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8315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观遗传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表观遗传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表观遗传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表观遗传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表观遗传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表观遗传学总结.docx

《表观遗传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观遗传学总结.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表观遗传学总结.docx

表观遗传学总结

1.表观遗传学概念

表观遗传是与DNA突变无关的可遗传的表型变化,且是染色质调节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

表观遗传学内容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遗传印记、随机染色体失活及非编码RNA等调节。

研究表明,这些表观遗传学因素是对环境各种刺激因素变化的反映,且均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所必需。

它们通过相互作用以调节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和表型,有助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然而表观遗传学异常也是诸多疾病发生的诱因。

因此,进一步了解表观遗传学机

制及其生理病理意义,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关键切入点。

别名:

实验胚胎学、拟遗传学、、外遗传学以及后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

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2.表观遗传学现象

(1)DNA甲基化

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

正常情况下,人类基因组“垃圾”序列的CpG二核苷酸相对稀少,并且总是处于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反,人类基因组中大小为100—1000bp左右且富含CpG二核苷酸的CpG岛则总是处于未甲基化状态,并且与56%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相关。

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CpG岛约为28890个,大部分每1Mb就有5—15个CpG岛,平均值为每Mb含10.5个CpG岛,CpG岛的数目与基因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9]。

由于DNA甲基化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疾病的密切关系,特别是CpG岛甲基化所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问题,DNA甲基化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2)基因组印记

基因组印记是指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在通过精子和传递给子代时发生了修饰,使带有亲代印记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特性,这种修饰常为DNA甲基化修饰,也包括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

在形成早期,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印记将全部被消除,父方等位基因在精母细胞形成精子时产生新的甲基化模式,但在受精时这种甲基化模式还将发生改变;母方等位基因甲基化模式在卵子发生时形成,因此在受精前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甲基化模式。

目前发现的大约80%成簇,这些成簇的基因被位于同一条链上的所调控,该位点被称做印记中心(imprintingcenter,IC)。

印记基因的存在反映了性别的竞争,从目前发现的印记基因来看,父方对的贡献是加速其发育,而母方则是限制胚胎发育速度,亲代通过印记基因来影响其下一代,使它们具有性别行为特异性以保证本方基因在中的优势。

印记基因的异常表达引发伴有复杂突变和表型缺陷的多种人类疾病。

研究发现许多印记基因对胚胎和胎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行为和大脑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印记基因的异常同样可诱发癌症。

(3)非编码RNA在表观遗传学中的作用

  功能性在基因表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按照它们的大小可分为长链非编码RNA和短链非编码RNA。

长链非编码在基因簇以至于整个染色体水平发挥顺式调节作用。

在果蝇中调节“剂量补偿”的是roXRNA,该RNA还具有反式调节的作用,它和其它的共同构成MSL复合物,在雄性果蝇中调节X染色体活性。

在中XistRNA调节X染色体的失活,其具有特殊的模体可和一些蛋白共同作用实现X染色体的失活。

TsixRNA是XistRNA的反义RNA,对Tsix起负调节作用,在X染色体随机失活中决定究竟哪条链失活。

airRNA调节一个基因簇的表达,该基因簇含有3个调节生长的基因[38]。

长链RNA常在基因组中建立单等位基因表达模式,在核糖核蛋白复合物中充当催化中心,对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短链RNA在基因组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可介导mRNA的降解,诱导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决定着细胞的分化命运,还对外源的核酸序列有降解作用以保护本身的基因组。

常见的短链RNA为小干涉RNA(shortinterferingRNA,siRNA)和微小RNA(microRNA,miRNA),前者是RNA干扰的主要执行者,后者也参与RNA干扰但有自己独立的作用机制。

非编码RNA与疾病

  非编码RNA对防止疾病发生有重要的作用。

染色体着丝粒附近有大量的转座子,转座子可在染色体内部转座导致基因失活而引发多种疾病甚至癌症,然而在着丝粒区存在大量有活性的短链RNA,它们通过抑制转座子的转座而保护基因组的稳定性。

在细胞分裂时,短链RNA异常将导致染色体无法在着丝粒处开始形成异染色质,细胞分裂异常,如果干细胞发生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siRNA可在外来的诱导下产生,通过RNA干扰清除外来的核酸,对预防传染病有重要的作用。

RNA干扰已大量应用于疾病的研究为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非编码RNA不仅能对整个染色体进行活性调节,也可对单个基因活性进行调节,它们对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胞分裂、个体发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RNA干扰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其它物质调节RNA干扰的效果以及实现RNA干扰在特异的组织中发挥作用是未来RNA干扰的研究重点。

(4)染色体重塑

  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依靠水解ATP提供能量来完成染色质结构的改变,根据水解ATP的亚基不同,可将复合物分为SWI/SNF复合物、ISW复合物以及其它类型的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及相关的蛋白均与转录的激活和抑制、DNA的甲基化、以及细胞周期相关。

ATRX、ERCC6、SMARCAL1均编码与SWI/SNF复合物相关的ATP酶。

ATRX突变引起DNA甲基化异常导致数种遗传性的智力迟钝疾病如:

X连锁α-地中海贫血综合征、Juberg-Marsidi综合征、Carpenter-Waziri综合征、Sutherland-Haan综合征和Smith-Fineman-Myers综合征,这些疾病与核小体重新定位的异常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有关。

ERCC6的突变将导致Cerebro-Oculo-Facio-Skeletal综合征和B型Cockayne综合征。

前者表现为出生后发育异常、神经退行性变、进行性关节挛缩、夭折;后者表现出紫外线敏感、骨骼畸形、侏儒、神经退行性变等症状。

这两种病对紫外诱导的DNA损伤缺乏修复能力,表明ERCC6蛋白在DNA修复中有重要的作用。

SMARCAL1的突变导致Schimke免疫性骨质发育异常,表现为多向性T细胞免疫缺陷,临床症状表明SMARCAL1蛋白可能调控和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

BRG1、SMARCB1和BRM编码SWI/SNF复合物特异的ATP酶,这些酶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使成细胞纤维瘤蛋白(Retinoblastomaprotein,RB蛋白)顺利的行使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生长发育以及维持状态的功能,这三个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肿瘤形成。

染色质重塑异常引发的人类疾病是由于重塑复合物中的关键蛋白发生突变,导致染色质重塑失败,即核小体不能正确定位,并使修复DNA损伤的复合物,等不能接近DNA,从而影响基因的正常表达。

如果突变导致抑癌基因或调节细胞周期的蛋白出现异常将导致癌症的发生。

(5)DNA复制相关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与人类疾病DNA

  组蛋白乙酰化与基因活化以及复制相关,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和基因的失活相关。

乙酰化转移酶(HATs)主要是在组蛋白H3、H4的N端尾上的赖氨酸加上乙酰基,去乙酰化酶(HDACs)则相反,不同位置的修饰均需要特定的酶来完成。

乙酰化酶家族可作为辅激活因子调控转录,调节细胞周期,参与,还可作为。

去乙酰化酶家族则和、转录调控、基因沉默、、细胞分化和增殖以及相关。

  CREB结合蛋白(CREBbindingprotein,CBP)、E1A结合蛋白p300(E1Abindingproteinp300,EP300)和锌指蛋白220(zincfinger220,ZNF220)均为乙酰化转移酶。

CBP是cAMP的辅激活蛋白,通过乙酰化组蛋白使和cAMP应答元件作用的启动子开始转录,它的突变导致RubinsteinTaybi综合征,患者智力低下、面部畸形、拇指和拇趾粗大、身材矮小。

CBP和EP300均可抑制肿瘤的形成,在小鼠瘤细胞中确定了CBP的突变,在结肠和乳房瘤细胞系中确定了EP300的突变,另外ZNF220异常和人的急性进行性髓性白血病相关。

  如果突变导致错误的激活去乙酰化酶或错误的和去乙酰化酶相互作用,将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thylcytosinebindingprotein-2,MeCP2)可募集去乙酰化酶到甲基化的DNA区域,使组蛋白去乙酰化导致染色质浓缩,MeCP2的突变导致,患者出生即发病、智力发育迟缓、伴孤独症。

若阻碍去乙酰化酶的功能,则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的治疗。

乙酰化酶的突变导致正常基因不能表达,去乙酰化酶的突变或一些和去乙酰化酶相关的蛋白的突变使去乙酰化酶错误募集将引发肿瘤等疾病。

3.表观遗传学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1)DNA甲基化异常与肿瘤发生

①DNA甲基化修饰肿瘤细胞整个基因组中普遍存在低甲基化。

染色质结构因为低甲基化的大范围出现而引起改变,通过降低染色的质凝聚程度,可以使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DNA的甲基化是由S2腺苷甲硫氨酸作为甲基供体,使胞嘧啶转化为5-甲基胞嘧啶(mC)的反应。

在一般的状态下,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是没有发生甲基化的,如果发生甲基化,就会使基因不发生转录。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抑制癌症的基因、DNA修复的基因等等就会失去功用,使正常细胞的培养与调控发生改变以及DNA损害不能被及时复原,从而产生肿瘤。

②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组蛋白是一类小分子碱性基础结构蛋白质,具有五种类型:

H1、H2a、H2b、H3、H4,它们能够与DNA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

组蛋白乙酰化酶(HAT)是组蛋白乙酰化的关键酶,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就是由其决定着,与肿瘤异常基因表达有关。

在HAT基因剔除试验中,p300-/-小鼠在妊娠的早期就死亡了,其神经形成、细胞增殖和心脏发育等方面存在很多缺点;p300-/+小鼠的胚胎期的死亡数量非常多,在胚胎分开的细胞中包含特异性的转录缺点与增殖障碍。

③染色质重组染色质重组是指染色质的位置、结构等包括紧缩的染色质丝在核小体连接处松开,从而使染色质发生释放,显出了转录基因启动子区中的顺式作用元件,使其可能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5]。

染色质重组能够调节基因的转录,同时还参与一些最基础的细胞生理过程,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染色质重组的不同能够导致的肿瘤也不不同,由此我们知道这些生理过程通过相互联系而起到作用的。

研究表明不同的染色质重组途径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6],但是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染色质重组途径之间的确切关系,仍然有待于研究人员去进一步地探索。

(2)表观遗传修饰与抗肿瘤作用

①DNA甲基转移酶抑制物DNA甲基化是一种可逆的过程,因此,抑制DNA甲基转移酶的性能已成为研究抗肿瘤作用的新方法。

5-氮杂胞嘧啶核苷(azacytidine)与5-氮杂脱氧胞嘧啶核苷(5-aza-2’-deoxycytidine)是DNA甲基转移酶的有效抑制剂。

有资料表明,在使用5-aza-2’-deoxycytidine后使

用zebularine,能够非常好的地诱导并稳定p16基因的表达。

②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表达受到组蛋

白的乙酰化修饰的影响,但是该修饰过程是可逆的,这就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的思路。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HDAC抑制剂,到现在为止已开发出很多结构不同的HDAC抑制剂。

主要有环状四肽类、羟肟酸衍生物、苯甲酰胺类衍生物、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及酮类。

研究发现用HDAC抑制剂诊治几种类型的白血病和实体瘤,结果非常好,副作用小,传统的化疗药物好很多。

(3)应用前景

研究表观遗传中各种突变致病因子的作用机理,可以帮助我

们阐明表观遗传的机制,为新方案的设计、新药的研制提供科学

的依据。

人们可根据表观遗传学信息能被一些化学物品所逆转的

原理,对疾病治疗进行探讨。

如可通过DNA甲基化抑制剂防止肿

瘤的发生,也可用去甲基化物质使抑癌基因及DNA修善基因的功

用得以恢复,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