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8386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

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

地球是什么样的?

地球有多大?

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

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

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活动:

课件展示,学生讨论。

图1: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

地球卫星照片

解释一: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

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解释二: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

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

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

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解释三: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教师总结: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解释四:

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讲述:

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

刚才,我们已经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

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

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

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

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精确的测量表明:

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

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

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

1.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

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

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

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

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

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

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教师提问:

大家看看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相同之处:

地轴、南极、北极。

不同之处:

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

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

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

(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教师提问: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

(展示经纬仪并提示:

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1.纬线

       

(1)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

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

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

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

2.经线

       

(1)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

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

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

二、纬度和经度

教师引导:

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

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

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教师提问:

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

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

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

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

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

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

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

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

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

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板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

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

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教师讲述:

国际上规定:

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象)

教师讲授:

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

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

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

l.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

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

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

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

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教师巩固总结此课。

板书: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

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纬线和经线以及纬度和经度的有关知识,请问:

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哪些?

纬度和经度的范围与变化规律怎样?

(学生回答)

游戏引课:

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

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教师提问:

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

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

教师引导:

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

活动:

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

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

(分东西、南北组数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定)

学生回答:

可以。

活动:

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

(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

         2.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

教师引导:

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

联系刚才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

(课本第八页)

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

请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1.2.3。

教师提问:

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学会了正确地读出某个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教学基本流程: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略)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

建议第一课时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课时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

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

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

(地轴。

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

(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

(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

(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

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

(东京。

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

(东边)

④教材图1.18:

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

为什么?

(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

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展示]课件:

地球的公转<一>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太阳。

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

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斜的。

没有)

[展示]课件:

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

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

(中午。

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

最冷是什么时候?

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

(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

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

月份

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

(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

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

为什么?

(不一样。

夏季较长,冬季较短。

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

(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

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

湖南属于什么带?

(北温带。

热带。

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小结][练习]略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难点:

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准备:

南昌市地区地图、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

(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办公大楼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

请两位同学上来,用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

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活动:

请大家一起计算:

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

这个数值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比例尺。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板书:

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问:

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

用数字写出来?

直线式?

(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

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

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

书本第13页图1.22台湾图,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的直线距离,再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小结:

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

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2.活动:

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

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围”内容的详细程度。

(小结):

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

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小结:

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讲解:

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

在校门的什么方向?

有几条路可以到达?

哪条路最近?

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

2.地图上的方向

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举例:

一张南昌市地图,八一广场位于南昌十六中的什么方位?

板书:

无指向标的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那么有指向标的地图呢?

板书: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讲解:

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举例:

教科书第14页“地图上的方向”。

板书:

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总结:

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讲解:

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

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活动1:

阅读第14页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活动2:

教科书第15页“活动”。

活动3:

要求,每位同学按顺序画出你家的平面图。

活动4:

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景点有八一广场、中山路、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八一大桥、绳金塔等旅游点。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旅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5:

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

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第二课时

导入: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

二、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多媒体演示:

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

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