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七普数据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8778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官方回应七普数据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官方回应七普数据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官方回应七普数据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官方回应七普数据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官方回应七普数据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官方回应七普数据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docx

《官方回应七普数据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官方回应七普数据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官方回应七普数据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docx

官方回应七普数据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

官方回应七普数据!

这里有你想知道的延迟退休、老龄化问题、生育政策...

 

5月11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48.76%。

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

0—14岁人口占17.95%,15—59岁人口占比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而关于这些数据你是不是还有很多疑问?

我们汇总了此次发布会上的部分问题,来解答你关于延迟退休、老龄化、户籍制度、生育政策等疑惑。

01

问题:

从人口普查的主要结果中,我们看到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出现的放缓趋势,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有专家预计,中国人口会在2027年达到峰值14.5亿,增长放缓是不是意味着人口零增长的年份将提前到来?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这是一个趋势性的分析问题。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增速放缓,过去十年间年均增长率是0.53%,较前一个十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还有人们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这些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从这次普查结果看,当前我国人口总量仍居世界第一,过去十年人口保持了继续增长态势,十年间人口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的规模与前一个十年增加7390万人相比,略有下降,但基本持平。

主要是三个方面因素起作用:

第一,我国人口保持了一定水平的惯性增长。

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育龄妇女还有3亿多人,每年能够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

第二,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的数量是快速回升的。

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上升,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0-14岁少儿人口数量达到了25338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

第三,人口的预期寿命持续提高。

我国近十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条件明显改善,这使得我国年度死亡人口一直是少于出生人口,人口总量保持了增长的态势。

这些人口增长的积极因素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

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

同时,人口增长还受人口年龄结构、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生育成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普查的结果还显示,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

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通过这次普查了解到是38.8岁。

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

美国最近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平均年龄是38岁,和我国的水平差不多。

02

问题:

人口老龄化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根据这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究竟如何?

在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人口结构优化、破解人口老龄化矛盾、延长退休年龄政策什么时候实施?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

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是超过了1000万人。

第二,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

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

第三,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

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

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异,除了经济社会原因外,与人口流动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四,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

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十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

十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

比如,人口老龄化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

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这都带来一些新的机遇。

而且,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施策。

接下来,我们要开发好、利用好人口普查数据,对普查数据进行认真研究,开展深度分析,切实为科学制定政策提供统计信息支撑。

03

问题:

中国的劳动人口逐步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对我们长远的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另外,我们可能会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是不是会考虑放开生育政策?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

关于劳动年龄人口的问题,一是从总量上看,七人普与六人普相比,也就是说与2010年相比,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

但是应该看到,劳动年龄人口的总规模仍然较大,是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也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从质量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这次普查数据显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

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了3.85亿人,占比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

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也比六人普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而人口的身体素质也日益改善,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现象,应当全面、客观地来看待。

一是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依然还是较大。

总体上看,我国就业压力依然不小。

二是虽然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但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将日益提高。

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解决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是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04

问题:

过去十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增长较快,但户籍城镇化率大幅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请问具体原因是什么?

从普查结果来看,十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于户籍制度改革有哪些影响?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

这次普查结果显示,过去十年我国城镇化率确实提高得比较快。

流动人口增加也比较多,这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体现,也是结果。

同时也是部分地区和区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的结果,这和世界各国发展历程的趋势是一致的。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居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与我国人均GDP处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大体的情况相当。

预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促进城镇化发展各项改革措施的持续推进,城镇化率仍将会保持上升的趋势。

另外,普查数据还进一步显示,在城镇化率提高和流动人口增加的同时,这两个方面还表现出一些特点。

一是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比重仍在提高。

2020年,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为3.31亿人,占整个流动人口的比重达到88.12%,比2010年提高了3.85个百分点。

其中从乡村流向城镇的人口为2.49亿人,较2010年增加1.06亿人。

这十年间增加了1亿人。

二是流向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仍比较高。

东部地区吸纳跨省流动人口9181万人,占比达到73.54%,中部地区吸纳955万人,占比是7.65%。

西部地区吸纳1880万人,占比15.06%,东北地区吸纳468万人,占比3.75%。

三是省内流动人口增长更快,也就是说近距离的人口流动增长更快。

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人,比2010年增加1.16亿人,增长85.70%。

也就是说,在省内流动的人口这十年增长了85.7%。

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人,比2010年增加3896万人,增长45.37%。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省内流动的人口比跨省流动人口增长快很多。

省内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61.15%,提高到66.78%,上升了5.63个百分点,大约2/3的流动人口选择在省内近距离流动。

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差异,首先我们要看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近十年也在明显提高。

截至2020年底,已经顺利实现了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农民工群体,由于受各种保障条件和制度的制约,这部分差异的缓解以至消除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当然部分乡村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意愿下降,特别是乡村振兴包括脱贫攻坚取得成就以后,有一部分人还愿意留在乡村,所以乡村户籍人口不愿意离开乡村,这也是影响这种差异的一个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城镇化将会更加科学适度的发展,人口将会更加有序合理流动,形成经济社会和人口流动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05

问题:

从普查情况分析,“全面两孩”政策以来,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数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

当前居民生育意愿不足,是否导致新生儿出生率已经接近了警戒线,这次普查结果会不会成为调整人口政策,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依据?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首先,应当指出“全面两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人口的生育情况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出生人口规模大。

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和1700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

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的数量有所回落,七人普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仍然不小。

第二,“二孩”占比高。

从生育孩次看,2014-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40%,由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因素,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

第三,生育率降低。

七人普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

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

从2020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对住院分娩的担忧,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的意愿。

我们应当认识到,低生育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还应该看到,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

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06

问题:

最近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引发了大家广泛关注,东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这次普查数据显示,东北地区人口确实出现了减少,原因是什么?

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

应该怎么应对?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东北地区大家都很关心。

从这次普查的数据看,东北地区的人口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有几个特点:

一是,总人口依然较多,但是出现了负增长。

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十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处于正常范围。

三是,老龄化程度较深,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提高了7.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人才储备丰富,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5%,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6年,东北地区这两个反映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指标,都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五是,城市发展基础较好,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71%,在全国数据是排在前面的。

东北地区人口的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东北在我们国家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

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还要看到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同时应当看到,当前东北经济发展的韧性仍在,潜力很大。

这里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东北地区在科技人才、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交通设施等方面基础都是比较好的。

东北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650万人,粮食产量占了全国1/5还要多。

东北拥有鞍钢、沈飞、一汽、哈电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这些年又新成长起来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企业,东北地区实现振兴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人才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为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新一轮振兴计划在着力调整结构的同时,也必将带来人口发展的新变化。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人口问题的研究,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抓住变化中存在的机遇,来服务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