可这样引导:
“‘焦急’是着急,而‘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怎么理解?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的朗读体会、讨论探究,就会理解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再如《月光曲》中,盲姑娘说: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引导:
“盲姑娘说的话是出自内心的,为什么说是‘随便说说’呢?
”学生通过研读课文,自主讨论交流,体会盲姑娘的懂事、纯朴善良。
还如《科里亚的木匣》,教学中可引导:
“为什么科里亚原先(五岁时)量十步埋下的木匣,四年后只量了五步就找到了呢?
”这样的引导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探究他们会明白:
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再如: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探究:
为什么潜伏部队必须“纹丝不动”?
为什么烈火烧身了,邱少云能像千斤巨石一般“纹丝不动”?
如体会《可贵的沉默》中学生的那一刻沉默为什么可贵?
合作探究《小摄影师》中的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想见小男孩?
讨论“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什么父亲为寻找儿子,在废墟中挖了38个小时仍不放弃?
为什么儿子在废墟里饥渴难忍,却坚持了38个小时?
(因为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对子的爱,子对父的信任和对同伴的责任支持着他们。
)
再如,《钓鱼的启示》中,“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道德问题)
5、引导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对中高年级学生不但要培养其理解课文,欣赏佳词妙句、体会文章感情色彩的能力,还要引导他们去分析评价事物,培养他们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
如引导对课文的评价:
“你认为哪一段写得最好?
”“还有哪一段你认为写得不错?
”“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件事(或哪段话)?
”
再如引导对课文中人物的评价,如《草船借箭》,“你认为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周瑜又是怎样的人?
”还如《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穷人》中的桑娜、渔夫,等等,都可练习对其进行评价。
也可以对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解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他讲得有道理吗?
”“你对老师的讲解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等等。
通过练习评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等能力。
6、引导创新。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在基础阶段逐渐培养出来的,应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课堂上应给学生创造的时间、空间、机会。
创新是建立在自主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而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可促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提出一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听起来有违常规、有悖常理甚至是荒诞无稽的问题,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引导“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如学完《凡卡》,可引导:
假如凡卡的爷爷收到了凡卡的来信,爷爷会怎样?
如,教学《赵州桥》,使学生知道闻名世界的赵州桥,是我国隋朝石匠李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想象,大胆创造的结果。
启发学生学习李春,敢于创新。
引导学生创造想象“假如你是桥梁工作者,你想建什么样的大桥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还如,学了《捞铁牛》,可引导“你能想出更好的捞铁牛的办法吗?
”学了《新型玻璃》等课文,都可拓展教学,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再如:
组词,一个老师让学生用“跳”组词,学生组了很多词,如:
跳绳、跳高、跳皮筋……都是用脚跳。
老师提出:
你们能不能组出不是用脚跳的词?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筋组出:
心跳、眼跳、脉跳、跳棋、……
再如:
造句,用“喜欢”造句,
生:
我喜欢吃苹果。
(桃子、梨子、奶糖、可比克薯片、巧克力)
师:
有喜欢玩什么的吗?
(游戏、体育运动等)
师:
有喜欢学习方面的吗?
(看书、书法、上网查阅资料等)
师:
还有,你怎么样了,爸爸、妈妈、老师会喜欢吗?
(获奖了、评上三好学生了等)
师:
不说自己,说别人喜欢什么好吗?
……
(评:
从组词、造句训练上,可反映老师的创新精神,以至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
再例如:
皮球掉进树洞里了,怎么办?
倒进水,待浮上来,就够着了。
师:
不,我家这树洞渗水,倒多少水都变成地下水跑了,怎办?
生:
我用一带钩子的长东西去捞……
师:
不,这洞还拐弯呢,怎办?
生:
我把那拐弯的地方劈直了……
另一生:
不,要我就不要那皮球了,让妈妈重买一个……
再如:
老师要学生用“……像……”造句:
一个孩子说:
“太阳像个大橘子。
”他的老师没置可否。
其实,应大加表扬,因为这样说的,只有这一个孩子,这就是创新。
(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须老师首先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老师应鼓励儿童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培养出一个模式的孩子,孩子们的思维出现半点火花,都应发现,应表扬,应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
)
总之,我们教师应多动脑筋,在组织学习活动中,注意对全过程的指导,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自读自悟、大胆质疑、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问难,敢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使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和提高。
四、加强学生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虽然从教学质量检测各校反馈的信息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但是仍要继续重视字词句教学,要夯实语文基础。
(一)要继续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课标》指出: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
1、扎扎实实教好汉语拼音
《课标》要求:
“学会汉语拼音”。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
2、把握《课标》识字写字的要求
《课标》提出1-2年级,认识1600-1800个汉字,会写800-1000个汉字。
要准确把握两类字不同的教学要求。
如果把“会认字”当“会写字”去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会导致该认的不巩固,该写的写不好。
“会认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换个地方也还认识,没其他要求;“会写字”
要求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写得正确、端正,大体了解字意,并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
2、要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
语文是母语教育,儿童在识字之前,已经从不同渠道积累了大量的口语词汇,这为今后的识字、阅读奠定了基础,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已经熟识的语言材料和生活经验进行识字。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美丽的大自然中有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为儿童创设了开放的,自主识字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大量的识字,早日进入阅读。
㈡重视教给儿童识字方法,使儿童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识字方法:
⑴加、减、换笔画、偏旁法;⑵比较法⑶谜语法、故事法
㈢力求读识结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识字能力
1、要切实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从每学期的全县小语教学质量检测情况来看,反映的都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为什么我们天天进行阅读教学,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提不上去呢?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有问题。
这里我想着重强调几点:
)
㈠重视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
只有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用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㈡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课标》上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规定:
低年级5万,中年级40万,高年级100万,这是最低限。
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加学生的知识信息。
㈢要加强朗读训练,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
通俗地说,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觉。
语感不是从理性知识中来的,而是从语言实践中来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而朗读(诵读)最有利于形成牢固的语感。
语感能力即语言直觉能力。
语感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
因此《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并在阶段目标中,以具体的阅读数量予以落实,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5万、40万、100万字),其次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
积累各种素材即“在阅读中积累”,积累自已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等;背诵,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课标》1-3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共要求背诵优秀课文160篇,并在附录中开列了优秀古诗文70篇,其余部分由教材编者和任课老师补充推荐。
古诗文诵读是一项很好的活动,它可以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
各校可把它作为一项课题研究,认真地开展此项活动。
3、要加强写话和习作教学,重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使学生不断获得
写作的动力。
一篇好的作文,真情实感比华丽的词藻、巧妙的布局更为重要。
如果缺少真情实感,一切写作技巧都成了空中楼阁。
真实的话让人可信,真实的情让人感动。
写真情实感文笔才流畅。
作文教学要多一点自由、开放,少一点约束、限制,使学生在内容和情感上突出一个“真”字,在语言和形式上突出一个“活”字。
写实的作文要让学生写身边的事,写熟悉的事,说心里的话,说童真童趣的话;写想象作文则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大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标》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是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它除了教科书还包括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演讲会、展览会。
还有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几乎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来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发布者。
这些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课程资源,大多教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大力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但要防止走向另一极端,防止为了体现开放性,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使得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
有的老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外内容补充上,课堂成了展示材料的场所(不过,这种情况我县不多)。
这种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对的。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资源有限的农村,更是如此。
教学中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要重视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重视对课文的研读。
其次,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引用相关资源。
教师要能对开发的资源进行整合,适当地、恰当地运用。
如阅读教学,课前可引导学生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课中可穿插阅读相关资料、文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开展拓展性的阅读,推荐相关读物,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前课后要求查阅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和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教学《草船借箭》,可联系《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教学《太阳》一文,课前可让学生查阅有关太阳的知识;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推荐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等。
五、要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课标》)。
它的显著特点是:
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综合性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途径等方面;实践性体现在重参与,重体验,重语文实践活动;开放性体现在内容上和途径上的开放。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它重在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及互助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课标》的阶段目标中,对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但共同的要求是:
有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