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论文00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8610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论文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物论文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物论文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物论文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物论文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论文001.docx

《生物论文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论文00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论文001.docx

生物论文001

生物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旨在提高学习效率

生物论文1:

目标教学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把目标教学引入初中生物实验课,对实验课实行目标控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为例,说明如下。

1 实验课目标教学模式

1.1 制定勘辍⒅厥笛榧寄堋∶魅贰⒕咛搴筒僮餍郧康慕萄勘昶鹱诺冀獭⒌佳Ш偷妓嫉淖饔?

是实验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备课时,由教师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从认知领域(包括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步骤、现象和结论等)、操作领域(包括器具的使用、观察和操作技能等)和情感领域(实验的愿望、兴趣、习惯和理想等)3方面确定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本实验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明确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认知领域);2学会制作并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操作技能);3画出显微镜下的上皮细胞图(操作技能);4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激发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领域)。

其中2、3是核心目标,是达标教学的主体。

1.2 前提测评——兼顾知能两方面 

根据课题和教学目标及实验课特点,对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前提测评,目的在于诊断学情,进行差异补救,为学生进行实验铺路搭桥,使学生进入最佳准备状态。

其方法是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按照“应知道的知识”、“应具备的技能”两方面命出测试题(教师课前完成)。

由学生在实际操作前作答,根据反馈信息,对差异进行补救,扫清实验障碍。

如在上例实验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诊断题:

1回答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特点;2如何画生物图?

3临时装片的制作分几步骤?

4回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其中1为知识方面,2、3、4为技能方面的问题。

1.3 展示目标——重点带一般 

展示目标时间为上课伊始。

可采取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几个小问题,以重点目标带动一般目标,以核心目标带动基础目标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明确实验任务,而且带着问题去实验、观察、分析、达标。

如上例实验中可这样展示目标:

1人口腔上皮细胞的标本如何取得?

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2在显微镜下,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如何?

与植物细胞有何异同?

3同学们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画下来,相互比较一下其结构是否相同?

1.4 实施目标——指导与操作相结合 

初中生物对实验的总体要求大致有两个层次:

“初步学会”和“学会”。

“初步学会”即:

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对照实验要求进行正确操作,并得出结果;“学会”是使学生独立地、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中出现的差错能识别和纠正。

根据这两种要求,我们设计了相关的达标模式。

1)“目标自达”:

“学会”实验一般是学生易于操作,或学生过去学过的,因此,重点在独立性、准确性上下功夫,可采取“目标自达”的方式,即由教师先指导要点和关键,交代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学习目标。

如在上例实验中,在实验操作前,我告诉学生正确刮取口腔上皮标本的方法,并交代使用显微镜时视野光线暗些细胞结构可看得更清楚,指导观察细胞结构的顺序和方法:

从外到内,然后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

不规范的动作由学生自己纠正。

2)“目标助达”:

“初步学会”实验多是学生初次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可采取“目标助达”的方式,即先由教师演示操作,将实验分解成几个步骤,详细交代每一步骤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然后师生同步进行。

1.5 形成性测试——强化核心目标 实验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及时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达标情况进行测试分析,方法是答卷和复述操作过程相结合,目的是巩固目标,反馈矫正补救,最终达到全体达标。

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形成性测试如下。

1.填空题: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以前,漱口的目的是,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2制作临时装片时,要将盖玻片从水滴的一侧轻轻放平的目的是。

3人体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基本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

人体细胞没有。

2.选择题:

1人体基本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组织 B.细胞 C.器官 D.系统

2为了使视野中的细胞结构更清楚,应使用(  )A.大光圈  B.小光圈3.简要回答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复述)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中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实验学会了什么知识,提高了哪些方面的能力等问题,完成实验报告,以深化学习。

2 把反馈矫正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反馈矫正是目标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实现全面达标的关键。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及时进行调节控制,使教学反馈和调控补救共同贯穿实验教学的各环节。

教师要通过一些高质量,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实质反馈。

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反馈及时给一个简洁、精辟、深刻的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实验过程达到最佳状态。

3 实验效果实行目标控制,调动了师生两个积极性,在目标控制下,教师可科学发挥主导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操作上,学生可在明确目标控制下完成学习任务。

实行目标控制可使大多数学生当堂达标,学生可随时评估自己的达标情况,诱发学习动因,以达到目标。

实行目标控制,把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融为一体,突出了实验课特点。

生物论文2:

认知结构同化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奥苏伯尔(D.P.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用以阐明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

目前,这一理论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熟悉并认同。

本文拟就这一理论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的基本内容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就是一个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它既是新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也是新知识被保持的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模式。

①上位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

例如,根据已知的小麦、水稻、玉米等植物的特征,从中概括出单子叶植物的概念的学习。

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习得新的上位观念。

②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

例如,已知单子叶植物的概念,并已知水稻、玉米、小麦是单子叶植物的实例,现在要进行高粱是单子叶植物的新例证的学习。

③并列学习。

要学习的新观念与原有观念无上位、下位关系,但在横向上有彼此吻合的关系(图1C)。

例如,通过呼吸作用与已知的光合作用的关系的比较,知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的学习。

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产生一种新的联合的意义。

二、认知结构同化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结构的转换与建构的过程,也是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1.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

“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

”可以说,这是运用同化理论指导生物学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教学中,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都必须遵循这一条原则。

(1)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

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尤其是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已有概念和原理掌握的情况,这是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使学生建构的认知结构具有多样性或特异性。

因此,教学设计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学习。

在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课前提问、诊断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

(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中要善于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讲清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以利于学生进行同化学习。

首先,在设计引言时,不仅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引入。

例如,学习呼吸作用时,可以设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而植物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能量的供应。

那么,有机物中贮存的化学能又是怎样被释放出来,供给植物生命活动的呢?

由此引入呼吸作用。

这样既总结了所学旧知识又引出新知识,承上启下,易于学生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对比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旧促新,以新带旧,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例如,高中生物“细胞”一节中描述了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但较抽象笼统,而在后继的“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则着重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在前面的学习中让学生重点掌握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酶和色素的分布和结构特点,而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先用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两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掌握诸如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以及有氧呼吸的场所等知识,更易于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3)选择建构化教学模式

如果说学生的学习就是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那么教师的教学就应该遵循认知结构建构化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有关知识,经过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而概括出新的规律性知识并重建新的认知结构,然后通过运用新规律,进一步检验、巩固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

运用此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有大量相关的原有知识。

另外,知识的内化或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推理、重组等思维加工过程,才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进而通过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比如,学习基因的遗传规律时,一旦学生认知结构中有了有关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规律等知识,就可以用于同化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学生再通过运用遗传规律解遗传习题,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设计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教学策略。

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为学生设计一个能把握所授知识的本质,对新知识具有引导性、起同化作用的知识结构——组织者,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因为组织者必须在正式教授新知识之前呈现给学生,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其实,设计先行组织者,就是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提炼概括、拓宽引伸。

例如,在根吸收矿质元素过程的教学中,通过分析植物细胞膜的结构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学生已有的),引导学生得出如下“先行组织者”(学生原有)认知结构:

(1)植物细胞具有呼吸作用;

(2)植物细胞膜带有电荷,能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3)植物细胞膜上有运输离子的载体,能将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等。

一旦学生建立起这一先行组织者,教学过程即可按上述(图2)的认知结构建构化教学模式展开。

2.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内化的知识的组织,也就是学生头脑里内化了的知识结构。

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学生头脑中是否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即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这些知识是否构成了良好的组织结构。

因此,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呢?

(1)重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匹配

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立,取决于教学中是否能为学生呈示良好的知识结构。

因此,生物学教学必须重视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匹配。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按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的原则。

进行知识结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教科书,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把各章节的中心内容及与之有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按单元或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材、板书提纲,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二,科学地设计知识结构网络。

要根据各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确定核心知识点(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在课堂教学中,时时都要围绕这个核心知识点,通过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只有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网络的学习与内化,才可能构建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2)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原则

奥苏伯尔认为,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必须遵循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才能促进知识的组织,从而促进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构。

①渐进分化,建立深层次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指出:

“个人在一特殊学科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是由其头脑中的一个层级构成的。

而在这个层级结构中,最概括的概念占据了结构的顶端位置,它们下面是较低概括水平的概念,比较高度分化的从属概念和具体材料。

”可见,渐进分化指认知结构上位、下位知识之间或一般与个别知识之间的组织。

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按照这一原则呈示教材,才能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浅层向深层转化。

比如,在讲述新陈代谢时,先讲新陈代谢的一般概念,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新陈代谢的工具——酶;新陈代谢与ATP等。

再讲植物的新陈代谢(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

这样渐进分化,使学生对新陈代谢的概念的认知不断深化。

②综合贯通,建立整体化的认知结构。

综合贯通是指相互并列的知识之间的横向组织,如概念与概念之间、原理与原理之间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亦即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此,综合贯通一般出现在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中。

在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复习教学中,要通过抓住知识的中心与要领,统揽全局,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和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所学的知识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重建新的知识结构网络。

比如,在复习减数分裂、DNA和基因等内容时,按照染色体—DNA—基因这条主线,将相关的遗传、变异等知识与这条线串起来,就形成了复杂的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结构网络。

通过这样的重新组合、综合贯通,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整体化,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化的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生物论文3:

生物实验教学中“度”与“导”的艺术

生物实验教学作为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我认为,关键是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把握好“度”与“导”,下面就其中的艺术谈谈自己的认识。

“度”的把握

实验教学中的“度”就是一种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中,追求的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把握教学,调控教学。

教学中“度”的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铺垫应具有“高效度”

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在课始几分钟内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

如高中《生物》中“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可在课始复习提问一下有关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情况,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2.实验教学的导入要有“磁力度”

实验伊始,教师可巧设导语,“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浪花,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大氛围。

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下)中的“观察蚯蚓”的实验,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

(1)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

(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3)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

短短的几句话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做起实验就格外认真,观察起来特别细致。

3.实验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

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课堂教学安排上,从天竺葵的黑暗处理到叶片的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酒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4.实验教学的分析及设问应“多角度”

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

“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

并且“疑”的设置应全方位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说理、讨论和操作,以获得较多的技能。

如初中《生物》第二册“脊蛙的反射”实验,在完成观察脊蛙的搔扒反射实验后,让学生再进一步探索:

(1)撕下蛙的腹部皮肤;

(2)切断蛙的坐骨神经;

(3)破坏脊髓;

(4)剪断腓肠肌。

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对比观察脊蛙能否出现搔扒反射,从而让学生知道反射必须建立在反射弧完整的基础上,只要反射弧的任何一环节出现故障,反射都无法完成。

5.实验教学的课后小结应“高浓度”

俗语: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同样,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小结。

因为小结,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初中《生物》(上)中“显微镜的使用”实验,可浓缩成一首打游诗来作为本节课的小结:

左手托座,右手握臂;放在偏左,目物安备。

转动转换,对光低倍;看准光孔,光圈正对。

左眼看目,右眼要睁,转动反光,直到白亮。

玻片安放,要在台上;压好玻片,标本对上。

转动粗螺,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千万别望。

左眼看目,同时反向,转动粗螺,镜筒缓上。

一直等到,看清物像,略调细螺,物像更棒。

“导”的把握

“导”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

古语: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实验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施“导”的操作下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

“导”的艺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学生出现“厌学”时,应着手于“诱导”

有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难度,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适时诱导。

如高中《生物》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的实验,由于研磨、过滤、剪纸条、划线等操作步骤的繁琐,一些药品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再加上最后的实验结果不易成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因此,教师应随时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

告诉学生研磨动作要快;研磨后为了能得到一定量的滤液,可再向研钵中加少许的丙酮再过滤;每次用吸管划线时吸取的滤液要少;划滤液细线要保证又齐又细等。

明确引导使学生掌握操作要点,就会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

实验的成功,会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当学生感到“难学”时,应及时“疏导”

学生在做实验时,会遇到思维受阻或偏差,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指点迷津,化难为易,使学生产生顿悟、顿解,以获取成功的喜悦。

如遇到“显微镜使用”中的物像寻找,“玻片制作”中气泡的产生,“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中水浴温度的控制等难点时,教师应着力做好“疏导”工作,抓住要点变“难学”为“易学”,促进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当学生“死学”时,应给予“引导”

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对结果分析不透彻,仍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对此,教师应避虚就实,依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把实验进程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为“活学”。

如“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的问题:

(1)小肠不仅长它的内壁是否光滑?

(有皱襞和绒毛)

(2)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3)食物必须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完成消化,小肠内有哪些消化液?

(肠液、胰液、胆汁)

(4)进入小肠的食糜如何与这些消化液混匀?

(小肠的蠕动)

(5)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哪些方面有利于吸收?

(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薄)

4.当学生认为“学会”后,应适时“指导”

实验中,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或学会有关操作技能后,应教育学生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设想,搞小发明,小创造。

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活动中,教师可在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上给予指导,让学生真正从“学会”的乐园中走到“会学”的王国中去。

生物论文3:

寓学法指导于生物学教学中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在生物学教学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知识传授和智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

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的。

一、观察指导

学生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

生物学科的直观性很强。

教者除了提供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录像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外,还应指导学生多接触动植物和大自然,留心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

如指导学生多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参观动物园,观看《动物世界》和《人和自然》等电视节目,拓宽观察的广度。

在观察具体事物时,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内容、步骤和方法。

明确观察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或验证结论。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觉的无意识性,注意力易分散,因而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使他们的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

观察的步骤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

观察的方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等。

全面观察的要求是认真、细致、全方位,全面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点观察就是结合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观察。

如“观察花的结构”时应重点观察雄蕊和雌蕊等。

对比观察即通过对两事物的观察比较寻找异同。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阅读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还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

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阅读并乐于阅读。

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

阅读中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内容用笔勾勾划划;对于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

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

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明确其意,领会其质。

三、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新授课后或阶段性复习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去粗取精浓缩知识的过程,是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的过程。

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

(一)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